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處。那麼大家要追求這個勝利,一定要努力去去除這個五蓋。
庚叁 貪味禅境
下邊我們說,第叁個“貪味禅”。我們天天念《五字真言》,早上也天天念菩薩戒,什麼叫“貪味禅”?“味貪禅觸喜樂境”,禅定都有喜樂,大家知道,氣功,他們有的人修氣功,就是貪這個味道,“哎呀!很舒服啊!”這個稍微心裏靜下來了,舒服得不得了。這個舒服的境不能貪著,一貪著就是“貪味禅”。假使你得了一點點的好處,還沒有得到真正的禅。現在一般的氣功談不上真正的根本定,就是靜下來有一點點的舒服,他就執著那個味道。執著味道之後,第一個,就是不能再前進了,就停止在那裏爲止了,甚至于還要退。
味貪禅觸的喜樂境,“見勝功德染違犯”,不但是貪著,而且認爲貪著是對的,這樣子的話是“染違犯”,犯當中重的,有染汙心的違犯。
“靜慮生中四惑俱,貪慢癡見分增上,生起意樂勤斷彼,如前所說無違犯。”在靜慮裏邊有四種煩惱,在定裏邊他有的,有這個四個煩惱。這四個煩惱如果不除掉的話,那麼你這個靜慮就障你得定。得了定之後,這個四個煩惱,有這個四個煩惱,如果你不除掉它的話,那麼你進這個入定就不能長,時間很短。你貪著、貪著、貪著,它就不能再繼續下去了,甚至于要退,更不能夠往前進,再深入就不行了,根本不能了。本身就難保,不要說再深入進去,再往上進是不可能了。那麼哪四個煩惱?“貪”、“慢”、“癡”、“見”。“貪”、“慢”、“癡”很容易懂了,“見”是海公上師提了,他說——小字,“我見”、“邪見”,各式各樣的“雜見”,是不正見了反正。“分增上”,一部分,或者增上,或多,或越多。那麼你這個東西,天然有這個四個東西,同時生起的,你要把它斷掉。
“生起意樂勤斷彼”,你假使發心,意樂心,要斷掉它,斷掉它,但是你因爲煩惱強,一時斷不了,它又冒出來了,像這樣子,不算犯。如果你執著它,好,貪著它的味道,那麼這是犯的。
我們看《瑜伽師地論》這麼說,“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貪味靜慮” (《菩薩戒品釋》卷四 四十),對定裏的喜樂的那些觸,貪著它的味道,不但是貪著,而且“于味靜慮,見爲功德”。貪著這個靜慮,認爲是好的事情,不是一個過失的事情,這個叫犯。假使不犯的話,要生起斷除這個四個煩惱的心,要斷掉它。那麼在斷的時候,它又冒起來,那麼這樣子的不算犯。
我們現在這個講過了,你們先念《五字真言》的時候,不要“啊啊啊啊”的念完了。好好的念,念的時候,想一想這一條是什麼,那一條是什麼。恐怕你這樣子想的話,你念不快了,只能慢慢念了。如果你隨口把它滾過去了,念什麼都不知道,那白白講了。講了半天,你還是老一套,這麼幾個字,裏邊的內涵一點也沒有。所以說念經不要太快,當然不能太慢了,你時間沒有那麼多,就像這個,拖得太長了,像顯教那個唱贊一樣,“啊啊啊”半天的話,那你念到什麼時候去!但是也不要太快了,至少你念的時候,能把心裏把它提起來,這一條是什麼,那一條是什麼,大概地想一想,想得起來。然後把這個菩薩戒多看看,以後就把它的意思攝在這個頌裏邊。這個後邊有那個頌,前面是廣的,後邊是攝的那個略的頌。
己六 障般若八
庚一 輕聲聞乘
障礙般若的有八種。第一個,輕聲聞乘。“聲聞相應諸教法,不須聽聞做受持,精勤學修歸無用,小乘學故染違犯。菩薩尚應研外典,何況如來勝教誡。大乘一向樂小法,令彼回轉無違犯,防彼棄舍別解脫,墜落大險烈火坑。”這是第一條。他說怎麼?假使受了菩薩戒的人,他說聲聞乘的教法,就是根本乘,我們現在就攝爲根本乘。這些教法,你們學菩薩的人,是不要去聽,也不要聞,更不要受持,爲什麼?“精勤學修歸無用”,“這是小乘的人學的,你精勤地去學了之後,去聽了、聞了、受持了,白白地花時間,毫無用處。這是二乘的人學的,菩薩是不要學的。”那麼這樣子說的話,染違犯。
我們這裏回憶一下,前面他勝罪裏邊,謗聲聞乘是根本罪,這裏爲什麼說是惡作罪?這個問題你們去思考。
“菩薩尚應研外典”,菩薩要度衆生的話,不但是聲聞乘的要學,而且外道的書也要學,何況這個聲聞乘的法是佛殊勝的教誡,怎麼不學?這是爲什麼不能這樣說的話,是道理在此。
那麼下邊是不犯的。假使有些人,“大乘一向樂小法”,假使這個人自己是大乘人,自己說自己是大乘的,但是他大乘的經典他不歡喜,卻是歡喜二乘法,大乘的卻不學,那個是顛倒了。那麼這個時候爲對治他,你說“聲聞乘學了沒有用的,不能得菩提的,不能度衆生,不能廣度一切衆生,你該學大乘”。這樣子跟他說,不犯。就是要對治某一些特殊的人,你說這個話是不犯的。對其他的人卻是犯的。那我們這個跟醫生吃藥一樣的,你說這個人寒病的,你給他吃一點熱藥,當然是對的。如果你說這個人他是沒有寒病,或者是有熱病的,你把他吃熱藥,把他害死了。那就不能亂吃藥,那麼你說話也不能亂說。什麼人說這個話是不犯的,對不是那個人的話,你說了這就犯戒。
