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不是好事嘛,我們去看戲,給人家培福,人家看到我們和尚,一看到叁寶的形象,他就種了福田了。”這個是顛倒了啊。要是這四個東西具足的話,上品犯了。所以這四條,不能具足啊。
“叁品分別如彼雲”,前面說的叁品:上品、中品、軟品就是下品了,分叁品,上品的那就是舍戒,戒體就破掉了;那麼中品的跟下品的可以忏悔。上品的,“不舍菩提堪更受”,你上品即使犯了,只要你菩提心沒有退,還可以再受。但是我們要知道,菩提心沒退固然能再受戒,但是你犯的壞事,下惡道受苦卻是免不了。那麼你如果好好忏悔之後,也可以把這些後果去掉,但是重受之前,決定要忏。忏幹淨之後,才能夠重受,也可以免去那些惡報了。那麼,這還要有先決的條件,要菩提心沒有舍掉。如果你菩提心都退掉了,那根本不是菩薩了,根本談不上受菩薩戒了,再受也受不了。
那麼我們說犯了菩薩戒有什麼過失?它這個經上說,這個《瑜伽師地論》有,你們有書的可以翻。“如是名爲菩薩四種他勝處法,菩薩于四他勝處法,隨犯一種,況犯一切,不複堪能于現法中,增長攝受菩薩廣大菩提資糧,不複堪能于現法中,意樂清淨,是即名爲相似菩薩,非真菩薩。”(《菩薩戒品釋》卷叁 二一)犯了菩薩戒的話,在現生當中,菩薩的廣大資糧、菩提資糧不能再攝集了,也不能在現法當中如法地修行,這個就是相似菩薩、假菩薩,不是真菩薩。那麼這個還沒有說得很凶啊。
下邊更厲害的有一個,假使你犯了那些根本罪,“摧壞夙植一切善根”(《菩薩戒品釋》卷叁 二二),它把一切的過去世所積的善根全部都破壞了,“爲他所勝”,爲煩惱打敗,就是煩惱打勝了,把你的善根全部破壞了。我們打仗一樣的,你被敵人打勝之後,你國王的財富全部給他沒收,他的老百姓可以任意地糟蹋,或者是搶劫,都可以的。他們是打勝了,你沒有權了,你沒有力量了,那麼你過去的一切善根全部破壞。“退失人天及大乘樂”,大乘的修行固然談不上了,人天的福報也沒有了,退掉了,“墮諸惡趣”,要墮于惡趣。“于長夜中馳聘生死,離善知識”,在生死很長的時間,在生死流轉,碰不到善知識。這是犯了這個菩薩戒根本罪的過失。那麼所以說,很可怕。所以說他那個經裏邊宗大師這麼說啊。
所以說你這些危害性知道之後,就千萬不要這麼說:菩薩戒根本罪犯了之後還可以重受的,沒有關系,犯就犯,犯了之後還可以重受嘛,沒有關系。不應當這樣想,應當怎麼想?甯舍生命一定不犯根本戒。命可以斷,戒不能犯,這個心要起來。我們持什麼戒,菩薩戒也好,別解脫戒也好,乃至皈依也好,都要發這個願:甯舍生命,生命可以犧牲,皈依不能犧牲,不皈依天魔外道,也不犯殺盜淫妄,也不犯菩薩戒,也不犯根本的那些別解脫戒。這個心一定要起。這個心起了之後,你能持。完全不犯也不可能,但是你犯的時候,馬上知道慚愧,會改悔,忏悔。如果這個心沒有的話,馬馬虎虎的話,那個戒就談不上持了。所以真正要持戒的人,五戒也好,叁皈也好,乃至將來登比丘壇也好,一定要發這個願,甯舍生命,不願意犯戒,哪怕是一個小戒,也不要隨便犯。實在這個時代不同,有些做不到的,起慚愧心,將來一定要做到。那麼這樣子持戒,才可能說有一點點氣味,因爲我們的持戒跟佛在世時不能比了。
我們講《俱舍》的時候,就從威儀上講,優婆毱多,他離開佛時間比我們要近得多,但是他是無相好佛,度的衆生很多,又是成就了的第五代祖師,但是他的威儀跟佛在世的時候就差得不可比了。那麼我們現在的末法時期,當然很多地方跟佛在世是差得太遠了。但是我們一定要發願,能夠受的,在這一輩子決定堅固地受持,實在做不到的,發願將來一定要全部做到。這個心有了,才談得上戒定慧。如果這個心不發的話,你犯戒甚至于還俗,都是時間問題。
那麼這是根本戒的問題,他的十四個,《虛空藏》的他勝罪加上《瑜伽師地論》的四個他勝罪都講完了。他裏邊還有一些持犯的問題講了很多,那麼我們重點的說一下。
菩薩戒舍戒,主要是兩個,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菩提心、願舍掉了,菩提心沒有了,你菩薩戒就不成立了。所以說,假使退失菩提心的話,菩薩戒也就舍了。第一刹那舍菩提心,第二刹那戒就沒有了。
(12B開始)那麼,第一個我們是舍棄了菩提心了,菩提心退了,那就是菩薩戒沒有了。所以說我們發了菩提心的人不能退,一退的話,前面不是講過嗎?你發了菩提心的時候,就答應了那麼多人將來一定要度,未解脫者令解脫,未安穩者令安穩,乃至未涅槃者給他涅槃,對衆生許了那麼大的願,佛菩薩面前又承諾了那麼多的事情,結果一下子全部一筆勾銷,那個罪就大得不得了,大妄語啊,前面都說過了。那麼這個不要退。
