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惰、懈怠,不去帮他,这也是两个心。前面两个心不去做八个事情,不相助的话,是染污的违犯,重;懈怠心,懒惰的心,不去帮助,也是犯,但不是染污的犯,因为嫌恨、恚恼的心没有。
那么下边是不犯的。不犯的,“病无力”,自己有病,没有气力,这是一个。
“彼自能办”,他自己知道他有能力,他会办,他自己办得成的,那么你不去帮助可以,你多余了,他自己能办的,你去帮忙,或者你还不如他办得好,那么越帮越忙了,那个没有意思了。
那么“有依怙”,他有自己有依靠的,就是有人会帮助他的,那么你也不必插手了,那不去也没有犯。
“所作非义引非法”,他所作的不合义理,他要是引非法的事情,不如法的,那么这样子事情,就是不如法的,不能够引起一些义利的事情,那么你不去帮助也没有违犯。
下边是“方便调伏如前说”,方便调伏他,他有一个过失,你故意在这个时候不去帮助他,使他警惕,自己改悔,那么这样子不去帮助也没有犯。
“先许助余”,假使你自己已经答应了帮人家去,有一个事情要帮助人家的,那么再你帮助他,那边已经答应了,不去的话,失约了不好,那么你已经允许帮助人家之后,那么这边来不及帮了,也不犯。
“托别代”,或者你自己不能去了,托别人代替你去帮他,那么这也不犯。自己不去了,自己有另外其他的事情,托另外的人去帮他,那也不犯。
“或于善品正勤修”,或者自己在修定、修戒、修慧,戒定慧正在修,不想停下来,尤其是修定的时候,心有点寂静了,你要他去参加其他的事情,一搞的话那就是把心乱掉了。那这样子的情况之下,要摄心修定,或者戒律里边正在修什么,学什么,或者这个时候,不能停下来的,那么不去帮助也不犯。
再一种,“自性愚钝难受习”,自己心很钝,很愚痴,很笨,那么学东西也学不好的,假使叫你帮忙,你也教不来,怎么怎么做,你自己都不懂,自己也搞不来、搞不好的,那你不去帮忙也可以。
“为护多人护僧制”,假使你去帮了之后,人家要讥嫌的,那么一般人要讥嫌的,你不去帮也就算了。
或者“护僧制”,僧团里有制度的,你去帮了之后,违背制度了,那也不行,那就要护僧制的话,那你不去。那么我们说护僧制,前面举过一个例,就是一种覆钵羯磨,对这个檀越、居士,他有什么事情不如法,覆钵羯磨,就是大家不到他家里去乞食。那么这样子的人,等于说是不大往来了,不跟他往来了,作了这个羯磨之后,那么他家里的事情,不去帮忙,也可以。或者僧团里边有什么事情,有限制的,像这一类事情,不能去的,那你不要去。护僧制,为了僧团的制度,不去不犯的。
这是第一条。这个《瑜伽师地论》里边讲得差不多,就不再念了。
己二 不济七苦
第二条,“不济七苦”。有七种苦,那么我们就是想一想,我们菩萨戒里边,饶益有情戒,“八事不助不看病”,多一条不看病,那么这一条不看病,在这里没有,所以这里还是十一条,你们看后头,一直到最后,神通调伏第十一(一百六十六页)。那么就是这一条。“饶益有情戒十二”,这个十二缺在哪里?就是“看病”。那么这个在《瑜伽师地论》里边,“看病”一条是在后边是突出的,另外开一条的。那么这里就是并在这里了。
那么我们就把看病那一条,《瑜伽师地论》的,先念一下,“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遭重疾病””,看见有的有情,他有重病。他“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往供事”,总是这两个心,以嫌恨的心,以恚恼的心,那就不去看病,不去供事,就是不去照顾他,“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的违犯。假使懒惰懈怠,这两个心的就非染,但是也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往供事,非染违犯”,违犯是违犯的,但是不是染污的。
那么没有犯的,假使人家有病,你不去照顾他,哪些情况之下不犯?
