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背毁谤”,说他“不能引义,不能引法,非如来说,不能利益、安乐有情”,这是非义,这是非法,甚至于说不是如来说的,对我们众生没有利益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这样子就违犯,是染污的违犯。“如是毁谤,或由自内、非理作意,或随顺他而作是说。”这样的毁谤,不管自己内心的非理作意也好,或者听了人家说,也跟着说也好,都是犯的。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若闻甚深,最甚深处,心不信解,菩萨尔时,应强信受,应无谄曲,应如是学。”自己心里不能信解的,这个时应当勉强地信受下来,没有谄曲的,还是要这么学。他说“我为非善,盲无慧目”,自己就是有烦恼,有障,没有智慧眼睛。“于如来眼,随所宣说,于诸如来,密意语言,而生诽谤。”于佛所说的那些密意的语言产生诽谤。“菩萨如是自处无知”,自己是要处于无知,不要去随了人家或者自己私心作解,去诽谤他。
佛是一切法“无不现知”,现量知见,“等随观见”,这里我们就要解释这一个,就是这里的我们看书上一个,“正量现见随观等”。
“正量现见随观等”这个话,我们要解释一下。原文是“仰推如来,于诸佛法,无不现知,等随观见”,佛一切是现量。我们说我们凡夫或者是二乘、菩萨,他们观察事情,有的时候用比量,用因明,或者用推测,或者用什么,而佛不要的,当下就看到的,一切都是现量现知正知的。“等随观见”就是我们的随观等了,“等随观见”,“等”是佛的正等正觉,普遍一切都能够现前观觉知道的。那么就是佛就是完全清晰地知道,一点也没有错的,不会说错的。
所以说对于佛说的话,我们不要怀疑,更不要诽谤了。你即使现在也不能理解,你信下去,这是佛说的,都不会错。但是自己不懂,不懂就是说我们现在是凡夫,烦恼重,业障重,这些深的道理理解不了,就可以了。这样子你就不犯。
如果你要是以世间的眼光来推测佛的那个教义,或者……,那个就要诽谤了。我们现在看到一些对密法认为是什么婆罗门、啥东西了,这些都是世间研究学问的人,他是看了有相似之处,看到婆罗门也有这样子的行动,他说好象是外表上差不多,他就说个婆罗门性力派等等。那么婆罗门吃饭,那么我们佛教也吃饭,我们也是婆罗门了?这些逻辑是很肤浅的。那么不要随便以自己的最微劣智慧来推测佛的境界。这个要自己谦虚一点,就是说不要随便诽谤。
我们看到现在有学问的人,总要显出自己高,总要批评人家来抬高自己。批评人家,你批评其他的人要好一些,你把佛教都批评了,那你糟糕了,犯了谤法的罪了。犯了菩萨戒还是小事了,谤法罪犯了,因果……后边要讲的,你犯戒固然可以忏悔,只要不是他胜,但是你那些堕恶道的罪却是要其他的忏悔法,不是你个这个对人忏一忏就算了。对人忏一忏是犯戒的罪忏掉了,那业果上的罪还得要好好地忏悔,那就是金刚萨埵、三十五佛了。这个好好去拜忏去。
庚六 瞋爱自赞毁他
第六条,“瞋爱自赞毁他”。“爱染瞋恚作自赞,谤毁他方染违犯”,自赞毁他,这个一条你们做个记号,我要你们去思考一下,自赞毁他是根本他胜罪,怎么这里成了一个恶作罪?这个你们去思考去。以爱染的心,以瞋恚的心自赞毁他的,作自赞毁他的,那么是染污的违犯。
下边不犯的,“若为摧伏恶外道”,这个很恶毒的外道,要摧伏他,这个时候,你毁谤,就是对他们外道的这个教理毁谤一下,就是驳斥一下了,自己的佛教的道理赞叹一下,这个不犯。“持教护他”,你要住持如来的圣教,要保护人家,那么也不犯。“作调伏”,要调伏对方的时候,也不犯。“未信令信信倍增”,没有相信的,叫他相信,已经信的,使他更相信,那么你赞叹一下,也不犯。“广如前说无违犯”,这个都是没有犯的。
那么我们看这个《瑜伽师地论》(《菩萨戒品释》卷五 五),“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人所,有染爱心”,就是染爱,爱染了,染爱心,他是“染爱”,这里是“爱染”,那个意思差不多。“有瞋恚心,自赞毁他,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以这样子的出发,自赞毁他,这是犯,是染污的犯。假使没有犯的,摧伏外道、恶的外道,“住持如来圣教”,方便调伏,这个。
那么看他的注解,“有染爱心,有瞋恚心,对他人所,自赞毁他,是染违犯”。那么“若为住持如来圣教而欲摧伏外道”的,不犯;要调伏他的,方便调伏他的,不犯;未信者信,信已更增长的也不犯。这是不犯的。
庚七 不往听法
