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P70

  ..续本文上一页好处。那么大家要追求这个胜利,一定要努力去去除这个五盖。

  

  庚三 贪味禅境

  下边我们说,第三个“贪味禅”。我们天天念《五字真言》,早上也天天念菩萨戒,什么叫“贪味禅”?“味贪禅触喜乐境”,禅定都有喜乐,大家知道,气功,他们有的人修气功,就是贪这个味道,“哎呀!很舒服啊!”这个稍微心里静下来了,舒服得不得了。这个舒服的境不能贪着,一贪着就是“贪味禅”。假使你得了一点点的好处,还没有得到真正的禅。现在一般的气功谈不上真正的根本定,就是静下来有一点点的舒服,他就执着那个味道。执着味道之后,第一个,就是不能再前进了,就停止在那里为止了,甚至于还要退。

  味贪禅触的喜乐境,“见胜功德染违犯”,不但是贪着,而且认为贪着是对的,这样子的话是“染违犯”,犯当中重的,有染污心的违犯。

  “静虑生中四惑俱,贪慢痴见分增上,生起意乐勤断彼,如前所说无违犯。”在静虑里边有四种烦恼,在定里边他有的,有这个四个烦恼。这四个烦恼如果不除掉的话,那么你这个静虑就障你得定。得了定之后,这个四个烦恼,有这个四个烦恼,如果你不除掉它的话,那么你进这个入定就不能长,时间很短。你贪着、贪着、贪着,它就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甚至于要退,更不能够往前进,再深入就不行了,根本不能了。本身就难保,不要说再深入进去,再往上进是不可能了。那么哪四个烦恼?“贪”、“慢”、“痴”、“见”。“贪”、“慢”、“痴”很容易懂了,“见”是海公上师提了,他说——小字,“我见”、“邪见”,各式各样的“杂见”,是不正见了反正。“分增上”,一部分,或者增上,或多,或越多。那么你这个东西,天然有这个四个东西,同时生起的,你要把它断掉。

  “生起意乐勤断彼”,你假使发心,意乐心,要断掉它,断掉它,但是你因为烦恼强,一时断不了,它又冒出来了,像这样子,不算犯。如果你执着它,好,贪着它的味道,那么这是犯的。

  我们看《瑜伽师地论》这么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贪味静虑” (《菩萨戒品释》卷四 四十),对定里的喜乐的那些触,贪着它的味道,不但是贪着,而且“于味静虑,见为功德”。贪着这个静虑,认为是好的事情,不是一个过失的事情,这个叫犯。假使不犯的话,要生起断除这个四个烦恼的心,要断掉它。那么在断的时候,它又冒起来,那么这样子的不算犯。

  我们现在这个讲过了,你们先念《五字真言》的时候,不要“啊啊啊啊”的念完了。好好的念,念的时候,想一想这一条是什么,那一条是什么。恐怕你这样子想的话,你念不快了,只能慢慢念了。如果你随口把它滚过去了,念什么都不知道,那白白讲了。讲了半天,你还是老一套,这么几个字,里边的内涵一点也没有。所以说念经不要太快,当然不能太慢了,你时间没有那么多,就像这个,拖得太长了,像显教那个唱赞一样,“啊啊啊”半天的话,那你念到什么时候去!但是也不要太快了,至少你念的时候,能把心里把它提起来,这一条是什么,那一条是什么,大概地想一想,想得起来。然后把这个菩萨戒多看看,以后就把它的意思摄在这个颂里边。这个后边有那个颂,前面是广的,后边是摄的那个略的颂。

  

  己六 障般若八

  庚一 轻声闻乘

  障碍般若的有八种。第一个,轻声闻乘。“声闻相应诸教法,不须听闻做受持,精勤学修归无用,小乘学故染违犯。菩萨尚应研外典,何况如来胜教诫。大乘一向乐小法,令彼回转无违犯,防彼弃舍别解脱,坠落大险烈火坑。”这是第一条。他说怎么?假使受了菩萨戒的人,他说声闻乘的教法,就是根本乘,我们现在就摄为根本乘。这些教法,你们学菩萨的人,是不要去听,也不要闻,更不要受持,为什么?“精勤学修归无用”,“这是小乘的人学的,你精勤地去学了之后,去听了、闻了、受持了,白白地花时间,毫无用处。这是二乘的人学的,菩萨是不要学的。”那么这样子说的话,染违犯。

  我们这里回忆一下,前面他胜罪里边,谤声闻乘是根本罪,这里为什么说是恶作罪?这个问题你们去思考。

  “菩萨尚应研外典”,菩萨要度众生的话,不但是声闻乘的要学,而且外道的书也要学,何况这个声闻乘的法是佛殊胜的教诫,怎么不学?这是为什么不能这样说的话,是道理在此。

  那么下边是不犯的。假使有些人,“大乘一向乐小法”,假使这个人自己是大乘人,自己说自己是大乘的,但是他大乘的经典他不欢喜,却是欢喜二乘法,大乘的却不学,那个是颠倒了。那么这个时候为对治他,你说“声闻乘学了没有用的,不能得菩提的,不能度众生,不能广度一切众生,你该学大乘”。这样子跟他说,不犯。就是要对治某一些特殊的人,你说这个话是不犯的。对其他的人却是犯的。那我们这个跟医生吃药一样的,你说这个人寒病的,你给他吃一点热药,当然是对的。如果你说这个人他是没有寒病,或者是有热病的,你把他吃热药,把他害死了。那就不能乱吃药,那么你说话也不能乱说。什么人说这个话是不犯的,对不是那个人的话,你说了这就犯戒。

