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瞋所起的,不是貪起的。貪起的不是重罪。爲什麼?這是佛的密意,“謂諸菩薩,愛諸有情,憐諸有情,增上力故。凡有所作,一切皆是菩薩所作”,這所謂貪並不是這個下流的貪,是對有情起愛護的心,憐愍的心,以這樣的力量出來的話,一切所做都是要該做的。所以說即使是犯,也不算是很大的犯,“非非所作”,是應當作的,不是不應當做的。他這樣子做,不算怎麼犯。假使菩薩,反過來,“憎諸有情,嫉諸有情”,嫉妒有情瞋恨有情,這樣子不能修自利利他的心,那麼這樣子做的話,犯。
所以說,一般犯重的都是瞋心;貪心是犯的不是太重的。貪心爲什麼不重,攝受有情,他沒有離開攝受一切有情,他對一切有情都希望他能夠好了,要利益他的,攝受有情的心。所以說這個從菩薩戒裏看,叁個貪瞋癡的罪是不一樣的。
但是,我們說,由貪心犯戒不犯的話,這不是一般的人,這是成就增上意樂的,有悲心的人,那就是成就增上意樂就是清淨意樂了,那是地上的菩薩之上的。這個他以愛護衆生的心,做了那些事情,不犯。就是有大悲心的爲本的菩提心,也通達一切法空的道理的,智慧的人,這樣的人,才可以說不犯。
那開性戒也是這樣事情。那麼這裏還強調一下,出家菩薩不能開非梵行。那麼出家菩薩,一般說從菩提心出發,真正犯他勝罪也沒有。因爲偷盜,你沒有拿過來要自己用,不是自己得的心,也是爲了衆生,拿過來是爲衆生的,所以犯上品他勝罪的條件不會夠的,這不是上品的。那麼偷盜如此,殺人也如此,你不是瞋恨心,要斷他命的心,是爲了救人的心,這樣以慚愧的心來做的。所以說,(20B)出家菩薩真正的他勝罪不能犯的。不但是不淨行不犯,其他的殺、盜、淫、妄語等也不犯的,也不能犯的。這是關于這個犯的輕重問題。
乙四 安樂住緣
那麼下邊還有一個,我們說最後這個持戒有什麼好處?我們說持戒,我們經常說的,我們一輩子要有所成就,我們學了法,修行,花了很多氣力,總要成就嘛,要是什麼都沒有成就,不是白白花力氣嗎?怎麼成就?即身成佛。你要成就那麼高,那當然恐怕你這一輩子做不到,那你說“哎,不成就,我就不修了。”這樣子,你自暴自棄。即身成佛,固然是最高的成就,我們說最希望也能夠得到。但是你不是這樣的人,那你不妨把標准低一點,那麼現在我們說叁個成就。只要好好地把戒學好,菩薩戒學好,就得到成就。
什麼叁個成就,我們這裏要說一下,那是鼓勵大家好好學戒,這是宗大師特意把這個寫上去,也是《瑜伽師地論》有的。“如是菩薩,依止一切自毗奈耶,勤學所學,便得成就叁種圓滿,安樂而住。”(《菩薩戒品釋》卷五 二八)叁個圓滿,叁個圓滿了就是成就了。假使菩薩能夠根據自己的戒,精勤地修學,能夠得到叁種圓滿,“安樂而住”,而且很安樂地就安住在這個裏邊。哪叁個?“一者成就加行圓滿;二者成就意樂圓滿;叁者成就宿因圓滿。”叁個,一個是加行圓滿,一個是意樂圓滿,一個是宿因(宿世的宿,因緣的因),宿因圓滿。
第一個,加行圓滿,“雲何名爲加行圓滿?謂諸菩薩,于淨戒中行無缺犯” (《菩薩戒品釋》卷五 二九),在清淨戒裏邊,沒有犯。“于身語意清淨現行,不數毀犯”,身語意都是清淨的現行,不犯,不經常犯戒。同時偶爾犯了之後,“發露自惡。如是名爲加行圓滿”,能夠忏悔,這樣子的人,加行圓滿。持戒的加行圓滿,這是一個成就。
第二個,意樂圓滿,“雲何名爲意樂圓滿?謂諸菩薩,爲法出家,不爲活命” (《菩薩戒品釋》卷五 二九),爲法而出家的,不是因爲沒有飯吃來出家的。“求大菩提,非爲不求”,我們要所求,求什麼?求佛的大菩提,不是不求。就是出了家之後,是爲這個修行的,“爲求沙門,爲求涅槃,非爲不求”,一方面是求菩提,一方面還要求沙門,求涅槃,不是不求。“如是求者,不住懈怠”,既然要這樣求這麼高的目標,不能懈怠了,“不住懈怠,下劣精進”,不但是精進,而且不是下劣的精進,要上品的猛利的精進。“不雜衆多惡不善法”,不做那些不好的、很多的壞事,惡不善法不雜在裏邊。“雜染後有,有諸熾然、衆苦異熟”,你這樣子做了惡不善法嘛,將來就是有很苦的異熟果要出來的,所以沒有那些。“當來所有,生老病死”,既有苦異熟果,要感將來的生老病死的苦,這些都沒有。因爲你惡不善法不雜,後有那些苦的異熟、生老病死等等也會沒有。“如是名爲意樂圓滿”,這是意樂圓滿,這是菩薩的意樂圓滿。
那麼第叁個宿因圓滿,“雲何名爲宿因圓滿?謂諸菩薩,昔余生中修福修善,故于今世,種種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自無匮乏,複能于他廣行惠施,如是名爲宿因圓滿。”因爲菩薩過去生中,修福修善的,所以今生感到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乃至資身的雜物,各式各樣的東西,沒有缺少,不但自己沒有缺少,還能夠利他,“廣行惠施”,可以布施給人家,這個就叫宿因圓滿。
