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24

  ..續本文上一頁是怎麼得到的?下邊追求它的因——追求,人天十善。人天的果報就是要靠十善來的,修五戒十善,得人天的增上生。那麼知道了之後,那就去做十善了。從十善下手,決定得人天果報,所以說我們佛教從因上下手。你說我要求人天,求人天,天天想,一天對著人天看,你會不會得人天果?不一定的。就看你行的對不對,行的五戒十善那當然人天果,你不要它,它也要來。你如果行的是十惡,破戒,那麼你說天天望人天果,那也不會來。

  有的人迷信,他不好的東西不要看,地獄、餓鬼、畜生,不要看,看了倒楣,將來會要地獄去的。天天看好的,天天看人天享受,以爲這個種子進去了,將來會感人天果。這個錯掉了,因果不是這麼的。你看地獄,惡鬼,畜生生出離心,就可以感人天果。地獄餓鬼苦,苦怎麼來的?做十惡業。那你十惡業不做好了,不做你就感人天果了。

  所以說我們不要以爲看到髒東西不好的就會倒楣,這個是世間的迷信。很多人就是馬路上看到不好地方就吐個口水。甚至于我聽說,有些地方,他們的風俗,早上開店門,一開,如果碰到出家人來買東西,氣得不得了,一盆冷水把你潑了趕出去。爲什麼?出家人是空門,學空道的,我的店門一開,第一個就是一個空,一個空來了,這天生意就完蛋了。這個是迷信,對出家人恨得不得了,這個完全是迷信。

  那麼對出家人恨有沒有壞處?有壞處,這個我們也可以帶便地說一下。以前有個辟支佛他去托缽乞食,托到一個人家,正巧碰那個人家在倒垃圾,把一包垃圾,倒在他頭上,從窗子那倒下來了,倒他頭上。那麼也很巧,就這樣子這家人家後來找了個很好的媳婦,家裏也發起來了。啊,這一傳傳出去他們就說了,啊,那個出家人來托缽來討飯的時候,你一把垃圾倒在頭上,會發財的,會得好處的,得福報的。大家傳去了,傳了以後,大家就照它幹啦,看出家人來了,馬上倒垃圾,“嘩”,頭上倒下去。哎呀,這樣子弄的造了很多罪,最後那個地方的人,就是地震,一下子活埋在地下去。你把出家人頭上丟垃圾,結果你果報,後邊的果報還不知道,現在就是活埋的果報,那個已經很可怕了。所以說不要迷信,我們說世間上的人就是看了一點點現象,就自己想了一套東西在做,這是迷信。我們人天的果報要靠十善的,你只要做十善,決定得人天果。

  “勝果別”就是決定勝。決定勝就是殊勝的果,就是二菩提:聲聞菩提、大覺菩提。這個菩提,它的因果還有差別,就是不但要十善,還要加。加什麼?加下邊的。“善士聽聞思修次”,按照次第地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如法修行。以這個次第修下去的,可以得那個聲聞的果,跟那個佛的大覺。聲聞緣覺的那個果,佛的大覺的果就靠這個。就是說善的果要知道,善的因也要知道。

  

  戊叁、戊四 臨境正知不倒

  然後第叁,第四“臨境正知不倒”。“了知善果倒無倒”,善的果得到之後,顛倒的或者不顛倒的要看一看。“不于無常妄見常,苦見爲樂不淨淨,無我妄見實我勝”,就是果來了之後,要看,不要起顛倒見。假使你對這個果是起了常樂我淨的看法,那就是顛倒。如果你的果來了,即使是善果,也是無常、苦、空、無我,那個就是正見,不顛倒。

  所以說善的果,它的勝利知道,它的因知道,還要果來的時候,還要看,不要顛倒去看。假使有善果看成常樂我淨,這是顛倒。這個尤其是修禅定的一定要注意,你把是禅定的境界來了,本來是成了個好境界,很好。你認爲是常的,是樂的,淨的,我的,這樣子一執著的話,完了,那個不但是進不了,還有著魔的危險。

  那麼要知道,一切都無常,空,總的一個對治法是空,一切法空,這是一切境界來時候最有效的方法。一個“空”字拿過去好了,什麼東西都是空,那麼就不會執著了。所以說,于無常見常,苦見爲樂,不淨爲淨,不樂爲樂,無我爲我,這是顛倒。那麼看到是無常就知道無常,苦的就知道苦,不淨的知道不淨,知道一切法無我,這是無倒,沒有顛倒。所以說善果來了之後,還要以自己的觀察,不要顛倒。

  

  戊五 識障蓋能方便

  那麼然後,第五個,“識障蓋能方便”,那麼這些凡是攝善法戒裏邊的所有的那些障能夠了知,也能夠遠離,這些違越的障。“如前五度慧力增”,跟前面五度一樣,你這樣子把一切違障品都知道以後,那就智慧也開了,那些障也起不了,那就是把六度的能夠修圓滿的條件就是這個。

  

  修令時時般若現前

  下邊“修令時時般若現前”。修的時候,我們說前五度是事相,他的見就是六度。前五度,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多加進去,沒有智慧加進去,那麼布施就是布施,不能叫布施波羅蜜多。持戒就是持戒,不能叫持戒波羅蜜多,那麼乃至禅定就是禅定,不能叫禅定波羅蜜多。一定要有般若的空見加進去之後,再布施的,這樣子的布施叫布施波羅蜜多,這樣子的持戒叫持戒波羅蜜多,乃至禅定叫禅定波羅蜜多。就是一定要般若的這個正見放上去,那就是成了波羅蜜多了。這個六個波羅蜜多實際上東西就是五個,但是般若是摻在裏邊的。每一個裏邊摻了般若就成了波羅蜜多,如果沒有般若,就是一般的布施,持戒,這是善法,但是不能到彼岸。

