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21

  ..續本文上一頁佛的時候,你好得怎麼樣?恐怕也不見得太好。我們修行都是一步一步上來的,一步登天,馬上頭一剃成了一個聖者了,那樣的人恐怕很少的。

  “大小違犯無覆藏,軌則淨命善安住。”大的違犯當然要發露,勇猛地發露,小的也不要隨便犯。什麼方便妄語了,方便是方便了,什麼東西了,尤其是我們在這個常住裏邊,現在恐怕有不有不知道了,以前有好幾個,講是講的我們是持午,但是,下午在寮房裏水果什麼餅幹了隨便吃,甚至于有的人還偷偷地在吃,沒有給我知道,以爲很得意,我今天便宜了,東西嘛吃了,人家又不知道。這個有什麼便宜?這個果報自己受啊。我們說持午,在沒有出家的人,我們不要求他,受八關齋戒當然在外了。出家了,尤其受了比丘戒了,這是犯戒的。犯了戒之後,你犯了持午的戒,我昨天講過了,咽咽波逸提,咽一口,下一次地獄,咽兩口下兩次地獄。蕅益大師在《沙彌律儀》裏邊,他講了一句話,他說有的人有病,他不能持午的,他說我就勸他最好退做居士啊,不要出家了。因爲你出家的堪能性沒有啊,出家是人天師表,一定要在智慧、生理各方面都要健全的才能出家,做人的表率嘛。你如果欠缺了,你做不到的話,你還是老實做個居士,好好的五戒居士,也有功德嘛。你何必做了個出家的名字要套,但是你又做不到,犯戒,何必?所以說你沒有這個堪能性,就做居士,有堪能性,出家受大戒,很好,這是主持佛的正教的,我們的這個真正的梁柱就是靠比丘了,那麼我們要真正主持正法,就是要受大戒,這個難負的擔子要擔起來了。但是你假使脆弱,你沒有這個力量,就是你這個材料不是做梁的材料,那你不要勉強了,你幹脆去做一個其他的東西好了,做個門坎也好嘛。總之有用就對了。你一定要是稱雄,做個梁,那你不是那個料,“叭”一下垮下來,把人壓死了,你怎麼好?所以蕅益大師說這個話,一方面好象太嚴格了,把人的出家心退掉了,在另一方面看,他有一定的苦衷,當時因爲很多人不講戒,在明朝已經這樣子了,那麼他就說這個話了啊。他說你實在身體差有病,不能持午,我勸你還是退爲居士好,不要勉強。這個大家思惟一下,那麼已經出了家的,就好好把這個經常敲敲警鍾啊。

  “軌則淨命善安住”,這是總結了啊。第十條、第十一條本來在《瑜伽師地論》是一條。軌則淨命是一條。它這裏,海公上師特別強調,把這個分兩條,它的密意也就是說這兩條很重要。講得也比較廣的。“軌則淨命”,要好好地安住于軌則當中,安住于淨命之中。

  這個一共十一條,就是持律儀戒的具足的因緣。如果我們要持律儀戒,有這十一個因緣具足的話, 決定能夠持得清淨,如果這十一條裏邊,有虧犯的,有不足的,那你持這個戒,決定是不能很清淨地持戒。如果這十一條都做不到,決定犯戒,退、還俗,甚至于破大戒,那很危險。所以這些我們說要持戒,不是說,“我天天要持戒”,發這個願,發這個願之後要行持,行持的條件,就是這十一條做到,這十一條做到了,決定持戒清淨的,如果這十一條不做到,你再天天發願要持淨戒持淨戒,做不到,爲什麼?你這個條件不夠。我們佛教就是講條件的,緣起論。因緣條件和合,決定果會出現,因緣條件不夠,果相決定不會來。那麼這十一條就是律儀戒的能夠具足的因緣啊,有十一條因緣。

  

  丙二 具足攝善法戒因緣

  丁一 前五次第

  下邊是第二個,攝善法戒,就是六度。攝善法戒,要把它這一個戒持得很好的話,也有它的因緣。那麼這分兩層講。第一個前五度,前五度是事相方面的,要行的;第六度是智慧方面的,是知見,分兩個。“前五次第”,“于前五度以次第,五所違越漸遠離”。看小字,“以上爲攝律儀戒之修因”,前面講的十一條攝律儀戒如何圓滿的因緣,講完了,“以下爲攝善法戒具足圓滿之因相”。攝善法戒分兩個,五度先說,再說般若度。

  下邊一個,“般若屬見,主頓知,戒是修養,必使實事漸成,不得說頓”,他爲什麼要分兩段說,就是這個原因。般若是屬于知見,要頓見,一下子把這個見要看清楚的,而前面的五度,是修養,是行持的東西,一定要慢慢練才成功的,不能說頓的。一個是頓,一個是漸,不能混淆。知見要頓,行動要漸,行動不可能一步登天,不行的,要慢慢練習練習,才能習慣了就做起來了。如果沒有經過練習的話,那也不行,再聰明的人,叫他去做一個事情,沒有練習過的事情,決定做不好。再笨的人,天天做,天天做,他做到後來也會做。就是燒飯這個來說了,再聰明叫他去燒飯去嘛,從來沒燒過,他決定燒不好。再笨的人,天天叫他燒飯,不對改不對改,改到後來他總會燒得好的,這要練習的。

