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须犯别解脱戒根本罪时,当舍学处而作 ”(《菩萨戒品释》卷四 二十),所以说允许在家菩萨,“非许出家”。就是说对开邪淫的这个罪,那么我们来说你是利他了。什么东西利他,最殊胜地利他?就是修梵行。这个话就说的把修梵行的价值抬高得至高无上了。你说你菩萨是要利他,最胜的利他就是修梵行,所以说我们出家菩萨修梵行就是最胜的利他了,何必还要做其他的?“舍此更无增上利他”,离开了修梵行的话,没有再高的利他事情了。那就是说,你不必要舍,不必要舍你这个这一条戒去做利他,你就是把你梵行的这一条戒先是修下去,就是最高的,没有再超过这个利他的方便了。那就是不要放弃了。这是邪淫的。
下边妄语。“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囹圄缚难、刖手足难,劓鼻、刵耳、剜眼等难”(《菩萨戒品释》卷四 二五),他说假使菩萨,为了很多的有情,他有生命的危险,或者是要避了牢狱的那些难,过去的刑罚,就是断手、断脚都有了,挖鼻子了、割耳朵了、挖眼睛了、割舌头了等等都有,这些要使有情离开这些难,“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正知说于妄语,然为解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故说妄语”,虽然菩萨他自己为了救自己的命难也不说打妄语的,但是为了众生有那些难,他要打妄语,利众生,就是把众生的利益超过一切,自己即使命难也不打一句妄语,而众生有一点苦,要挖鼻子,挖耳朵,挖眼睛,那么重的还是命难了,即使轻的,挖耳朵等等,他也可以放弃这个妄语戒,可以是打妄语。
“以要言之,菩萨惟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自无染心,惟为饶益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说妄语”。总了一句话,菩萨要观察确实对他有义利的,并不是没有好处的,自己又没有染污心,这时,为了饶益有情,他可以说话打妄语,给自己的正知把它盖住,给自己心里想的跟说的不一样。说这个异语就是说妄语了,心口不一的话可以说,那就是也得根据前面的,也是以他心智观察了,以他心智观察之后,除了打妄语,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了,才开始打一个妄语。而不是为利他的话,即使把命断了,也不打妄语的。那么这样子,我们是否做到?所以说而现在的人,对方便妄语开得不得了。什么事情,方便妄语,利益众生。你想想,你够不够这个条件,这个就是差得太远了。在怎么的条件下才可以开妄语,那我们没有到这个条件,就不要开。所以菩萨戒不能作一个借口,作自己犯戒的借口不能作。
第五是离间语。“论曰: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恶朋友之所摄受,亲爱不舍。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能随力说离间语,令离恶友,舍相亲爱。勿令有情,由近恶友,当受长夜无义无利。菩萨如是以饶益心说离间语,乖离他爱,无所违犯”(《菩萨戒品释》卷四 二五)。菩萨看到有情,为恶友,这个恶友就包括两种,一种是恶友,一种是恶知识。在《瑜伽师地论》里边有这么一段解释,他说,外道他把他的弟子,收了很多弟子,自己么做师,专门求利养,求恭敬,他的弟子为他所摄受,那么这样子将来要受无边的长夜的痛苦。那么为这样子,挑拨离间,使他不要相信那个外道,离开他,那么也是没有罪。那么其他的恶朋友,本来是要好得不得了,甚至于我们所谓是现在的什么帮派,他们为了自己的什么小兄弟,可以断头的都有,互相地包庇的,那么这样子,做坏事了。所谓江湖义气,我们是出家人佛教徒都不能要的。江湖义气是不讲原则的,只讲感情。你跟他要好了,就是断了头也可以保护他,不管他犯了罪也好,犯了法也好,你总是偏了他一边,这个是不对的。佛教徒不讲江湖义气。所以说结帮的一般的基础都是江湖义气,不讲原则才结了帮。你讲原则没有帮好结。大家都是根据道理来判,处理事情,有什么结帮派?结帮派都是搞私人的,私人利益了,小团体的利益。所以在这个情况下,要使他的恶友,本来是要好的不得了,分不开的,但是你这样子下去,要做很多坏事,将来要受无边的苦,为了要使他避免他这个苦,这一句话每一条都有,要利益安乐的意乐心,要对那个众生,现前利益,当来的将来的安乐,要这样子的心出发,开性罪。那么离间语这样子,把他们两个说一些调拨离间的话,使他们两个分开,不受其影响。这是也没有罪。
下边是粗恶语。“论曰: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行越路非理而行,出粗恶语,猛利诃摈,方便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如是以饶益心,于诸有情,出粗恶语,无所违犯”(《菩萨戒品释》卷四 二六),假使有情离开正路,不管世间的或者出世间的正路离开了,“非理而行”,不合道理的那些邪见了,根据这个邪见、不正见而行。那么这个时候,你要看到他除了这个以粗恶语诃责他之话,没有其他方便能够使他跳出这个不善的环境的,在这个情况之下,就出粗恶语,猛利地诃摈,骂得很凶,这样子可以使他走上正道了。这个以饶益的心出发,来出的粗恶语没有犯,不犯的。
