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作文章了,去學學。佛教還沒有學通,不要忙這些。還有因明,我們說,你佛教學通了,你學因明才有用,你自己立一個宗,人家的宗好破。你自己宗也沒有,人家的東西你也破不了,你這因明學了有啥用處?沒有用的,空架子。我們說打個比喻的話,你說要武器,假使槍的話,你總是要要彈藥了,你如果沒有彈藥,拿個空槍拿去什麼用處?又打不出東西來。你自己對內明的內學學好了,外邊的他的異論也學了一點,然後你看到他的缺點哪裏,用我們的道理來破他,這個時候,方式用因明的方式,不用因明方式你會輸,會有空子給人家抓,那時候要因明了。你現在內學也沒學好,人家的東西你也不知道,外道的道理你也沒學好,那你因明拿來幹什麼用?所以說,過早地學因明,沒有用的!要等到你感到沒有用的時候,你就感到因明毫無用處,以後對因明産生一個不需要的心,那真正要學的時候,又學不好了。
所以,我們這裏學法都有次第的。如果超越次第,吃虧的是自己。“如是一切染違犯”,這樣子的話,內道沒有修好,沒有,精進地去學修那些外道的論,包括因明、聲明、醫方明。還有一些人,上次不是有一位嘛,一個居士還沒有落發,他要搞醫方明了,他很多醫書拿來,甚至于要辦,要這個采藥,要搞一個藥鋪子,這麼搞起來了。這個東西,到底他佛教懂不懂?佛教可以說一竅不通,這樣子一個人。那也是一個,也這麼跑了個極端去的人。當然這個人跑掉了不去管他了。那麼這是犯的。
那麼下邊不犯的,“若上聰敏能速受,經久不忘憶無失,達義善思巧觀尋,成就俱行無退動,二分學內一分外”,這是不犯的。假使自己是上根利智,絕頂聰明的人,他很速能受,就是說他學起來很快。那麼學好之後,“經久不忘”,不會忘記,他的記憶不會錯。他“達意善思巧觀尋”,“聞慧”圓滿,能夠通達它的道理;“思慧”,又善勤思,又能夠好好思惟這個道理;“巧觀尋”,又能在定中能修觀。“成就俱行無退動”,他這個智慧,“俱行”,跟他的一切所作都有智慧跟他隨了一起行,就是不離開智慧的。然後,也不會退動,這個智慧得了一定的堅固的勝解,人家不可以引轉他,他也不會隨便聽人家的話。那麼這樣子的人,“二分學內”,時間,兩分的時間學內——內道,一分的時間學外道,這樣子不犯。
那麼我們自己假使,很多的人他就把前面的條件都抹殺,他說“二分學內一分學外”是可以的,經常有這個話,那麼我二分的時間學內,一分的學外。那麼你還要問問:自己是不是“上聰敏”?是不是“能速受”?能不能“經久不忘憶無失,達意善思巧觀尋,成就俱行無退動”?“成就俱行無退動”,這個條件非常高。那麼我們不要說那麼高的,就是說你是不是能夠現在記憶不忘。我們說沙彌戒我們講過了,哪個背下來的?恐怕是沒有。那麼你這些條件都沒有做到,連個沙彌戒都背不下來,你說我要“二分學內一分學外”去了,恐怕太早一點。
總之,要把佛教的內學精通之後,再去說學外道。學外道的目的並不是說他們東西好,是要教化外道,你不懂他的,知己不知彼,會輸掉。所以說要知己知彼的話,要學一點,把他們的缺點找出來,然後去破他,他們哪裏不夠的,可以補充他。你如果沒有內明的前提,那你學了外道沒有用,甚至于自己腳沒有立穩的話,會給他吸引過去。那麼就好了,你皈依就失掉了。
庚四 樂外論
第四條,“異道外論精研求,深心寶玩味耽嗜,不如辛藥而近習,是名有犯染違犯”,有染汙的。這是跟了前面一起來的。對外道,你說你即使你說前面說的話,自己也有聰慧,也能是憶持不忘,也是根據時間二分學內,一分學外。但是學習的態度不對,外道異論,精勤的去研求,很仔細地去追求。追求你是爲了度外道,知道他們的道理仔細學也可以,但是,他下邊“深心寶玩味耽嗜”,非常之感到有味道,“寶玩”,就是當寶貝一樣地去學修它,很有味道,貪著它的味道,甚至于那個,甚至于放不下了。這樣子去搞的話,那就又錯了。
“不如辛藥而近習”,我們說,外道的……,爲了利他,知道他的道理要破他的,才去學的。等于說這是一個辛藥,一種很不好吃嘗味道的藥,你爲了要治病才去吃一吃,你現在當好東西吃了,當糖吃了,那就糟糕了。那麼你要去度外道而學的,不是自己感到好玩,感到有味道,感到這個東西放不下,自己是對這個産生這個愛樂心了,這樣子學是犯的。如果你認爲這個東西道理很深,甚至于可以跟佛教差不多了,那完了,皈依體都沒有了。這裏還是“寶玩味耽嗜”,沈醉有味道,“耽嗜”,就是放不下,跟吃煙一樣的,煙瘾子,有個瘾了,放不下了。那還沒有到這個佛法僧的價值,還是沒有提到那麼高。如果你再提高一點的話,那不但是犯戒了,皈依的體也沒有了,什麼都完蛋了。
