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第八条讲一下。“不于说法导师想,身不恭敬语调笑,谓但依文不解义,如是一切染违犯。”这个就是看文字要误会的。“不于说法导师想”,说法的人,不当他是导师,导师就是以佛的想。我们说《菩提道次第》经常说这个话,讲经的人要把他看作佛的想、善知识的想。你不是这样子地观想,而你是对他不恭敬,“身不恭敬语调笑”,身么是不恭敬对他,话里边甚至讥笑、调弄等等,“乐着言词”(《菩萨戒品释》卷五 七),这些我们是在这个世间上经常有的。
我们记的好象是什么佛学院,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知道他学得少一点,故意先在《佛学大词典》把这个一条法相查好了,查好之后,然后课上问他。这个老师嘛,当然了,学得不多嘛,当时回答了之后,他说:“嗳!这里是怎么讲的!”故意捣蛋,丢他的脸。这个我看不必。人家可能他的回答也是对的。本来一个法相有好几个解释的,不一定说你查到的就是唯一正确的一个解释,他说的就是错掉了,也不敢这样子说。而且你故意在大众面前倒他的架子,这个心也太不好了。即使他讲错了,你课后跟他说,《佛学大词典》里边是根据怎么怎么讲的,给他参考参考,这个是好心。你当着那么多人面,“嗳!这个地方是这样讲的。”怎么怎么的。在大众面前扫他的威信。这些就是语调笑之类的,不好。
“谓但依文不解义”,这个很多人看了是这个法师只会消消文,实则意思不知道。不是这个意思。“谓但依文不解义”,就是说听法的人,他只要文字好。这个法师讲法的时候,满口的文章,或者辞藻用的很好,他就说“这位法师好,要跟他学”。“不依义”,他讲的道理对不对,不管了。道理再好,他说的话比较粗,比较粗俗,就认为“哎呀!这个人你看说话粗里粗气的,不行!不跟他学”。那就是说“依文不解义”了。他自己学法的人标准,就是看文字上看,不从义理上看。这样子的学法错的,违犯。那么这个在颂里边是看一点也看不出来。很容易以为是说法师讲的是依文,他根本不懂道理。
那么我们看《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就看出来了,“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说法师,故思轻毁””,说法的法师,故意的是轻蔑他,“不深恭敬,嗤笑调弄,但依于文不依于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叫有犯,有违越。那么这个《瑜伽师地论》文,也是这么了,看不出来。
那宗大师的解释了,他说“若于说法补特伽罗”,说法的人,“故思轻毁,心不至诚起大师想,善知识想”,不起佛的想,不起善知识的想,“身不恭敬,呵责嗤笑,恶言调弄”。下边就说了,“乐着言词,但依于文非重正理,不依于义,是染违犯”,他只是执于言词,世间的辞藻,文字来看,依文,不重在道理上看,这个是犯的。
那么这里,宗大师又讲了,他说,“总谓义善、文不善妙,亦不依止,若义不善、文言善妙,便依而住。”这个什么意思?他说,总的来说,他的意思很好,法师讲的意思很好,而文字不善巧,就是他文字不是很深的,这个作的文章说话里边没有文,没有文采。这样子,不依止,就不去依止他;假使他的义,讲道理并不好,或者甚至于错了,但是文字善妙,口才很好,文学也很好,“便依而住”,你这样子错了。
那么这里宗大师又说,“有人释为“谤说法师,惟宣其文,不释其义,或不知义””,有人这样子解说,他说是那个法师只讲文,消消文,他的义理并不懂,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他有什么意思。“此全未了论之字义”,这个说法,完全不了解《瑜伽师地论》的意思。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宗大师把这一个说法驳斥了,就是不是说法师但能消文不能解义,而是说听法的人只依文来依止法师,而不管他讲的对不对。假使他道理很好,文字不好,就不依他,就不听他的,也不依他学。那么这才是这一条真的意思。
那么今天我们就把违背般若的八条讲完了。大概还有两,最多两天左右,可以完成,或者一天都可以了。因为这个饶益有情戒的十二条,前面都讲过了。这是重复一下。有一点点不一样,有开合不一样,这里讲的是十二条,前面是十一条,哦,这里也是十一条。但是我们这里十二条,那么十一、十二的差距也很容易看出来。好,今天就……
第十五讲
戊二 饶益有情戒十二
昨天我们把四十六个恶作,把前面的三十四个讲了,下边还有饶益有情这十二个。饶益有情十二个里边,这个里边讲的是科判“以上障般若者八竟,以下饶益有情戒十二”,但是他的标题只标了十一个,中间怎么是少一个?就是“看病”这一科,他是夹在这个七科里边了,那么要十二个话的么,就是把看病这一科分开来。《瑜伽师地论》里边是分的。那么他把其余的又并起来了,所以说里边各有开合,内容是一样的。
那么这里,科里边十二,那就是“看病”,“八事不助不看病”,“八事不助”是第一条,“不看病”第二条,“不济七苦”是第三条。那么这里,后边的是“不济七苦”,看病的包在里边了,本来七苦里边就有看病,那么假使说“八事不助不看病”分开来,那后边第三条没有七苦了,只有六苦了。因为他是身苦四个,心苦三个,已经讲过的,一共七个苦,那么疾病也在身苦之一,如果把疾病开出来,余下的就是六个苦了。
我们大概讲是讲了前后大概有一个月了。那么这个讲完了,我们准备考试一下。考试内容,一般的这个笔试是出题了。那么我们现在就是后头不出提纲了,我们出题就是临时出了。因为出了提纲的话,有的是书就不看了,只看那个提纲了。那么是笔试是一个,另外是背诵,背诵就是后边一百六十七页的菩萨戒略颂,每天早上念的。这个该要背下来的,早该背了,现在已经讲过了,意思也懂了,那就可以背了。没有好多,菩萨戒略颂。还有密乘戒的,因为我们没有讲,那么单背菩萨戒略颂,只有一点点。那么请大家准备了,讲完之后,大概休息两天,就是准备复习,复习好了之后,就考试。
己一 不助八事
好,现在我们下边讲饶益有情戒十二条的第一条,八事不助。八个事情不去帮助人家,这是犯一条菩萨戒。别解脱戒,你自己坏事做了,犯戒,不做就不犯;菩萨戒坏事做了固然犯戒,好事不做也犯戒。所以说这个里边,那一些事情,你不去帮忙的话,就是犯一条菩萨戒。“于诸有情助八事”,对有情有八个事情要帮助他的,那不帮助的话,就是要犯戒的。哪八个事情?
