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蓋四障八尋思”,那個五蓋,四障是這裏加上去。五蓋我們前面講過,欲貪、瞋恚、昏沈睡眠、掉舉惡作,加個疑,這五個蓋是心裏的苦。這個五個蓋蓋在裏邊,心裏就不寂靜了,那就是很苦的。你瞋恚蓋蓋住的人,心裏氣得不得了,平也平不下去,臉紅耳赤,身體也受影響。欲貪蓋的時候,你自己心裏就是定不下來,心裏好象螞蟻在骨子裏東爬西爬,難過得很,這個不舒暢。同時最顯著的,你智慧沒有了,學法學不進去了。昏沈睡眠來了之後,當然你修定不要說了,其他的,念經你昏沈一來,你還不是頭低下去了,就沒有用了,等于沒參加念誦一樣。還有這個疑蓋,一個問題,你信不下去,不但是得不到加持,自己心裏也不安逸,很不舒暢。這個總是懷疑,心裏一個猶豫不決的那個樣子,那是很難受的。那麼心苦。
“八尋思”,前面說過的親裏覺、國土覺等等,妄想了就是說,各式各樣的,以前的什麼經過的歡樂的事情去回憶這些;或者人家聽的歌聽得很好聽,心裏盡在耳朵裏盡在唱,這些東西都是惡尋思,不要它的,有八種,前面講過的,一開頭就講的。
“不賴他”苦,這個“賴”可能是四川話,因爲我們說不賴他苦,這個不大講得通。可能是照我的看法,可能是那個“耐”,因爲四川話,可能你們四川人有吧,“賴”跟“耐”,忍耐的耐,可能是同音的,可能寫起來,他們寫的時候就寫個“賴”了。
“不賴他勝”,人家勝過你,或者給人家征服了,打仗打輸了,或者辯論辯輸了,這時候,心裏苦得很,心裏煩得不得了。一個國王,本來是很尊貴的,在國家裏邊,他就是有自在權,要幹什麼就幹什麼,要懲罰他就懲罰他,要殺頭就殺頭,他的權大得很。可是,一旦跟人家打仗打敗了,給人家抓去了,關了牢監裏了,自己的頭都保不住了,那時的苦比一般人那苦得不曉的多少倍,那是“不賴他勝”。或者是人家看不起你,你自己本來地位低弱。或者是人家把你戰勝了,或者把你辯論辯輸了,失敗了,那個時候,心裏的苦。
這叁種苦,你要去幫助人家了,解除那些苦難了。“嫌恨恚惱不濟扶”,還是這兩個心,嫌恨心,恚惱心,不去幫助他,不去救扶他,是犯。那麼這一條就是犯了。假使不犯的,跟前面一樣。前面講過了,不犯的幾條都講了。《瑜伽師地論》,講病的這一條已經講了。那麼後邊七苦很簡單,他就是說“如于病者,于有苦者,爲作助伴”(《菩薩戒品釋》卷五 一〇),對病人一樣,“如于病者”,病人有苦,你要去怎麼救他,那麼有苦的,就是其他的身苦、心苦的人,你要去助伴,要除他的苦。同樣,也是這麼原則,怎麼不犯,怎麼叫犯,都是同樣的。本來這是一條,那麼開了兩條,當然他持犯是一樣的。
那前面的我們看,大家回到前面去看一看。在我們開頭,開頭的一百一十二頁,一百一十二頁,幾乎是一樣的。一百一十二頁,“有情助伴”八種,前面第一條,第二條,“施藥瞻視有病者,若根殘缺導助彼,于支不具載荷施,遠行疲困施食息”,布施他飲食,布施他休息的地方,這是身苦四種。“五蓋四障貪等迷”,貪、瞋、昏沈、掉、眠這五個蓋。“無間苦縛八尋思”,八個尋思這裏,下邊有,那麼哪個八尋思?欲貪、恚、害、親裏覺、國土覺、不死、他輕蔑——人家不敬。“樂著資財族姓尊”,這是第八個尋思。“心困八種邪覺慧”,就是尋思了。“說法示喻令開解”。下邊“不賴他勝”,“不瞋他勝”,這個“瞋”要注意這個問題。“不瞋他勝心火騰”,人家超過你了,勝過你了或者是人家看不起你了,那個心火煩得不得了,心火騰,這些就是八苦。那麼如何犯,如何不犯,他這裏都說了。那在後邊都講了,在病苦裏邊都講過了,這裏就不重複了。
己叁 見作非理不正說
第叁條,“見作非理不正說”。“見彼有情行非義,現行苦法種苦因,如實宣說佛正理,嫌恚不說違犯成。”見有情做非理,做不如法的事情,現在做了壞事——將來諸苦、苦果的因,將來感苦的異熟報。那麼你,這樣子的人,很可憐,應當如實宣說佛的正理,稱他的機,要把佛的真正的道理要講給他聽,使他不要做那些壞事。假使你以嫌恨的心,以恚惱的心,不去給他說,那麼就是違犯這一條戒。
這裏我們看《瑜伽師地論》,他的意思可以補充,不完全一樣,但是可以補充。“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爲求現法後法事故,廣行非理。” (《菩薩戒品釋》卷五 一〇)就是說他爲什麼要做非理?不合理的事情爲什麼要做?就是要求現在的事情,就是現在要什麼多求,現在要求什麼,求什麼,求什麼,……或者也說要求發財,要求什麼。“後法事”,將來後世要求什麼。那麼這樣子,因爲要求這些,就廣行非法。我們說有些外道,他爲了求這個後來的生天,他要把人殺掉祭他的天,他們所相信的天,他把人殺掉了,活的人去祭,他說他將來可以生天,這是就是爲了“後法事”,廣行非法。
