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P48

  ..续本文上一页了俗出来,吃饭也吃不成;僧团里边混在那里,至少你是三顿饭没有问题的,也很舒服,也不要你做什么大劳动,赖在那里,赖一天算一天,看到哪一个机会,有好的机会了,就会跑出去。这样的人,就是太没意思了,浪费那个施主的粮食!

  “20不复能住沙门仪”,甚至于改装了。我们时常看到有些人,他不要说出门,在庙里边,西装裤、皮鞋,腿子不绑。夏天一件汗衣,白的,跟在家没有两样,就是个头是光的。那么冬天,更好了,冬天穿一个,外边穿一个什么风雪衣,一穿,帽子一戴,跑出去,跟在家人一模一样,什么坏事都好做,那是在家人嘛!看起来,出家人穿著三衣,出来,你假使跟个女人说话了,人家都讥嫌了。要一路走,更人家看了更加不对头。你穿个在家衣服,一起看电影,人家也不知道你干什么。那么,就不好了,这个你犯戒的方面就多了。所以说,我们僧服不要随便丢。“沙门仪”第一个标志是僧装,僧装穿得威威仪仪的,想犯戒也犯不成。

  我们说,有一次,我们这里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和尚,不是我们的,是外地的,他在河边瞅女人,那村里就马上,哈哈,这个和尚不规矩,在这个河边做啥?……如果在家人,人家就不管了。所以说,和尚做一些事情,不如法的,人家就要说话,这就是要高标准来看你的。所以我们这个僧服不要随便丢。那么你穿了这个衣服,人家都管制你的。如果你穿了这个衣服,跑到电影院哪里哪里去的话,马上会汇报我们寺院:哎,不对啊!你们那个和尚看电影去了,怎么怎么,马上就知道了。我们不要派人去问的,他们自己汇报的。那么,我们说四川也有,他说,你们寺院里的和尚在馆子里边吃砂锅,都汇报的啊。什么事情都会知道,不要去了解。所以说,你们最好还是自己知趣,不要外边去搞一些非法的事情。你们以为我们不知道,我们都会知道,村子里的人消息很灵通,什么都会向我们汇报。

  “21毁禁破戒无惭耻”,毁了佛的禁戒,破了戒,禁是小的规矩了,戒就是那些那个真正的佛制的戒了,“无惭耻”,没有惭愧心。

  “22非实沙门称沙门”,已经不是沙门了,破了戒了,还自以为是沙门。

  “23实非梵行称梵行”,自己明明早就谈不上梵行了,在居士面前,说我怎么怎么,为名誉利养了。

  “24不解经典为他说”,自己经也不懂,但是在人家面前,装得很内行,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篇。说什么,自己的话,套了个佛的牌子,说他自己的话,你不是害人吗?不懂嘛就不要说。懂了嘛你给人家说是好事情,不懂就不要说。

  “24不解经典为他说,25邀致四众供养等”,目的就是要四众弟子供养你,名誉、供养等等这些。这样子的恶比丘他跟王大臣串起来,做一些坏事,坏菩提,这是二十五个坏菩提的心。

  那么,这是海公上师集的。当然,他一定有他的传承依据。但是,我们看《虚空藏菩萨经》里边的第十四条,它却是另外一回事情,这个里边我们慢慢的以后看海公上师的二十五心的依据,我们慢慢要找出来。因为他人不在了,我们也不好问。以前讲的时候讲过的,但是也没有说,这二十五个心是从哪里集来的,当时我们也没有这个菩萨戒的《戒品释》,那时没有,没有参考书,所以也没提起这些问题。

  那么我们看看这个《虚空藏菩萨戒》里边的这个第十四他胜罪,它原文如此(《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复次,有刹帝利王与旃陀罗沙门”,这是王跟沙门勾结了。刹帝利王跟“旃陀罗沙门”,骂那些沙门破了戒的,坏了威仪的,那个旃陀罗是最下贱的。“共立制限”,他们两个商量了立一些制度,“非法谓法,法说非法,舍诸契经,毗奈耶学”,这些都是我们内容有的。“不依时说及广大说”,不照佛的那个说法,“舍大悲眼般若波罗蜜多学处、方便善巧学处”,放弃了大悲,放弃了智慧,般若波罗蜜多的那些戒,方便善巧学处也放弃。“及余契经所说学处”,其他的一些经说的那些学处也放弃,学处嘛,戒定慧都可以叫。就是把佛说的那些方便善巧,其他经书说的那些戒定慧、大悲、般若等等全都放弃。“舍如是行相,彼行法比丘,先所修习极生娆乱”,那些真心修行的人,他修行就娆乱他啊,不是小小地娆乱,极深娆乱,很大地娆乱他。“以娆乱故,损智慧命”,因为你娆乱他,他智慧命就损失了,他不能修行了。“既便弃舍奢摩他,毗钵舍那”,及放弃了修止观,“劝行他事多有所得”,你劝他做其他的事情,那个有什么收获,你说你好好地去卖门票,可以收钱可以养你庙,好好做一些副业,可以以庙养庙嘛,或者嘛你做一些什么生意,也可以发财致富等等。戒定慧就修不成了。“时彼比丘无以制伏诸结烦恼”,那么这个比丘他没有办法去断烦恼,“又诸比丘或于彼时毁弃深心,戒见行等多起过失”,那些比丘因为受了这些扰乱,或者把那些心,发的大心舍掉了,或者是亏损了,他的戒见行等都起了过失,“实非沙门自谓沙门,实非梵行自谓梵行”,这些这里都有啊。“说法问难,如螺贝音,令王大臣供养恭敬”,说法,问难是辩论了,人家去问他什么事情了,如螺贝音,跟吹海螺的声音一样,说是说得很大,但是空的,没有内容的,都是自己的东西,不是真佛法。“向白衣舍说是行法比丘无量过失”,向白衣说就是向居士们说那些真正修行的比丘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令王大臣为立制限”,劝王大臣立一些制度,不准他们好好地修行,怎么样?

