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14

  ..續本文上一頁服,很殊勝。人家不持戒,啊,這個人可惜了。這個才是心對戒起了愛樂心、喜樂心,這是最初的要求。那麼這最初要求夠不夠?還不夠。單是喜樂意住于戒中,還得往上爬,安住律儀涅槃中。一層一層上去,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最後由慧證涅槃,這才是最終的目的。涅槃就是菩提,從滅除煩惱那些苦的一邊看就是涅槃,無住涅槃了。那麼從積極方面看就是佛的大菩提了,那麼我們最高的目的還是涅槃,菩提涅槃。那麼戒是初步的,固然要對戒生歡喜心,但是到此爲止,止住了,不再上去也不對。所以說,我們說“依止律儀喜足生”,這是第一步,自己持了戒之後,感到很高興,這個戒對我來說是寶物,保護我的,就是能夠使我不犯戒的,心裏很歡喜。這個是最初的心要。

  “獨處靜居堪寂味”,自己在寂靜之處,能夠修定,這就是定來了。你單是持戒,持喜足了之後,定才來。如果持戒的時候,心感到很煩惱,那定永遠不會出來。所以說這個海公上師從他修行經驗,把這個根據給你寫出來。你要修定,先要對持戒的心生起歡喜心,滿足,喜足。這樣子才能夠進一步上定。

  那麼根據《瑜伽師地論》的意思,就是同樣的,但是把修行的過程更仔細的給你剝出來了。就是說你先要對戒喜足,住了戒裏邊感到很安樂,然後再能進一步得定。《瑜伽師地論》它就是教你對戒不能于此爲滿足還得修定,但是如何修定的方式,海公上師就給你講了。先要對戒生喜足,安住于律儀中,對律儀,住在律儀裏邊安逸,感到很舒服。然後再進一層修定,這個是海公上師的悲心。他再闡發一層,把你們這一層梯子。在古代的,上根的,根器利的,這個梯子不要也上去了。我們後來的末法時期人,沒有這個梯子上不去了。所以說這個梯子要跟你說一聲。先要在戒裏邊生喜足心,然後再追上去求,得定。“堪寂味”慢慢有點定的味道了。

  “行想慎觀顛倒境”,行動、思想要很謹慎的,不要墮入五欲中去。無顛倒,什麼叫顛倒?常樂我淨了,明明是不淨的,你說是清淨。這是對男女事來說了,男女是一張皮,包的裏邊血、肉、骨頭,這還不說,還有痰、涕、那些腸胃的液體啊,還有大小便,這些東西。有什麼幹淨?你說皮幹淨,裏邊不幹淨。如果一張皮扒下來,丟在地上,你看看,它幹不幹淨?那個害怕死了,那個啊!所以說總的加起來、合攏來一個假合相,看了挺清淨,你把它一分析的話,沒有一個清淨的,這是顛倒了啊。那麼,常樂我淨了。不淨爲淨。無常爲常。沒有我,不自在的,當有個我。不快樂的,是苦的,當這個快樂。顛倒,不要去上當。那麼,這個就是說,身心遠離之後,還得要追上去,要修定,單是有戒不能出生死,要定,單是有定能不能出生死?定裏邊還要慧了啊,所以說增上叁學了,一層層上去,真正的無漏慧,般若的智慧出來了,照見五蘊皆空了,然後度一切苦厄。如果你還沒有這個出來的話,你還不夠,那麼單是能夠安住于戒中,還不能滿足,還得往上爬。那麼,這是第四條,身得解脫啊,還要得定。

  

  丁五 言思如理

  第五條,“言思如理”,那麼這個,我們還特別重要了。出家人,總歡喜沖殼子,東聊西聊的,因爲他其他的五欲放掉了,那麼男女的事情,也不好去做了,這個其他的一些享受五欲的,吃喝玩樂,都要放下了。那麼什麼,只好思想裏邊,那個想入非非,嘴裏邊亂說一派,這樣子嘛把自己煩惱的氣味發泄一下。我們就看到沖殼子是最害人的,雜話,出家人裏邊散心雜話。我們現在好象好一點,前面一段時間,就是叁五成群,一起在講什麼東西的,天上地下什麼都講,甚至于批評這個道場不好。因爲這個心中有鬼,就不敢在這裏講,跑到那面一個樓裏開黑會去了。結果這些人基本上都走完了,這是心不正,散心雜話,這是對戒律也是有害的啊。

  “五者言思習清淨”,說話,思想要清淨,不要有過失,那就是,那些雜話不要說,那些不正的言論,對我們說是绮語了,就是無稽之談,對修行沒有好處的言論不要去說,思想不要起惡尋思,不要東想西想的,打妄想。這裏不對,那裏不好,都是自己最好,我這麼好的人就要找個最好的地方。那麼就好了,妄想就多了啊,那麼這些言論也好,思想也好,要清淨,不要去執著那些,入了一個邪的過失方面去。

  “雖處雜衆不染紛”,人多的地方,不隨著它生起煩惱,不染紛了,就是不讓那些自己心裏煩起來了,貪,瞋,癡生起來了,不隨了因爲處于人多、亂的地方,自己也染到那些,紛,就是煩惱了,貪,瞋,癡之類的東西。

  “偶一失調能速知”,假使我們說凡夫了,萬一,偶一假使失調了,弄錯了,或者說了閑話了,說了不正之言了,或者動了不好的惡尋思了,怎麼辦?自己要警覺,正知正見,提起正知來,“哦,這個不對了”,我們每一個人心裏要有一個糾察師,就是正知,這個正知就經常觀察你,起了壞念頭,不對。這個念頭就不能起來啊,趕快悔過,以後再也不要給它起來啊,做一個壞事情,哎呀,做錯了,趕快不要做。如果你沒有一個糾察師的話,做了還不知道,這個就是沒有正知,一定要有正知在後頭觀察。

