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戒的事情就會出來,一定要把它息下去。
“及隨煩惱忿恨等”,那麼這根本煩惱十個不能讓它起來,其他的小煩惱,隨煩惱就是小煩惱,那就是多了。這裏說有二十種,根據《百法》裏說是小隨是十個,中隨是兩個,還有大隨八個,反正說是多是很多的,這裏舉的是二十種。“忿恨惱覆诳谄驕害嫉悭”,這是十個小隨煩惱,中隨兩個是無慚無愧,無慚無愧是最不好的東西,一切煩惱心都有它。有慚有愧之後煩惱就起不來,無慚無愧一切煩惱才起得來。下邊是八個大隨煩惱,“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這個都是《俱舍》裏有的,我們都學過(注《俱舍》:大煩惱地法六個,大不善地法二個,小煩惱地法十個)。根本煩惱裏邊是總的,隨煩惱是個別個別的。這些一定不要給它生。
“不生生已不執順”,依持戒力量,不要給它生起來,要不生起來,我們說怎麼辦?就是不要去接觸那些境了。貪心怎麼起來的?我們前面都講過的,煩惱生起來,第一個是內心煩惱種子沒有斷,第二個是不正作意,對了環境之後,沒有提起正知正念,第叁個就是順著煩惱的境現前,假使說你看見最漂亮的女人,這是貪心的煩惱的境,攝貪心的境。你如果這個境現前了,你又沒有成了聖者,煩惱沒有斷,再加上一個不提正知正念,貪心馬上就起來了。
那麼這樣子你要把它不生的話,那很容易了,第一個提正念,第二個遠離那些五欲的境,不要去看那些境就完了。你要去看那個境,你說我要去看那個境,我也可以提正念,不要去生煩惱也可以啊。你要貪了看的心,本身就不是正念。所以說我看麼,要看的,我說正念提起啊,我反正不生就好了,不會犯戒。不可能的,你爲什麼要看呢?看這個念就是不正念。
我們不是以前講過那個公案嘛,一個老修行,他跟海公上師說,他說我到公園裏坐在那裏,好象煩惱還不見得很厲害,一個人房間坐在那裏,悶得很,好象煩惱吵得心裏很不舒暢。那什麼原因?你去看了那些,公園裏看,公園裏看什麼了?現在的公園很下流啊,各式各樣都有你去看吧,看了之後,把你煩惱都引起來了,你滿足了感到很舒服,當然不煩惱了,已經在受淫欲了。我們的不是上次講了嘛,欲界天的淫欲就是,眼睛看一看就是淫欲了,跟你笑一笑是淫欲了,跟你握握手也是淫欲了。那麼你已滿足淫欲了,已經做淫欲的事情了,當然你感到滿意了。你在房間裏,你煩惱閉起來,心裏難過,壓不下去,沒有對治的辦法。那你對治啊。
“不生”,如何以戒的力量不要讓它生起來。因爲我們才修行的人,煩惱沒有斷掉,煩惱要斷要見道以後,見道斷八十八使見的煩惱,然後修道斷九九八十一品修所斷的煩惱。這個是要下功夫的,要聖者才行的啊。凡夫煩惱只能息下去,不給它生起來。不給它生起來最巧妙的方法就是不與那個境接觸,你不去看它,不去聽它,不去見聞它,那就不會生起來。你如果去看了,去聽了,或者是聞到味道了,或者聽到它的聲音了,那煩惱就會起來。
尤其是出家人很敏感,人家在家人,在場合裏邊他到還是,因爲麻木了,他還生不起煩惱心,他還無所謂了,出家人從來不接觸那些的,一碰到,哇!煩惱心馬上生起來,你去試試看吧,就在清淨的地方呆久了之後,他到煩惱地方一去好了,馬上心裏反應不一樣。在家人都無所謂的地方,你就生得很大的煩惱。正因爲你是清淨的搞慣了,這個煩惱不習慣了。
那麼這些都是如何不生?最好的辦法,就是說不要接觸那個境。所以說我們說青年的出家人不要去看女人,我們前面講過的,正知正念。要看看什麼?看老頭看老太婆,走路走不動,那個牙齒掉了,難看的樣子,看病人痛苦的樣子,看死人一動不動那個死的樣子,乃至看屍林裏邊看那些腐爛的樣子,給野獸吃得不成話的樣子,乃至白骨,多看看。這個看了之後增長我們的道念,如果不看這些那就糟了。第一個不要生。
那麼生起來之後怎麼辦?“不執順”,一個生起來之後馬上放下,不要感到有味道。有人告訴我,他說他起了一個念頭,這個人還蠻用功的,他就說他受八關齋戒,受了八關齋戒,他說他平時愛唱歌的,他現在念頭唱歌了,唱起歌來,他說這個歌唱,平時因爲很歡喜那個歌曲,他明明知道我受八關齋戒今天不能唱歌的,他說我還是順著它唱幾口,再刹車把它停下來,停下來,一個歌唱了一半,唱掉了,他說這樣子怎麼樣,是不是犯戒了?我說你這個念頭,不是聽,八關齋戒主要是聽,故往觀聽,就是人家在唱你要是特意跑了去聽,這是犯戒。但是你能夠檢查到心裏的唱歌是不順這個戒的,已經很好了,但是你畢竟還要跟他跑一段時間,如果當下知道這是八關齋戒的那一天不能唱歌的,念頭裏邊歌也不跟它,不要跟它去,那就對了,就是說不執不順。假使起了念頭的話,馬上放下。假使實事上更要放下,假使你跟女人要握手了,趕快,這是犯戒的,馬上手縮回來,阿彌陀佛,合掌就可以了。
