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59

  ..續本文上一頁,須犯別解脫戒根本罪時,當舍學處而作 ”(《菩薩戒品釋》卷四 二十),所以說允許在家菩薩,“非許出家”。就是說對開邪淫的這個罪,那麼我們來說你是利他了。什麼東西利他,最殊勝地利他?就是修梵行。這個話就說的把修梵行的價值擡高得至高無上了。你說你菩薩是要利他,最勝的利他就是修梵行,所以說我們出家菩薩修梵行就是最勝的利他了,何必還要做其他的?“舍此更無增上利他”,離開了修梵行的話,沒有再高的利他事情了。那就是說,你不必要舍,不必要舍你這個這一條戒去做利他,你就是把你梵行的這一條戒先是修下去,就是最高的,沒有再超過這個利他的方便了。那就是不要放棄了。這是邪淫的。

  下邊妄語。“又如菩薩爲多有情解脫命難、囹圄縛難、刖手足難,劓鼻、刵耳、剜眼等難”(《菩薩戒品釋》卷四 二五),他說假使菩薩,爲了很多的有情,他有生命的危險,或者是要避了牢獄的那些難,過去的刑罰,就是斷手、斷腳都有了,挖鼻子了、割耳朵了、挖眼睛了、割舌頭了等等都有,這些要使有情離開這些難,“雖諸菩薩爲自命難,亦不正知說于妄語,然爲解脫彼有情故,知而思擇故說妄語”,雖然菩薩他自己爲了救自己的命難也不說打妄語的,但是爲了衆生有那些難,他要打妄語,利衆生,就是把衆生的利益超過一切,自己即使命難也不打一句妄語,而衆生有一點苦,要挖鼻子,挖耳朵,挖眼睛,那麼重的還是命難了,即使輕的,挖耳朵等等,他也可以放棄這個妄語戒,可以是打妄語。

  “以要言之,菩薩惟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惟爲饒益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說妄語”。總了一句話,菩薩要觀察確實對他有義利的,並不是沒有好處的,自己又沒有染汙心,這時,爲了饒益有情,他可以說話打妄語,給自己的正知把它蓋住,給自己心裏想的跟說的不一樣。說這個異語就是說妄語了,心口不一的話可以說,那就是也得根據前面的,也是以他心智觀察了,以他心智觀察之後,除了打妄語,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了,才開始打一個妄語。而不是爲利他的話,即使把命斷了,也不打妄語的。那麼這樣子,我們是否做到?所以說而現在的人,對方便妄語開得不得了。什麼事情,方便妄語,利益衆生。你想想,你夠不夠這個條件,這個就是差得太遠了。在怎麼的條件下才可以開妄語,那我們沒有到這個條件,就不要開。所以菩薩戒不能作一個借口,作自己犯戒的借口不能作。

  第五是離間語。“論曰: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爲惡朋友之所攝受,親愛不舍。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能隨力說離間語,令離惡友,舍相親愛。勿令有情,由近惡友,當受長夜無義無利。菩薩如是以饒益心說離間語,乖離他愛,無所違犯”(《菩薩戒品釋》卷四 二五)。菩薩看到有情,爲惡友,這個惡友就包括兩種,一種是惡友,一種是惡知識。在《瑜伽師地論》裏邊有這麼一段解釋,他說,外道他把他的弟子,收了很多弟子,自己麼做師,專門求利養,求恭敬,他的弟子爲他所攝受,那麼這樣子將來要受無邊的長夜的痛苦。那麼爲這樣子,挑撥離間,使他不要相信那個外道,離開他,那麼也是沒有罪。那麼其他的惡朋友,本來是要好得不得了,甚至于我們所謂是現在的什麼幫派,他們爲了自己的什麼小兄弟,可以斷頭的都有,互相地包庇的,那麼這樣子,做壞事了。所謂江湖義氣,我們是出家人佛教徒都不能要的。江湖義氣是不講原則的,只講感情。你跟他要好了,就是斷了頭也可以保護他,不管他犯了罪也好,犯了法也好,你總是偏了他一邊,這個是不對的。佛教徒不講江湖義氣。所以說結幫的一般的基礎都是江湖義氣,不講原則才結了幫。你講原則沒有幫好結。大家都是根據道理來判,處理事情,有什麼結幫派?結幫派都是搞私人的,私人利益了,小團體的利益。所以在這個情況下,要使他的惡友,本來是要好的不得了,分不開的,但是你這樣子下去,要做很多壞事,將來要受無邊的苦,爲了要使他避免他這個苦,這一句話每一條都有,要利益安樂的意樂心,要對那個衆生,現前利益,當來的將來的安樂,要這樣子的心出發,開性罪。那麼離間語這樣子,把他們兩個說一些調撥離間的話,使他們兩個分開,不受其影響。這是也沒有罪。

  下邊是粗惡語。“論曰: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爲行越路非理而行,出粗惡語,猛利诃擯,方便令其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如是以饒益心,于諸有情,出粗惡語,無所違犯”(《菩薩戒品釋》卷四 二六),假使有情離開正路,不管世間的或者出世間的正路離開了,“非理而行”,不合道理的那些邪見了,根據這個邪見、不正見而行。那麼這個時候,你要看到他除了這個以粗惡語诃責他之話,沒有其他方便能夠使他跳出這個不善的環境的,在這個情況之下,就出粗惡語,猛利地诃擯,罵得很凶,這樣子可以使他走上正道了。這個以饒益的心出發,來出的粗惡語沒有犯,不犯的。