“菩薩如是依毗奈耶勤學所學,成就如是叁種圓滿,安樂而住。”這個叁個圓滿之後,就是安樂地住在戒品裏邊。這個就是我們修戒的叁個成就了。所以說,好好地學戒,也有它的一定的好處。反過來,“與此相違,當知成就叁種衰損”,不是圓滿了,要成就叁個衰損。“危苦而住”,那是很苦的住了,就是反過來了。
那麼宗大師解釋,能夠成就叁種圓滿。“菩薩于自毗奈耶中,勤學所學。便得成就叁種圓滿安樂而住,一加行圓滿,謂初于淨戒行無缺犯”(《菩薩戒品釋》卷五 二九),精勤地修學,能夠得到叁種的圓滿安樂。一個是加行圓滿,于淨戒沒有缺犯,“于叁業中清淨現行”,那麼,初,就是淨戒沒有犯,叁業清淨。“中于所學,尊重恭敬,安住上品不放逸行,不數毀犯。”“後設悔犯”,假使違犯的話,能夠“悔除自惡”,自己能夠好好忏悔,“此由自見清淨無犯,晝夜歡喜,安樂而住”,因爲看到自己對戒行清淨沒有犯,“晝夜歡喜”,起歡喜心,所以說真正持戒清淨的人,他心裏都是坦然,很高興,生歡喜心,不會愁眉苦惱的那個樣子,不會,這樣子安樂而住。這是第一個好處。
加行圓滿,宗大師給它分了叁個,就是根據原文,他把它分解叁:初,就是戒行沒有缺犯,叁業清淨現行,這是第一個,一點也不犯,就是專精無犯;中,于所學的地方,所學的學處,“尊重恭敬,安住上品不放逸行”,就是極大的不放逸,“不數毀犯”,偶爾違犯一點,馬上忏悔,不毀犯,假使違犯了,馬上忏悔幹淨。這樣子,看到自己對戒行清淨的,沒有犯的,晝夜生歡喜心,這個天然的。生歡喜心,才能得定,如果你戒行有虧,你心裏自己感到有歉,歉然,心裏愁悶,惡作,那就得不了定的。所以說,因戒得定,這就也是一個原因。心裏歡喜而住,那就是容易得定。
第二個意樂圓滿。“謂以如法修行意樂而求出家,非求活命意樂。”(《菩薩戒品釋》卷五 叁十)我們修行意樂是如法的,這樣子有如法的修行意樂出家的,不是爲了沒有飯吃,或者是逃避。有的人犯了罪,過去就是這樣的,你出了家之後,你犯了罪,就算了,不抓你了。因爲那個時候,尊重出家人了,現在可不行,你犯了罪,逃到僧團裏邊,人家發覺了,還是要抓去的。不是爲了活命,或者是逃避,或者其他的。這社會上很多啊,受到打擊或者是男女的事情失敗了,或者是生意上、經營上失敗了,或者是人家逼債,沒地方逃了。這樣子出家那就不行了,不是如法的。
真正的如法的意樂出家是爲了“求大菩提,非爲不求”,爲了是求佛的大菩提,不是不求。這是強調一下真正地爲求大菩提。“爲求沙門,爲求涅槃,非爲不求。如是求者,于諸善法,發勤精進”,這樣子求,這麼高尚的目的,當然對一切善法,要發起精進了。大菩提不是一句口話了,要修一切善法了,“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金剛經》),就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那你一切善法沒有修好,得不到的,那就大大的精進要修了。“不住懈怠,下劣精進”,精進不能下劣,要上品的猛利的精進。“不雜衆多惡不善法”,什麼叫不善?現世多生雜染,生起煩惱心,後有的苦。這是雜染,不善法,不雜進去。
那麼什麼叫“沙門”,“求沙門”,“求涅槃”?“求沙門”你說我們不是沙門嗎?還要求啥,不是已經求到了嘛?你這個沙門是表面上的沙門。真正的沙門,我們《俱舍》裏有,“淨道沙門性”,沙門的性是淨道,無漏道,你得到了沒有,無漏道才是真正的沙門。現在你是形式的沙門,還沒有證到,內涵的沙門要證到無漏道才稱得上是沙門。那麼這裏就是說,宗大師的說法,“謂十地中,修行叁學之道”,叫沙門。十地中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五地……十地,修行的,修學叁學,修行戒定慧。這個道,就是無漏道了,登地以上嘛,就是見道以後了,就是無漏道了。跟《俱舍》是一樣的,他不過是說十地來具體地說這個無漏道是登了地之後,初地以上,十地當中,修行的叁學之道,就是沙門。我們是爲求這個。
那麼海公上師也經常鼓勵我們,你說你們即身成佛,大家問問自己,有沒有這個善根。萬一沒有的話,一個最低的要求,見道。這一輩子總希望見道。能夠見了道之後,無漏的道得到了,法眼開了,那麼這樣子,你以後修行才有辦法。否則的話會退,不保險。所以說,我們即身成佛的心,有這個是很好,但是不要狂。自己是一個凡夫,煩惱很重,你說即身要成佛,這個你自不量力,這是一個很幼稚的想法。那麼就是說要即身見道,希望大家這個心,根據海公上師的要求,大家建立起來,這一輩子要見個道,希望能夠見道。當然這個要求不是很低,也相當高啊!但是比即身成佛畢竟要近得多了,也就是可能實現的可能性也大得多了。那麼就向這個目標進軍,要現世見道…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