那么下边第七条。“闻说正法会决择,憍慢嫌恨恚恼心,不往听闻染违犯。”这是不往听了,人家说法不听。“怠堕不往犯非染”,这是说犯的。人家说正法,或者是来决择,闻正法会决择,会决择,决择正法或者讲正法的时候,以骄慢的心,以嫌恨的心,自己骄慢,对他嫌恨,恨他或者嫌他不行,或者恚恼心,故意使他不高兴,不去。这样的心,不往听闻,染违犯。这是染污的违犯,重的。假使懒惰没有去,不是骄慢心,不是嫌恨心,不是恚恼心,不去的,犯,也是犯,不是染污的犯,稍微轻一点。
下边是不犯的,那么人家说法我们都要去吗?假使我修定修了一半,听见说哪里讲经了,赶快去!不去犯戒。那么怎么办?下边不犯的还有。“若不知”,第一个是不知道,人家在讲经,你不知道,“啊!那天哪里在讲经,你没有去,你犯戒了!”不知道,不犯。“疾病无力颠倒谈”,假使自己害病,不去,不犯。没有力,全身没有气力,或者是受伤了,或者是怎么了,或者是太疲劳了,那个时候也不犯;“颠倒谈”,知道对方说法的时候不如法,说的不太好的,不去也没有犯。“将护说法”,假使这个人,讲经的人知道你去了之后,他心里感到不舒畅的。或者你是一个学问很好的,他感到有惭愧心,恐怕自己讲得不对,或者是你是另外一个情况,去了之后,他心里不高兴的,那么你要维护说法的人的心,不去也可以。“正了知”,假使他说的法,自己学过了,基本上都能掌握的,“若已多闻具闻持”,或者自己多闻,也能持,能忆持不忘的,这样子都不违犯。
还有一个,“心住一境发胜定”,正在修定,要引发殊胜的禅定的时候,那不去也不要紧;还有一种,“自忖愚钝难受习”,对方讲得太深了,自己感到是愚蠢的很,恐怕接受不了,也难以忆持,不去也没有关系,不犯。“或障所缘摄心定”,当要修定的时候,你要所缘的境,你要缘这个境,要心定的,你到那个地方去,恐怕要把你心搞乱了,那么你也可以不去,不犯。“如是不往戒无违”,这样子的情况之下不去,那么都不犯。假使不是这些条件的话,那就不行,尤其是骄慢不去,这个最要不得。自以为了不得,他讲的东西,我根本不要听。
看看《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品释》卷五 五),“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闻说正法,论议决择”,两种,一种是说正法,一种是论议决择,辩论,在一起讨论了。所以说,我们说你们讨论要去,讨论你不去,你犯,就要犯戒,很严格地说,犯一条戒。很多人以为讨论不要去,那当然下边有条件。他们讨论的我都懂的,或者他们讨论的就是乱七八糟胡扯的,那个不去可以。但是,我们说要求你们不要乌七八糟乱扯,胡扯,讨论要讨论到点子上。我们的讨论相当于西藏的到辩论场去,不能不去的。你学了法就是要到辩论场去用的,你学了法干啥?你学了之后,辩论场逃避不去的话,不准的,西藏是不允许的。
那么我们这里也是,原则上,你学了之后,到讨论的时候要去。去,一个是练习自己说法,一个是大家的智慧可以深入,再一个是利益那些听不懂的人,他们有不懂的,给他解释一下。很多的有意思的事情,合在一起一个讨论会,为什么不去?你自己说你学好了,你不愿利人家吗?你学的是不是最好了,人家的话你听进去,一点收获都没有吗?恐怕也不一定。所以还是要去,原则上要去。
下边就是说是不犯的。“若不觉知”,不知道;“若有疾病”,一样的,“若无气力”;“若知倒说”,知道他说的是,说的不正的,不正确的,颠倒的;“若为护彼说法者心”,将护说法者的心,或者是恐怕他生起惭愧,或者恐怕他生起不欢喜的心,那你不去也可以;“若正了知”,你自己知道他的说的道理,你经常听到的,甚至于自己是确实明白的,那么自己多闻,也是闻得很透彻;那么或者是自己要修定;或者么是要这个这个引发那个殊胜的禅定了;或者是自己是非常之愚钝的,智慧是很差,那边去听了之后,不能理解,也不能受持;难引生,也不能使心在缘这个境入定。这是三层。
我们说“自忖愚钝难受习,或障所缘摄心定”,这里是讲得略一点。在《菩萨戒》里边,他的文是这样子的,自己愚钝,愚钝得很,于所闻的法,“难受难持”, 难受就是不能闻,引不起闻慧;难持,引不起思慧;“难于所缘,摄心令定”,这里就是障所缘摄心定,就是自己太笨了,这个所缘的境入定,就是修,修慧,就是自己知道太笨了,去听了之后,既生不起闻慧,也生不起思慧,也不能起修慧,那么这样子不去也可以。
所以这里,在颂子里边是看不出来,你们是注解一下:“难受”,是闻慧生不起;“难习”,是思慧生不起;“所缘摄心定”是修慧,障,也是生不起来。这个障好象是跟那个原文的这个意思容易混淆,他就是说“难于所缘摄心定”,去了之后,也不能那个生起修慧,那么就不去,也没有犯。“如是不往戒无违”。这是三层,受,闻;习,思;所缘摄心定,修,修就是入定了。我们说闻思修三慧我们学过《俱舍》都知道,修慧是定中的慧。那么第七条。
庚八 不敬说法
下边最后,第八条讲了,今天我们把障般若的讲完了。下边就是十二个饶益有情戒了,明天再说…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