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76

  ..續本文上一頁是窮得很,根本沒有力量買東西供他。

  (19A開始,……)但是能力,他有點事情,你根本做不來,你幫也幫不了忙,報不了恩,那麼這個樣子情況之下,或者你就是一點氣力也沒有,大病才好,不能給他辦事情,那麼也就暫時的不報,不犯。

  “方便調伏說如前”,假使這個人有一些非法的事情,本來是要報他恩的,你故意不報,要調伏他,讓他知道自己有錯,那麼他可以改正。反正方便調伏,總是目的就是這樣子做,他會改正的,才做;否則的話不行,不要隨便不報。其他的調伏也一樣,總是你有把握,你這樣子做不去幫助他,他會改的。

  “彼不受等無違犯”,假使你去報恩他,他這個人很知慚愧,你要幫他做事情,他不要你做,你要送他東西,他也不要,不接受的。那麼你就不報麼,也沒有什麼違犯。這是報恩的事情。

  

  己五 開解愁憂

  下邊一條,“開解愁憂”。“有情喪失重財寶,眷屬祿位處衆難,一切愁憂應開解,嫌恨不解染違犯,懈惰所蔽犯非染。”懈怠、懶惰所蔽,假使懈怠的心、懶惰的心給你蓋住了,沒有去開解,那麼是犯,而不是染汙的。“無違犯者同助伴”,假使沒有犯的,跟第一條一樣,“助伴”,就是第一條,有情八事做助伴。沒有犯的,跟第一條一樣,那他這裏不重複了。

  “有情喪失重財寶”,有情假使他財物、寶貝喪失了,或者給人家偷了,或者給人抄了充公了,或者是搶了等等;另外是“眷屬”,喪失眷屬,或者是他的眷屬是死亡了,或者是眷屬是給人家槍斃了,或者是怎麼樣了,等等的;“祿位”,本來做官的,給他取消了,貶下來了;或者麼其他的困難,“衆難”。他産生很多的愁憂,這個時候,你要去勸說勸解他。

  所以,菩薩戒受了之後,事情就多得不得了。像聲聞的“少事少業少希望”就呆不住了。這個事情,你非去不可,不去犯戒的,那麼你要去做這些事情了。那麼我們說遠的不要說,在我們自己本道場的人,他如果心裏邊有什麼愁憂,或者他是個人的事情,或者是他家鄉的事情,或者家裏的事情等等,大家跟他要好的,應當給他勸解。如果你跟他平時素不往來的,你去勸了他,這個作用也不大的,那反正就請那些跟他要好的人勸勸他。

  反正修行的人麼就怕這些打閑岔的,煩惱障、業障、病障、什麼障等等。病障就是要靠叁寶加持,自己修忏悔法,再加醫生的治療。煩惱障一定要開解,煩惱障不開解的話,他煩惱打不開,他修行沒有辦法,甚至會跑掉。那麼其他的業障來了之後,當然第一是要忏悔業障,但是還要開解。有的人說業障很重,怎麼怎麼修了很多時間忏悔法了,怎麼還沒有見效,著急得很。他最好一個萬靈丹,一吃下去, ,什麼都靈了,什麼問題解決了。這個業障,你造的時候造那麼深,你現在要一下子把它弄掉,你又沒有這個菩提心,又沒有對叁寶充分的信心,你念了咒,念了佛,當然不會那麼靈了。一下子給你去完了,不可能。那你要有耐心了,只要你在向前進步,就一步步上去。

  我們修行一樣的,不能說我一個法一修,馬上成佛,即身成佛,馬上就可以度衆生,什麼都行了,沒有那麼簡單的事情。即身成佛的人有,那是大根機的。如果你不是那個大根機,你一定要學那個大根機做,人家是國王,坐了王位上,大家恭敬他,大家聽他的話,你不是國王,你坐上邊去,把你拉下來,可能要斬頭。所以說,不能亂搞的。自己要想一想自己是怎麼樣的人,該做怎麼樣的事情,應當有自知之明,不要是亂搞。

  那麼那個有愁憂,當然是要幫了,大家幫助他開解。假使以嫌恨心不去幫助他勸解的話,不去開解他的話,那就犯戒了。所以說,我們看到人家心裏打不開的,跟他要好的應當要去做一些思想工作。那麼跟他比較疏遠的,應該勸那些跟他要好的做思想工作。自己能做的也要做,自己感到做了沒有效的,他也跟你平時不大對話的,你說的話他更不會聽你的,那麼請跟他要好的去說。“懈惰”,懶惰、懈怠,你這樣子不做,違犯,但是不染的。

  沒有違犯的同“助伴”,助伴裏邊講了很多沒有違犯的,就是沒有氣力;自己有病;他自己也能夠解的;有依怙,他有依靠的,有善知識的;或者他,他的這個愁憂是非法非義的;或者要調伏他;或者你自己很忙;要答應人家;或者叫人家去代你去做;或者正在修定,閉關;或者自己學法沒學好,也勸不來,說的話說得烏七八糟,反而使人家心裏更煩了,那些;或者是護僧製,他這個人是做了羯磨的,就是默擯。什麼叫默擯?大家不跟你說話,大家因爲你犯了錯誤了,就做羯磨。大家不跟他說話,那麼這時,你去勸他,不對頭,要護僧製。或者這個人,大家有譏嫌的,你去勸他,人家說你這個人跟他搞一些什麼鬼名堂,跟他私人搞一些感情,有結黨的嫌疑的,那就不去也不犯。根據前面的第一條“助伴”。

