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服,很殊胜。人家不持戒,啊,这个人可惜了。这个才是心对戒起了爱乐心、喜乐心,这是最初的要求。那么这最初要求够不够?还不够。单是喜乐意住于戒中,还得往上爬,安住律仪涅槃中。一层一层上去,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最后由慧证涅槃,这才是最终的目的。涅槃就是菩提,从灭除烦恼那些苦的一边看就是涅槃,无住涅槃了。那么从积极方面看就是佛的大菩提了,那么我们最高的目的还是涅槃,菩提涅槃。那么戒是初步的,固然要对戒生欢喜心,但是到此为止,止住了,不再上去也不对。所以说,我们说“依止律仪喜足生”,这是第一步,自己持了戒之后,感到很高兴,这个戒对我来说是宝物,保护我的,就是能够使我不犯戒的,心里很欢喜。这个是最初的心要。
“独处静居堪寂味”,自己在寂静之处,能够修定,这就是定来了。你单是持戒,持喜足了之后,定才来。如果持戒的时候,心感到很烦恼,那定永远不会出来。所以说这个海公上师从他修行经验,把这个根据给你写出来。你要修定,先要对持戒的心生起欢喜心,满足,喜足。这样子才能够进一步上定。
那么根据《瑜伽师地论》的意思,就是同样的,但是把修行的过程更仔细的给你剥出来了。就是说你先要对戒喜足,住了戒里边感到很安乐,然后再能进一步得定。《瑜伽师地论》它就是教你对戒不能于此为满足还得修定,但是如何修定的方式,海公上师就给你讲了。先要对戒生喜足,安住于律仪中,对律仪,住在律仪里边安逸,感到很舒服。然后再进一层修定,这个是海公上师的悲心。他再阐发一层,把你们这一层梯子。在古代的,上根的,根器利的,这个梯子不要也上去了。我们后来的末法时期人,没有这个梯子上不去了。所以说这个梯子要跟你说一声。先要在戒里边生喜足心,然后再追上去求,得定。“堪寂味”慢慢有点定的味道了。
“行想慎观颠倒境”,行动、思想要很谨慎的,不要堕入五欲中去。无颠倒,什么叫颠倒?常乐我净了,明明是不净的,你说是清净。这是对男女事来说了,男女是一张皮,包的里边血、肉、骨头,这还不说,还有痰、涕、那些肠胃的液体啊,还有大小便,这些东西。有什么干净?你说皮干净,里边不干净。如果一张皮扒下来,丢在地上,你看看,它干不干净?那个害怕死了,那个啊!所以说总的加起来、合拢来一个假合相,看了挺清净,你把它一分析的话,没有一个清净的,这是颠倒了啊。那么,常乐我净了。不净为净。无常为常。没有我,不自在的,当有个我。不快乐的,是苦的,当这个快乐。颠倒,不要去上当。那么,这个就是说,身心远离之后,还得要追上去,要修定,单是有戒不能出生死,要定,单是有定能不能出生死?定里边还要慧了啊,所以说增上三学了,一层层上去,真正的无漏慧,般若的智慧出来了,照见五蕴皆空了,然后度一切苦厄。如果你还没有这个出来的话,你还不够,那么单是能够安住于戒中,还不能满足,还得往上爬。那么,这是第四条,身得解脱啊,还要得定。
丁五 言思如理
第五条,“言思如理”,那么这个,我们还特别重要了。出家人,总欢喜冲壳子,东聊西聊的,因为他其他的五欲放掉了,那么男女的事情,也不好去做了,这个其他的一些享受五欲的,吃喝玩乐,都要放下了。那么什么,只好思想里边,那个想入非非,嘴里边乱说一派,这样子嘛把自己烦恼的气味发泄一下。我们就看到冲壳子是最害人的,杂话,出家人里边散心杂话。我们现在好象好一点,前面一段时间,就是三五成群,一起在讲什么东西的,天上地下什么都讲,甚至于批评这个道场不好。因为这个心中有鬼,就不敢在这里讲,跑到那面一个楼里开黑会去了。结果这些人基本上都走完了,这是心不正,散心杂话,这是对戒律也是有害的啊。
“五者言思习清净”,说话,思想要清净,不要有过失,那就是,那些杂话不要说,那些不正的言论,对我们说是绮语了,就是无稽之谈,对修行没有好处的言论不要去说,思想不要起恶寻思,不要东想西想的,打妄想。这里不对,那里不好,都是自己最好,我这么好的人就要找个最好的地方。那么就好了,妄想就多了啊,那么这些言论也好,思想也好,要清净,不要去执着那些,入了一个邪的过失方面去。
“虽处杂众不染纷”,人多的地方,不随着它生起烦恼,不染纷了,就是不让那些自己心里烦起来了,贪,瞋,痴生起来了,不随了因为处于人多、乱的地方,自己也染到那些,纷,就是烦恼了,贪,瞋,痴之类的东西。
“偶一失调能速知”,假使我们说凡夫了,万一,偶一假使失调了,弄错了,或者说了闲话了,说了不正之言了,或者动了不好的恶寻思了,怎么办?自己要警觉,正知正见,提起正知来,“哦,这个不对了”,我们每一个人心里要有一个纠察师,就是正知,这个正知就经常观察你,起了坏念头,不对。这个念头就不能起来啊,赶快悔过,以后再也不要给它起来啊,做一个坏事情,哎呀,做错了,赶快不要做。如果你没有一个纠察师的话,做了还不知道,这个就是没有正知,一定要有正知在后头观察。