  “攝集六度衆善行”,六度的一切善法,我們說一切的世間、出世間的善法都可以包在六度裏邊。你從有漏的善來行六度,那就是世間善;如果以般若的智慧,出世的善行六度,那就是出世的善法,可以成佛。六度萬行就能成佛。那麼攝集六度衆善,一切六度裏邊的衆善,都要把它修起來,不偏不缺,先後有次第,這樣子修。不要偏,就是不偏在一邊,有的人總是歡喜偏。他對某一方面愛好的,著重那一方面,對那一方面不愛好的,就忽略那一方面。

  假使說我們很多人現在修行的,禅定都愛好,因爲禅定能開智慧了,都是修禅。但是前面的四度不管了,包括第六度,也不去管它了。布施也不布施了,持戒也不持戒了,都隨便,忍辱也無所謂,這個精進,當然禅定他比較精進一點,經常修。總是偏重于禅定,把前面忽略了。能不能得禅定?假使得到了之後,也不是佛教的禅定,是外道禅,或者是鬼神加持的那些禅。真正的佛的六度,禅定波羅蜜多,決定要靠前面四度一個個上去。沒有布施,持戒也持不了,不要說禅定,一個一個前面都是基礎。那麼這樣按了次第,不要偏,不要缺,要有次第行。你跳過了前面的,修後頭的,得不到的。小學不念,念大學,那也做不到的。

  “遠離六度愚無知”,六度的違越品,就是說它的對立面,要把它去掉,去掉那些。這樣子對這個六度的善行可以更快。“迷昧善惡”,就是什麼叫“愚無知”?善惡搞不清楚,因果搞不清楚,顛倒。“不識赤鹽”,這個,我們在《俱舍》裏碰到過的,“阿羅漢”,只是不染無知,它不是煩惱出生的,但是他一切法不能夠如實地了解,就是所知障。所以說就是這樣子,有種鹽是紅的鹽,這個紅的鹽是劫初的時候有的。人家發現一個紅的鹽,拿去問阿羅漢,這是什麼?阿羅漢用他的禅定觀察,八萬四千劫以前都觀完了,不知道這個什麼東西。一問佛,佛說這是赤鹽,是劫初什麼什麼那個有的這個東西。以阿羅漢的神通他只有到八萬四千劫爲止,再以前的他不知道了,那麼在八萬四千劫以前的東西,只有佛才說的出來。這個不染無知,阿羅漢也有,那麼這些都要去掉。這些都去掉,那就成佛了。

  “漸次恒修六度智”,按照次第地修,六度的智慧。這個我們說不要貪高,有的人智慧——一看就是看,“我看《華嚴經》,《妙法蓮華經》”,什麼經去看,看不懂。你要一點點練習,從小的低的練起來,慢慢地高的會來。

  這裏打個比喻,要經常去修習,如滴水穿石。我們說屋檐上一滴水滴下來,下邊一塊石頭的一個板,就是石頭的坎坎了。你如果水滴下來,根本對石頭毫無關系,滴下來嘛就去了。但是一百年,兩百年滴下去,石頭會打一個洞洞,這就是細水長流了,就産生力量了,習慣勢力。我們爲什麼煩惱裏拔不出來?無始以來的習慣把我們深深地陷在這個裏邊。我們小孩子生出來,男女飲食不要教的。他自己會吃東西,母親的奶他自會吃;男女的事情也不要教,他自己會。這些就是無始以來習氣太深了。

  那麼這個要現在要反過來,把善法的習氣熏習,把它習氣熏,那就是靠不斷地練。很多人對念經感到麻煩,一樣的話,天天念,天天念,幹啥?養出你習慣性來,這個力量強了之後,滴水可以穿石頭了,不要看到念了沒有用,就是有用。

  “慧行刻意別養成”,“慧行刻意”,慧行刻意就是說專門修智慧的一種方法。我們這本書後頭有慧行刻意。慧行刻意,我們說有叁種:一種是專門斷煩惱的,這本書後頭“慧行刻意”就是斷煩惱的;一種是專門斷“我執”的 ,“我執”是煩惱的根子;那麼還有一種就是修大乘的利他,六度萬行的時候,那些如何修法的一些關鍵。叁種慧行刻意,這裏指的是第叁種。

  那麼我們說這樣子,慢慢慢慢的這個思慧養成之後,那就是攝善法戒是不會犯了。他的可以圓滿的因素,就是這麼一些。這個是攝善法戒,它的圓滿的因素就是這麼多,前五度,五個違越品除掉,後面般若波羅蜜多也有五種無知把它除掉。這樣子修攝善法戒,不會犯,就是會清淨。

  

  丙叁 具足饒益有情戒因緣

  那麼最後第叁開始是饒益有情戒,饒益有情戒講了十一個,講的相當仔細。我們《五字真言》裏邊的饒益有情戒十二個,這裏講了十一個,裏邊開合有不同,那麼後邊都要講。現在我們把饒益有情戒如何圓滿的話,一些條件,十一條。

  

  丁一 成事有八除苦有七

  

  戊一 于有情事業業應作助伴八種

  “1代思彼彼所作業,應不應作致興衰”,幫助人家,第一個饒益有情戒,它十一個裏邊,第一個有情的事業作助伴。

  (6B開始)第一個是助伴。那麼…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