那麼“順”,順就是說,這個歌唱起來蠻好聽的,讓它再唱兩句,唱唱,跟了它跑了。那麼這個東西是很微細。我們說不是考試啊,犯戒條件來了怎麼樣?啊,不要跟隨境跑,怎麼……說了一大套。結果你行持的時候,不曉得丟哪裏去了,這個有什麼用處。這個要自己在行動方面,隨時隨地地警策自己,這是真功夫,真刀槍,學佛也在這裏學,把書背下來了,不稀奇。我們說叁藏十二部把它背下來,很不容易,但是不稀奇,要把它行出來。所以昨天我們一個居士跟我說,他說他夢到一個境界,人家說你這次回去該怎麼樣,他說我回去一定把學的東西帶回去。還不夠,要行起來!帶回去也不夠,只作一個答錄機了,要真正做到,做起來才行。
佛教裏邊知行合一,怎麼知就要怎麼做,不要停留于知見的這一方面,行動馬上跟上去。我經常說的,真正學會了,知道了,行動必定跟上去的。如果你嘴裏說了一套,行動自己跟不上的話,沒有學好。那麼這個標准我們提出來了,那要看看你們了,你們說哪個辯才好,哪個講的時候,討論的時候一大套,就看你行動怎麼樣了。你如果行動是跟上去的,那就學好了,如果你講了一大套,行動不是那回事,沒有學好,我的看法就沒學好。我們這裏有這麼樣的人,他說起來一大套,很多,因爲他也是一個老師了,會說一套,但是你行動上看看不見得,那就是說學得還不夠。那麼真正學好,行動決定要跟上去的,行動跟不上去就是沒有學好,這個是一致的。今天就念到這裏。
第五講
《菩提宗道菩薩戒集頌》。昨天我們講到,攝善法戒的具足因緣,前五度分開講,把每一度的對立面,違逆品去掉,那就是可以圓滿了。昨天講的戒度,今天是忍度。
戊叁 忍
“不于有情作盛怒,酷刑憎惡不舍忿”,這是忍辱波羅蜜多的違逆品,對有情不要作那些極大的憤怒。有情,就是說一般的人心裏,這裏是指有罪的人,就是說犯了戒,犯了過失的人,不要起大憤怒。一般的說,對普通的人起憤怒不容易,對那些有罪的,做了壞事的,或者冤家,這些人容易起很大的憤怒心、危害心。“酷刑憎惡不舍忿”,對于那些犯了罪的人說,假使說關的,他就用殘酷的刑罰,來懲罰他。或者,心裏懷惡不舍,心裏總討厭他。即使他這個人後來已經改悔了,總是一個先入爲主,一個成見還存在,這樣子不舍忿,心裏對他還是對他不高興,一個憤怒的心,不容易舍掉。這就是沒有悲心的緣故,也是沒有智慧。
我們說,我們這裏當然了,因爲是講這個攝善法戒的對立面,真正的對治方法不能廣講。這個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講得很多,忍波羅蜜多的時候,它裏邊要該怎麼忍,該怎麼觀想,都講得非常仔細。那麼我們這裏就可以參考那個文,這個書大家都有,新來的沒有,我們可以再給你們發一下。
對那些有罪的不要用殘酷的刑罰,那麼也不要心裏恨他,那個憤怒的心總是執惡不舍。執惡不舍,這樣的心不要有。我們有了悲心有了智慧,就不會這樣子做,這樣子做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悲心的表現。第一個沒有悲心還是看得出來,沒有智慧,很明顯的,衆生都是受了煩惱的支配,他們所以造罪,因爲他們起了煩惱。
(6A開始)他所以做壞事,是煩惱支配了他,那你把這個煩惱去掉了,他也不做壞事啦。所以說,這個有智慧的人,這麼一觀察,對有情不會執惡不舍,這個是永遠去恨他,不會。
戊四 精進
第四個精進度,“不于善業而懈怠”,善業,一切善的事情,這裏總的指攝善法戒。攝善法戒就是六度。六度是包括一切善法,這個後邊要講的。六度的內容,把它擴大起來,一切善法都在裏頭。那麼對一切善的事情不要懈怠,該做的就馬上要做,不要推緩。今天不做,明天再說,那個明天又有明天,那永遠不做。所以說不要懈怠。
“墮落流轉之總因是不精進”,這句話警惕性很高,我們所以墮落在叁界,流轉六道的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精進、懈怠、作推。這個《菩提道次第》也講了很多,就是觀無常。一個人總要死的,哪個都承認,但是總要推,反正今天不會死,明天不會死。這樣子的話,那就是對善業不能精進起來,惡業卻是可以放逸大做了。因爲他自己還要維護自己的享受嘛,隨自己的追求嘛,那就跟了煩惱做了很多惡業了。精進起來之後,那就是一刻不待的要馬上去修善法了,一口氣不來,馬上就是下世了。《四十二章經》佛問比丘,人的生命在哪裏之間,有的人說是幾十年,最後一個比丘說在呼吸之間。一口氣出去,第二口氣要是不進來的話,那就是命終了,所以生命在呼吸之間。既然生命在呼吸間,那你怎麼能夠善法上好懈怠?這口氣出去了,來不來還沒有定,那你善法趕快做了。
“傾仰倚臥不恭敬”,這懶的樣子:靠起、仰起、斜起、躺起,這樣子,既不恭敬,也是表示懶惰。我們說出家人行有行相,…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