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薩自尊羞恥惡行放逸”,自己尊重自己啊,我是出家人,我是修行的,我發了心來修行的,“不輕蔑”,不要看不起自己。哎呀,我這個人反正是學也學不進,戒也持不好,定根本沒有,氣味也沒有,什麼神通,根本談不上,沒有希望的,將來什麼,什麼出生死什麼的,就是極樂世界能不能生都成問題,自己是毫無用處的人,自暴自棄,自己輕蔑自己。
“自許凡夫下劣輩”,反正我是凡夫嘛,我怎麼做得到啊,這是菩薩做的事情哪,我是凡夫啊,我是沒辦法了。哦,他們是上根利器啊,我是下根啊,我不來啊,搞不好啊。自己都退了後頭去啊,什麼都不想做。“不說我輩是末法有情不堪作佛持戒等”,那就是說,不要說這樣子的話了,我們這些人啊,是末法時期的有情啊,這些事情是佛在世的人做的事啊,我們做不到了。什麼持午?哎呀,這個時候講持午了,我們末法時期都是貪瞋癡那麼重,這是佛在世的時候啊,吃一頓兩頓的,我們這樣做不到了,叁頓啊。我們溫州碰到一個小年輕人,出家人,他聽說我要開道場了,他說我來好不好,我說好啊,你來了,年紀輕能學嘛最好了,我說來嘛。他問我規矩什麼,我說我們這裏嘛,什麼什麼,根據佛的戒吃兩頓。哎呀,他說兩頓啊,好象他不習慣。我說你怎麼,你平時吃幾頓,他說我吃八頓。那兩頓不得了了,吃了四分之一的事。給他去掉了,他受不了,沒有來。這個是好象凡夫嘛,哎呀,我們是末法凡夫怎麼兩頓,我八頓還嫌少,一會兒要吃一會兒要吃。
“聞諸菩薩難行事”,尤其是菩薩難行的事情,行菩薩道,哎呀,這個菩薩做的事情,我們凡夫做不到,不要有,自己不要輕蔑自己,不要自暴自棄,不要說自己是末法時期的有情、凡夫做不到。聽到難做的事情,“猛勇勤修令漸能”,要勇猛地去做,做不到發心將來做。這是練習菩薩的種姓,菩薩種姓就是自己磨練出來的,如果你永遠看到難行苦行,哎呀,這個事不是我做的,永遠作不到菩薩了,永遠菩薩行行不出來了,這個很重要。堪能性如何培養,就是這個時候培養。
這個我們看這個《瑜伽師地論》文,我們當然不全部念,很長了,它就是說,對聽到菩薩做的難行地方,做不到地方,不要害怕,也不要退卻,就這樣想:他既然是人,他修做得到了,慢慢修,修上去了,我也是個人,我只要慢慢地修,將來決定也能做到,這個心要有,現在即使做不到,將來我會做到,那麼現在就不要退了,不要說我做不到,哦,退了,什麼都不幹了,就是現在稍稍地做,做得到的做一點,做不到的發願我將來要做,這樣子慢慢趨向這個菩薩道的道路就越來越近了。如果你退了,哎呀,這個我們做不到的。我們不行的,我們只能做這個下邊那些小事情的,好了,你永遠做不到。這個《廣論》裏邊一樣的,我記得也是這麼講的。反正佛的經是千篇一律的,就看自己如何去領會,如何拿來自己實踐,如何去修,如何用它了。那麼假使說,萬一自己做不到,這個心,下劣的心如何把它去除,那就是說,我們假使有這個心,念頭,這個事情我們做不到,我們是個凡夫,這個我們聽到很多了,就是我們道場的人,我這個我怎麼做得到啊,我是凡夫啊,這個話很多很多,那麼這些念頭很自然的,自己輕蔑自己,要怎麼樣除掉這些,就是我們修行就是要除掉這些念頭了。
“當作是念”,這個是《瑜伽師地論》的話,應當這麼想,觀想,都是觀想啊,我們說學戒不是死板板地學,都要觀想的,觀想然後持這個戒的堪忍性才會出來,持戒才能清淨。怎麼觀想?除了觀想之後發起勇猛的心來,他是人,他慢慢修,能夠成就了,成了菩薩了、大菩薩了,他做到了,那麼他也不是一開始就會的,那麼我也是人,我開始就象他那麼高的做不到,但是我一步步上去,一年級,二年級,叁年級,我將來大學還會畢業了,再作研究生了,考博士也可以了。
那麼你這個心發起來了,你小學,幼兒園起,雖然幼兒園進去是唱唱歌了,吃吃果子了,好象看起來跟他們那個研究生博士生差得太遠了,但是你將來會到啊,你不要連幼兒園都不去了,那完了,永遠做不到了。所以看是小事地做啊,慢慢慢慢的你自己發心,將來這樣上去決定會做到,那麼就說現在能做到的,要猛利地去做,暫時做不到的,就是我將來要做。這樣子發勇猛心,這個就是産生菩薩的堪能性,也就是積聚資糧、淨除罪障的方法。
這個很要緊,我們說有的人是退了,做不到,退了,兩頓,做不到的。你兩頓做不到,你試試看嘛,一個月吃幾天,慢慢地多吃兩天,最後天天吃了。實際上我告訴你們, 很多的居士他寫信給我,到這裏來吃兩頓的時候,他回去也是練習兩頓,當然不是天天了,他說都有得到一定的好處。有一位他本來是失眠的, 他說吃了兩頓之後, 不失眠了,睡下去呼呼大睡一直到天亮,中間就不醒,甚至于醒都不醒一下。那麼還有的是,他說,他吃了兩頓之後,不但是沒有感到人瘦下去,精神不夠,反而感到精神很好,他說他想長期吃。我說你長期吃還不行,他搞運動的,我說你要,因爲在家身份跟我們不一樣,運動量大的時候,你還是稍微吃一點也可以,不一定是勉強長期兩頓。那麼再個他們北京中醫學院的一個學生,他就跟我說,他們研究下來,從中醫的立場來看,我們這裏也有中醫,吃兩頓比吃叁頓好,對身體有好處,比叁頓好。那麼我們古代的養生的裏邊雖然沒有提倡兩頓,但是早飯要好,中飯要飽,晚飯要少,也叫你少吃了,少吃,因爲在家人他不能不吃了,少吃,出家人放掉了嘛,也沒啥關系。
