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第八條講一下。“不于說法導師想,身不恭敬語調笑,謂但依文不解義,如是一切染違犯。”這個就是看文字要誤會的。“不于說法導師想”,說法的人,不當他是導師,導師就是以佛的想。我們說《菩提道次第》經常說這個話,講經的人要把他看作佛的想、善知識的想。你不是這樣子地觀想,而你是對他不恭敬,“身不恭敬語調笑”,身麼是不恭敬對他,話裏邊甚至譏笑、調弄等等,“樂著言詞”(《菩薩戒品釋》卷五 七),這些我們是在這個世間上經常有的。
我們記的好象是什麼佛學院,一個老師,一個學生知道他學得少一點,故意先在《佛學大詞典》把這個一條法相查好了,查好之後,然後課上問他。這個老師嘛,當然了,學得不多嘛,當時回答了之後,他說:“嗳!這裏是怎麼講的!”故意搗蛋,丟他的臉。這個我看不必。人家可能他的回答也是對的。本來一個法相有好幾個解釋的,不一定說你查到的就是唯一正確的一個解釋,他說的就是錯掉了,也不敢這樣子說。而且你故意在大衆面前倒他的架子,這個心也太不好了。即使他講錯了,你課後跟他說,《佛學大詞典》裏邊是根據怎麼怎麼講的,給他參考參考,這個是好心。你當著那麼多人面,“嗳!這個地方是這樣講的。”怎麼怎麼的。在大衆面前掃他的威信。這些就是語調笑之類的,不好。
“謂但依文不解義”,這個很多人看了是這個法師只會消消文,實則意思不知道。不是這個意思。“謂但依文不解義”,就是說聽法的人,他只要文字好。這個法師講法的時候,滿口的文章,或者辭藻用的很好,他就說“這位法師好,要跟他學”。“不依義”,他講的道理對不對,不管了。道理再好,他說的話比較粗,比較粗俗,就認爲“哎呀!這個人你看說話粗裏粗氣的,不行!不跟他學”。那就是說“依文不解義”了。他自己學法的人標准,就是看文字上看,不從義理上看。這樣子的學法錯的,違犯。那麼這個在頌裏邊是看一點也看不出來。很容易以爲是說法師講的是依文,他根本不懂道理。
那麼我們看《瑜伽師地論》的菩薩戒就看出來了,“論曰:“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說法師,故思輕毀””,說法的法師,故意的是輕蔑他,“不深恭敬,嗤笑調弄,但依于文不依于義,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叫有犯,有違越。那麼這個《瑜伽師地論》文,也是這麼了,看不出來。
那宗大師的解釋了,他說“若于說法補特伽羅”,說法的人,“故思輕毀,心不至誠起大師想,善知識想”,不起佛的想,不起善知識的想,“身不恭敬,呵責嗤笑,惡言調弄”。下邊就說了,“樂著言詞,但依于文非重正理,不依于義,是染違犯”,他只是執于言詞,世間的辭藻,文字來看,依文,不重在道理上看,這個是犯的。
那麼這裏,宗大師又講了,他說,“總謂義善、文不善妙,亦不依止,若義不善、文言善妙,便依而住。”這個什麼意思?他說,總的來說,他的意思很好,法師講的意思很好,而文字不善巧,就是他文字不是很深的,這個作的文章說話裏邊沒有文,沒有文采。這樣子,不依止,就不去依止他;假使他的義,講道理並不好,或者甚至于錯了,但是文字善妙,口才很好,文學也很好,“便依而住”,你這樣子錯了。
那麼這裏宗大師又說,“有人釋爲“謗說法師,惟宣其文,不釋其義,或不知義””,有人這樣子解說,他說是那個法師只講文,消消文,他的義理並不懂,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他有什麼意思。“此全未了論之字義”,這個說法,完全不了解《瑜伽師地論》的意思。那麼,這個意思就是說宗大師把這一個說法駁斥了,就是不是說法師但能消文不能解義,而是說聽法的人只依文來依止法師,而不管他講的對不對。假使他道理很好,文字不好,就不依他,就不聽他的,也不依他學。那麼這才是這一條真的意思。
那麼今天我們就把違背般若的八條講完了。大概還有兩,最多兩天左右,可以完成,或者一天都可以了。因爲這個饒益有情戒的十二條,前面都講過了。這是重複一下。有一點點不一樣,有開合不一樣,這裏講的是十二條,前面是十一條,哦,這裏也是十一條。但是我們這裏十二條,那麼十一、十二的差距也很容易看出來。好,今天就……
第十五講
戊二 饒益有情戒十二
昨天我們把四十六個惡作,把前面的叁十四個講了,下邊還有饒益有情這十二個。饒益有情十二個裏邊,這個裏邊講的是科判“以上障般若者八竟,以下饒益有情戒十二”,但是他的標題只標了十一個,中間怎麼是少一個?就是“看病”這一科,他是夾在這個七科裏邊了,那麼要十二個話的麼,就是把看病這一科分開來。《瑜伽師地論》裏邊是分的。那麼他把其余的又並起來了,所以說裏邊各有開合,內容是一樣的。
那麼這裏,科裏邊十二,那就是“看病”,“八事不助不看病”,“八事不助”是第一條,“不看病”第二條,“不濟七苦”是第叁條。那麼這裏,後邊的是“不濟七苦”,看病的包在裏邊了,本來七苦裏邊就有看病,那麼假使說“八事不助不看病”分開來,那後邊第叁條沒有七苦了,只有六苦了。因爲他是身苦四個,心苦叁個,已經講過的,一共七個苦,那麼疾病也在身苦之一,如果把疾病開出來,余下的就是六個苦了。
我們大概講是講了前後大概有一個月了。那麼這個講完了,我們准備考試一下。考試內容,一般的這個筆試是出題了。那麼我們現在就是後頭不出提綱了,我們出題就是臨時出了。因爲出了提綱的話,有的是書就不看了,只看那個提綱了。那麼是筆試是一個,另外是背誦,背誦就是後邊一百六十七頁的菩薩戒略頌,每天早上念的。這個該要背下來的,早該背了,現在已經講過了,意思也懂了,那就可以背了。沒有好多,菩薩戒略頌。還有密乘戒的,因爲我們沒有講,那麼單背菩薩戒略頌,只有一點點。那麼請大家准備了,講完之後,大概休息兩天,就是准備複習,複習好了之後,就考試。
己一 不助八事
好,現在我們下邊講饒益有情戒十二條的第一條,八事不助。八個事情不去幫助人家,這是犯一條菩薩戒。別解脫戒,你自己壞事做了,犯戒,不做就不犯;菩薩戒壞事做了固然犯戒,好事不做也犯戒。所以說這個裏邊,那一些事情,你不去幫忙的話,就是犯一條菩薩戒。“于諸有情助八事”,對有情有八個事情要幫助他的,那不幫助的話,就是要犯戒的。哪八個事情?
