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23

  ..續本文上一頁坐有坐相,坐要如鍾,不要歪斜、倒起的、斜起、仰起的。這個樣子,就是懶相,懶惰樣子,不恭敬,一方面也是不恭敬的樣子。

  “懶惰棄置善不生”,你這個善法要幹當下就幹,不要推懶,你把它推推推的話,善法永遠生不起來。今天有明天,明天還有明天,等到你一口氣不來了,你就沒有了,什麼都來不及了。所以這個精進心要生起來。精進心生起來的原因還是要觀無常,觀惡趣。所以這一些是一連串的,前面的東西有了,後邊才生得起,前面沒有,後邊也生不起來。

  

  戊五 禅定

  那麼禅定更是境界更高一點了,有了精進,禅定才能生起來。如果修禅定倒做不做的,倒修不修的,那說要得定,那根本談不上了。一天晝夜六時地去修習,這樣子才有希望得到一點禅的味道,或者是真正根機大的,可以得禅定。

  “于諸禅境不味著”,對于禅境不要貪著它的味道。一般人都有經驗了,心靜下來,都是一個很舒服的感覺。這個感覺好不好?這是表示你心靜下來了,感覺不一樣了,超過一般人的普通的觸,一般人的感覺已經超過了,這是好事情。但是你感到很舒服,就是貪著那個味道,那就壞了。所以對禅境不要味著,不論你境界是什麼樣子,什麼舒服,或者看到什麼,看到光,看到什麼,不要味著,要知道這是如幻的。一執著的話,不但是沒有進步,會退。這個我們講《俱舍》講到後頭要講的,禅定有叁種啦,一種是有漏的,善的,有漏善的禅;一種是染汙禅,就是要退的,執著味道,執著禅味;還有一個是無漏禅,那是最好。執著禅味,就是要退,乃至于更危險的禅的境界,如果你執著的話還會著魔,這個更麻煩。

  “自地諸惑不懈懼,沈沒掉舉正念知,各各發生能斷離”,這是禅定的對立面。“自地諸惑不懈懼”,叁界九地各有它的煩惱。欲界煩惱是最多,到了色界以後,把欲界的煩惱除掉了,色界的初禅還有初禅的惑,二禅有二禅的惑,每一地都有它自己的惑。這個惑一地一地地都要把它除掉,然後才能出叁界了。“不怕煩惱而隨之”,不要怕煩惱,而跟著它跑。“或無智畏懼而苟避藏求清淨”,或者,對煩惱,自己沒有智慧,不知道怎麼去對治它,就是逃避,逃避了煩惱,清淨。我們說煩惱,在密法、最高的密法裏邊,就是要把煩惱勾出來,再把它斷掉。你如果盡逃避的話,好象你看起來是表面上是沒有事,但是萬一境出來的時候,你就不行了,就要打敗仗了。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道場爲什麼入金剛喻定之前,爲什麼先魔兵、魔將、那個魔女來困擾?這就是衆生一般的煩惱根子、最後的煩惱要斷之前,它還要作垂死掙紮,還要跟你來搗亂。那個時候你要勝的過去,這一關勝不過,佛就成不了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硬的魔兵、魔將刀劍來了,勝過去,慈悲把他降過了;然後軟的,那個魔女裸體的來跳舞來擾亂,也給他用不淨觀把她降伏了。這樣子才能夠,軟的、硬的兩種都勝過了,才能成無上正覺了。如果你這個關過不了的話,那不行。你逃避了,清淨,但是最後的時候,你要出離的時候,它就來擾亂你的,就不給你出離。那麼你這個時候如果平時沒有智慧,沒有空性的見,只是逃避,好象是清淨了,一旦他出現了,你就沒有辦法了。所以說單是逃避也不是一回事情。

  我們第一步是遠離,這個我們次第要弄清楚。你說不逃避,好,我們就不要住在山裏邊,不要住在廟裏邊,就到什麼跳舞場那裏去修行去了。你初修不行的。初修的時候,煩惱太深了,習氣太重了,要遠離。遠離到一定的時候,自己産生一定能力了,就要慢慢地在事上鍛煉。最後能力完全有了,那就是在最煩惱重的地方要把它斷掉,最後的根子才斷的。否則你逃避,就是不見面,這樣是不解決問題的。那麼單是遠離,開始是需要,但是永遠遠離也不是一回事情。到一定的時候,就是要把煩惱把它勾出來斷。大威德裏的刀一邊是鈎子,一邊是刀口子,勾出來之後就把它砍了。煩惱,最深的煩惱,它埋在裏邊,如果你不勾出來,以爲沒有事了,它某個關鍵時刻會出來擾亂。

  “沈沒掉舉正念知”,那是更細的煩惱了。把一切的粗的五欲的境界除掉以後,那麼定裏邊最大麻煩的就是昏沈、掉舉兩個東西。心收攏來了,收的太緊了就昏沈來了。打瞌睡,當然是最重的昏沈了,輕的昏沈,坐在那裏很好,自己也感到沒有瞌睡,但是觀的力量不夠了,沒有力了,那就是一些細昏沈來了。細昏沈來了這是最危險的“死水沱”,超不出去的話,永遠開不了智慧。那麼這個也不是禅定,這還在昏沈裏邊。

