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47

  ..續本文上一頁

  那麼一共十四個,今天我們講了十叁個,時間麼差不多了,還有一個是明天講。這個講完了之後那就是惡作罪了,那麼但是他,一共十八個他勝罪之後他還講了一些。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十講

  

  昨天我們把《虛空藏菩薩經》的他勝罪十四個講了十叁個,今天接下去。

  

  己十四 退舍菩提略分廿五相

  第十四個,“退舍菩提略分廿五相”。這個我們等一下參照《虛空藏菩薩經》的原文對一下。“1恃怙國王大臣力,2自言智慧達時宜,3自恃財寶爲名施,4輕戲毀辱善比丘,不隨世流無方便,5鬥诤惱亂勸王臣,勸說沙門共官诤,更相破壞興鬥訟,6法說非法立相似,7非法爲法正法棄,8背棄聖言經論律,9顛倒論義違法印,10不依般若勝善巧,11遠離慈悲隨倒理,12不信如來所說經,13善巧方便諸戒乘,14虛心橫遘違佛製,自立製法亂僧倫,15擾亂淨行善比丘,廢于坐禅讀經論,16不堪修行叁摩地,正行正念令生忿,心住煩惱不靜寂,失正信心壞威儀,17乖違法式邪見生,18懈怠正法世念尋,不堪持戒隨凡情,19常思棄戒或反俗,20不複能住沙門儀,21毀禁破戒無慚恥,22非實沙門稱沙門,23實非梵行稱梵行,24不解經典爲他說,25邀致四衆供養等,此惡比丘王大臣,朋互惡作壞菩提,一一各得根本罪”。這就是海公上師集的退菩提心廿五心,二十五個心,退菩提的。那麼我們先把這個文念一下,那麼以後再看《虛空藏菩薩經》原來的。

  “1恃怙國王大臣力”,他就是跟國王大臣勾結,靠他的勢力,做一些不法的事情。

  “2自言智慧達時宜”,那麼自己稱自己有智慧,能夠通達時宜,那些持律的比丘,就是不識時務,不合潮流,佛製的戒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這個時候就不適應了等等。自以爲很通達時宜,他能夠善巧。

  “3自恃財(寶)爲名施”,有財,爲了是名而布施。

  “4輕戲毀辱善比丘”,真正如法修行持戒的比丘,他是毀辱他,譏笑他,輕蔑他,那麼就是說他不達時宜之類的話。怎麼樣子輕蔑他?說他“不隨世流無方便”,他對這些善比丘,他說,你持淨戒,跟世間的潮流不合,不合時宜啦。現在大流是這樣子的,你一個人反起來幹,沒有善巧方便,佛說的法應當要隨順世間,要有善巧方便。對那些真正持律的善比丘,說他是不隨順世間,沒有方便。

  “5鬥诤惱亂勸王臣,勸說沙門共官诤”,就是在叁寶的地方興起鬥诤,一方面是勸王臣來幹擾,另一方面跟沙門、出家人說,勸他們跟官去爭,兩邊去挑撥。“更相破壞興鬥訟”,他兩方面破壞,産生那些鬥诤、訴訟,打官司。

  第六種“6法說非法立相似”,真正的法,他說不是法;而相似正法他說這是正法。小字我們看一看,“毀說時地機教不宜等,私心斷章取義”,佛真正的法,如法的法,他借口這個時候,時間不對頭,或者這個地方不對頭,或者那個當機的人不對頭,這個教是不適合了,應當用另外的、合適的教。什麼教?他自己安立的相似正法,在佛經裏斷章取義取了一部分,自己添了很多。看看表面上還是佛教的話,實際上都是他自己的思想。這是相似正法,我們前面講過一些了。

  那麼“7非法爲法正法棄”,既然你是相似正法,那就是非法了,而非法你當它是一個正的法,把正法就棄掉了,有了非法的代替了,正法就不需要了。他自己憑自己的一些想法,把佛教的名字搬過來,搞一個非佛教的,他認爲是正法,那麼把這個法來代替一切正法,把正法抛棄,這個就是很危險的事情。小字裏邊,可能一個字錯了,“稱取遠俗趣世爲善”,這個“遠”,可能是“還”印錯了,還俗了。他說還俗,到世間上去幹一些慈善事業,救世的事情,這個好,這是大乘的菩薩道。你這個比丘,他獨自在清淨的地方修行,自了漢,對世間沒有好處,甚至于就是浪費糧食,養你這個人沒有用。這樣子的話,聽起來蠻有道理的,實際上在破壞正法。

  “8背棄聖言經律論”,把那個佛說的經律論公然的不顧,他自己有了假法之後,相似正法之後,就把正法抛棄了。

  “9顛倒論義違法印”,他自己說一套。“興造世間常樂我凈之論,背毀解脫涅槃。”

  (12A開始)一切法本來是無常,他說是常;本來是苦,他說是樂;本來是沒有我,他說有我;本來是不淨,說是淨。以世間常樂我淨的顛倒的論典來說一些道理,把佛的叁法印違背了。叁法印大家都知道,我們以前講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或者一切法沒有自性,實相印。把佛的真正的法印違背掉了,然後自己搞一些世間上的顛倒的論。