皈依體沒有了,什麼戒也沒有了。一切戒都是以皈依基礎上來的。你們注意一下就是看到,不管你受五戒、八戒,開頭都要授個皈依,爲什麼?沒有皈依,沒有戒麼。所以說,你們受過皈依了,叁皈依受過了,爲什麼還要重受?就是還要重受。我們說,皈依有五種。第一次的皈依是翻邪皈依,本來你是,流浪無歸的,把你反過來了,歸了正路了,這個皈依是第一次的進門的皈依;五戒,受五戒,五戒前頭還有個皈依,五戒皈依;受八戒,八戒前面還有一個皈依,要八戒的皈依;沙彌戒是十戒的皈依;那受比丘二百五十戒是具足戒的皈依。每一個戒前面都要以皈依爲基礎,沒有皈依就沒有戒。那麼如果你皈依體失掉的話,那你什麼戒都沒有了。
所以說,外道的書,假使有的人是學氣功的,我說趕快放下了,你認爲氣功很好,有的人他說佛法的道理好,但他身體不好,要學氣功。那你就是說佛法不如氣功,佛法不能把你身體搞好,只有氣功把你身體搞好,把氣功的價值擡得比佛法高了,你想想看,你皈依還有不有?當然說,你說了生死靠佛法,那麼佛法難道管不了你身體嗎?氣功還有那麼大、高的價值,它超過佛法嗎?那你這個都是危險的,對皈依都是有觸犯的,好好思惟這些問題。
庚五 于佛所說生疑謗
第五條,“于佛所說生疑謗”。“聞菩薩法甚深處,最勝深處真實理,諸佛菩薩難思議,神力化導現希奇,不生信解情憎背,謗言不能引義利,不能引法非佛說,無益有情染違犯。”這是犯的,下邊“跟著”都是犯,“非理作意內心起”,自己起的,或者是聽人家說的,“或隨他說見如是”,那麼都犯。
那麼先把犯的講了,再說不犯的。菩薩藏甚深處,因爲菩薩不是凡夫所能理解的,很多東西是凡夫不能理解的。甚深微妙的東西,那麼你聽了之後,不相信。“甚深處”、“最勝深處”,“甚深處”是非凡夫境,凡夫不能了達的;“最勝深處”——“非二乘境”(《菩薩戒品釋》卷五 四),二乘也不能了達的,更深一層的。“真實理”,那個“最勝深”,最勝深的真實的道理,就是大乘的深廣兩個宗派,深觀、廣行二派的大乘的真實的道理。這些是諸佛菩薩的不可思議的境界。
還有一些“神力化導現希奇”,神通變化,所謂神境變化、記說變化、教誡神變叁個神變9,這是很希奇的,就是世間上所沒有的事情,那麼這一些,不管你是佛的二乘二宗的甚深法也好,或者佛的神力變化也好,你這些因爲凡夫的心不能思惟的東西,不相信。
“不生信解情憎背”,不但不相信,而且感到不歡喜,“背”就是對立面,跟他對立起來,不歡喜他,那麼“謗言”,誹謗他。“不能引義利”,這些教也好,神通也好,不能使我們得到好處的,“不能引法”,第一個是“不能引義”,第二個是“不能引法”,就是非義,一個是非法,再說是“非佛說”,甚至于說這些不是佛說的。那麼這些東西對有情沒有利益的,如果這樣子說的話,或者是自己內心裏起來的非理作意,或者是聽了他人家說,隨了人家的話說,都是染汙的違犯。
那麼這一條很就是很要注意的。有些我們說神通的事情,或者是尤其是密法,有些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是不能理解,那就只好說這是佛的境界,大菩薩境界,我們是不理解,不要誹謗。誹謗了之後,固然是犯一個菩薩戒了,但是謗法的罪卻是更厲害啊!那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邊一開端就是,謗法的罪說了很多,那就下的地獄是無間地獄,甚至于謗密法是金剛地獄。這是很危險的事情。不懂就是說不懂好了,不要說誹謗他。
下邊要說,怎麼叫不犯?那麼對這些事情,我們說……
(18A開始)“爾時菩薩強信解”,“強信解”,就是勉強地把他接受下來,這怎麼接受?“我是凡夫惑障具”,要自己想自己是凡夫,煩惱、業障具足的。“不學不修無深證”,我還沒有學,還沒有修,學沒有學得很好,更沒有修證。那麼五眼六通都沒有,五眼也沒有,六通也沒有。“如來宣說密意深”,佛說的法,他有很深的密意,“這個我是不會知道的”。當然凡夫的境界那麼膚淺的,又是煩惱業障具足的,那麼不能理解的佛境界就不要隨便謗。
“正量現見隨觀等,誠意無谄作敬順”,佛是親眼現量,正量親見的,那麼這些,我們要誠意地、沒有谄曲地順著他。自己是無知,這些是如來的境界,“仰推如來非我境”,不是我們的境界,不要去謗他。“不作毀言無違犯”,這樣子,你說自己無知愚癡,不能理解,那麼這是佛的境界,我也不是這個,不去反對他,也不是不信,不誹謗,這樣子的話,不犯的。
這裏就是,下邊我們看看這個《瑜伽師地論》的,我們念一道這個文(《菩薩戒品釋》卷五 四)。“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聞菩薩藏,于甚深處,最勝甚深,真實法義”,這個就是接下來的。甚深處就是超過凡夫的,最甚深處,超過二乘的,真實的法義。“諸佛菩薩難思神力”,就是一切神通變化的力量,不可思議的力量。假使他“不生信解,憎…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