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48

  ..續本文上一頁了俗出來,吃飯也吃不成;僧團裏邊混在那裏,至少你是叁頓飯沒有問題的,也很舒服,也不要你做什麼大勞動,賴在那裏,賴一天算一天,看到哪一個機會,有好的機會了,就會跑出去。這樣的人,就是太沒意思了,浪費那個施主的糧食!

  “20不複能住沙門儀”,甚至于改裝了。我們時常看到有些人,他不要說出門,在廟裏邊,西裝褲、皮鞋,腿子不綁。夏天一件汗衣,白的,跟在家沒有兩樣,就是個頭是光的。那麼冬天,更好了,冬天穿一個,外邊穿一個什麼風雪衣,一穿,帽子一戴,跑出去,跟在家人一模一樣,什麼壞事都好做,那是在家人嘛!看起來,出家人穿著叁衣,出來,你假使跟個女人說話了,人家都譏嫌了。要一路走,更人家看了更加不對頭。你穿個在家衣服,一起看電影,人家也不知道你幹什麼。那麼,就不好了,這個你犯戒的方面就多了。所以說,我們僧服不要隨便丟。“沙門儀”第一個標志是僧裝,僧裝穿得威威儀儀的,想犯戒也犯不成。

  我們說,有一次,我們這裏一個村子裏有一個和尚,不是我們的,是外地的,他在河邊瞅女人,那村裏就馬上,哈哈,這個和尚不規矩,在這個河邊做啥?……如果在家人,人家就不管了。所以說,和尚做一些事情,不如法的,人家就要說話,這就是要高標准來看你的。所以我們這個僧服不要隨便丟。那麼你穿了這個衣服,人家都管製你的。如果你穿了這個衣服,跑到電影院哪裏哪裏去的話,馬上會彙報我們寺院:哎,不對啊!你們那個和尚看電影去了,怎麼怎麼,馬上就知道了。我們不要派人去問的,他們自己彙報的。那麼,我們說四川也有,他說,你們寺院裏的和尚在館子裏邊吃砂鍋,都彙報的啊。什麼事情都會知道,不要去了解。所以說,你們最好還是自己知趣,不要外邊去搞一些非法的事情。你們以爲我們不知道,我們都會知道,村子裏的人消息很靈通,什麼都會向我們彙報。

  “21毀禁破戒無慚恥”,毀了佛的禁戒,破了戒,禁是小的規矩了,戒就是那些那個真正的佛製的戒了,“無慚恥”,沒有慚愧心。

  “22非實沙門稱沙門”,已經不是沙門了,破了戒了,還自以爲是沙門。

  “23實非梵行稱梵行”,自己明明早就談不上梵行了,在居士面前,說我怎麼怎麼,爲名譽利養了。

  “24不解經典爲他說”,自己經也不懂,但是在人家面前,裝得很內行,滔滔不絕地說了一大篇。說什麼,自己的話,套了個佛的牌子,說他自己的話,你不是害人嗎?不懂嘛就不要說。懂了嘛你給人家說是好事情,不懂就不要說。

  “24不解經典爲他說,25邀致四衆供養等”,目的就是要四衆弟子供養你,名譽、供養等等這些。這樣子的惡比丘他跟王大臣串起來,做一些壞事,壞菩提,這是二十五個壞菩提的心。

  那麼,這是海公上師集的。當然,他一定有他的傳承依據。但是,我們看《虛空藏菩薩經》裏邊的第十四條,它卻是另外一回事情,這個裏邊我們慢慢的以後看海公上師的二十五心的依據,我們慢慢要找出來。因爲他人不在了,我們也不好問。以前講的時候講過的,但是也沒有說,這二十五個心是從哪裏集來的,當時我們也沒有這個菩薩戒的《戒品釋》,那時沒有,沒有參考書,所以也沒提起這些問題。

  那麼我們看看這個《虛空藏菩薩戒》裏邊的這個第十四他勝罪,它原文如此(《菩提正道菩薩戒論》):“複次,有刹帝利王與旃陀羅沙門”,這是王跟沙門勾結了。刹帝利王跟“旃陀羅沙門”,罵那些沙門破了戒的,壞了威儀的,那個旃陀羅是最下賤的。“共立製限”,他們兩個商量了立一些製度,“非法謂法,法說非法,舍諸契經,毗奈耶學”,這些都是我們內容有的。“不依時說及廣大說”,不照佛的那個說法,“舍大悲眼般若波羅蜜多學處、方便善巧學處”,放棄了大悲,放棄了智慧,般若波羅蜜多的那些戒,方便善巧學處也放棄。“及余契經所說學處”,其他的一些經說的那些學處也放棄,學處嘛,戒定慧都可以叫。就是把佛說的那些方便善巧,其他經書說的那些戒定慧、大悲、般若等等全都放棄。“舍如是行相,彼行法比丘,先所修習極生娆亂”,那些真心修行的人,他修行就娆亂他啊,不是小小地娆亂,極深娆亂,很大地娆亂他。“以娆亂故,損智慧命”,因爲你娆亂他,他智慧命就損失了,他不能修行了。“既便棄舍奢摩他,毗缽舍那”,及放棄了修止觀,“勸行他事多有所得”,你勸他做其他的事情,那個有什麼收獲,你說你好好地去賣門票,可以收錢可以養你廟,好好做一些副業,可以以廟養廟嘛,或者嘛你做一些什麼生意,也可以發財致富等等。戒定慧就修不成了。“時彼比丘無以製伏諸結煩惱”,那麼這個比丘他沒有辦法去斷煩惱,“又諸比丘或于彼時毀棄深心,戒見行等多起過失”,那些比丘因爲受了這些擾亂,或者把那些心,發的大心舍掉了,或者是虧損了,他的戒見行等都起了過失,“實非沙門自謂沙門,實非梵行自謂梵行”,這些這裏都有啊。“說法問難,如螺貝音,令王大臣供養恭敬”,說法,問難是辯論了,人家去問他什麼事情了,如螺貝音,跟吹海螺的聲音一樣,說是說得很大,但是空的,沒有內容的,都是自己的東西,不是真佛法。“向白衣舍說是行法比丘無量過失”,向白衣說就是向居士們說那些真正修行的比丘這個不對,那個不對。“令王大臣爲立製限”,勸王大臣立一些製度,不准他們好好地修行,怎麼樣?