“若自有病”,假使自己有病,你自己都有病了,你去照顾病人,那个力所不及,那就不要,不去也不犯。
“若无气力”,假使你这个时候,没有气力,或者是受了伤,或者是这个元气没有恢复,或者是经过大大的疲劳,那个很重的体力劳动之后,躲在家里,躺在那里动也不想动了,那么人家有病,不去照顾,没有气力,不犯。
“若转请他有力随顺令往供事”,假使自己没有气力,或者什么情况之下,自己有事,或者请其他的人,有能力或者能照顾的,叫他去照顾去,这个也不犯。
“若知病者有依有怙”,假使你知道那个病人自己有依靠的,他有人照顾他的,那么你不去也不犯。
“若知病者自有势力,能自供事”,假使你知道这个病人,他病的并不是动不得,他还能自己料理生活的,那么这样子你不去也没有违犯。
“若了知彼长病所触、堪自支持”。上边就是说,假使这个病人,他自己有能力,能够供事,假使他有钱能够照顾请人照顾的,那不去也没关系。或者那个病人他是长病,久病,并不是很厉害的病,那么自己还能料理生活的,那也不犯。
“若为勤修广大无上殊胜善品”,假使你要修无上殊胜的善法,戒定慧之类的,那么你正在精进修的时候,不能停下来,不去看病也没有关系,也不犯。
“若欲护持所修善品令无间缺”,假使你修学的善法不要再中断,假使正在修加行,修加行每天要多少,磕多少大头。你假使去照顾病人了,一去就是很多天了,那么你把你的事情要停下来了,那就是这个时候暂时不去也可以,不犯。
“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于所闻法难受难持”,假使自己感到自己很笨,学的法没有学好,自己也记不住,也听不懂,那么正在要自己努力去学的时候,不去也不犯。“难于所缘摄心令定”。那就是闻思修三个了,难受,就是闻方面有困难;难持,思方面有困难;“于所缘摄心令定”,修方面,修慧有困难。这个时候,不去供事,也可以,不犯。
“若先许余”,就是假使你已经答应帮助人家的事情了,那么这个时间抽不开,那就是不去也没有犯。
那么这个我们说,碰到病人,能够去当然一定要去的好。能够自己排开的,尤其是假使常住里边有病人,你说我在修加行,我不去,大家都修加行,都不去,我在看书,我不去,那么,哪个去?这个大家还是要从悲心出发,你的事情,可以停下的,还是要去一下。你实在正在修定,好象是快上火了(俚语),快要得定了,你当然不可以停下来。但是我看这个道场里恐怕没有这样的人嘛!正在修定,快得定了,这样的人,恐怕不见得有。那么平时说闲话的时间有,看病的时间应当抽出来。
总之,不要为了自己的方便不去,实在有客观的情况,不能去,那没有办法。或者你笨得不得了,这个害病的人他该吃什么,该用什么,你根本一无所知。他是寒病,你给他吃热药的;他是热病,你给他吃寒药。那个他是热病你给他吃热药的;寒病给他吃凉的东西的,乱七八糟的,那你不要去,也可以。去了之后,病人不但不好,还要给你倒弄重了。那些,太笨了,就不要去了。
那么这是从整个的方面说,尤其是本道场的病人,在可能情况下,一定要互相照顾。因为僧团里边都是独身汉,家庭有妻子儿女可以照顾,僧团里边就是同学照顾了。如果不照顾的话,人家会害怕,不敢入僧团,不敢出家,那你就断人家的善根。所以说这个,一定要把僧团维持好,这是护持正法的一个重要的事情,不要嫌麻烦,不要嫌脏。悟达国师就是照顾一个阿罗汉——装了一个病人,装了三年癞病,那个病很脏很臭,人家都不愿意照顾他。尤其是这个病人还脾气大得很,一点不对,大发脾气,大骂他。这样的人,悟达国师照顾了三年。结果,最后人面疮生了,就靠他把它治好的。
那么所以说,看病的福报,异熟果也是……《业报因果经》(疑为《佛说业报差别经》)这个书大家可能看了,他说看病的人,将来的果报就是不害病。那么你如果要不害病,病多,多看看病,也可以把现在的这个业报转轻,或者是借佛的慈悲加持力,自己的修法,可以把业报转过来。本来多病的,可以没有毛病,这些要靠自己努力。你当然一方面是要忏悔业障,求佛加持,另一方面你要起悲心,照顾人家病人,这两面的力量起来,那个你的报就会减或者是消灭。如果你单是为自己,人家病不管他的话,恐怕佛的加持力到你身上就不会太大,因为你的心,没有菩提心,那么你自私自利的心了。佛的加持力是无量无边的,可是,到你自私自利的心的话就进不进来了,因为你的心跟菩提心不合,这个加持力就进不到你身上了。所以说一定要把这些排开。那么这是有病的,这是他开了一科。那么这里就没有开,所以是十二个变成十一个。
那么下边是七苦。“疾病根残体缺肢,远行疲困身苦四。”七苦,身苦有四,心苦有三。“五盖四障八寻思,不赖他胜心三苦”,心苦有三。
那么身苦,第一个是疾病,那么前面不是说了一条了,开了一条了,疾病就不……,在后头如果开第三条的话,疾病就不要摆进去了。那么这是少了一条了,就是七苦,不济六苦了。所以说颂里边“不济七苦盲聋等”,如果你把疾病开了,这里实际上没有七苦了。
“根残”,这个根残跟肢体缺肢,在现在说都是残废,但是这里两个不一样。前面的“根残”是聋、盲,就是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但是根还是全的,看起来并没有残缺。那么下边的就是肢体缺了,他就是没有手,没有脚的或者怎么样子的,这个肢体残缺,这是第三种;第四种,“远行疲困”。很远的路来了,很疲劳,你要给他休息,给他吃东西。所以说,我们远地来的居士,不要嫌他讨厌,即使他再麻烦,这个老太婆,话说不完的,啰嗦的很,你还要以慈悲心,让她休息,给她吃一点东西。这是身苦四,要给他救的,要救济、照顾的。那如果不救济的话,不照顾的话,那就是犯菩萨戒了。
…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