“防彼棄舍別解脫”,那麼我們說,爲什麼要列這一條戒,就是聲聞乘,不能說聲聞乘的法沒有用,就是恐怕他把聲聞的別解脫戒都不要了,“啊,這也是屬于聲聞乘法!”那麼這個別解脫也不要了,那麼這樣子,要“墜落大險烈火坑”,如果把別解脫戒一舍棄的話,那就是最危險的大火坑裏會掉下去的。別解脫是保險的,保你解脫的。你如果不要它的話,你就是自己跳到火坑裏去了,那是極危險。
這個裏邊我們是要這個,你們要回去思考這個問題:第一,跟前面的謗聲聞乘的他勝罪差別在哪裏?另外還有這個,就是他勝罪裏邊有毀謗別解脫戒的也有的,這個它們差別在那裏?反正是跟前面那個他勝罪——《虛空藏經》的第九、第十這兩條,爲什麼一個那麼重,他勝,一個是惡作,輕的,差別在那裏?都是謗聲聞乘。
庚二 廢自大乘
第二條,第二廢大乘。這個反過來了,所以說這是很辯證的,兩個極端都不能執。一個,你說大乘的人,聲聞乘根本不要學的,這是錯誤的,犯戒;第二個,自己大乘不學,專門學聲聞乘,也犯戒。“于菩薩藏未精研,一切棄舍斷學修,一向勤習聲聞藏,是名違犯而非染。”這個犯是犯的,卻不是染汙的犯。而前面那個卻是染汙的犯。所以這兩個不一樣。他自己是大乘的,受了菩薩戒的人,他把菩薩戒、菩薩的大乘的法什麼都不要,也不修,也不學,他卻是精進地去學聲聞乘,學那些法。那麼這樣子,違犯,但不是染汙的違犯,因爲畢竟還是佛法了。
這個,我們說我們現在有初學的人,這個菩提道次第開始的中、下士道也不是聲聞乘嗎?但是我們知道,我們在學的時候,我們自己回憶一下,前面都來一個“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修諸善根,爲利有情願成佛”,一開始,菩提心、菩提願都發在前頭,那個不犯。我們學這個法爲了要度衆生,爲了要成佛。你要成佛度衆生,根本乘的法不學是不行的。那麼以這樣子的目的學,還是屬于大乘的一部分,不犯。那麼你假使不是這樣子的,把大乘法氣味都不要了,全部學聲聞乘,那是犯。那麼這兩條是一對。一個是極左,一個是極右,都不行。
我們看《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品釋》卷五 一)。第一條,“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如是見”,起這樣的見解,“立如是論”,這樣子的說法,對人家也這麼說,自己這麼的想。“菩薩不應聽聲聞乘相應法教,不應受持,不應修學。”菩薩,既然是大乘的,聲聞乘的法,就不要去聽了,也不要受持,也不要修,也不要學。“菩薩何用于聲聞乘相應法教,聽聞受持,精勤修學?是名有犯”,菩薩對聲聞乘的法,那些聽了,聞了,受持了,精進學修這個不用,用不到的,這個是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是染汙的犯。“何以故?菩薩尚于外道書論精勤研究,況于佛語?”,這是佛說的話。外道的法,爲了度衆生,尚且要學,何況聲聞乘是佛說的?所以說,這樣子的話是犯戒。
這個這裏宗大師特別強調一點,這是一個最勝的教誡,這條戒是最好的一個、最殊勝的教授。對哪些人?對“少知者”——就是那些學得少的人,他說大乘人不要學別解脫戒的,這一類的人,把他從大火坑裏救出來,這是最殊勝的教誡。這一條戒一製,就可以防止那些學得太少的人,他以爲學了大乘,別解脫戒就不要了。那麼這是避免他墮到火坑去,把他救出來的,這個殊勝的教授。
下邊,“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菩薩藏未精研究,于菩薩藏一切棄舍”,大乘的還沒有好好研究過,你菩薩藏一切舍棄,全部不要,“于聲聞藏一向修學,是名有犯”,就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但是不是染汙的。
這是我們說就是要在大乘的前提下學二乘,那就是《廣論》(《菩提道次第廣論》)就給你安排地好好的。這個下士道、中士道都是服從于上士道的,就是上士道前面的基礎,目的是爲了學上士道,修上士道。但是你要學上士道,必定先要學中士道;要學中士道,必定要先學下士道。這個下士道也好,中士道也好,最後的目的是上士道。這樣子是不犯的。
庚叁 勤修異道
那麼下邊這一條,你說學外道,那麼他要去學外道去了,又犯一條戒。“現有佛教未精求,異道外論勤學修,如是一切染違犯。”前面說菩薩外道的書還要學,何況聲聞乘?一定要學,不學就是犯戒。他這裏就是再來一個極端,他說你講可以學外典,那麼他就學外道法了。現有的佛教還沒有好好學,外道的異道的外論,就是外道了,外道的他們的外道書,勤修學。
那麼這個包括什麼?不一定是外道的修法了,包括外道的聲明、因明、醫方明都在裏邊。聲明,我們這裏可能也有人,學文學了,怎麼…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