第一个,在《瑜伽师地论》里边(《菩萨戒品释》卷五 八),“于能办所应作事”,这一条这里颂里没有写,所以颂里只有七条,那么有这一条给大家旁边注一下,第一条是“于能办”,“于”,对于这个地方,“能办”,办事的“办”,能够办所应作的事,所应当做的事,能办的,没有去办。那么这个我们前面可以参考了,一开头,我们讲这个饶益有情戒的时候,就是人家一些事情,你要给他抉择,要帮忙,能够办的,应当办的事情,应当做的事情,能够帮忙的,该要帮忙。第一“于能办所应作事”,没有去做。
第二,“道路往来”,路上迷路的,他一个人或者害怕的,那么你给他引导,或者助伴,使他不要恐怖。
那么“正言说”,这一条前面没有,那么这个在《瑜伽师地论》里边,他是连下边的,“或于正说事业加行”(《菩萨戒品释》卷五 八),就列了后边去,事业加行里边去了。但是,宗大师的解释里边,“正言说”是另外一条,否则的话,又只有七条了,没有八条。那么“正言说”,宗大师的注解就是“未善方言者,教其方言”,就是这个地方的话,你说不来的,假使我们到温州去,温州话说不来,那是没有办法。什么事情干不成了。你跟他说话他不懂,你要买东西,他不懂,你要什么的,他不懂,你怎么办?什么都不懂,你没有办法了。那么要不善方言的,“教其方言”,教他这个是这么说、那么说,然后可以做事情,也可以教化。如果你教化的话,温州话说不来,那就是一部分,很多的……。温州有一个特色,很多人他不愿意说普通话,甚至于开会的时候都讲温州话,地方性强的不得了。那么在这个情况之下,你要给他们讲经,除了一部分年轻的,或者做生意的会普通话的听得懂,那些老太太就是听外语一样的,你讲普通话他一句也不懂。这个就是各方面都有妨碍的,所以说,“未善方言者,教其方言”,这是一种帮助人的,这是宗大师另外开的。
下边“事业加行”,做事情该怎么做,假使做生意,你要该怎么样子,怎么样子才会赚钱,否则的话,要亏本的;或者种田的,你该怎么做;做功德你该怎么做。教人家,那么可以发财致富了,否则的话他搞不来的话,就要吃亏了,要亏本了。
那么前面讲过了,你赚了钱之后怎么办?赚了钱之后,就是要如何守护,不为王贼兵所侵犯,盗了,贼了,水火这些,如何不失他这个财物,积聚的不受他侵犯,如何保护它。第五条,“财物护”。
(18B开始,……)该怎么用,用到“吉会”上,用到福业上去。根据宗大师的解释,吉会就是义会。定期的修福的事情,法会之类的,定期的,是叫义会,或者叫吉会;不定期的叫福会,那么也叫“福业”了。那么你在定期的法会里边你去参加,不定期的修福的事情也劝你参加,“助彼成”。
那么这样子,八个事情帮助使他“一切能办应伴作”,这八种事情都能够帮助他作伴,不但是出力,而且跟他一起干,“伴作”,这么是应当做的。
下边是违犯,“嫌恚不助染违犯”,以嫌恨心,以恚恼的心,这两个心经常出现的。我们记到,菩萨戒犯戒主要以这两个心发动,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嫌跟恚是两个事情、两个心,嫌恨的心、恚恼的心。嫌恨心,讨厌他、恨他;恚恼的心,要使他心里烦恼,故意不做这些事情。那么这是染的违犯,犯一条菩萨戒。
“怠惰不助犯非染”,假使是懒…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