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作文章了,去学学。佛教还没有学通,不要忙这些。还有因明,我们说,你佛教学通了,你学因明才有用,你自己立一个宗,人家的宗好破。你自己宗也没有,人家的东西你也破不了,你这因明学了有啥用处?没有用的,空架子。我们说打个比喻的话,你说要武器,假使枪的话,你总是要要弹药了,你如果没有弹药,拿个空枪拿去什么用处?又打不出东西来。你自己对内明的内学学好了,外边的他的异论也学了一点,然后你看到他的缺点哪里,用我们的道理来破他,这个时候,方式用因明的方式,不用因明方式你会输,会有空子给人家抓,那时候要因明了。你现在内学也没学好,人家的东西你也不知道,外道的道理你也没学好,那你因明拿来干什么用?所以说,过早地学因明,没有用的!要等到你感到没有用的时候,你就感到因明毫无用处,以后对因明产生一个不需要的心,那真正要学的时候,又学不好了。
所以,我们这里学法都有次第的。如果超越次第,吃亏的是自己。“如是一切染违犯”,这样子的话,内道没有修好,没有,精进地去学修那些外道的论,包括因明、声明、医方明。还有一些人,上次不是有一位嘛,一个居士还没有落发,他要搞医方明了,他很多医书拿来,甚至于要办,要这个采药,要搞一个药铺子,这么搞起来了。这个东西,到底他佛教懂不懂?佛教可以说一窍不通,这样子一个人。那也是一个,也这么跑了个极端去的人。当然这个人跑掉了不去管他了。那么这是犯的。
那么下边不犯的,“若上聪敏能速受,经久不忘忆无失,达义善思巧观寻,成就俱行无退动,二分学内一分外”,这是不犯的。假使自己是上根利智,绝顶聪明的人,他很速能受,就是说他学起来很快。那么学好之后,“经久不忘”,不会忘记,他的记忆不会错。他“达意善思巧观寻”,“闻慧”圆满,能够通达它的道理;“思慧”,又善勤思,又能够好好思惟这个道理;“巧观寻”,又能在定中能修观。“成就俱行无退动”,他这个智慧,“俱行”,跟他的一切所作都有智慧跟他随了一起行,就是不离开智慧的。然后,也不会退动,这个智慧得了一定的坚固的胜解,人家不可以引转他,他也不会随便听人家的话。那么这样子的人,“二分学内”,时间,两分的时间学内——内道,一分的时间学外道,这样子不犯。
那么我们自己假使,很多的人他就把前面的条件都抹杀,他说“二分学内一分学外”是可以的,经常有这个话,那么我二分的时间学内,一分的学外。那么你还要问问:自己是不是“上聪敏”?是不是“能速受”?能不能“经久不忘忆无失,达意善思巧观寻,成就俱行无退动”?“成就俱行无退动”,这个条件非常高。那么我们不要说那么高的,就是说你是不是能够现在记忆不忘。我们说沙弥戒我们讲过了,哪个背下来的?恐怕是没有。那么你这些条件都没有做到,连个沙弥戒都背不下来,你说我要“二分学内一分学外”去了,恐怕太早一点。
总之,要把佛教的内学精通之后,再去说学外道。学外道的目的并不是说他们东西好,是要教化外道,你不懂他的,知己不知彼,会输掉。所以说要知己知彼的话,要学一点,把他们的缺点找出来,然后去破他,他们哪里不够的,可以补充他。你如果没有内明的前提,那你学了外道没有用,甚至于自己脚没有立稳的话,会给他吸引过去。那么就好了,你皈依就失掉了。
庚四 乐外论
第四条,“异道外论精研求,深心宝玩味耽嗜,不如辛药而近习,是名有犯染违犯”,有染污的。这是跟了前面一起来的。对外道,你说你即使你说前面说的话,自己也有聪慧,也能是忆持不忘,也是根据时间二分学内,一分学外。但是学习的态度不对,外道异论,精勤的去研求,很仔细地去追求。追求你是为了度外道,知道他们的道理仔细学也可以,但是,他下边“深心宝玩味耽嗜”,非常之感到有味道,“宝玩”,就是当宝贝一样地去学修它,很有味道,贪着它的味道,甚至于那个,甚至于放不下了。这样子去搞的话,那就又错了。
“不如辛药而近习”,我们说,外道的……,为了利他,知道他的道理要破他的,才去学的。等于说这是一个辛药,一种很不好吃尝味道的药,你为了要治病才去吃一吃,你现在当好东西吃了,当糖吃了,那就糟糕了。那么你要去度外道而学的,不是自己感到好玩,感到有味道,感到这个东西放不下,自己是对这个产生这个爱乐心了,这样子学是犯的。如果你认为这个东西道理很深,甚至于可以跟佛教差不多了,那完了,皈依体都没有了。这里还是“宝玩味耽嗜”,沉醉有味道,“耽嗜”,就是放不下,跟吃烟一样的,烟瘾子,有个瘾了,放不下了。那还没有到这个佛法僧的价值,还是没有提到那么高。如果你再提高一点的话,那不但是犯戒了,皈依的体也没有了,什么都完蛋了。