  掉舉,粗的掉舉,東想西想的,細的掉舉,那比較微細的,也要斷掉。這樣子要正知正念來觀察它,不要給它昏沈掉舉起來,起來了就斷。這樣子九住心,從開始內住、安住一點點,到最後奢摩他,那麼入定。這個是禅定的必經的過程。裏邊就是開始斷外邊的五欲境,慢慢裏邊之後就是斷沈掉了。五欲境遮止之後,那是昏沈、掉舉在裏邊搗亂,要把它粗的昏沈,掉舉除掉,然後細的昏沈、掉舉除掉,最後除掉昏沈、掉舉之後,那個警戒的心也除掉,那就是無功用行,最後是止觀雙運。這個我們講《廣論》或者《略論》後邊,講“毗缽舍那”、“奢摩他”裏邊講得很仔細,這個以後自己可以參考。

  那麼“各各發生能斷離”,這些惡尋思,就是掉舉了,那些昏沈啦,掉舉啦,它苗子一起來能夠知道,知道之後,就把它斷掉,不爲它所困擾,這是把禅定的違越品去掉了。

  “如是違越諸度法,勤加對治善遮背,不令增長隨彼行。”這些五度的違越品,就是違越五度的那些對立面的那些事情,要把它精心地對治。“善遮背”,善于“遮”,遮止它,不要讓它起來。“背”,不要順著它,跟它反面,對立,不要順著它。有的時候,雖然表面不起來,你心裏還是順著它的,感到這個還是好事情,那也不行,將來還要起危害性的。要感到這是不好的,就是我要背棄它,背棄心生起來。

  “不令增長隨彼行”,不要使它增長,也不要隨著它跑,就是跟它反其道而行之了,跟它對起來幹,這樣子才可以把它除掉。那麼這是前五度了。我們昨天不是一個題嘛,第五度跟第六度的差別在哪裏?第六度是知見的問題,一下子,頓,所謂頓知的,他馬上立刻,一下子都知道的;而前五度是事上修的問題,一定要漸修的,一定要慢慢慢慢練習,慢慢練習才能達到成熟的階段。

  

  丁二 後五次第

  下邊是第六個波羅蜜多,慧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的漸次,這個漸次,你們《瑜伽師地論》有人有,它的原文就是,五度漸次,還有第六度的漸次,這個漸次,“慧漸次者,謂如實知,善果勝利,又知善因,又于善果,知倒無倒”(《菩薩戒品釋》卷一 叁一),這些漸次是什麼?宗大師講的,這個漸次,當然也可以講它的次第,但是真正宗大師的意思就是說所謂漸次,就是能夠很快生起六度的因素。所以說五個漸次,五個因素,能夠生起般若波羅蜜多。前面的那些施的漸次就是能夠生起施波羅蜜多的因素,戒的漸次就是能夠生起戒波羅蜜多的因。那麼這是宗大師的注解。

  這個慧波羅蜜多要把它生起來也有五個因,那麼這五個因,它標題都標得有,我們看標題,第一個就是“識善惡”,第二個“識因果”,第叁,第四合了一起的“臨境正知不倒”,“正知不倒”就是倒是一個,不倒是一個,分二個。那麼第五個能夠“識障蓋”,六度的障,攝善法的障能夠知道。那麼這個慧波羅蜜多的五個因,能夠生起它的五個因就是這麼五個。

  下邊,那就是說五種智慧了,能夠遠離五種的無知。智慧是知,能夠知道,無知就是不知道。這個無知,它這個障礙,要把它去掉;智慧是知,慧波羅蜜多是智慧了。要生起五種智慧,把這五種無知的障礙去掉,這就是生起慧波羅蜜多的因素。

  

  戊一 識善惡

  那麼第一個知道什麼?“實知善果勝利等,善謂人天二菩提”,我們要知道善的果有什麼好處,因爲我們要修行,一定要善惡它的果報,有什麼好處,要搞清楚,然後去追求。如果它的好處也不知道,糊裏糊塗,人家說好,你說,啊,就做了,做到後來要退的。那麼自己確定肯定地知道有什麼好的後果在裏邊,那就是肯幹下去了。爲什麼幹革命的人,他抛頭顱,灑熱血肯幹,他知道革命成功了,人民就解放,大家可以安居樂業,可以過幸福的生活。他有前面這個目的在這裏,他所以肯犧牲自己。

  那麼我們修行一樣的,要知道我們的果是它有這麼多的好處,然後舍得去付代價去爭取那個果。那麼現在我們要知道善果的好處,善果是什麼?善果的勝利了。什麼叫善果?人天二菩提,也就是增上生——人天福報;決定勝——聲聞菩提、菩薩的菩提、大覺菩提。我們說人天有什麼好處?人天就可以避免叁惡道的那些苦,人也可以受別解脫戒,接受佛教,可以修行。

  這個講我們《菩提道次第》,開始講八有暇、十圓滿,都是人天的事情。所以說我們人天有什麼勝利,決定要搞清楚。認識清楚之後,認爲這個是非常好的東西,一定要爭取的,然後你再下功夫去追求人天。那麼二菩提,人天是一個小學,到了人天之後,是不是安逸?要知道人天還不安逸,雖然叁惡道苦沒有了,但是人間還有人間苦,天上還有天上苦,行苦是叁界通的。那麼人間,天上還有它的其他的苦啦,那麼這個也不究竟,然後要求菩提。聲聞菩提,自己出叁界;大覺菩提,自他一起出叁界,除苦,共同成佛道,這是最高的勝利,最大的好處了。那麼這個你確實知道之後,才有奔頭。所以第一個要知道善果的好處。那麼這個善果好處它怎麼來的?

  

  戊二 識因果

  第二個追求,第二就是“識因果”,要“尋求了達善等因”,善果的因是什麼?“人天十善勝果別,善士聽聞思修次。”那麼我們說這個善果的勝利是好,我們也知道了。那麼我們要追求它了,追求它怎麼追求,就是說人天的果勝利它是怎麼來的,二菩提的好處…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