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P21

  ..续本文上一页佛的时候,你好得怎么样?恐怕也不见得太好。我们修行都是一步一步上来的,一步登天,马上头一剃成了一个圣者了,那样的人恐怕很少的。

  “大小违犯无覆藏,轨则净命善安住。”大的违犯当然要发露,勇猛地发露,小的也不要随便犯。什么方便妄语了,方便是方便了,什么东西了,尤其是我们在这个常住里边,现在恐怕有不有不知道了,以前有好几个,讲是讲的我们是持午,但是,下午在寮房里水果什么饼干了随便吃,甚至于有的人还偷偷地在吃,没有给我知道,以为很得意,我今天便宜了,东西嘛吃了,人家又不知道。这个有什么便宜?这个果报自己受啊。我们说持午,在没有出家的人,我们不要求他,受八关斋戒当然在外了。出家了,尤其受了比丘戒了,这是犯戒的。犯了戒之后,你犯了持午的戒,我昨天讲过了,咽咽波逸提,咽一口,下一次地狱,咽两口下两次地狱。蕅益大师在《沙弥律仪》里边,他讲了一句话,他说有的人有病,他不能持午的,他说我就劝他最好退做居士啊,不要出家了。因为你出家的堪能性没有啊,出家是人天师表,一定要在智慧、生理各方面都要健全的才能出家,做人的表率嘛。你如果欠缺了,你做不到的话,你还是老实做个居士,好好的五戒居士,也有功德嘛。你何必做了个出家的名字要套,但是你又做不到,犯戒,何必?所以说你没有这个堪能性,就做居士,有堪能性,出家受大戒,很好,这是主持佛的正教的,我们的这个真正的梁柱就是靠比丘了,那么我们要真正主持正法,就是要受大戒,这个难负的担子要担起来了。但是你假使脆弱,你没有这个力量,就是你这个材料不是做梁的材料,那你不要勉强了,你干脆去做一个其他的东西好了,做个门坎也好嘛。总之有用就对了。你一定要是称雄,做个梁,那你不是那个料,“叭”一下垮下来,把人压死了,你怎么好?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个话,一方面好象太严格了,把人的出家心退掉了,在另一方面看,他有一定的苦衷,当时因为很多人不讲戒,在明朝已经这样子了,那么他就说这个话了啊。他说你实在身体差有病,不能持午,我劝你还是退为居士好,不要勉强。这个大家思惟一下,那么已经出了家的,就好好把这个经常敲敲警钟啊。

  “轨则净命善安住”,这是总结了啊。第十条、第十一条本来在《瑜伽师地论》是一条。轨则净命是一条。它这里,海公上师特别强调,把这个分两条,它的密意也就是说这两条很重要。讲得也比较广的。“轨则净命”,要好好地安住于轨则当中,安住于净命之中。

  这个一共十一条,就是持律仪戒的具足的因缘。如果我们要持律仪戒,有这十一个因缘具足的话, 决定能够持得清净,如果这十一条里边,有亏犯的,有不足的,那你持这个戒,决定是不能很清净地持戒。如果这十一条都做不到,决定犯戒,退、还俗,甚至于破大戒,那很危险。所以这些我们说要持戒,不是说,“我天天要持戒”,发这个愿,发这个愿之后要行持,行持的条件,就是这十一条做到,这十一条做到了,决定持戒清净的,如果这十一条不做到,你再天天发愿要持净戒持净戒,做不到,为什么?你这个条件不够。我们佛教就是讲条件的,缘起论。因缘条件和合,决定果会出现,因缘条件不够,果相决定不会来。那么这十一条就是律仪戒的能够具足的因缘啊,有十一条因缘。

  

  丙二 具足摄善法戒因缘

  丁一 前五次第

  下边是第二个,摄善法戒,就是六度。摄善法戒,要把它这一个戒持得很好的话,也有它的因缘。那么这分两层讲。第一个前五度,前五度是事相方面的,要行的;第六度是智慧方面的,是知见,分两个。“前五次第”,“于前五度以次第,五所违越渐远离”。看小字,“以上为摄律仪戒之修因”,前面讲的十一条摄律仪戒如何圆满的因缘,讲完了,“以下为摄善法戒具足圆满之因相”。摄善法戒分两个,五度先说,再说般若度。

  下边一个,“般若属见,主顿知,戒是修养,必使实事渐成,不得说顿”,他为什么要分两段说,就是这个原因。般若是属于知见,要顿见,一下子把这个见要看清楚的,而前面的五度,是修养,是行持的东西,一定要慢慢练才成功的,不能说顿的。一个是顿,一个是渐,不能混淆。知见要顿,行动要渐,行动不可能一步登天,不行的,要慢慢练习练习,才能习惯了就做起来了。如果没有经过练习的话,那也不行,再聪明的人,叫他去做一个事情,没有练习过的事情,决定做不好。再笨的人,天天做,天天做,他做到后来也会做。就是烧饭这个来说了,再聪明叫他去烧饭去嘛,从来没烧过,他决定烧不好。再笨的人,天天叫他烧饭,不对改不对改,改到后来他总会烧得好的,这要练习的。

