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坐有坐相,坐要如钟,不要歪斜、倒起的、斜起、仰起的。这个样子,就是懒相,懒惰样子,不恭敬,一方面也是不恭敬的样子。
“懒惰弃置善不生”,你这个善法要干当下就干,不要推懒,你把它推推推的话,善法永远生不起来。今天有明天,明天还有明天,等到你一口气不来了,你就没有了,什么都来不及了。所以这个精进心要生起来。精进心生起来的原因还是要观无常,观恶趣。所以这一些是一连串的,前面的东西有了,后边才生得起,前面没有,后边也生不起来。
戊五 禅定
那么禅定更是境界更高一点了,有了精进,禅定才能生起来。如果修禅定倒做不做的,倒修不修的,那说要得定,那根本谈不上了。一天昼夜六时地去修习,这样子才有希望得到一点禅的味道,或者是真正根机大的,可以得禅定。
“于诸禅境不味着”,对于禅境不要贪着它的味道。一般人都有经验了,心静下来,都是一个很舒服的感觉。这个感觉好不好?这是表示你心静下来了,感觉不一样了,超过一般人的普通的触,一般人的感觉已经超过了,这是好事情。但是你感到很舒服,就是贪着那个味道,那就坏了。所以对禅境不要味着,不论你境界是什么样子,什么舒服,或者看到什么,看到光,看到什么,不要味着,要知道这是如幻的。一执着的话,不但是没有进步,会退。这个我们讲《俱舍》讲到后头要讲的,禅定有三种啦,一种是有漏的,善的,有漏善的禅;一种是染污禅,就是要退的,执着味道,执着禅味;还有一个是无漏禅,那是最好。执着禅味,就是要退,乃至于更危险的禅的境界,如果你执着的话还会着魔,这个更麻烦。
“自地诸惑不懈惧,沉没掉举正念知,各各发生能断离”,这是禅定的对立面。“自地诸惑不懈惧”,三界九地各有它的烦恼。欲界烦恼是最多,到了色界以后,把欲界的烦恼除掉了,色界的初禅还有初禅的惑,二禅有二禅的惑,每一地都有它自己的惑。这个惑一地一地地都要把它除掉,然后才能出三界了。“不怕烦恼而随之”,不要怕烦恼,而跟着它跑。“或无智畏惧而苟避藏求清净”,或者,对烦恼,自己没有智慧,不知道怎么去对治它,就是逃避,逃避了烦恼,清净。我们说烦恼,在密法、最高的密法里边,就是要把烦恼勾出来,再把它断掉。你如果尽逃避的话,好象你看起来是表面上是没有事,但是万一境出来的时候,你就不行了,就要打败仗了。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道场为什么入金刚喻定之前,为什么先魔兵、魔将、那个魔女来困扰?这就是众生一般的烦恼根子、最后的烦恼要断之前,它还要作垂死挣扎,还要跟你来捣乱。那个时候你要胜的过去,这一关胜不过,佛就成不了了。所以释迦牟尼佛,硬的魔兵、魔将刀剑来了,胜过去,慈悲把他降过了;然后软的,那个魔女裸体的来跳舞来扰乱,也给他用不净观把她降伏了。这样子才能够,软的、硬的两种都胜过了,才能成无上正觉了。如果你这个关过不了的话,那不行。你逃避了,清净,但是最后的时候,你要出离的时候,它就来扰乱你的,就不给你出离。那么你这个时候如果平时没有智慧,没有空性的见,只是逃避,好象是清净了,一旦他出现了,你就没有办法了。所以说单是逃避也不是一回事情。
我们第一步是远离,这个我们次第要弄清楚。你说不逃避,好,我们就不要住在山里边,不要住在庙里边,就到什么跳舞场那里去修行去了。你初修不行的。初修的时候,烦恼太深了,习气太重了,要远离。远离到一定的时候,自己产生一定能力了,就要慢慢地在事上锻炼。最后能力完全有了,那就是在最烦恼重的地方要把它断掉,最后的根子才断的。否则你逃避,就是不见面,这样是不解决问题的。那么单是远离,开始是需要,但是永远远离也不是一回事情。到一定的时候,就是要把烦恼把它勾出来断。大威德里的刀一边是钩子,一边是刀口子,勾出来之后就把它砍了。烦恼,最深的烦恼,它埋在里边,如果你不勾出来,以为没有事了,它某个关键时刻会出来扰乱。
“沉没掉举正念知”,那是更细的烦恼了。把一切的粗的五欲的境界除掉以后,那么定里边最大麻烦的就是昏沉、掉举两个东西。心收拢来了,收的太紧了就昏沉来了。打瞌睡,当然是最重的昏沉了,轻的昏沉,坐在那里很好,自己也感到没有瞌睡,但是观的力量不够了,没有力了,那就是一些细昏沉来了。细昏沉来了这是最危险的“死水沱”,超不出去的话,永远开不了智慧。那么这个也不是禅定,这还在昏沉里边。
掉举,粗的掉举,东想西想的,细的掉举,那比较微细的,也要断掉。这样子要正知正念来观察它,不要给它昏沉掉举起来,起来了就断。这样子九住心,从开始内住、安住一点点,到最后奢摩他,那么入定。这个是禅定的必经的过程。里边就是开始断外边的五欲境,慢慢里边之后就是断沉掉了。五欲境遮止之后,那是昏沉、掉举在里边捣乱,要把它粗的昏沉,掉举除掉,然后细的昏沉、掉举除掉,最后除掉昏沉、掉举之后,那个警戒的心也除掉,那就是无功用行,最后是止观双运。这个我们讲《广论》或者《略论》后边,讲“毗钵舍那”、“奢摩他”里边讲得很仔细,这个以后自己可以参考。
