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74

  ..續本文上一頁惰、懈怠,不去幫他,這也是兩個心。前面兩個心不去做八個事情,不相助的話,是染汙的違犯,重;懈怠心,懶惰的心,不去幫助,也是犯,但不是染汙的犯,因爲嫌恨、恚惱的心沒有。

  那麼下邊是不犯的。不犯的,“病無力”,自己有病,沒有氣力,這是一個。

  “彼自能辦”,他自己知道他有能力,他會辦,他自己辦得成的,那麼你不去幫助可以,你多余了,他自己能辦的,你去幫忙,或者你還不如他辦得好,那麼越幫越忙了,那個沒有意思了。

  那麼“有依怙”,他有自己有依靠的,就是有人會幫助他的,那麼你也不必插手了,那不去也沒有犯。

  “所作非義引非法”,他所作的不合義理,他要是引非法的事情,不如法的,那麼這樣子事情,就是不如法的,不能夠引起一些義利的事情,那麼你不去幫助也沒有違犯。

  下邊是“方便調伏如前說”,方便調伏他,他有一個過失,你故意在這個時候不去幫助他,使他警惕,自己改悔,那麼這樣子不去幫助也沒有犯。

  “先許助余”,假使你自己已經答應了幫人家去,有一個事情要幫助人家的,那麼再你幫助他,那邊已經答應了,不去的話,失約了不好,那麼你已經允許幫助人家之後,那麼這邊來不及幫了,也不犯。

  “托別代”,或者你自己不能去了,托別人代替你去幫他,那麼這也不犯。自己不去了,自己有另外其他的事情,托另外的人去幫他,那也不犯。

  “或于善品正勤修”,或者自己在修定、修戒、修慧,戒定慧正在修,不想停下來,尤其是修定的時候,心有點寂靜了,你要他去參加其他的事情,一搞的話那就是把心亂掉了。那這樣子的情況之下,要攝心修定,或者戒律裏邊正在修什麼,學什麼,或者這個時候,不能停下來的,那麼不去幫助也不犯。

  再一種,“自性愚鈍難受習”,自己心很鈍,很愚癡,很笨,那麼學東西也學不好的,假使叫你幫忙,你也教不來,怎麼怎麼做,你自己都不懂,自己也搞不來、搞不好的,那你不去幫忙也可以。

  “爲護多人護僧製”,假使你去幫了之後,人家要譏嫌的,那麼一般人要譏嫌的,你不去幫也就算了。

  或者“護僧製”,僧團裏有製度的,你去幫了之後,違背製度了,那也不行,那就要護僧製的話,那你不去。那麼我們說護僧製,前面舉過一個例,就是一種覆缽羯磨,對這個檀越、居士,他有什麼事情不如法,覆缽羯磨,就是大家不到他家裏去乞食。那麼這樣子的人,等于說是不大往來了,不跟他往來了,作了這個羯磨之後,那麼他家裏的事情,不去幫忙,也可以。或者僧團裏邊有什麼事情,有限製的,像這一類事情,不能去的,那你不要去。護僧製,爲了僧團的製度,不去不犯的。

  這是第一條。這個《瑜伽師地論》裏邊講得差不多,就不再念了。

  

  己二 不濟七苦

  第二條,“不濟七苦”。有七種苦,那麼我們就是想一想,我們菩薩戒裏邊,饒益有情戒,“八事不助不看病”,多一條不看病,那麼這一條不看病,在這裏沒有,所以這裏還是十一條,你們看後頭,一直到最後,神通調伏第十一(一百六十六頁)。那麼就是這一條。“饒益有情戒十二”,這個十二缺在哪裏?就是“看病”。那麼這個在《瑜伽師地論》裏邊,“看病”一條是在後邊是突出的,另外開一條的。那麼這裏就是並在這裏了。

  那麼我們就把看病那一條,《瑜伽師地論》的,先念一下,“論曰:“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遭重疾病””,看見有的有情,他有重病。他“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往供事”,總是這兩個心,以嫌恨的心,以恚惱的心,那就不去看病,不去供事,就是不去照顧他,“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的違犯。假使懶惰懈怠,這兩個心的就非染,但是也犯。“若爲懶惰懈怠所蔽,不往供事,非染違犯”,違犯是違犯的,但是不是染汙的。

  那麼沒有犯的,假使人家有病,你不去照顧他,哪些情況之下不犯?

  “若自有病”,假使自己有病,你自己都有病了,你去照顧病人,那個力所不及,那就不要,不去也不犯。

  “若無氣力”,假使你這個時候,沒有氣力,或者是受了傷,或者是這個元氣沒有恢複,或者是經過大大的疲勞,那個很重的體力勞動之後,躲在家裏,躺在那裏動也不想動了,那麼人家有病,不去照顧,沒有氣力,不犯。

  “若轉請他有力隨順令往供事”,假使自己沒有氣力,或者什麼情況之下,自己有事,或者請其他的人,有能力或者能照顧的,叫他去照顧去,這個也不犯。

  “若知病者有依有怙”,假使你知道那個病人自己有依靠的,他有人照顧他的,那麼你不去也不犯。

  “若知病者自有勢力,能自供事”,假使你知道這個病人,他病的並不是動不得,他還能自己料理生活的,那麼這樣子你不去也沒有違犯。

  “若了知彼長病所觸、堪自支持”。上邊就是說,假使這個病人,他自己有能力,能夠供事,假使他有錢能夠照顧請人照顧的,那不去也沒關系。或者那個病人他是長病,久病,並不是很厲害的病,那麼自己還能料理生活的,那也不犯。