我以前好象給你們講過的,我在四川看到報紙上,不曉得那是哪一個小國家的國防部長,他的花園嘛哪裏,邊邊上發現一個屍體,一個警察,心給人家挖掉了。後來到處調查,到底哪個把他殺死的?最後就發覺這個國防部長把他殺了之後,拿他的心去祭神去了。那麼這樣子就是非法了。爲了後法的事情,做非法的事,做那個不合理的、犯罪的行爲。當然,在那些小國家裏,國防部長做的事情,大家恐怕也無可奈何。但是你後來的因果卻是逃不掉的,後來的異熟果卻是極苦極苦的。那麼這樣子人,你要給他如理地說佛的正理,講給他聽。假使你嫌恨的心、恚惱的心,不說,那就犯一條,違犯。
“懶惰懈怠犯非染”,假使你懶惰的心,懈怠的心。這兩個都是每一條基本上都差不多。以嫌恨心,恚惱心,去做,那就是……,做或者不做,好的不做,壞的做,那就是有染汙的違犯。如果你懈怠的心或者是懶惰的心,好的事情不做,壞的事情做了,那就是非染的違犯,一樣是犯。
那麼不犯的,下邊是還有好幾條。對自己說,自己沒有氣力,沒有智慧,就是說自己沒有智慧,他應給他說法,也沒有能力給他說,那麼就算了,你不去給他說也就算了。第二個,自己沒有時間或者沒有能力,請人家有能力的人,“轉托他”,托人家去說,給他去說,或者是你自己不方便,這個人對你好象是感情上並不怎麼融合,而那個人對他很講得來的,那麼轉托他,叫他去說,這個自己就不去了,這個也不犯。
那麼對那對方來說,“自有智力有依怙”,那個人他自己有智慧的,學過法的,他知道哪些是該做,哪些不該做的。那你不跟他說,不犯。因爲他自己知道的,他假使本身就是個佛教學了很多的,那麼這些事情不該做,他肯定知道的,那你跟他說沒啥意思了,你不去說也沒關系。“有依怙”,他有依靠的,就是有善知識善友攝受他的,有人會跟他說的,那麼你不去說也不犯。
“方便調伏前說等”,跟前面一樣,你爲了調伏他,他有過失,他雖然現在做壞事,你故意不跟他說,目的是要調伏他,本來他想到你會跟他說的。但是這一次偏偏不說,那他知道爲什麼不說,當然他本身自己可能有什麼不對地方。那麼這樣子要調伏他,不說。反正你要知道,不說能夠使他改過的,不說才對。如果你不說,並不能調伏他,那還不行,這個還是犯的。
“如實而說反恨嫌”,或者這個人,性格、品德是很不好的,你好好跟他說,如實跟他說,他反而對你恨起來了,嫌恨你了,那麼這樣的人,你不說也可以。尤其是兩個人感情本來不太好的,那麼他做了些不如法的事情,你一去說他,他就是說,“啊,你故意來找空子”,報複或者等等,這個樣子情況,不說也可以。
“發起惡言顛倒見”,如果你跟他說了之後,他要罵人的,他是不會接受的,那麼你不說也可以。“顛倒見”,這是一條,你好好地跟他說,他要嫌恨你,甚至于罵你,他的顛倒見也不會放的。他持這個顛倒的見,很固執,他也不會轉過來的,那麼這樣的人,你不去說,不犯。
“若無愛敬性忄龍戾,不爲宣說皆無犯”,假使這個人對佛法真理並不恭敬,也不愛好,而且這個心,他的性格是一個殘酷的,一個是粗暴的人。那麼這樣子的人,他本身對佛教沒有愛敬的心,他的脾氣又是一個粗暴、殘酷的人,那麼跟他說,白白的,那不說也不犯。所以說這一類的人,“不爲宣說皆無犯”,並不犯這一條。
己四 知恩報恩
下邊是第四條,“知恩報恩”。“于恩有情知報恩”,知恩就是你知道他對你有恩。有的人,人家對他很好,他不知道,他以爲這個是應當的嘛怎麼,他對我沒有什麼恩。很多小孩子對父母都一樣,父母對他恩大得很,他好象認爲父母是應當這樣子的。我要用錢嘛,他是要給我的,我要吃東西,該給我吃的。這個不知道恩了,這個,當然愚癡了。那麼你對有恩的有情,要知道有恩。知道他對你是有恩,這個第一個先決條件。如果恩都不知道,那更談不上報了。知道恩之後,還要進一步報恩,不但是你知道他對你有恩,那就算了?那要報恩。人家對你好麼,你要對他好,要報恩。
“嫌恨不報染違犯”,假使你有嫌恨的心,當然也有恚惱的心,那就是違犯。嫌恨心,這裏單是嫌恨心。假使你有嫌恨的心不去報恩,是染汙的違犯。那麼怠惰的心,懶惰懈怠的心,不報恩是犯,但是不是染汙的。
下邊,不報恩,有幾個開許,這個是在特殊情況之下。
第一條,“勤加功用”,自己正在用功,假使戒定慧、閉關等等的。一般的用功,還是要報恩,可以報的,你不是時間忙得不得了。所以說,“勤加功用”之話,一般前面說的正在戒定慧用功,主要是指閉關這一類的,不能隨便往外跑的,做其他事情的,那麼這個時候暫時不報恩,不犯。“無力能”,自己沒有力量。不報也不怪你,你能力都沒有怎麼報?假使說你報恩,第一個是財富來報恩,你…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