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好,说那个不好,“作毁赞”,就是毁他赞己嘛,跟前边那个差不多。“毁谤人所敬信者”,人家所相信的,恭敬的,毁谤他,目的叫人不要相信他,来相信我,赞叹自己有功德。“毁谤人所敬信者,毁人所毁皆谤诽”,不管人家相信的人、恭敬的人,你去毁谤他,固然是属于毁谤;人家也毁谤的人,人家也不欢喜的人,你去毁谤他,也是毁谤,这个都是毁谤。凡是你说人家不好,目的是为名称、利养的,都是属于诽谤人家,都是他胜罪。
那么自己赞叹什么?“自赞善解摩诃衍”,他自己赞叹,他说我这个人,大乘的经典我学过了,我都懂了,那么“不贪利养非同彼”,他说,我是不贪利养的,我学过很多大乘经典的,我道理懂了,我也不求名闻利养,不象他那样子,他这个功德虽然有,他都是为了自私自利,为了名称利养。这都是赞己毁他的那些话。你不想名称利养,你为啥毁谤人家?“憎嫉自是作贡高”,他至少是妒忌,恨人家的,人家得了利养恭敬,他妒忌。那么自己赞叹,“贡高”,这个心都是“毛病习气”了。“虚诳妄说得过人”,他甚至于为了自己赞叹,不惜说大妄语,说自己已经证果证道了,已经得了什么神通了等等。那就是根本罪,是他胜罪。
这里我们看,跟第一个,《瑜伽师地论》的自赞毁他是不是相似的?基本上差不多,但是有一点点差别。所以宗大师他特别来一个按语,他说这一条戒跟《瑜伽师地论》的那个自赞毁他第一条,好象是差不多,但是意思里边不完全一样。所以说,宗大师的意思还是把它摆上去,虚空藏里边,还是摆上去。那么这里哪里不一样,我们仔细看一看。这里是嫉妒心,那里是贪心,那里重在贪心,以贪名闻利养的心自赞毁他;这里嫉妒人家的心来自赞毁他。所以这个不完全一样。既然有侧重点不同,如果这一条抹煞了,那把这一点就没有了,不够,不够完整。所以,宗大师的意见还是要把它摆上去。这样子,能够使戒相的意义更完整。所以,这一条虽然表面上看,跟《瑜伽》的第一条,基本上一样,但是出发点有不一样,一个是嫉妒心的关系,一个是贪名闻利养的关系。
己十二 衒卖盗名
第十二条“衒卖盗名”,那是欺世盗名的事情了。所以,我们上一次说的,千万不要自己赞叹自己,这个都很容易犯戒。自己有功德,人家看到了,也不要自己承认真正有那么大的功德,何况自己没有,而且人家的赞叹不一定是实在的。我们说我们中国有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他就是说,他也懂得这个道理,他的妻子、他的妾、他的亲戚朋友都说他好,说他好看,都有目的的,要求他事情,或者是私心杂念。因为他是她的丈夫,说他好看,实际上,说的话不一定正确,都是有烦恼杂在里边。人家要托他办事情,拼命赞叹你好好,你长得好。实际上并不是如此。那城北徐公比他好看,他亲自看到了,确实比他好,而他们都赞叹他,说他长得比徐公好。这个赞叹的话不一定可靠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个智慧啊,不要听到人家赞叹,就以为我实在有这个功德,飘飘然起来了。这样下去,不但是修行没有进步,还会出事情。
“称言自得自衒卖,我解经中甚深理,三昧总持忍辱地”,这个不得了了,说那么大的功德。“种种庄严胜观行,受持演说不由他,诈现慈悲钩名利,不言我从勤持诵,从他闻解正思修”。这里海公上师的我们先讲了,自己说自己有什么功德,得到什么什么的功德,自己衒卖,自己到处宣传。这个我们经常要警惕。我看到有不少人,当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如此,有不少的人总是要赞叹自己好,自己能干,自己怎么怎么,好象自己有一点功德来不及到处要宣传,到处去,最好贴广告了,大家都知道,这个就是要犯罪的一个边边了。
那么他说什么,衒卖什么东西?“我解经中甚深理”,经里边的甚深空性的道理,我全部了解了,甚至于说得了三昧了,总持陀罗尼也得到了。“忍辱地”,得了忍辱地了。已经“种种庄严胜观行”,那个“胜观行”是什么?就是修毗钵舍那了,都得到了。
还有,还要说“受持演说不由他”,我这些法不是从他那里学来的,无师自通,我是自己有聪明,我自己学来的,自己开悟的,不是人家来授来的。这个更不好了。你自己怎么会来?当然是人家教的,即使你真的教了之后,有了一点修持的正念,也得要归功于佛菩萨、三宝、本尊加持,上师的加持,善知识的加持。他说甚至于说,这些功德本来是假的,还要说这些功德不是人家教的,自己开悟的。“受持演说不由他”,我受持这些法,我能够讲这些法不是学来的,没有师的,我自己智慧出来的。“诈现慈悲钩名利”,我现在跟你说,我是跟你慈悲啊,我给你说那么多的法,假装出慈悲的样子,实际上就是要名要利。“不言我从勤持诵”,并不是说,不说我自己因为过去精进地持诵,下了功夫,或者从他那里听了之后,得了正解,经过闻思修得来的,就说他自己来的。这些是衒卖盗名。由于是染污的心来说这些话,求利养。这个跟前面不一样,前面是由妒忌,这里是由求利养的心,跟前面第十一条不一样。