  

  己六 不給施

  第六條,“不給施”。“正來希求飲食等,資生衆具現有物,嫌恚不給染違犯,懈惰不給犯非染。”自己有這個,有那些東西,資生資具、飲食等等,那麼自己有這些,人家來求你要這些東西,就是要求你有的東西,你有嫌恨的心,有恚惱的心,你不給他,不施,不布施他,就是違犯。我們經常聽到那些教誡,就是說,馬路上碰到有些人跟你要錢,你身邊多少給一點,哪怕五分錢。那就是維護這一條戒;你如果說不給,那就是……,你明明有錢,你不給。你如果身上真的沒有帶錢,那個也算了。你有的話,他來了,你還是多少表示一下。

  有些人就看了,要看人的。這個人是殘廢的,老的等等,病的,他就給,年紀輕的,他就不但不給,還罵他一頓:你年輕輕的,自己不勞動,你跑到這裏跟我要,怎麼好意思啦?等等。這個對菩薩戒說起來不大合。那你給了他錢之後,好好地規勸他:“你年輕,你正好去勞動,自己賺錢,何必這樣子馬路上跟人家要?這多不體面的。”這樣子勸勸他也可以。不能說,你罵他一頓,不但不給,罵一頓,這個悲心沒有。

  我們以前都有這個習慣,出去的時候,身邊小的票帶了很多,碰到哪個來,就給一點。那麼現在不出去了,也沒有准備了,身邊就沒有小票。假使你們經常外邊去的人,還是帶一點,那些碰到要跟你要的人,多少給一點。真正苦惱的,也可以多給一點。

  有些人,我們就是說了,他們要罵,爲什麼?有些要飯的,就是壞了,他錢要了很多,家裏也很好,就是裝那個樣子,坐在馬路上,他也不勞動什麼的,拿一個罐頭瓶,一擺,一天就很多收入。我們在妙果寺的時候,有一個要飯的,看看是很苦惱的,殘廢的,他們說他家裏非常好。有一次,他們在路上看他一個人,他是這一天飯要好了,在點數票了。他一個麻布口袋裏,鈔票,他們說,十塊的一大堆。他還在要錢。那麼這些,我們說怎麼辦?他畢竟他還是在要飯了,如果他能夠生活得很好,恐怕也不要他出來要飯了,總是還有他的困難,他總是沒有賺錢的能力。那麼或者沒有機緣,沒有辦法,沒有工作,找不到工作,那麼你少少地給一點麼,就算了,不要去……。勸可以勸他,“你說你好好的,你家裏那麼好了,你不要做這個事情,你找個工作就算了”。給了錢之後勸他可以。不給錢罵他一頓,這個就不大好。這是悲心有沒有的問題。

  懈怠、懶惰不給,犯非染。

  那麼假使不犯的,現無施。有的人還這麼說,你給了他,就是增加他的貪心,你給了他,,就是幫助他懶惰等等。這個話對不對?好象也有一點兒道理。我們說到底采取哪一個? 就是稍微給一點,反正他拿錢,拿了你五分錢他也發不了財,你少了五分錢也不吃虧。這樣子,也可以借這五分錢勸勸他。無犯的,沒有犯,不犯的哪些條件之下?“無可施”,你現在沒有財物,或者身邊沒帶,這個你不布施可以。

  “彼所希求物不宜”,那麼在這個《瑜伽師地論》裏邊,就是“不宜”,一個是“不如法”(《菩薩戒品釋》卷五 一二)。前面也講過的,不如法的就是說,他要的是毒藥、武器等等類的,那就不給。不給的東西,不能要的東西,如果他要你的什麼這個出家人的東西,不如法的,他在家人不能要的。他拿了出家人衣服,你借給他,他拿去化緣去了,那不行了。那所以說,這個不要給他。自己修法要用的東西,那不能隨便給。

  “不宜”,他要東西對他不利的,或者是他要求法,他才皈依、信佛,他要求《密宗道次第》,那你給不給?不宜。那個你現在還太早得不得了,你就是大威德念了幾年,念了五、六年了,不一定能看《密宗道次第》,不一定批准你看,你怎麼這個才皈了個依,要《密宗道次第》?那是當然不行。不是不給你,給了你,你看了不得好處。你會産生毀謗或者生其他的心了,謗法的心起了,不好。那麼這些不要給也可以。

  “多方調伏說如前”,爲了要調伏他。 知道他有錯誤,你不給他,他想你爲什麼不給?人家都給的,總是他自己不對,他不對,他改了,知道他會改的,調伏他,可以不給。如果你不給他,你也知道,他不會改的,你這個調伏沒有效的,那麼這個辦法不能用。

  “王製不宜”,國王禁止的,國家的政策禁止的東西,不能給的就不要給。“護王心”,國王不歡喜的事、人,他就是做了盜賊,你說這個或者是反革命,你去布施他什麼東西,國家裏對你有看法了,那你也不要去。

  “若護僧製大衆心”,一個是“護僧製”,僧裏邊的製度,你違犯的,就不要;或者是大衆心,你給了他之後,人家譏嫌的,那也不要給。

  “不作惠施皆無犯”,在這些情況之下,你不給他,那麼也不算犯。

  那麼這裏宗大師的解釋,他的東西,一個是“不如法”,一個是“不宜”,不如法的東西,“謂于現法後法有過”(《菩薩戒品釋》卷五 一叁),現在或者將來,下一輩子,要産生過失的東西,不要給;不宜的東西,這個人在這個時候不應當求的東西,那不要給他。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