  “防彼弃舍别解脱”,那么我们说,为什么要列这一条戒,就是声闻乘,不能说声闻乘的法没有用,就是恐怕他把声闻的别解脱戒都不要了,“啊,这也是属于声闻乘法!”那么这个别解脱也不要了,那么这样子,要“坠落大险烈火坑”,如果把别解脱戒一舍弃的话,那就是最危险的大火坑里会掉下去的。别解脱是保险的,保你解脱的。你如果不要它的话,你就是自己跳到火坑里去了,那是极危险。

  这个里边我们是要这个,你们要回去思考这个问题:第一,跟前面的谤声闻乘的他胜罪差别在哪里?另外还有这个,就是他胜罪里边有毁谤别解脱戒的也有的,这个它们差别在那里?反正是跟前面那个他胜罪——《虚空藏经》的第九、第十这两条,为什么一个那么重,他胜,一个是恶作,轻的,差别在那里?都是谤声闻乘。

  

  庚二 废自大乘

  第二条,第二废大乘。这个反过来了,所以说这是很辩证的,两个极端都不能执。一个,你说大乘的人,声闻乘根本不要学的,这是错误的,犯戒;第二个,自己大乘不学,专门学声闻乘,也犯戒。“于菩萨藏未精研,一切弃舍断学修,一向勤习声闻藏,是名违犯而非染。”这个犯是犯的,却不是染污的犯。而前面那个却是染污的犯。所以这两个不一样。他自己是大乘的,受了菩萨戒的人,他把菩萨戒、菩萨的大乘的法什么都不要,也不修,也不学,他却是精进地去学声闻乘,学那些法。那么这样子,违犯,但不是染污的违犯,因为毕竟还是佛法了。

  这个,我们说我们现在有初学的人,这个菩提道次第开始的中、下士道也不是声闻乘吗?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在学的时候,我们自己回忆一下,前面都来一个“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一开始,菩提心、菩提愿都发在前头,那个不犯。我们学这个法为了要度众生,为了要成佛。你要成佛度众生,根本乘的法不学是不行的。那么以这样子的目的学,还是属于大乘的一部分,不犯。那么你假使不是这样子的,把大乘法气味都不要了,全部学声闻乘,那是犯。那么这两条是一对。一个是极左,一个是极右,都不行。

  我们看《瑜伽师地论》(《菩萨戒品释》卷五 一)。第一条,“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起这样的见解,“立如是论”,这样子的说法,对人家也这么说,自己这么的想。“菩萨不应听声闻乘相应法教,不应受持,不应修学。”菩萨,既然是大乘的,声闻乘的法,就不要去听了,也不要受持,也不要修,也不要学。“菩萨何用于声闻乘相应法教,听闻受持,精勤修学?是名有犯”,菩萨对声闻乘的法,那些听了,闻了,受持了,精进学修这个不用,用不到的,这个是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是染污的犯。“何以故?菩萨尚于外道书论精勤研究,况于佛语?”,这是佛说的话。外道的法,为了度众生,尚且要学,何况声闻乘是佛说的?所以说,这样子的话是犯戒。

  这个这里宗大师特别强调一点,这是一个最胜的教诫,这条戒是最好的一个、最殊胜的教授。对哪些人?对“少知者”——就是那些学得少的人,他说大乘人不要学别解脱戒的,这一类的人,把他从大火坑里救出来,这是最殊胜的教诫。这一条戒一制,就可以防止那些学得太少的人,他以为学了大乘,别解脱戒就不要了。那么这是避免他堕到火坑去,把他救出来的,这个殊胜的教授。

  下边,“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菩萨藏未精研究,于菩萨藏一切弃舍”,大乘的还没有好好研究过,你菩萨藏一切舍弃,全部不要,“于声闻藏一向修学,是名有犯”,就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但是不是染污的。

  这是我们说就是要在大乘的前提下学二乘,那就是《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就给你安排地好好的。这个下士道、中士道都是服从于上士道的,就是上士道前面的基础,目的是为了学上士道,修上士道。但是你要学上士道,必定先要学中士道;要学中士道,必定要先学下士道。这个下士道也好,中士道也好,最后的目的是上士道。这样子是不犯的。

  

  庚三 勤修异道

  那么下边这一条,你说学外道,那么他要去学外道去了,又犯一条戒。“现有佛教未精求,异道外论勤学修,如是一切染违犯。”前面说菩萨外道的书还要学,何况声闻乘?一定要学,不学就是犯戒。他这里就是再来一个极端,他说你讲可以学外典,那么他就学外道法了。现有的佛教还没有好好学,外道的异道的外论,就是外道了,外道的他们的外道书,勤修学。

  那么这个包括什么?不一定是外道的修法了,包括外道的声明、因明、医方明都在里边。声明,我们这里可能也有人,学文学了,怎么…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道资粮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