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46

  ..續本文上一頁不好,說那個不好,“作毀贊”,就是毀他贊己嘛,跟前邊那個差不多。“毀謗人所敬信者”,人家所相信的,恭敬的,毀謗他,目的叫人不要相信他,來相信我,贊歎自己有功德。“毀謗人所敬信者,毀人所毀皆謗誹”,不管人家相信的人、恭敬的人,你去毀謗他,固然是屬于毀謗;人家也毀謗的人,人家也不歡喜的人,你去毀謗他,也是毀謗,這個都是毀謗。凡是你說人家不好,目的是爲名稱、利養的,都是屬于誹謗人家,都是他勝罪。

  那麼自己贊歎什麼?“自贊善解摩诃衍”,他自己贊歎,他說我這個人,大乘的經典我學過了,我都懂了,那麼“不貪利養非同彼”,他說,我是不貪利養的,我學過很多大乘經典的,我道理懂了,我也不求名聞利養,不象他那樣子,他這個功德雖然有,他都是爲了自私自利,爲了名稱利養。這都是贊己毀他的那些話。你不想名稱利養,你爲啥毀謗人家?“憎嫉自是作貢高”,他至少是妒忌,恨人家的,人家得了利養恭敬,他妒忌。那麼自己贊歎,“貢高”,這個心都是“毛病習氣”了。“虛诳妄說得過人”,他甚至于爲了自己贊歎,不惜說大妄語,說自己已經證果證道了,已經得了什麼神通了等等。那就是根本罪,是他勝罪。

  這裏我們看,跟第一個,《瑜伽師地論》的自贊毀他是不是相似的?基本上差不多,但是有一點點差別。所以宗大師他特別來一個按語,他說這一條戒跟《瑜伽師地論》的那個自贊毀他第一條,好象是差不多,但是意思裏邊不完全一樣。所以說,宗大師的意思還是把它擺上去,虛空藏裏邊,還是擺上去。那麼這裏哪裏不一樣,我們仔細看一看。這裏是嫉妒心,那裏是貪心,那裏重在貪心,以貪名聞利養的心自贊毀他;這裏嫉妒人家的心來自贊毀他。所以這個不完全一樣。既然有側重點不同,如果這一條抹煞了,那把這一點就沒有了,不夠,不夠完整。所以,宗大師的意見還是要把它擺上去。這樣子,能夠使戒相的意義更完整。所以,這一條雖然表面上看,跟《瑜伽》的第一條,基本上一樣,但是出發點有不一樣,一個是嫉妒心的關系,一個是貪名聞利養的關系。

  己十二 衒賣盜名

  第十二條“衒賣盜名”,那是欺世盜名的事情了。所以,我們上一次說的,千萬不要自己贊歎自己,這個都很容易犯戒。自己有功德,人家看到了,也不要自己承認真正有那麼大的功德,何況自己沒有,而且人家的贊歎不一定是實在的。我們說我們中國有一篇《鄒忌諷齊王納谏》,他就是說,他也懂得這個道理,他的妻子、他的妾、他的親戚朋友都說他好,說他好看,都有目的的,要求他事情,或者是私心雜念。因爲他是她的丈夫,說他好看,實際上,說的話不一定正確,都是有煩惱雜在裏邊。人家要托他辦事情,拼命贊歎你好好,你長得好。實際上並不是如此。那城北徐公比他好看,他親自看到了,確實比他好,而他們都贊歎他,說他長得比徐公好。這個贊歎的話不一定可靠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有這個智慧啊,不要聽到人家贊歎,就以爲我實在有這個功德,飄飄然起來了。這樣下去,不但是修行沒有進步,還會出事情。

  “稱言自得自衒賣,我解經中甚深理,叁昧總持忍辱地”,這個不得了了,說那麼大的功德。“種種莊嚴勝觀行,受持演說不由他,詐現慈悲鈎名利,不言我從勤持誦,從他聞解正思修”。這裏海公上師的我們先講了,自己說自己有什麼功德,得到什麼什麼的功德,自己衒賣,自己到處宣傳。這個我們經常要警惕。我看到有不少人,當然不是說每一個人都如此,有不少的人總是要贊歎自己好,自己能幹,自己怎麼怎麼,好象自己有一點功德來不及到處要宣傳,到處去,最好貼廣告了,大家都知道,這個就是要犯罪的一個邊邊了。

  那麼他說什麼,衒賣什麼東西?“我解經中甚深理”,經裏邊的甚深空性的道理,我全部了解了,甚至于說得了叁昧了,總持陀羅尼也得到了。“忍辱地”,得了忍辱地了。已經“種種莊嚴勝觀行”,那個“勝觀行”是什麼?就是修毗缽舍那了,都得到了。

  還有,還要說“受持演說不由他”,我這些法不是從他那裏學來的,無師自通,我是自己有聰明,我自己學來的,自己開悟的,不是人家來授來的。這個更不好了。你自己怎麼會來?當然是人家教的,即使你真的教了之後,有了一點修持的正念,也得要歸功于佛菩薩、叁寶、本尊加持,上師的加持,善知識的加持。他說甚至于說,這些功德本來是假的,還要說這些功德不是人家教的,自己開悟的。“受持演說不由他”,我受持這些法,我能夠講這些法不是學來的,沒有師的,我自己智慧出來的。“詐現慈悲鈎名利”,我現在跟你說,我是跟你慈悲啊,我給你說那麼多的法,假裝出慈悲的樣子,實際上就是要名要利。“不言我從勤持誦”,並不是說,不說我自己因爲過去精進地持誦,下了功夫,或者從他那裏聽了之後,得了正解,經過聞思修得來的,就說他自己來的。這些是衒賣盜名。由于是染汙的心來說這些話,求利養。這個跟前面不一樣,前面是由妒忌,這裏是由求利養的心,跟前面第十一條不一樣。