“深见过患猛利悔”,你做了事情,做错了,或者是话说错了,思想错了。要知道它这样子下去,有什么过患,现世要产生什么后果,来世又是什么果报,这些都要看。我们在忏悔的时候,经常要问了,“于自作罪知道否?”犯了罪的知不知道?这个罪犯了之后,将来堕到哪里去知不知道?这个知道了,然后恐怖心才起来了,如果你不知道,不知道,你恐怖心生不起来了,那就忏悔就不诚恳,不深切,要知道这个罪。
很多人对这个,过午不食这个持午这条戒,认为,哎呀,现在这个时候,持什么午嘛,大家都是三顿,我们吃了两顿,都是营养不够,什么什么。但是你《四分律》你去看一看,犯了这条戒之后将来堕哪里?地狱嘛。那么你害不害怕了?吃一口饭,下一次地狱,咽两口,两次入地狱。吃一顿饭你地狱里要去好几次了,每一次去时间长的不得了,一顿饭,晚上你说今天开许吃一顿,你自己犯了戒犯一顿,那么一顿饭,你算算看你咽了几口?连饭带菜,一共咽了几口?咽了假使你说咽了五十口,那你五十次下地狱,每一次去多少时间?很长啊,那划不来啊,我们吃了一顿饭代价是要再下地狱去五十次去受苦,何必呢?我们当然不要吃了。如果你见了这个果,它的将来的果报,过患你能够真正看到了,持戒就自觉了,如果你不看到,什么地狱哦,我没看到过,你敢拿个地狱给我看看,好了,你算了,你去犯好了,这样子么,你佛也不要信了嘛,佛说的话你都不相信了,你何必要出家作比丘?那你还是去做在家人享受去好了,那些青年人,吃喝玩乐一天到晚,钞票用完了去偷,偷不了去抢,抢了之后还是吃完了。男女什么,吃了喝了,这样子生活你去过。是不是好你自己慢慢去考虑。我们感到这是可怕。
那么这是我们海公上师的,他从他行持上发挥的。那么在这个《瑜伽师地论》的,它是重点就是说,我们说,在处杂众的时候,不要说那些不正的言论。因为人多了就说闲话了,你跟了人堆里的时候,不要说那些不正的言论,就是比丘不该说的话不要说,乃至少分,不但是不欢喜说,一点点也不要说。假使一个人远离,独自静处的时候,就不要起那些恶寻思,不好的思想。这个思想一点也不要起,不要说欢喜,有的人就是欢喜坐在那里,东想西想的,啊,怎么怎么。今天哪里去玩,明天哪里去,什么是昨天碰到那个人给我怎么说,他怎么恭维我,他又供养我好多钱,恶寻思,不要起,不但是不要欢喜去想恶寻思,乃至少分起一点点也不要。
那么起来,万一你起来之后怎么样?假使失念了,起来时候马上去忏悔,猛利去忏悔,要深见其过患,就是起了这些恶寻思,说了这些不正的言论,将来要受什么果报,现在要什么后果。你说比丘了,我们说比丘的威光你看好了,我们就是凡是持戒清净的人就是有威光,大家看了他都生欢喜心,恭敬心。如果持戒差的,看得好象没有威光的,好象一朵花,蔫掉的花一样的,萎缩缩的那个样子,这个自己人家都可以很容易看出来,这个就是当下的效果,持戒不持戒当下就是产生这个,那么后面的就是人家讥嫌,骂这些。当然犯了大戒的,人家就骂的。上海一个居士,因为某一个法师,他是有家的,给人家作了戒和尚了。啊,大吵大闹,不但是到处散发舆论,甚至于到北京去告,这样子,你这个不光彩了啊。所以这里就是说,假使偶一发生之后,就要去猛利地忏悔,知道它的过失,“安住正念”,就是《瑜伽师地论》的原文。
在海公上师那里,就是更给你进一层,怎么下工夫,都给你说了。意思还是一样的啊,言,就是言论,不正之言论不要有。思,不正的思想,不要有,那么就是说,在人多的时候,不要去乱凑。就是不要去说闲话了,不正的言论。我们说比丘,一般最好不要人多的地方去,但是在家的习气,却偏偏欢喜人多好热闹。我们这里走了一位很好一位年轻人啊,他也对这里感到这里清净,学修都如法,去了来,来了去,去了来,三四次,最后还是走了。问他,既然是这里很好很好,为什么不住?他说这里好象是太冷静,不热闹。他欢喜,青年人了,三五成群的,东说西说的,大家谈谈笑笑,这个他的满意了。这里大家,拿本书,要么做什么事情,要么洗衣服,没有功夫跟你说闲话。他感到这个好象不够味道,走掉了,最后还是走了。那么这个我们说比丘,出家不是跟你东说西说的了。你东说西说决定要犯过失的,持戒不清净的,能够有这样的环境是好得不得了,你还不要。不要,你就是不想修行,那就算了。
丁六 自顾尊高
第六,“自顾尊高”。“六者自尊不轻蔑,自许凡夫下劣辈,闻诸菩萨难行事,猛勇勤修令渐能”,这个很多人要犯的啊。自尊,自己要尊重自己,“菩…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