那么“各各发生能断离”,这些恶寻思,就是掉举了,那些昏沉啦,掉举啦,它苗子一起来能够知道,知道之后,就把它断掉,不为它所困扰,这是把禅定的违越品去掉了。
“如是违越诸度法,勤加对治善遮背,不令增长随彼行。”这些五度的违越品,就是违越五度的那些对立面的那些事情,要把它精心地对治。“善遮背”,善于“遮”,遮止它,不要让它起来。“背”,不要顺着它,跟它反面,对立,不要顺着它。有的时候,虽然表面不起来,你心里还是顺着它的,感到这个还是好事情,那也不行,将来还要起危害性的。要感到这是不好的,就是我要背弃它,背弃心生起来。
“不令增长随彼行”,不要使它增长,也不要随着它跑,就是跟它反其道而行之了,跟它对起来干,这样子才可以把它除掉。那么这是前五度了。我们昨天不是一个题嘛,第五度跟第六度的差别在哪里?第六度是知见的问题,一下子,顿,所谓顿知的,他马上立刻,一下子都知道的;而前五度是事上修的问题,一定要渐修的,一定要慢慢慢慢练习,慢慢练习才能达到成熟的阶段。
丁二 后五次第
下边是第六个波罗蜜多,慧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的渐次,这个渐次,你们《瑜伽师地论》有人有,它的原文就是,五度渐次,还有第六度的渐次,这个渐次,“慧渐次者,谓如实知,善果胜利,又知善因,又于善果,知倒无倒”(《菩萨戒品释》卷一 三一),这些渐次是什么?宗大师讲的,这个渐次,当然也可以讲它的次第,但是真正宗大师的意思就是说所谓渐次,就是能够很快生起六度的因素。所以说五个渐次,五个因素,能够生起般若波罗蜜多。前面的那些施的渐次就是能够生起施波罗蜜多的因素,戒的渐次就是能够生起戒波罗蜜多的因。那么这是宗大师的注解。
这个慧波罗蜜多要把它生起来也有五个因,那么这五个因,它标题都标得有,我们看标题,第一个就是“识善恶”,第二个“识因果”,第三,第四合了一起的“临境正知不倒”,“正知不倒”就是倒是一个,不倒是一个,分二个。那么第五个能够“识障盖”,六度的障,摄善法的障能够知道。那么这个慧波罗蜜多的五个因,能够生起它的五个因就是这么五个。
下边,那就是说五种智慧了,能够远离五种的无知。智慧是知,能够知道,无知就是不知道。这个无知,它这个障碍,要把它去掉;智慧是知,慧波罗蜜多是智慧了。要生起五种智慧,把这五种无知的障碍去掉,这就是生起慧波罗蜜多的因素。
戊一 识善恶
那么第一个知道什么?“实知善果胜利等,善谓人天二菩提”,我们要知道善的果有什么好处,因为我们要修行,一定要善恶它的果报,有什么好处,要搞清楚,然后去追求。如果它的好处也不知道,糊里糊涂,人家说好,你说,啊,就做了,做到后来要退的。那么自己确定肯定地知道有什么好的后果在里边,那就是肯干下去了。为什么干革命的人,他抛头颅,洒热血肯干,他知道革命成功了,人民就解放,大家可以安居乐业,可以过幸福的生活。他有前面这个目的在这里,他所以肯牺牲自己。
那么我们修行一样的,要知道我们的果是它有这么多的好处,然后舍得去付代价去争取那个果。那么现在我们要知道善果的好处,善果是什么?善果的胜利了。什么叫善果?人天二菩提,也就是增上生——人天福报;决定胜——声闻菩提、菩萨的菩提、大觉菩提。我们说人天有什么好处?人天就可以避免三恶道的那些苦,人也可以受别解脱戒,接受佛教,可以修行。
这个讲我们《菩提道次第》,开始讲八有暇、十圆满,都是人天的事情。所以说我们人天有什么胜利,决定要搞清楚。认识清楚之后,认为这个是非常好的东西,一定要争取的,然后你再下功夫去追求人天。那么二菩提,人天是一个小学,到了人天之后,是不是安逸?要知道人天还不安逸,虽然三恶道苦没有了,但是人间还有人间苦,天上还有天上苦,行苦是三界通的。那么人间,天上还有它的其他的苦啦,那么这个也不究竟,然后要求菩提。声闻菩提,自己出三界;大觉菩提,自他一起出三界,除苦,共同成佛道,这是最高的胜利,最大的好处了。那么这个你确实知道之后,才有奔头。所以第一个要知道善果的好处。那么这个善果好处它怎么来的?
戊二 识因果
第二个追求,第二就是“识因果”,要“寻求了达善等因”,善果的因是什么?“人天十善胜果别,善士听闻思修次。”那么我们说这个善果的胜利是好,我们也知道了。那么我们要追求它了,追求它怎么追求,就是说人天的果胜利它是怎么来的,二菩提的好处…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