  我們把《虛空藏經》(《菩提正道菩薩戒論》)裏那一段看一看,這是很生動地說了一下:他說“複次,善男子,未來世中,當有在家出家初行菩薩”,在家的也有,出家的也有。“于甚深空義所屬經典,叁昧總持,諸忍諸地,大莊嚴事,善人沙門及菩薩行,于此大乘經典,受持讀誦,廣爲人說,然于是法,我自所證”,這個法我自己證到的,“由悲愍故我爲汝說”我很慈悲跟你們說。“應當修習,汝亦得證是甚深法如我知見。”你們要學這個法,你們將來學之後,也可以得到甚深知見,跟我一樣。這樣子的人,我看很多。“我開悟了,我教你,怎麼怎麼的,你照我辦法做,將來你還會開悟”。這樣子的人現實中有。他是爲什麼?假使是真的還好一點,但是已經不對了。

  “彼不實言,但能讀誦,此甚深法及爲他說,于此深法,而實未證,求利養故,妄說我得叁世諸佛所證之法,菩薩聖人無有過上,得大重罪”,他不老實說,我只不過能夠念甚深法。哈!《金剛經》念哪個也念得來,但是講恐怕很少能講得來。不老實說我只會念念,我是念了跟人家說說,也不是證到了,實在沒有證到。但是他爲了利養,就打妄語,他說我叁世諸佛的所證的法,都得到了,菩薩聲聞也再沒有超過我的。哎呀!不得了!這樣子所以就成問題了啊。

  “即是欺诳諸天世人,于聲聞乘尚未能得,何況入解大乘勝行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這樣子的人,他勝罪啊。這樣子的人,……“一切刹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及諸智者之所摒棄,皆勿親近”。不能親近,不要去親近他,是最下賤的人。這是第十二條。

  (注:《虛空藏菩薩經》:“複次善男子。未來世中。初發心菩薩語在家出家初發心菩薩言。修多羅中甚深空義。及以叁昧諸陀羅尼忍辱之地種種莊嚴。是大明智諸菩薩等所可觀行。受持讀誦大乘經典。又能爲他分別演說。我自解了以慈悲故爲汝等說。汝等亦當隨所說行。于深妙法而得知見。彼初發心菩薩不作是言。我讀誦思惟從他聞解。而言自得。皆是貪求利養因緣而自衒賣。違負叁世諸佛菩薩及衆賢聖。犯于大乘最深重罪。失人天路。尚不能得聲聞辟支佛乘。何由漸進到于大乘。”)

  

  己十叁 朋附搜求

  第十叁條“朋附搜求”。“惡劣心行旃陀羅,自稱比丘有識智,朋附王臣拘罰僧,勒取叁寶衆財物,或一、二、叁比丘物,索取轉獻王大臣,朋聚徒黨廣搜求,或作輸稅獻官有,依附王臣增供財,淨地比丘道不善,精進持戒稱無用,奪彼財物給多務”。這是兩層。這裏海公上師說的是那些假稱比丘,就是外面現出家相,內心是極惡劣,“旃陀羅”是最下賤的人,他自己稱是比丘,現了出家相,自己說自己有智慧,不同于一般的出家人,他是特別的超越的,有知識,有見解的,得了正知正見的這一類的出家人。但是他行動方面,“朋附王臣”,依靠大臣,跟他們經常是勾結了,依他們的勢力來“拘罰僧”,把僧抓起來罰他們,罰他們就是要勒索財物了,要他們交財物出來。僧人哪有東西?只好把叁寶的財物拿出來交給他了。

  “勒取叁寶衆財物,或一、二、叁比丘物”。或一個、兩個、叁個比丘的東西,這個不成僧,成了僧之後,那就是第一個罪,奪取叁寶物的罪了,沒有成僧的屬于這個罪。勒取之後,他拿來獻給國王大臣,他是拍馬屁了。這樣子嘛討好上邊的人了,自己可以立足了。這些人現在很多啊,他對下嘛是敲詐勒索,對上嘛拍馬屁,鞏固自己的地位。“朋聚徒黨廣搜求”,他還是聚了很多的徒黨,就是自己拉個山頭了,“廣搜求”,到處取叁寶財物,想盡方法,世間各式各樣名目巧安立,以各式各樣的理由去搜求那些財物。拿了之後,或者是捐稅、獻官,“依附王臣增供財”,你供養了,把它送到官裏邊去,送到王大人去,那個王大人要犒勞你了,你自己也得到好處了。

  那麼他們的說法,“淨地比丘道不善”,真正修行的比丘,勤修遠離的,這些修禅定的比丘,說他不好,他說精進持戒沒有用,“你精進持戒,對世間上有什麼貢獻?什麼都沒有,不達時宜,自了漢,等等”。這個現在也不少啊。你說要精進,哎呀,你這個時候,哎呀,九十年代了,還要講什麼,跟佛教兩千幾百年了,還要講持戒。我以前就是碰到那個人,我說我要搞一個佛學院,他說你要講什麼課。我說,我講《俱舍》什麼,還有一些《四分律》。他說:“你還要講《四分律》啊?這個時候講《四分律》,恐怕不對頭了吧?”哎呀!這些人,現實很有的。持戒沒有用的,不達時宜了,不是這個時候了,即使你持了戒,你最多不是個自了漢?我們是大乘,你還不如我們。“奪彼財物給多務”,把修行的持戒的比丘東西拿來給那些多務好事的人,就是東跑西跑,那個好管閑事的那些人。那麼,這些也是一個根本罪啊…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