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一共十四个,今天我们讲了十三个,时间么差不多了,还有一个是明天讲。这个讲完了之后那就是恶作罪了,那么但是他,一共十八个他胜罪之后他还讲了一些。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十讲
昨天我们把《虚空藏菩萨经》的他胜罪十四个讲了十三个,今天接下去。
己十四 退舍菩提略分廿五相
第十四个,“退舍菩提略分廿五相”。这个我们等一下参照《虚空藏菩萨经》的原文对一下。“1恃怙国王大臣力,2自言智慧达时宜,3自恃财宝为名施,4轻戏毁辱善比丘,不随世流无方便,5斗诤恼乱劝王臣,劝说沙门共官诤,更相破坏兴斗讼,6法说非法立相似,7非法为法正法弃,8背弃圣言经论律,9颠倒论义违法印,10不依般若胜善巧,11远离慈悲随倒理,12不信如来所说经,13善巧方便诸戒乘,14虚心横遘违佛制,自立制法乱僧伦,15扰乱净行善比丘,废于坐禅读经论,16不堪修行三摩地,正行正念令生忿,心住烦恼不静寂,失正信心坏威仪,17乖违法式邪见生,18懈怠正法世念寻,不堪持戒随凡情,19常思弃戒或反俗,20不复能住沙门仪,21毁禁破戒无惭耻,22非实沙门称沙门,23实非梵行称梵行,24不解经典为他说,25邀致四众供养等,此恶比丘王大臣,朋互恶作坏菩提,一一各得根本罪”。这就是海公上师集的退菩提心廿五心,二十五个心,退菩提的。那么我们先把这个文念一下,那么以后再看《虚空藏菩萨经》原来的。
“1恃怙国王大臣力”,他就是跟国王大臣勾结,靠他的势力,做一些不法的事情。
“2自言智慧达时宜”,那么自己称自己有智慧,能够通达时宜,那些持律的比丘,就是不识时务,不合潮流,佛制的戒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这个时候就不适应了等等。自以为很通达时宜,他能够善巧。
“3自恃财(宝)为名施”,有财,为了是名而布施。
“4轻戏毁辱善比丘”,真正如法修行持戒的比丘,他是毁辱他,讥笑他,轻蔑他,那么就是说他不达时宜之类的话。怎么样子轻蔑他?说他“不随世流无方便”,他对这些善比丘,他说,你持净戒,跟世间的潮流不合,不合时宜啦。现在大流是这样子的,你一个人反起来干,没有善巧方便,佛说的法应当要随顺世间,要有善巧方便。对那些真正持律的善比丘,说他是不随顺世间,没有方便。
“5斗诤恼乱劝王臣,劝说沙门共官诤”,就是在三宝的地方兴起斗诤,一方面是劝王臣来干扰,另一方面跟沙门、出家人说,劝他们跟官去争,两边去挑拨。“更相破坏兴斗讼”,他两方面破坏,产生那些斗诤、诉讼,打官司。
第六种“6法说非法立相似”,真正的法,他说不是法;而相似正法他说这是正法。小字我们看一看,“毁说时地机教不宜等,私心断章取义”,佛真正的法,如法的法,他借口这个时候,时间不对头,或者这个地方不对头,或者那个当机的人不对头,这个教是不适合了,应当用另外的、合适的教。什么教?他自己安立的相似正法,在佛经里断章取义取了一部分,自己添了很多。看看表面上还是佛教的话,实际上都是他自己的思想。这是相似正法,我们前面讲过一些了。
那么“7非法为法正法弃”,既然你是相似正法,那就是非法了,而非法你当它是一个正的法,把正法就弃掉了,有了非法的代替了,正法就不需要了。他自己凭自己的一些想法,把佛教的名字搬过来,搞一个非佛教的,他认为是正法,那么把这个法来代替一切正法,把正法抛弃,这个就是很危险的事情。小字里边,可能一个字错了,“称取远俗趣世为善”,这个“远”,可能是“还”印错了,还俗了。他说还俗,到世间上去干一些慈善事业,救世的事情,这个好,这是大乘的菩萨道。你这个比丘,他独自在清净的地方修行,自了汉,对世间没有好处,甚至于就是浪费粮食,养你这个人没有用。这样子的话,听起来蛮有道理的,实际上在破坏正法。
“8背弃圣言经律论”,把那个佛说的经律论公然的不顾,他自己有了假法之后,相似正法之后,就把正法抛弃了。
“9颠倒论义违法印”,他自己说一套。“兴造世间常乐我凈之论,背毁解脱涅槃。”
(12A开始)一切法本来是无常,他说是常;本来是苦,他说是乐;本来是没有我,他说有我;本来是不净,说是净。以世间常乐我净的颠倒的论典来说一些道理,把佛的三法印违背了。三法印大家都知道,我们以前讲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或者一切法没有自性,实相印。把佛的真正的法印违背掉了,然后自己搞一些世间上的颠倒的论。