如果說你兩頓不行的,我們再舉個例。五臺山的在家人,我們五臺山住了十幾年都看到的,身體非常棒,他們是山上爬上爬下,每天勞動都要爬山的,吃幾頓?兩頓。他們天很冷了,早上出去起碼九點鍾左右才能出去,太陽出來了才能下地。一下地九點鍾十二點鍾回家吃飯了,那你好容易爬到山上去,搞了幾分鍾又下來了,這個劃不來了,他要幹到兩叁點鍾回來,兩叁點鍾回來再吃一頓好了,晚上不吃了,五臺山他們在家的生活是這樣子,不見得他們身體就垮掉了,沒有啊。那麼還有這個他們的兩頓比我們還差啊,油也沒有的,不曉得現在什麼樣不知道。以前在五臺山他們的在家人,一年到頭只是過年的時候吃一點油,平時沒有油的,菜只有酸菜,其他全沒有的啊。他們家裏我吃過,因爲我們去勞動的時候,就在他們那裏吃。糧食品種很多,有爛山藥,有窩窩頭,有什麼這個,還有什麼這個,油荞面,還有什麼油面各式各樣的。一盤一盤拿來都是糧食,菜是一點酸菜,一點醋,就這麼的。他們一年到頭如此,就過年了吃點肉,吃點油,平時都是這樣的簡單生活,但身體非常棒。你說怎麼說,營養不夠了?營養蠻夠啊,他氣力比你大得多,他上山下山氣也不喘,我們上去爬幾步,喘得來坐下來休息了,他不要坐的。
再一個,我們一起上山的一個,那個時候我們出家,他也是上海的,他是一個老木匠,他是老胃病。老胃病嘛當然了,吃兩頓,人家說胃病的人嘛要多餐少食了,次數多一點,每頓少一點。他在上海胃病很厲害,跑到五臺山兩頓,當然了他才進來,新戒,沒有條件說我要吃叁頓,吃四頓,不好說了,也不好開小鍋。開了小鍋,那海公上師看到一腳踢過去,遷單的,把鍋踢掉了,馬上遷單的,沒話說的。那個當然才來沒這個膽子,但是他一年以後,胃口好得很,臉象蘋果一樣了,臉紅起來了,什麼胃病沒有了,吃飯很好了。這些東西都是人家好好的,飲食方面自己能夠按時按量地吃下去,他胃病也好了。當然了,不是說每一個人胃病都這麼會好,但是說不要太害怕,胃病那不能吃兩頓了,這個,這是你心理狀態了,心裏的抵抗力已經沒有了,那更糟糕了。他硬了頭皮啊,兩頓吃吃吃,吃了又吃胃病吃好了,他很高興。他說以前在上海胃病什麼藥都吃過了,沒有吃好,就在五臺山住了一年,發現胃病沒有了,看不到了,找也找不出來了。
所以說兩頓不要害怕,我們這裏爲什麼說這個話,很多人勸我們你們好開了,他們什麼道場兩頓了、叁頓了,什麼什麼叁頓了,你們也叁頓好了,再不開人都走完了。我說走的人不是兩頓走的。他有他的其他原因走的,如果兩頓走的話也不來了,我們一來就是兩頓,他們都不會來了。
丁七 調順不惱
下邊我們再第七條,“七者調柔觀己過,不伺他非不放任,悲心補救無損惱,令彼舍惡發菩提”,起悲心啊,不要看人家的過失。我們在中國的佛教,這是對這個很強調啊。“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這個是個格言,就是我們坐下來常常自己的過失要想一想,說話的時候不要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這個是很好啊,我們中國人這一點是做得很好的,佛教裏邊這一點我們發揮得特別好,那麼這裏就是調柔啊,要常常看,雖然是真呢,不要我了不得,你們都不如。我們就是看到四川有個僧人,什麼什麼說了半天,最後他來個評論:“他怎麼好跟我比,我是了不得的人了,他怎麼好跟我比”,那是雖然自己做了一點,好象持戒方面做了一點點,苦行之類東西,就把人家看不起了,自己擡高得不得了,我慢貢高去了。
前面說自己不要下劣心,不要自己好象什麼什麼的,把自己自暴自棄。也不要走另外極端,把自己擡得高的不得了,好象自己這個世界上就是我才行,你們都不行的。做什麼事情什麼事情,人家說這個人,“他怎麼好跟我比哦”,這個話,哎呀,這個味道你看看,我慢貢高的,表現得太強了啊。那麼就是說雖然自尊,不要自己我慢貢高,要看看我們的過失很多啊,我們跟佛的差距太大了,不要說跟佛的差距,跟那個菩薩,跟那些羅漢,跟那些得了初果的,跟那些見道的,乃至得了暖頂忍的,我們比比看,什麼都不行。所以說自己過失太大了,毫無可以驕傲的地方,那麼自己要看看過失,那不會自己貢高我慢了,調柔了,不會剛…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