第一個,在《瑜伽師地論》裏邊(《菩薩戒品釋》卷五 八),“于能辦所應作事”,這一條這裏頌裏沒有寫,所以頌裏只有七條,那麼有這一條給大家旁邊注一下,第一條是“于能辦”,“于”,對于這個地方,“能辦”,辦事的“辦”,能夠辦所應作的事,所應當做的事,能辦的,沒有去辦。那麼這個我們前面可以參考了,一開頭,我們講這個饒益有情戒的時候,就是人家一些事情,你要給他抉擇,要幫忙,能夠辦的,應當辦的事情,應當做的事情,能夠幫忙的,該要幫忙。第一“于能辦所應作事”,沒有去做。
第二,“道路往來”,路上迷路的,他一個人或者害怕的,那麼你給他引導,或者助伴,使他不要恐怖。
那麼“正言說”,這一條前面沒有,那麼這個在《瑜伽師地論》裏邊,他是連下邊的,“或于正說事業加行”(《菩薩戒品釋》卷五 八),就列了後邊去,事業加行裏邊去了。但是,宗大師的解釋裏邊,“正言說”是另外一條,否則的話,又只有七條了,沒有八條。那麼“正言說”,宗大師的注解就是“未善方言者,教其方言”,就是這個地方的話,你說不來的,假使我們到溫州去,溫州話說不來,那是沒有辦法。什麼事情幹不成了。你跟他說話他不懂,你要買東西,他不懂,你要什麼的,他不懂,你怎麼辦?什麼都不懂,你沒有辦法了。那麼要不善方言的,“教其方言”,教他這個是這麼說、那麼說,然後可以做事情,也可以教化。如果你教化的話,溫州話說不來,那就是一部分,很多的……。溫州有一個特色,很多人他不願意說普通話,甚至于開會的時候都講溫州話,地方性強的不得了。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你要給他們講經,除了一部分年輕的,或者做生意的會普通話的聽得懂,那些老太太就是聽外語一樣的,你講普通話他一句也不懂。這個就是各方面都有妨礙的,所以說,“未善方言者,教其方言”,這是一種幫助人的,這是宗大師另外開的。
下邊“事業加行”,做事情該怎麼做,假使做生意,你要該怎麼樣子,怎麼樣子才會賺錢,否則的話,要虧本的;或者種田的,你該怎麼做;做功德你該怎麼做。教人家,那麼可以發財致富了,否則的話他搞不來的話,就要吃虧了,要虧本了。
那麼前面講過了,你賺了錢之後怎麼辦?賺了錢之後,就是要如何守護,不爲王賊兵所侵犯,盜了,賊了,水火這些,如何不失他這個財物,積聚的不受他侵犯,如何保護它。第五條,“財物護”。
(18B開始,……)該怎麼用,用到“吉會”上,用到福業上去。根據宗大師的解釋,吉會就是義會。定期的修福的事情,法會之類的,定期的,是叫義會,或者叫吉會;不定期的叫福會,那麼也叫“福業”了。那麼你在定期的法會裏邊你去參加,不定期的修福的事情也勸你參加,“助彼成”。
那麼這樣子,八個事情幫助使他“一切能辦應伴作”,這八種事情都能夠幫助他作伴,不但是出力,而且跟他一起幹,“伴作”,這麼是應當做的。
下邊是違犯,“嫌恚不助染違犯”,以嫌恨心,以恚惱的心,這兩個心經常出現的。我們記到,菩薩戒犯戒主要以這兩個心發動,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嫌跟恚是兩個事情、兩個心,嫌恨的心、恚惱的心。嫌恨心,討厭他、恨他;恚惱的心,要使他心裏煩惱,故意不做這些事情。那麼這是染的違犯,犯一條菩薩戒。
“怠惰不助犯非染”,假使是懶…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