  “取彼行法比丘所樂受用資生之具”,把如法修行的比丘的生活用品把它沒收,不給他生活,那就他修不成了。我們說修行,最起碼的四事要有了,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四個事情有了,他可安心修行,把他生活上要用的東西把他奪去走了,他修行就成問題了,“如是二種俱獲重罪”,就是惡比丘跟王大臣都有重罪,“所以者何?”爲什麼原因?“禅定比丘是良福田”,真正修定的比丘是真正的福田啊,“營福業者之所依止”,那些修福的人就是依靠這些,那麼他的好處很多啊。這是第十四個罪。這裏所說的,主要是說刹帝利跟那些惡比丘一起勾結之後,立一些製度,妨礙那些真正的那些修行比丘,不給他們修行,那麼二十五個菩提心,並沒有說得那麼多,說得那麼完整。

  那麼我們這裏海公上師,在這裏我們說前面,“廢于坐禅讀經論”,還有前面那個“奪彼財物給多務”,這裏是“恃力奪取禅給誦”,就是這個意思,這裏有的,把那些修禅定的比丘的東西,他的生活資具,用國王的一些製度把他奪過來給那些單是念念經啊,做做經忏了之類的,不是正修的人,那麼這是意思這裏含的有,但是標出二十二個菩提心,(缺一段)

  這裏經上還沒有那麼明顯,海公上師把他集了這個二十五個,我們天天念的“退菩提等廿五心”,就是這個二十五心。

  下邊是總說了,纏的犯相。

  

  戊叁 明四種纏犯之相

  “數數現行心無舍,亦無內愧無慚色,深心愛味惡行樂,顛倒決擇于功過”,這是說犯了這些戒,他勝罪,怎麼成上品,這裏就是有四個條件,就是上品的犯。哪四個條件?

  第一個是“數數現行心無舍”,他做了這些壞事,他勝的那些壞事做了之後,他心還放不下,做了一次,人家說不對,不要做,心裏也知道不對,但是熬不住煩惱,久而久之,忘掉了,又去幹了。“數數現行”,心裏不想放掉,沒有下決心把它放掉。

  第二個,“亦無內愧無慚色”,沒有慚愧。假使我們說一切壞事,只要有慚愧心,他都不會做。如果你說你在電影院裏看戲,你自己感到我是個比丘,在電影院跟人家看戲,你是出家要修行的人,怎麼來享受這些下等的娛樂?那個很慚愧了,不敢去了,就不去了。

  我們以前在廈門,當時他們其他的地方送電影票給學校,我說不要。有個人就說,怎麼不要,我們要啊。我說,你要去幹啥?他說我們去電影院嘛,給他們結個緣,我們沙門的樣子,給他看看,結個好緣啊。你看這個樣子,到底是結好緣嘛結壞緣?人家看你個沙門跑到電影院來看戲了,或者跳舞場跳舞了,罵也來不及了,把佛教都毀謗起來了,你還結善緣,這個善緣怎麼結得下來?你幫人家謗了佛教、謗了僧,還得下惡道,你到底是好心、壞心?不能去的。

  我們在那個寶光寺,那個時候拍電影,他們看到我們的學僧很多年輕的,他們拍個電影要和尚。他們說常住的老和尚,他老了,不要,彎腰曲背的樣子,照出來不好看。他說你們學校學僧,能不能來參加我們拍攝。那個時候才八幾年,八八年八七年?出的代價很高啊,一天八十塊。有的人動念頭了,跟我來說,他們拍電影的來跟我說,我說八千塊也不來,我們出家人不是做電影的。後來他們有的人還不滿意,最後一個遍能和尚來了,他後來也贊成不要去。那麼這些東西我們平時要注意的,那個時候,很多人想不通,拍個電影,把和尚的形象拍出去,不是蠻好嘛?但是我們就要問了,他這個電影到底是毀謗佛教的還是贊揚佛教的?我們也不知道。他的電影的腳本我們也沒看過,他的那些電影拍起來的形象到底在烘托哪些背景?什麼都不知道,我們怎麼能夠隨便參加?而且我們比丘又不是做戲的,又不是演員,怎麼好隨便拿了個鈔票去做戲去了呢?這個要不得。人家看了這個電影裏邊,哦,這是寶光寺的學僧,這個多難爲情?這個不好看的。沒有慚愧啊。

  慚愧,我們《俱舍》學過了,對自己說是慚,對人家說不知羞恥叫愧。或者說對有德的人、有德的法不尊重叫慚,不怕惡道,做了壞事不害怕叫無愧。那麼無慚無愧,就是一切惡事都能幹,有慚愧,惡事幹不了,最起碼也幹不了大的,所以這個慚愧心大家一定把它養成功。

  第叁個是“深心愛味惡行樂”,那些壞事做過之後,不但不感到不好,還感到很有味道。這個今天看了看,不錯,下次有機會再去看,那就完了,

  “顛倒決擇于功過”,那麼最後是邪見。不但說這個事不是壞事,還說:…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