皈依体没有了,什么戒也没有了。一切戒都是以皈依基础上来的。你们注意一下就是看到,不管你受五戒、八戒,开头都要授个皈依,为什么?没有皈依,没有戒么。所以说,你们受过皈依了,三皈依受过了,为什么还要重受?就是还要重受。我们说,皈依有五种。第一次的皈依是翻邪皈依,本来你是,流浪无归的,把你反过来了,归了正路了,这个皈依是第一次的进门的皈依;五戒,受五戒,五戒前头还有个皈依,五戒皈依;受八戒,八戒前面还有一个皈依,要八戒的皈依;沙弥戒是十戒的皈依;那受比丘二百五十戒是具足戒的皈依。每一个戒前面都要以皈依为基础,没有皈依就没有戒。那么如果你皈依体失掉的话,那你什么戒都没有了。
所以说,外道的书,假使有的人是学气功的,我说赶快放下了,你认为气功很好,有的人他说佛法的道理好,但他身体不好,要学气功。那你就是说佛法不如气功,佛法不能把你身体搞好,只有气功把你身体搞好,把气功的价值抬得比佛法高了,你想想看,你皈依还有不有?当然说,你说了生死靠佛法,那么佛法难道管不了你身体吗?气功还有那么大、高的价值,它超过佛法吗?那你这个都是危险的,对皈依都是有触犯的,好好思惟这些问题。
庚五 于佛所说生疑谤
第五条,“于佛所说生疑谤”。“闻菩萨法甚深处,最胜深处真实理,诸佛菩萨难思议,神力化导现希奇,不生信解情憎背,谤言不能引义利,不能引法非佛说,无益有情染违犯。”这是犯的,下边“跟着”都是犯,“非理作意内心起”,自己起的,或者是听人家说的,“或随他说见如是”,那么都犯。
那么先把犯的讲了,再说不犯的。菩萨藏甚深处,因为菩萨不是凡夫所能理解的,很多东西是凡夫不能理解的。甚深微妙的东西,那么你听了之后,不相信。“甚深处”、“最胜深处”,“甚深处”是非凡夫境,凡夫不能了达的;“最胜深处”——“非二乘境”(《菩萨戒品释》卷五 四),二乘也不能了达的,更深一层的。“真实理”,那个“最胜深”,最胜深的真实的道理,就是大乘的深广两个宗派,深观、广行二派的大乘的真实的道理。这些是诸佛菩萨的不可思议的境界。
还有一些“神力化导现希奇”,神通变化,所谓神境变化、记说变化、教诫神变三个神变9,这是很希奇的,就是世间上所没有的事情,那么这一些,不管你是佛的二乘二宗的甚深法也好,或者佛的神力变化也好,你这些因为凡夫的心不能思惟的东西,不相信。
“不生信解情憎背”,不但不相信,而且感到不欢喜,“背”就是对立面,跟他对立起来,不欢喜他,那么“谤言”,诽谤他。“不能引义利”,这些教也好,神通也好,不能使我们得到好处的,“不能引法”,第一个是“不能引义”,第二个是“不能引法”,就是非义,一个是非法,再说是“非佛说”,甚至于说这些不是佛说的。那么这些东西对有情没有利益的,如果这样子说的话,或者是自己内心里起来的非理作意,或者是听了他人家说,随了人家的话说,都是染污的违犯。
那么这一条很就是很要注意的。有些我们说神通的事情,或者是尤其是密法,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是不能理解,那就只好说这是佛的境界,大菩萨境界,我们是不理解,不要诽谤。诽谤了之后,固然是犯一个菩萨戒了,但是谤法的罪却是更厉害啊!那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边一开端就是,谤法的罪说了很多,那就下的地狱是无间地狱,甚至于谤密法是金刚地狱。这是很危险的事情。不懂就是说不懂好了,不要说诽谤他。
下边要说,怎么叫不犯?那么对这些事情,我们说……
(18A开始)“尔时菩萨强信解”,“强信解”,就是勉强地把他接受下来,这怎么接受?“我是凡夫惑障具”,要自己想自己是凡夫,烦恼、业障具足的。“不学不修无深证”,我还没有学,还没有修,学没有学得很好,更没有修证。那么五眼六通都没有,五眼也没有,六通也没有。“如来宣说密意深”,佛说的法,他有很深的密意,“这个我是不会知道的”。当然凡夫的境界那么肤浅的,又是烦恼业障具足的,那么不能理解的佛境界就不要随便谤。
“正量现见随观等,诚意无谄作敬顺”,佛是亲眼现量,正量亲见的,那么这些,我们要诚意地、没有谄曲地顺着他。自己是无知,这些是如来的境界,“仰推如来非我境”,不是我们的境界,不要去谤他。“不作毁言无违犯”,这样子,你说自己无知愚痴,不能理解,那么这是佛的境界,我也不是这个,不去反对他,也不是不信,不诽谤,这样子的话,不犯的。
这里就是,下边我们看看这个《瑜伽师地论》的,我们念一道这个文(《菩萨戒品释》卷五 四)。“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闻菩萨藏,于甚深处,最胜甚深,真实法义”,这个就是接下来的。甚深处就是超过凡夫的,最甚深处,超过二乘的,真实的法义。“诸佛菩萨难思神力”,就是一切神通变化的力量,不可思议的力量。假使他“不生信解,憎…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