  那麼前面五度,按照次第來修,這個前五度是有次第的。因爲施是下手的,最容易做的,第二是持戒,就是忍辱,精進,禅定,一步一步深入的。所以按照次第去練習,不能頓,這是一步一步來的,不能一下子全部做好了,這個不可能。不但是每一個度不可能一下做好,每一個度之前面都有基礎,你要有布施了,持戒才有基礎。布施持戒有了,忍辱才有基礎。忍辱有了之後,然後精進有基礎。精進有基礎,禅定有基礎,這個一定這麼,都是以次第來的。

  那麼他們的要這個五條戒持好,要“五所違越漸遠離”。違背這五度的那些東西,叫逆品,法相上面叫逆品,違逆品,違背的,逆就是“大逆不道”的逆。違逆品就是違那一方面的,把它去掉,要慢慢地遠離。這不是一下子去得完的。知見是頓的,我們經常說那個話,千年暗室一燈照破。這個知見,一千年的很黑的山洞洞,暗室,從來沒有光線的,只要一個燈一照,馬上就看得清清楚楚。這是知見是頓的,只要一照就破,就破了嘛,黑暗就沒有了。但是做事情不是這樣的。如果你把這個暗室照清楚了,裏邊要收拾打整的話,你不可能一下子把它弄得幹幹淨淨,什麼東西牆壁都搞好了,雕刻也雕好了,不可能。那不行的,要慢慢來的,一點點收拾。假使要雕刻的話,牆上雕什麼雕什麼,他一點點來的,沒有一下子搞成功的。所以這些,前面五度“漸遠離”。它的違逆品,就是違背這五度的東西,把它是慢慢慢慢去掉。去掉之後,那就做到了。那麼如何去掉它的違逆品,這個下邊就要講。分五度來說。

  

  戊一 施

  先是布施的,“身命名位不執取,亦不悭貪財用類”,對自己的身、命、名聞、地位不要去執取。執取就是“堅持強求”,沒有的強求,有的堅持不放。這些要放下。那就布施,如果這些你放不下的話,怎麼布施。我們布施的時候有叁種,內布施、外布施還有無畏施。還有個法布施。內就是生命,外就是財産、妻子兒女這些。這些都要布施的。那你把執著這個東西不放的話,那麼就布施就不容易做到。這是違逆品,是布施的對立面。所謂違逆品,就是對立面。那把對立面去掉,那布施就可以做到了。所以說第一要身、命、名位這些都不要執取,沒有的不要強求,有的不要執著。

  “亦不悭貪財用類”,身、命是內了,對外邊的自己的資財,那些再擴大點就是家屬妻子兒女,都不要悭貪。我們說妻子兒女怎麼布施啊?古代印度就是有的啊。但是後來,這個菩薩戒裏有,噢,不是菩薩戒,這是經裏邊有。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的時候,他就是妻子兒女都布施。那麼那些天人要來考驗他,就是各式各樣的考驗都經過了。他本來是太子,把國王位也犧牲了。太子的位置犧牲了,流放到遠處山裏,人家要他的孩子。兩個小孩子長得很好的,很聰明的,人家要,他也給了。最後,一個帝釋天來試驗他,要他的妻子,他也給了。帝釋天把他的妻子帶走了幾步,回過來說,他說你這個其他的布施很好,妻子就算了,不要隨便布施了。那麼這樣子,這是考驗他了。實際上,釋迦牟尼佛因地上,他是什麼都不顧,就是妻子兒女都可以布施。那麼這些就是外財了,有的,可以布施。

  “有則濟他宏教,無則少欲安忍”,假使有的,可以救濟他的,使他離苦,也可以弘教,拿這個經濟財物弘揚佛法。現在他們基金會,把很多錢拿過來,印經書來弘揚我們的正教,就是不悭貪的表示,也是布施度的表現。假使沒有的話,那麼我們說我們沒有那麼多錢怎麼辦?沒有錢的話,少欲,不追求,安忍。假使自己受用差一點就自己安心地忍受下去。那麼這個很難做了啊。有錢布施還可以容易做一點,沒有錢要安忍,這個邊好象還難一些啊。好象孟子也有這個話,反正意思差不多的。那麼我們說沒有的話,能夠少欲知足,能安住于現狀。這個就是道氣的表現,有道無道也在這裏看。

  我們爲什麼看現在出家人都是流動性大,這裏跑那裏跑,就是不能安忍。看看那邊好,一下子就去了,一去不是一個,一批,七八個。我們這裏就現了,最多是七個八個,少的是兩個叁個,一下去了,以爲那裏好得不得了。哦,去了之後——不好,再走,再有的好地方再走,這麼到處跑。全國還是很大,我們中國的寺院蠻多啊,一跑幾年夠跑的,可以慢慢去跑去了。這些就是沒有道氣了,不能少欲,不能安忍,真正修行不要這樣子做。這是持戒方面的對立面,違逆品,這個要放下,然後這個布施波羅蜜多才能圓滿。

  

  戊二 戒

  持戒方面的,“犯戒因緣根本惑,及隨煩惱忿恨等”,就是這些東西一定要放下,不放下你要圓成波羅蜜多是不可能,這些障礙物要去掉。那麼持戒方面的,要把犯戒的因緣要把它一定要去掉。什麼是犯戒因緣?根本惑,根本煩惱。我們在《俱舍》後面講《隨眠品》就要講這些。根本煩惱有六個或者是十個(《百法》),貪瞋癡慢疑,這是五鈍使;邪見五個,身見、邊見、見取、戒禁取、邪見一共是五個,五個不正見是五利使;一共十個根本煩惱。這個根本煩惱就是犯戒的因緣,有這個煩惱就會犯戒。那麼就是煩惱起的時候,要製止它,不使它起來。一起來之後,犯…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