“10不依般若胜善巧,11远离慈悲随倒理”,不依般若经,它的方便善巧,般若是智慧,它的善巧就是悲心了,般若跟悲心是不能离开的,也就是,天然是一体的。那么我们说“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了。真正修大乘道的菩萨,他有智慧,他能看够破一切法空,就可以跳出三界的生死,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但是他不像二乘一样,离开三界了,自了汉就算了,他二乘的涅槃他也不住,为什么?有悲心,到这个世间上来度众生,这叫无住涅槃,是大乘的。那么这个善巧,应当知道。但是,他不依这个,他就是片面地强调造那些世间的慈善事业,以为是行菩萨道,没有智慧。
“11远离慈悲随倒理”,他做些事情,就是从私心出发,那么就跟慈悲那个原则就远远地离开了,根据世间上的颠倒的道理,有我,有常乐我净的想法。凡是从我执出发的,那都是谈不上慈悲。
“12不信如来所说经”,佛说的话,他不相信,小字里边更进一步地说,“能知能说而自行反背”,虽然他也学,也知道,也看,“能知能说”,也能说,但是不照它做,那就是说只是一种学问,研究研究就可以了,不必照他做的。那就是一些世间上现在一般所说的佛学家,他是研究学问的,里边的道理,他就是也可以批判,也可以赞同,也不照它实行。这样子的也不是佛教徒了。
“13善巧方便诸戒乘”,这个根据《虚空藏经》应该是舍离,他舍弃了那些善巧方便,那些戒乘。我们要成佛的善巧方便开始就是从持戒下手,这个他舍弃了,这个就不对头了。
“14虚心横遘违佛制”,自己造一些事情,违背佛说的制度的,就是违背佛的经律论、戒定慧的一些事情,自己想一套,来骗世间。“自立制法乱僧伦”,这是谤大乘了,自己制造一些法律,来扰乱僧人。
“15扰乱净行善比丘”,将真正修行的、持戒修禅定的那些善比丘,扰乱他,叫他“废于坐禅读经论”。这有两个解释,一个就是说使那些善比丘,将他们坐禅定、修行的把他搞不成,叫他搞一些事务去,读经的也把他荒废掉;或者说坐禅定的人,叫他不要坐,搞不成寂静,叫他念经去,那么这个就是菩萨戒里的“禅给诵”了。他真正修行的、修证的人,不要他,那些口里像某些地方那样,他们那里赶经忏的,就念念的,他就叫他干这些去。
“16不堪修行三摩地”,他不能够修三摩地。“正行正念令生忿”,正行正念的人,他扰乱他,使他心里烦恼,“心住烦恼不静寂”。“失正信心坏威仪”,心里边对三宝的信心失掉了,当然了,威仪行住坐卧,就不如法了。我们说“诚于中,行于外”,你心里边没有信心了,那个行动、威仪、说话都会表现出来。我们看一个人有不有道气,就是看他的行动就可以看出来的。过去的在文革以前,或者是在解放以前,那些僧人,所谓禅和子,他再不修行,他表面这一套装得很好,威仪方面、服装方面,很整齐,行住坐卧都是做得威威仪仪的,他因为经过丛林的锻炼了,不这样子要打香板的。那么现在的人就不行了,他即使你心里正念还有一点的,但是行动方面很马虎,好象是闲散得很,马马虎虎好象没有。
实际上,我们说,看你有不有道念,就是从你行动上看,身口就是心的表现,心里有什么,就从身口上表现出来。那么我们说你从外观下手,把你行住坐卧搞得威威仪仪的,心也会慢慢纳入正道;如果你心本来倒没有很不好,你威仪不好,行动不好,话乱说,会把你引入邪道。所以这个不要轻视这个外相,外相还是很重要的。
“17乖违法式邪见生”,离开佛的规矩,定会生起邪见。
“18懈怠正法世念寻”,正法不想修行,一天到晚去想世间上那些寻思,世间上的寻思嘛,八风了,失财想得财,受了毁要想报复。我们丛林里最害怕的就是冲壳子。冲壳子,你在讨论佛经倒是好了,我们本来晚上叫你们讨论,有的人不想讨论,好象是多余的。而说闲话却是不要人劝的,碰上了,三个五个,一说就没有底。说的什么,检查一下,有几句话是道上的?都是世间上的那些贪瞋痴了等等的。所以,这些都是散心杂话了,信施难消啊,我们要提高警惕。我们现在这个道场还可以,前一段时间,就是一下了殿,或者是空下来,就是三五成群的说那些坏话,甚至于跑到对面那个楼去开会,这个很不好。
“不堪持戒随凡情”,既然你思想不正,对正法懈怠,当然持戒也不可能了。反正你们自己观察,你对持戒感到是讨厌、麻烦,不想持了,那你这个道念也成问题了,要好好地忏悔了。如果再不忏悔的话,将来滑下去,不得了的。在僧团里边我们说不修行,尚且下地狱,何况你要做犯戒的事情,不得了!什么“地狱门前僧道多”,那个叫一本什么经啊?《僧护经》,以前每个人都有一本的,希望大家摆在身边,随时去看一看。看的时候警惕性很高,看过了忘掉了,又马虎起来了。经常看看这本书,对自己思想行动可以警惕一下。
“19常思弃戒或反俗”,常常希望不要持戒,最好还俗,还俗你也还不了。我在四川就碰到好几个,他在僧团里,实在是感到没有意思,学又学不进,修又修不了,持戒也感到麻烦。但是叫你还俗去吧,你干脆嘛,但是也不能还俗。为什么?没有本事。还…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