還有一個就是菩薩戒裏邊上品的犯了,那也是舍戒。所以這兩個千萬不要有,一個是不要退菩提心,一個是不要犯上品的戒。我們在《廣論》裏邊,他是講得很踏實的,菩提心願要發起來,戒,你可以看,有條件就受,沒有條件就是將來受,但是一受之後,千萬不要隨便犯。
下邊,我們看,海公上師也寫了很多,本來是講持犯的問題,他改成發願的問題了。
戊四 決擇舍戒過失之四相
他說“決擇舍戒過失之四相”,另外還有四種,決擇舍不舍戒,“發起決定不同心”,就是前面說的,發小乘心或者退了菩提心了,那就是舍戒了,跟菩提心決定不同的。那麼退小乘已經是不同了,假使你幹脆不修行了,那更不行了。第一個是退了菩提心。
第二“對他故意言棄舍”,對一個人,這個人能懂話的,在他面前故意,就是你安了心的,不是說錯話,不是無意中說錯了,有這麼心,跟他說的,你說你舍戒了,不守了,那麼這是第二個條件。
第叁,“總別毀犯四他勝”,四個他勝罪,這是講《瑜伽師地論》,當然連《虛空藏》的包進去,十八個他勝。這十八個他勝,總的或者別的毀犯,那就是說,或多或少地犯了一些,沒有犯上品,那麼這是一個條件;再加上後邊這個“上品毀犯四他勝”,上品地毀犯了他勝罪,那麼就是根本也舍掉了。這後兩個合起來是一個條件,單是前面總別毀犯,沒有犯上品的,那還不算舍戒,一定要上品的違犯了。總的來說,還不是兩個。只要是退菩提心,上品犯他勝罪,歸根結底,是這兩個原則性。你就是真的菩提心退了,上品毀犯了,你不說你還戒了,也沒有用,也是破了戒體,沒有了。
戊五 大小比較
下邊“舍別解脫障自法,舍菩薩戒過失深”,舍別解脫戒僅僅障礙自己不能解脫,對人家還沒有關系;舍了菩薩戒的話,過失就大了。什麼過失?下邊就說了。
戊六 舍菩提戒之過失
“毀壞初心大宏誓,無邊有情溺苦聚,壞一有情利樂處,尚感惡趣大衰損,況欺虛空衆有情,累劫父母親朋輩,欺诳諸佛衆聖賢,恩師同學相識人,若舍願行菩提戒,雲何不感大惡趣。”假使你別解脫戒是自己解脫的,你舍掉了,僅僅你自己不能解脫;而舍菩薩戒卻是牽涉到一切有情了。你開始發心的時候,發了大宏誓願,盡虛空遍法界的有情,你要把他救出來的。我們說,你對一個有情他的安樂的事情你把它破壞了,尚且要感惡道,大損失,生了惡趣,輕的就是說財物了、生命了、健康了等等的衰耗;那麼何況你發的願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情,本來要布施他安樂利益,救他苦的,現在一下子勾銷了,那這個罪不是更大嗎?累劫的父母、親朋輩,這些衆生都是累劫的父母,還有過去的親戚朋友,你欺騙他們了,你開始說答應將來一定要度他的,現在就算了,不管了。你在佛面前,那些賢聖衆,大菩薩面前,你說你發菩提心,怎麼怎麼要做的,現在又不管了,要騙佛,也騙師父、同學、相識人、認得到的人。所以說假使你舍棄了菩薩願、菩薩戒,你舍掉的話,怎麼會不感大惡趣?決定要下惡趣。
這個舍利弗的公案大家都知道了,他發了菩提心,行菩薩道,碰到個婆羅門,他可能是考驗他了,婆羅門在路上哭。他行菩薩道,看到人家有苦就要救了,他說你什麼事情那麼傷心啊?婆羅門就說了,他的母親有病(他很孝順),他的母親病得沒有辦法,醫生看也看不好,心裏難過得很。他說,你母親什麼病,怎麼看不好了。他說醫生看倒是開了藥方了,但這個藥方配不到的啦,怎麼配不到啊?他說要用活的人的眼睛做藥了,哎呀,他說這個東西哪個活人眼睛給你挖下來?這個沒辦法啦。母親病沒有辦法啦!難過得很。邊說邊哭。舍利弗行菩薩道,好,救你母親,我眼睛犧牲一個,他馬上當下挖一個眼睛給他,他說這個你拿去做藥去。那個婆羅門一看,說:“哎呀,你搞錯了,要右眼睛,你挖的是左眼睛了,這個沒有用了,做藥一定要右眼睛的。”
舍利弗想,你不早說,你說了之後,我眼睛挖給你,現在我已經把左眼睛挖給你,你不要,再給你右眼睛,不是沒有眼睛了嘛?這樣以後做事情就不方便了。想了半天,行菩薩道嘛,爲衆生自己受苦,好,再把右眼睛挖給他。婆羅門拿了眼睛去,舍利弗那個時候不是舍利弗,他是前生了,當然他也看不到了,兩個眼睛挖了,痛也痛得很。那個婆羅門(他聲音聽得到),拿了眼睛用鼻子聞了一下,聞了之後,掉到地下,“啪!”一腳踩碎,眼珠一踩的話,“啪”的一響,有聲音的,蠻大的,邊踩邊說:“哎呀,你這個眼睛臭的,不能做藥,不行,哎呀!”還是傷心得很,跑掉了。
舍利弗氣得不得了,兩個眼睛都給挖掉了,還是一個做不到、達不到救人的效果,就退心了。退心之後,後來變毒蛇,第二世就變毒蛇,惡道,他也還是修行的人,沒有下地獄,但是已經是惡道了。所以說他起了個瞋恨心,就墮落成一個很毒的蛇。所以菩提心不能退啊。我們說發了之後,再怎麼也要熬過去。怎麼熬?下邊就說了。
“佛說:縱使熱鐵輪…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