  那么前面五度,按照次第来修,这个前五度是有次第的。因为施是下手的,最容易做的,第二是持戒,就是忍辱,精进,禅定,一步一步深入的。所以按照次第去练习,不能顿,这是一步一步来的,不能一下子全部做好了,这个不可能。不但是每一个度不可能一下做好,每一个度之前面都有基础,你要有布施了,持戒才有基础。布施持戒有了,忍辱才有基础。忍辱有了之后,然后精进有基础。精进有基础,禅定有基础,这个一定这么,都是以次第来的。

  那么他们的要这个五条戒持好,要“五所违越渐远离”。违背这五度的那些东西,叫逆品,法相上面叫逆品,违逆品,违背的,逆就是“大逆不道”的逆。违逆品就是违那一方面的,把它去掉,要慢慢地远离。这不是一下子去得完的。知见是顿的,我们经常说那个话,千年暗室一灯照破。这个知见,一千年的很黑的山洞洞,暗室,从来没有光线的,只要一个灯一照,马上就看得清清楚楚。这是知见是顿的,只要一照就破,就破了嘛,黑暗就没有了。但是做事情不是这样的。如果你把这个暗室照清楚了,里边要收拾打整的话,你不可能一下子把它弄得干干净净,什么东西墙壁都搞好了,雕刻也雕好了,不可能。那不行的,要慢慢来的,一点点收拾。假使要雕刻的话,墙上雕什么雕什么,他一点点来的,没有一下子搞成功的。所以这些,前面五度“渐远离”。它的违逆品,就是违背这五度的东西,把它是慢慢慢慢去掉。去掉之后,那就做到了。那么如何去掉它的违逆品,这个下边就要讲。分五度来说。

  

  戊一 施

  先是布施的,“身命名位不执取,亦不悭贪财用类”,对自己的身、命、名闻、地位不要去执取。执取就是“坚持强求”,没有的强求,有的坚持不放。这些要放下。那就布施,如果这些你放不下的话,怎么布施。我们布施的时候有三种,内布施、外布施还有无畏施。还有个法布施。内就是生命,外就是财产、妻子儿女这些。这些都要布施的。那你把执着这个东西不放的话,那么就布施就不容易做到。这是违逆品,是布施的对立面。所谓违逆品,就是对立面。那把对立面去掉,那布施就可以做到了。所以说第一要身、命、名位这些都不要执取,没有的不要强求,有的不要执着。

  “亦不悭贪财用类”,身、命是内了,对外边的自己的资财,那些再扩大点就是家属妻子儿女,都不要悭贪。我们说妻子儿女怎么布施啊?古代印度就是有的啊。但是后来,这个菩萨戒里有,噢,不是菩萨戒,这是经里边有。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的时候,他就是妻子儿女都布施。那么那些天人要来考验他,就是各式各样的考验都经过了。他本来是太子,把国王位也牺牲了。太子的位置牺牲了,流放到远处山里,人家要他的孩子。两个小孩子长得很好的,很聪明的,人家要,他也给了。最后,一个帝释天来试验他,要他的妻子,他也给了。帝释天把他的妻子带走了几步,回过来说,他说你这个其他的布施很好,妻子就算了,不要随便布施了。那么这样子,这是考验他了。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因地上,他是什么都不顾,就是妻子儿女都可以布施。那么这些就是外财了,有的,可以布施。

  “有则济他宏教,无则少欲安忍”,假使有的,可以救济他的,使他离苦,也可以弘教,拿这个经济财物弘扬佛法。现在他们基金会,把很多钱拿过来,印经书来弘扬我们的正教,就是不悭贪的表示,也是布施度的表现。假使没有的话,那么我们说我们没有那么多钱怎么办?没有钱的话,少欲,不追求,安忍。假使自己受用差一点就自己安心地忍受下去。那么这个很难做了啊。有钱布施还可以容易做一点,没有钱要安忍,这个边好象还难一些啊。好象孟子也有这个话,反正意思差不多的。那么我们说没有的话,能够少欲知足,能安住于现状。这个就是道气的表现,有道无道也在这里看。

  我们为什么看现在出家人都是流动性大,这里跑那里跑,就是不能安忍。看看那边好,一下子就去了,一去不是一个,一批,七八个。我们这里就现了,最多是七个八个,少的是两个三个,一下去了,以为那里好得不得了。哦,去了之后——不好,再走,再有的好地方再走,这么到处跑。全国还是很大,我们中国的寺院蛮多啊,一跑几年够跑的,可以慢慢去跑去了。这些就是没有道气了,不能少欲,不能安忍,真正修行不要这样子做。这是持戒方面的对立面,违逆品,这个要放下,然后这个布施波罗蜜多才能圆满。

  

  戊二 戒

  持戒方面的,“犯戒因缘根本惑,及随烦恼忿恨等”,就是这些东西一定要放下,不放下你要圆成波罗蜜多是不可能,这些障碍物要去掉。那么持戒方面的,要把犯戒的因缘要把它一定要去掉。什么是犯戒因缘?根本惑,根本烦恼。我们在《俱舍》后面讲《随眠品》就要讲这些。根本烦恼有六个或者是十个(《百法》),贪瞋痴慢疑,这是五钝使;邪见五个,身见、边见、见取、戒禁取、邪见一共是五个,五个不正见是五利使;一共十个根本烦恼。这个根本烦恼就是犯戒的因缘,有这个烦恼就会犯戒。那么就是烦恼起的时候,要制止它,不使它起来。一起来之后,犯…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道资粮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