我们把《虚空藏经》(《菩提正道菩萨戒论》)里那一段看一看,这是很生动地说了一下:他说“复次,善男子,未来世中,当有在家出家初行菩萨”,在家的也有,出家的也有。“于甚深空义所属经典,三昧总持,诸忍诸地,大庄严事,善人沙门及菩萨行,于此大乘经典,受持读诵,广为人说,然于是法,我自所证”,这个法我自己证到的,“由悲愍故我为汝说”我很慈悲跟你们说。“应当修习,汝亦得证是甚深法如我知见。”你们要学这个法,你们将来学之后,也可以得到甚深知见,跟我一样。这样子的人,我看很多。“我开悟了,我教你,怎么怎么的,你照我办法做,将来你还会开悟”。这样子的人现实中有。他是为什么?假使是真的还好一点,但是已经不对了。
“彼不实言,但能读诵,此甚深法及为他说,于此深法,而实未证,求利养故,妄说我得三世诸佛所证之法,菩萨圣人无有过上,得大重罪”,他不老实说,我只不过能够念甚深法。哈!《金刚经》念哪个也念得来,但是讲恐怕很少能讲得来。不老实说我只会念念,我是念了跟人家说说,也不是证到了,实在没有证到。但是他为了利养,就打妄语,他说我三世诸佛的所证的法,都得到了,菩萨声闻也再没有超过我的。哎呀!不得了!这样子所以就成问题了啊。
“即是欺诳诸天世人,于声闻乘尚未能得,何况入解大乘胜行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这样子的人,他胜罪啊。这样子的人,……“一切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及诸智者之所摒弃,皆勿亲近”。不能亲近,不要去亲近他,是最下贱的人。这是第十二条。
(注:《虚空藏菩萨经》:“复次善男子。未来世中。初发心菩萨语在家出家初发心菩萨言。修多罗中甚深空义。及以三昧诸陀罗尼忍辱之地种种庄严。是大明智诸菩萨等所可观行。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又能为他分别演说。我自解了以慈悲故为汝等说。汝等亦当随所说行。于深妙法而得知见。彼初发心菩萨不作是言。我读诵思惟从他闻解。而言自得。皆是贪求利养因缘而自衒卖。违负三世诸佛菩萨及众贤圣。犯于大乘最深重罪。失人天路。尚不能得声闻辟支佛乘。何由渐进到于大乘。”)
己十三 朋附搜求
第十三条“朋附搜求”。“恶劣心行旃陀罗,自称比丘有识智,朋附王臣拘罚僧,勒取三宝众财物,或一、二、三比丘物,索取转献王大臣,朋聚徒党广搜求,或作输税献官有,依附王臣增供财,净地比丘道不善,精进持戒称无用,夺彼财物给多务”。这是两层。这里海公上师说的是那些假称比丘,就是外面现出家相,内心是极恶劣,“旃陀罗”是最下贱的人,他自己称是比丘,现了出家相,自己说自己有智慧,不同于一般的出家人,他是特别的超越的,有知识,有见解的,得了正知正见的这一类的出家人。但是他行动方面,“朋附王臣”,依靠大臣,跟他们经常是勾结了,依他们的势力来“拘罚僧”,把僧抓起来罚他们,罚他们就是要勒索财物了,要他们交财物出来。僧人哪有东西?只好把三宝的财物拿出来交给他了。
“勒取三宝众财物,或一、二、三比丘物”。或一个、两个、三个比丘的东西,这个不成僧,成了僧之后,那就是第一个罪,夺取三宝物的罪了,没有成僧的属于这个罪。勒取之后,他拿来献给国王大臣,他是拍马屁了。这样子嘛讨好上边的人了,自己可以立足了。这些人现在很多啊,他对下嘛是敲诈勒索,对上嘛拍马屁,巩固自己的地位。“朋聚徒党广搜求”,他还是聚了很多的徒党,就是自己拉个山头了,“广搜求”,到处取三宝财物,想尽方法,世间各式各样名目巧安立,以各式各样的理由去搜求那些财物。拿了之后,或者是捐税、献官,“依附王臣增供财”,你供养了,把它送到官里边去,送到王大人去,那个王大人要犒劳你了,你自己也得到好处了。
那么他们的说法,“净地比丘道不善”,真正修行的比丘,勤修远离的,这些修禅定的比丘,说他不好,他说精进持戒没有用,“你精进持戒,对世间上有什么贡献?什么都没有,不达时宜,自了汉,等等”。这个现在也不少啊。你说要精进,哎呀,你这个时候,哎呀,九十年代了,还要讲什么,跟佛教两千几百年了,还要讲持戒。我以前就是碰到那个人,我说我要搞一个佛学院,他说你要讲什么课。我说,我讲《俱舍》什么,还有一些《四分律》。他说:“你还要讲《四分律》啊?这个时候讲《四分律》,恐怕不对头了吧?”哎呀!这些人,现实很有的。持戒没有用的,不达时宜了,不是这个时候了,即使你持了戒,你最多不是个自了汉?我们是大乘,你还不如我们。“夺彼财物给多务”,把修行的持戒的比丘东西拿来给那些多务好事的人,就是东跑西跑,那个好管闲事的那些人。那么,这些也是一个根本罪啊…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