  “若爲勤修廣大無上殊勝善品”,假使你要修無上殊勝的善法,戒定慧之類的,那麼你正在精進修的時候,不能停下來,不去看病也沒有關系,也不犯。

  “若欲護持所修善品令無間缺”,假使你修學的善法不要再中斷,假使正在修加行,修加行每天要多少,磕多少大頭。你假使去照顧病人了,一去就是很多天了,那麼你把你的事情要停下來了,那就是這個時候暫時不去也可以,不犯。

  “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于所聞法難受難持”,假使自己感到自己很笨,學的法沒有學好,自己也記不住,也聽不懂,那麼正在要自己努力去學的時候,不去也不犯。“難于所緣攝心令定”。那就是聞思修叁個了,難受,就是聞方面有困難;難持,思方面有困難;“于所緣攝心令定”,修方面,修慧有困難。這個時候,不去供事,也可以,不犯。

  “若先許余”,就是假使你已經答應幫助人家的事情了,那麼這個時間抽不開,那就是不去也沒有犯。

  那麼這個我們說,碰到病人,能夠去當然一定要去的好。能夠自己排開的,尤其是假使常住裏邊有病人,你說我在修加行,我不去,大家都修加行,都不去,我在看書,我不去,那麼,哪個去?這個大家還是要從悲心出發,你的事情,可以停下的,還是要去一下。你實在正在修定,好象是快上火了(俚語),快要得定了,你當然不可以停下來。但是我看這個道場裏恐怕沒有這樣的人嘛!正在修定,快得定了,這樣的人,恐怕不見得有。那麼平時說閑話的時間有,看病的時間應當抽出來。

  總之,不要爲了自己的方便不去,實在有客觀的情況,不能去,那沒有辦法。或者你笨得不得了,這個害病的人他該吃什麼,該用什麼,你根本一無所知。他是寒病,你給他吃熱藥的;他是熱病,你給他吃寒藥。那個他是熱病你給他吃熱藥的;寒病給他吃涼的東西的,亂七八糟的,那你不要去,也可以。去了之後,病人不但不好,還要給你倒弄重了。那些,太笨了,就不要去了。

  那麼這是從整個的方面說,尤其是本道場的病人,在可能情況下,一定要互相照顧。因爲僧團裏邊都是獨身漢,家庭有妻子兒女可以照顧,僧團裏邊就是同學照顧了。如果不照顧的話,人家會害怕,不敢入僧團,不敢出家,那你就斷人家的善根。所以說這個,一定要把僧團維持好,這是護持正法的一個重要的事情,不要嫌麻煩,不要嫌髒。悟達國師就是照顧一個阿羅漢——裝了一個病人,裝了叁年癞病,那個病很髒很臭,人家都不願意照顧他。尤其是這個病人還脾氣大得很,一點不對,大發脾氣,大罵他。這樣的人,悟達國師照顧了叁年。結果,最後人面瘡生了,就靠他把它治好的。

  那麼所以說,看病的福報,異熟果也是……《業報因果經》(疑爲《佛說業報差別經》)這個書大家可能看了,他說看病的人,將來的果報就是不害病。那麼你如果要不害病,病多,多看看病,也可以把現在的這個業報轉輕,或者是借佛的慈悲加持力,自己的修法,可以把業報轉過來。本來多病的,可以沒有毛病,這些要靠自己努力。你當然一方面是要忏悔業障,求佛加持,另一方面你要起悲心,照顧人家病人,這兩面的力量起來,那個你的報就會減或者是消滅。如果你單是爲自己,人家病不管他的話,恐怕佛的加持力到你身上就不會太大,因爲你的心,沒有菩提心,那麼你自私自利的心了。佛的加持力是無量無邊的,可是,到你自私自利的心的話就進不進來了,因爲你的心跟菩提心不合,這個加持力就進不到你身上了。所以說一定要把這些排開。那麼這是有病的,這是他開了一科。那麼這裏就沒有開,所以是十二個變成十一個。

  那麼下邊是七苦。“疾病根殘體缺肢,遠行疲困身苦四。”七苦,身苦有四,心苦有叁。“五蓋四障八尋思,不賴他勝心叁苦”,心苦有叁。

  那麼身苦,第一個是疾病,那麼前面不是說了一條了,開了一條了,疾病就不……,在後頭如果開第叁條的話,疾病就不要擺進去了。那麼這是少了一條了,就是七苦,不濟六苦了。所以說頌裏邊“不濟七苦盲聾等”,如果你把疾病開了,這裏實際上沒有七苦了。

  “根殘”,這個根殘跟肢體缺肢,在現在說都是殘廢,但是這裏兩個不一樣。前面的“根殘”是聾、盲,就是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但是根還是全的,看起來並沒有殘缺。那麼下邊的就是肢體缺了,他就是沒有手,沒有腳的或者怎麼樣子的,這個肢體殘缺,這是第叁種;第四種,“遠行疲困”。很遠的路來了,很疲勞,你要給他休息,給他吃東西。所以說,我們遠地來的居士,不要嫌他討厭,即使他再麻煩,這個老太婆,話說不完的,啰嗦的很,你還要以慈悲心,讓她休息,給她吃一點東西。這是身苦四,要給他救的,要救濟、照顧的。那如果不救濟的話,不照顧的話,那就是犯菩薩戒了。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