那么这里,宗大师说的解释,什么叫“越路行”,就是说你本来是持行大乘道的,你去做小乘了;本来是小乘道的,修小乘的,去做外道去了,学外道去了。这个叫越路行。我们这里有没有“越路行”?“越路”有的。就是说这是宗大师的解释:你本来是修大乘道的,你去退了小乘去了,越路,越开大乘的轨道了;本来是小乘的,你去学外道去了。我们很多出家人学气功去了,这个也是越路,气功是外道,我们不是,气功不能说是佛教了。虽然气功是很多挂了佛教的牌,但是他的内容不是佛教,你既然是佛教嘛你不要气功了,你就是佛教好了,你啥个宗啥个宗都可以了,何必来个气功?我们佛教,中国有八宗或者十宗,西藏有什么,红白花黄的这个是四个派的密宗,都没有叫你说练气功的话,当然,密宗里也有修法跟气功相似的,但是他不挂气功牌,没有说我们是什么气功,没有说的。你看西藏哪一个派是气功派?没有。那么你们何必去学那个?所以说这个是越道。
“虽知正理而于学处不敬缓漫,名非理行”(《菩萨戒品释》卷四 二六),明明知道就是这样子做的对,但是对于学处,对于戒定慧,尤其是戒,不恭敬,“缓漫”,慢慢地行,不是认真地去马上去照它做,这个叫非理行。这是根据宗大师的解释,“越路非理”是这么讲的,这个在《菩萨戒品释》里边有。这个书我们希望带来之后,即使讲完了,你们还得要看一道。我就怕来了之后,你们就这一阵风刮过了,不看了,那就可惜了。这本书里边宝贝很多,很多的解释都在这本里来的。那么这里海公上师集了那么多,重要的也是从宗大师的那本书里集下来的,所以一定要看原文,否则的话,他很略了,你看不出他原来的意思。
这么第七个,开绮语。“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信乐倡伎、吟咏歌讽。或有信乐王贼饮食、淫荡街衢、无义之论。菩萨于中皆悉善巧,于彼有情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这个这一句话都有的,菩萨的发心就是利益安乐的意乐心,“现前为作绮语相应,种种倡伎、吟咏歌讽、王贼饮食、淫衢等论,令彼有情欢喜引摄,自在随属,方便奖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戒品释》卷四 二六)这样子的绮语,没有犯。那么这个什么意思?假使菩萨看到有些有情,他欢喜歌舞伎乐,还有吟咏歌讽了,吟咏就是吟诗,吟诗啊唱歌啊那些,或者欢喜讲一些闲话,什么,讲王、贼、饮食,淫荡、街上的一些话,无义之论,这些都是绮语了。讲王,就是讲政治等,我们佛教一般是不谈政治的,什么打仗了什么东西了,这些东西了,这些东西也是绮语。还有贼,什么东西,什么我们以前小的时侯,很多人欢喜看什么《水浒传》了什么,这些都是王贼之论的东西。尤其谈饮食,出家人更多,他旁的享受没有了,只讲吃的,怎么好吃,怎么好吃……
(15A开始)他去动念头了,这个好吃,那个好吃,尽在谈那些。我记得有一次,有人跟我汇报,他说他们观堂里吃了饭之后,结了斋了,又不走,就在观堂里边谈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居士听了,很难为情。尽在谈好吃的东西,居士还没有走,你们就在观堂里谈吃,这个你修行的人就不象了。所以说,这都是绮语了,不要去多说它。那么吟唱,马路消息,这些东西,马路新闻了,这些淫荡的事情了,什么人家里不规矩,什么什么的坏事,这个东西不要去说它。出家人不谈那些,都是绮语。
那么,假使看见有些有情他欢喜这些的,而菩萨这些方面他都能,他也会唱,会拉琴,会什么,也会吟诗,也会说那些话,他口才很好啊,他为了要救他,也是发觉,除了这个方法,没有其他方法把他拉上正轨的,他就开许,他也做一些音乐唱伎的东西,或者讲一些马路消息啊等等的,使他欢喜,然后引导,使他欢喜之后,自在随属,就是他听我话了,听我话的话,然后慢慢地引导他到佛教里来,这样子的情况之下,开绮语也是不犯的。那么假使不是这个情况,而且你也没有观察,没有他心通,你说这样做了,他是不是一定会听你话、跟你跑?你也不知道,啊,就开起来了,甚至于有一些出家人碰到某种场合,又唱起歌来了,这个很难为情的啊,你把自己的本分就丢完了。不懂的居士或者在家人看看你,这个出家人倒蛮随顺众生的,他大家唱歌,你也唱起来了,懂的人就看你,这个人没有道念。受八关斋戒也不作歌舞伎乐、故往观听,你二百五十条戒,菩萨戒都受了,反而搞起这些来,那你的修行到哪里去了?
所以这些,我们开这些戒都是有一定的条件的,不是那些人,就是没有清净意乐,简单一句话,没有见道以上,不要随便开。那么即使开里边,只能开身口七支,意是不能开的,如果有瞋恨的心,贪的心,那绝对不允许做,都是从慈悲心出发。
那么这个开性罪,因为你们很关心,上次没有讲到就讨论起来了,那么我们这里就多参考一点文,《瑜伽师地论》很多…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