  那麼這裏,宗大師說的解釋,什麼叫“越路行”,就是說你本來是持行大乘道的,你去做小乘了;本來是小乘道的,修小乘的,去做外道去了,學外道去了。這個叫越路行。我們這裏有沒有“越路行”?“越路”有的。就是說這是宗大師的解釋:你本來是修大乘道的,你去退了小乘去了,越路,越開大乘的軌道了;本來是小乘的,你去學外道去了。我們很多出家人學氣功去了,這個也是越路,氣功是外道,我們不是,氣功不能說是佛教了。雖然氣功是很多挂了佛教的牌,但是他的內容不是佛教,你既然是佛教嘛你不要氣功了,你就是佛教好了,你啥個宗啥個宗都可以了,何必來個氣功?我們佛教,中國有八宗或者十宗,西藏有什麼,紅白花黃的這個是四個派的密宗,都沒有叫你說練氣功的話,當然,密宗裏也有修法跟氣功相似的,但是他不挂氣功牌,沒有說我們是什麼氣功,沒有說的。你看西藏哪一個派是氣功派?沒有。那麼你們何必去學那個?所以說這個是越道。

  “雖知正理而于學處不敬緩漫,名非理行”(《菩薩戒品釋》卷四 二六),明明知道就是這樣子做的對,但是對于學處,對于戒定慧,尤其是戒,不恭敬,“緩漫”,慢慢地行,不是認真地去馬上去照它做,這個叫非理行。這是根據宗大師的解釋,“越路非理”是這麼講的,這個在《菩薩戒品釋》裏邊有。這個書我們希望帶來之後,即使講完了,你們還得要看一道。我就怕來了之後,你們就這一陣風刮過了,不看了,那就可惜了。這本書裏邊寶貝很多,很多的解釋都在這本裏來的。那麼這裏海公上師集了那麼多,重要的也是從宗大師的那本書裏集下來的,所以一定要看原文,否則的話,他很略了,你看不出他原來的意思。

  這麼第七個,開绮語。“又如菩薩,見諸有情,信樂倡伎、吟詠歌諷。或有信樂王賊飲食、淫蕩街衢、無義之論。菩薩于中皆悉善巧,于彼有情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這個這一句話都有的,菩薩的發心就是利益安樂的意樂心,“現前爲作绮語相應,種種倡伎、吟詠歌諷、王賊飲食、淫衢等論,令彼有情歡喜引攝,自在隨屬,方便獎導,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戒品釋》卷四 二六)這樣子的绮語,沒有犯。那麼這個什麼意思?假使菩薩看到有些有情,他歡喜歌舞伎樂,還有吟詠歌諷了,吟詠就是吟詩,吟詩啊唱歌啊那些,或者歡喜講一些閑話,什麼,講王、賊、飲食,淫蕩、街上的一些話,無義之論,這些都是绮語了。講王,就是講政治等,我們佛教一般是不談政治的,什麼打仗了什麼東西了,這些東西了,這些東西也是绮語。還有賊,什麼東西,什麼我們以前小的時侯,很多人歡喜看什麼《水浒傳》了什麼,這些都是王賊之論的東西。尤其談飲食,出家人更多,他旁的享受沒有了,只講吃的,怎麼好吃,怎麼好吃……

  (15A開始)他去動念頭了,這個好吃,那個好吃,盡在談那些。我記得有一次,有人跟我彙報,他說他們觀堂裏吃了飯之後,結了齋了,又不走,就在觀堂裏邊談哪個好吃,哪個不好吃,居士聽了,很難爲情。盡在談好吃的東西,居士還沒有走,你們就在觀堂裏談吃,這個你修行的人就不象了。所以說,這都是绮語了,不要去多說它。那麼吟唱,馬路消息,這些東西,馬路新聞了,這些淫蕩的事情了,什麼人家裏不規矩,什麼什麼的壞事,這個東西不要去說它。出家人不談那些,都是绮語。

  那麼,假使看見有些有情他歡喜這些的,而菩薩這些方面他都能,他也會唱,會拉琴,會什麼,也會吟詩,也會說那些話,他口才很好啊,他爲了要救他,也是發覺,除了這個方法,沒有其他方法把他拉上正軌的,他就開許,他也做一些音樂唱伎的東西,或者講一些馬路消息啊等等的,使他歡喜,然後引導,使他歡喜之後,自在隨屬,就是他聽我話了,聽我話的話,然後慢慢地引導他到佛教裏來,這樣子的情況之下,開绮語也是不犯的。那麼假使不是這個情況,而且你也沒有觀察,沒有他心通,你說這樣做了,他是不是一定會聽你話、跟你跑?你也不知道,啊,就開起來了,甚至于有一些出家人碰到某種場合,又唱起歌來了,這個很難爲情的啊,你把自己的本分就丟完了。不懂的居士或者在家人看看你,這個出家人倒蠻隨順衆生的,他大家唱歌,你也唱起來了,懂的人就看你,這個人沒有道念。受八關齋戒也不作歌舞伎樂、故往觀聽,你二百五十條戒,菩薩戒都受了,反而搞起這些來,那你的修行到哪裏去了?

  所以這些,我們開這些戒都是有一定的條件的,不是那些人,就是沒有清淨意樂,簡單一句話,沒有見道以上,不要隨便開。那麼即使開裏邊,只能開身口七支,意是不能開的,如果有瞋恨的心,貪的心,那絕對不允許做,都是從慈悲心出發。

  那麼這個開性罪,因爲你們很關心,上次沒有講到就討論起來了,那麼我們這裏就多參考一點文,《瑜伽師地論》很多…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