  “10不依般若勝善巧,11遠離慈悲隨倒理”,不依般若經,它的方便善巧,般若是智慧,它的善巧就是悲心了,般若跟悲心是不能離開的,也就是,天然是一體的。那麼我們說“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了。真正修大乘道的菩薩,他有智慧,他能看夠破一切法空,就可以跳出叁界的生死,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但是他不像二乘一樣,離開叁界了,自了漢就算了,他二乘的涅槃他也不住,爲什麼?有悲心,到這個世間上來度衆生,這叫無住涅槃,是大乘的。那麼這個善巧,應當知道。但是,他不依這個,他就是片面地強調造那些世間的慈善事業,以爲是行菩薩道,沒有智慧。

  “11遠離慈悲隨倒理”,他做些事情,就是從私心出發,那麼就跟慈悲那個原則就遠遠地離開了,根據世間上的顛倒的道理,有我,有常樂我淨的想法。凡是從我執出發的,那都是談不上慈悲。

  “12不信如來所說經”,佛說的話,他不相信,小字裏邊更進一步地說,“能知能說而自行反背”,雖然他也學,也知道,也看,“能知能說”,也能說,但是不照它做,那就是說只是一種學問,研究研究就可以了,不必照他做的。那就是一些世間上現在一般所說的佛學家,他是研究學問的,裏邊的道理,他就是也可以批判,也可以贊同,也不照它實行。這樣子的也不是佛教徒了。

  “13善巧方便諸戒乘”,這個根據《虛空藏經》應該是舍離,他舍棄了那些善巧方便,那些戒乘。我們要成佛的善巧方便開始就是從持戒下手,這個他舍棄了,這個就不對頭了。

  “14虛心橫遘違佛製”,自己造一些事情,違背佛說的製度的,就是違背佛的經律論、戒定慧的一些事情,自己想一套,來騙世間。“自立製法亂僧倫”,這是謗大乘了,自己製造一些法律,來擾亂僧人。

  “15擾亂淨行善比丘”,將真正修行的、持戒修禅定的那些善比丘,擾亂他,叫他“廢于坐禅讀經論”。這有兩個解釋,一個就是說使那些善比丘,將他們坐禅定、修行的把他搞不成,叫他搞一些事務去,讀經的也把他荒廢掉;或者說坐禅定的人,叫他不要坐,搞不成寂靜,叫他念經去,那麼這個就是菩薩戒裏的“禅給誦”了。他真正修行的、修證的人,不要他,那些口裏像某些地方那樣,他們那裏趕經忏的,就念念的,他就叫他幹這些去。

  “16不堪修行叁摩地”,他不能夠修叁摩地。“正行正念令生忿”,正行正念的人,他擾亂他,使他心裏煩惱,“心住煩惱不靜寂”。“失正信心壞威儀”,心裏邊對叁寶的信心失掉了,當然了,威儀行住坐臥,就不如法了。我們說“誠于中,行于外”,你心裏邊沒有信心了,那個行動、威儀、說話都會表現出來。我們看一個人有不有道氣,就是看他的行動就可以看出來的。過去的在文革以前,或者是在解放以前,那些僧人,所謂禅和子,他再不修行,他表面這一套裝得很好,威儀方面、服裝方面,很整齊,行住坐臥都是做得威威儀儀的,他因爲經過叢林的鍛煉了,不這樣子要打香板的。那麼現在的人就不行了,他即使你心裏正念還有一點的,但是行動方面很馬虎,好象是閑散得很,馬馬虎虎好象沒有。

  實際上,我們說,看你有不有道念,就是從你行動上看,身口就是心的表現,心裏有什麼,就從身口上表現出來。那麼我們說你從外觀下手,把你行住坐臥搞得威威儀儀的,心也會慢慢納入正道;如果你心本來倒沒有很不好,你威儀不好,行動不好,話亂說,會把你引入邪道。所以這個不要輕視這個外相,外相還是很重要的。

  “17乖違法式邪見生”,離開佛的規矩,定會生起邪見。

  “18懈怠正法世念尋”,正法不想修行,一天到晚去想世間上那些尋思,世間上的尋思嘛,八風了,失財想得財,受了毀要想報複。我們叢林裏最害怕的就是沖殼子。沖殼子,你在討論佛經倒是好了,我們本來晚上叫你們討論,有的人不想討論,好象是多余的。而說閑話卻是不要人勸的,碰上了,叁個五個,一說就沒有底。說的什麼,檢查一下,有幾句話是道上的?都是世間上的那些貪瞋癡了等等的。所以,這些都是散心雜話了,信施難消啊,我們要提高警惕。我們現在這個道場還可以,前一段時間,就是一下了殿,或者是空下來,就是叁五成群的說那些壞話,甚至于跑到對面那個樓去開會,這個很不好。

  “不堪持戒隨凡情”,既然你思想不正,對正法懈怠,當然持戒也不可能了。反正你們自己觀察,你對持戒感到是討厭、麻煩,不想持了,那你這個道念也成問題了,要好好地忏悔了。如果再不忏悔的話,將來滑下去,不得了的。在僧團裏邊我們說不修行,尚且下地獄,何況你要做犯戒的事情,不得了!什麼“地獄門前僧道多”,那個叫一本什麼經啊?《僧護經》,以前每個人都有一本的,希望大家擺在身邊,隨時去看一看。看的時候警惕性很高,看過了忘掉了,又馬虎起來了。經常看看這本書,對自己思想行動可以警惕一下。

  “19常思棄戒或反俗”,常常希望不要持戒,最好還俗,還俗你也還不了。我在四川就碰到好幾個,他在僧團裏,實在是感到沒有意思,學又學不進,修又修不了,持戒也感到麻煩。但是叫你還俗去吧,你幹脆嘛,但是也不能還俗。爲什麼?沒有本事。還…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