  “取彼行法比丘所乐受用资生之具”,把如法修行的比丘的生活用品把它没收,不给他生活,那就他修不成了。我们说修行,最起码的四事要有了,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四个事情有了,他可安心修行,把他生活上要用的东西把他夺去走了,他修行就成问题了,“如是二种俱获重罪”,就是恶比丘跟王大臣都有重罪,“所以者何?”为什么原因?“禅定比丘是良福田”,真正修定的比丘是真正的福田啊,“营福业者之所依止”,那些修福的人就是依靠这些,那么他的好处很多啊。这是第十四个罪。这里所说的,主要是说刹帝利跟那些恶比丘一起勾结之后,立一些制度,妨碍那些真正的那些修行比丘,不给他们修行,那么二十五个菩提心,并没有说得那么多,说得那么完整。

  那么我们这里海公上师,在这里我们说前面,“废于坐禅读经论”,还有前面那个“夺彼财物给多务”,这里是“恃力夺取禅给诵”,就是这个意思,这里有的,把那些修禅定的比丘的东西,他的生活资具,用国王的一些制度把他夺过来给那些单是念念经啊,做做经忏了之类的,不是正修的人,那么这是意思这里含的有,但是标出二十二个菩提心,(缺一段)

  这里经上还没有那么明显,海公上师把他集了这个二十五个,我们天天念的“退菩提等廿五心”,就是这个二十五心。

  下边是总说了,缠的犯相。

  

  戊三 明四种缠犯之相

  “数数现行心无舍,亦无内愧无惭色,深心爱味恶行乐,颠倒决择于功过”,这是说犯了这些戒,他胜罪,怎么成上品,这里就是有四个条件,就是上品的犯。哪四个条件?

  第一个是“数数现行心无舍”,他做了这些坏事,他胜的那些坏事做了之后,他心还放不下,做了一次,人家说不对,不要做,心里也知道不对,但是熬不住烦恼,久而久之,忘掉了,又去干了。“数数现行”,心里不想放掉,没有下决心把它放掉。

  第二个,“亦无内愧无惭色”,没有惭愧。假使我们说一切坏事,只要有惭愧心,他都不会做。如果你说你在电影院里看戏,你自己感到我是个比丘,在电影院跟人家看戏,你是出家要修行的人,怎么来享受这些下等的娱乐?那个很惭愧了,不敢去了,就不去了。

  我们以前在厦门,当时他们其他的地方送电影票给学校,我说不要。有个人就说,怎么不要,我们要啊。我说,你要去干啥?他说我们去电影院嘛,给他们结个缘,我们沙门的样子,给他看看,结个好缘啊。你看这个样子,到底是结好缘嘛结坏缘?人家看你个沙门跑到电影院来看戏了,或者跳舞场跳舞了,骂也来不及了,把佛教都毁谤起来了,你还结善缘,这个善缘怎么结得下来?你帮人家谤了佛教、谤了僧,还得下恶道,你到底是好心、坏心?不能去的。

  我们在那个宝光寺,那个时候拍电影,他们看到我们的学僧很多年轻的,他们拍个电影要和尚。他们说常住的老和尚,他老了,不要,弯腰曲背的样子,照出来不好看。他说你们学校学僧,能不能来参加我们拍摄。那个时候才八几年,八八年八七年?出的代价很高啊,一天八十块。有的人动念头了,跟我来说,他们拍电影的来跟我说,我说八千块也不来,我们出家人不是做电影的。后来他们有的人还不满意,最后一个遍能和尚来了,他后来也赞成不要去。那么这些东西我们平时要注意的,那个时候,很多人想不通,拍个电影,把和尚的形象拍出去,不是蛮好嘛?但是我们就要问了,他这个电影到底是毁谤佛教的还是赞扬佛教的?我们也不知道。他的电影的脚本我们也没看过,他的那些电影拍起来的形象到底在烘托哪些背景?什么都不知道,我们怎么能够随便参加?而且我们比丘又不是做戏的,又不是演员,怎么好随便拿了个钞票去做戏去了呢?这个要不得。人家看了这个电影里边,哦,这是宝光寺的学僧,这个多难为情?这个不好看的。没有惭愧啊。

  惭愧,我们《俱舍》学过了,对自己说是惭,对人家说不知羞耻叫愧。或者说对有德的人、有德的法不尊重叫惭,不怕恶道,做了坏事不害怕叫无愧。那么无惭无愧,就是一切恶事都能干,有惭愧,恶事干不了,最起码也干不了大的,所以这个惭愧心大家一定把它养成功。

  第三个是“深心爱味恶行乐”,那些坏事做过之后,不但不感到不好,还感到很有味道。这个今天看了看,不错,下次有机会再去看,那就完了,

  “颠倒决择于功过”,那么最后是邪见。不但说这个事不是坏事,还说:…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道资粮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