  “深見過患猛利悔”,你做了事情,做錯了,或者是話說錯了,思想錯了。要知道它這樣子下去,有什麼過患,現世要産生什麼後果,來世又是什麼果報,這些都要看。我們在忏悔的時候,經常要問了,“于自作罪知道否?”犯了罪的知不知道?這個罪犯了之後,將來墮到哪裏去知不知道?這個知道了,然後恐怖心才起來了,如果你不知道,不知道,你恐怖心生不起來了,那就忏悔就不誠懇,不深切,要知道這個罪。

  很多人對這個,過午不食這個持午這條戒,認爲,哎呀,現在這個時候,持什麼午嘛,大家都是叁頓,我們吃了兩頓,都是營養不夠,什麼什麼。但是你《四分律》你去看一看,犯了這條戒之後將來墮哪裏?地獄嘛。那麼你害不害怕了?吃一口飯,下一次地獄,咽兩口,兩次入地獄。吃一頓飯你地獄裏要去好幾次了,每一次去時間長的不得了,一頓飯,晚上你說今天開許吃一頓,你自己犯了戒犯一頓,那麼一頓飯,你算算看你咽了幾口?連飯帶菜,一共咽了幾口?咽了假使你說咽了五十口,那你五十次下地獄,每一次去多少時間?很長啊,那劃不來啊,我們吃了一頓飯代價是要再下地獄去五十次去受苦,何必呢?我們當然不要吃了。如果你見了這個果,它的將來的果報,過患你能夠真正看到了,持戒就自覺了,如果你不看到,什麼地獄哦,我沒看到過,你敢拿個地獄給我看看,好了,你算了,你去犯好了,這樣子麼,你佛也不要信了嘛,佛說的話你都不相信了,你何必要出家作比丘?那你還是去做在家人享受去好了,那些青年人,吃喝玩樂一天到晚,鈔票用完了去偷,偷不了去搶,搶了之後還是吃完了。男女什麼,吃了喝了,這樣子生活你去過。是不是好你自己慢慢去考慮。我們感到這是可怕。

  那麼這是我們海公上師的,他從他行持上發揮的。那麼在這個《瑜伽師地論》的,它是重點就是說,我們說,在處雜衆的時候,不要說那些不正的言論。因爲人多了就說閑話了,你跟了人堆裏的時候,不要說那些不正的言論,就是比丘不該說的話不要說,乃至少分,不但是不歡喜說,一點點也不要說。假使一個人遠離,獨自靜處的時候,就不要起那些惡尋思,不好的思想。這個思想一點也不要起,不要說歡喜,有的人就是歡喜坐在那裏,東想西想的,啊,怎麼怎麼。今天哪裏去玩,明天哪裏去,什麼是昨天碰到那個人給我怎麼說,他怎麼恭維我,他又供養我好多錢,惡尋思,不要起,不但是不要歡喜去想惡尋思,乃至少分起一點點也不要。

  那麼起來,萬一你起來之後怎麼樣?假使失念了,起來時候馬上去忏悔,猛利去忏悔,要深見其過患,就是起了這些惡尋思,說了這些不正的言論,將來要受什麼果報,現在要什麼後果。你說比丘了,我們說比丘的威光你看好了,我們就是凡是持戒清淨的人就是有威光,大家看了他都生歡喜心,恭敬心。如果持戒差的,看得好象沒有威光的,好象一朵花,蔫掉的花一樣的,萎縮縮的那個樣子,這個自己人家都可以很容易看出來,這個就是當下的效果,持戒不持戒當下就是産生這個,那麼後面的就是人家譏嫌,罵這些。當然犯了大戒的,人家就罵的。上海一個居士,因爲某一個法師,他是有家的,給人家作了戒和尚了。啊,大吵大鬧,不但是到處散發輿論,甚至于到北京去告,這樣子,你這個不光彩了啊。所以這裏就是說,假使偶一發生之後,就要去猛利地忏悔,知道它的過失,“安住正念”,就是《瑜伽師地論》的原文。

  在海公上師那裏,就是更給你進一層,怎麼下工夫,都給你說了。意思還是一樣的啊,言,就是言論,不正之言論不要有。思,不正的思想,不要有,那麼就是說,在人多的時候,不要去亂湊。就是不要去說閑話了,不正的言論。我們說比丘,一般最好不要人多的地方去,但是在家的習氣,卻偏偏歡喜人多好熱鬧。我們這裏走了一位很好一位年輕人啊,他也對這裏感到這裏清淨,學修都如法,去了來,來了去,去了來,叁四次,最後還是走了。問他,既然是這裏很好很好,爲什麼不住?他說這裏好象是太冷靜,不熱鬧。他歡喜,青年人了,叁五成群的,東說西說的,大家談談笑笑,這個他的滿意了。這裏大家,拿本書,要麼做什麼事情,要麼洗衣服,沒有功夫跟你說閑話。他感到這個好象不夠味道,走掉了,最後還是走了。那麼這個我們說比丘,出家不是跟你東說西說的了。你東說西說決定要犯過失的,持戒不清淨的,能夠有這樣的環境是好得不得了,你還不要。不要,你就是不想修行,那就算了。

  

  丁六 自顧尊高

  第六,“自顧尊高”。“六者自尊不輕蔑,自許凡夫下劣輩,聞諸菩薩難行事,猛勇勤修令漸能”,這個很多人要犯的啊。自尊,自己要尊重自己,“菩…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