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83

  ..續本文上一頁

  那麼另外,“求涅槃”,這個涅槃指的是無住涅槃,就是佛的大涅槃,我們出家是爲了求這個。再強調一下,爲的求大菩提,爲的求沙門,就是無漏道——十地的戒定慧道,再要的就是求無住的涅槃,爲這樣子的意樂心出家的,叫意樂清淨。那麼這個就是說了,我們真正出了家之後,即使你開始的時候,出家的意樂心還夠不上這個要求,但是經過學習之後,就要慢慢趨向這個要求。不要學了半天,還是爲了個生活舒服。

  我們這裏以前就有一位,大學生,大學畢業的,出家了,這個很可貴,看破紅塵了。結果,他是爲了生活安逸,不要辛苦,要吃好、穿好,懶惰,不要動,不要勞動。這裏住了,感到管得太緊了不舒服,他要到上邊山後邊一個小廟去住,那裏沒人管了,好舒服。哪知道他去了沒有好久,那裏一個老婆婆來告狀了,“哎呀,你們那個人不行啊,他專門吃好的,住在樓上,把人家供養的好東西拿上去一個人在煮,什麼事情也不幹,髒得不得了,不打掃衛生”。把他趕出去了。去的時候,我們早就說了,你們去了,這是屬于你們的人了,跟我們無關,否則的話,她要來跟我們說話。這個你跟我說沒有用,你們自己的人了,你要他去的嘛,不是我們給你派過來的。有這樣的人的,他目的是如此。這個太低微了。我們說真正地出了家之後,不管你開始出家動機如何,經過學習之後,一定要趨向這個方面:爲求大菩提,爲求沙門,爲求涅槃。

  第叁個宿因圓滿。“謂諸菩薩昔余生中,修福行施修善”(《菩薩戒品釋》卷五 叁十),他修福報,行布施,修善法。“斷除大財位障”,就是貧窮的障除掉了,他就得大財富。“故令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等等資身雜具,“自無匮乏,複能施他”,一點也不缺乏,不但不缺乏,還能布施他。“由此永離匮乏苦故,安樂而住”,沒有這個匮乏的不足的苦,就可以安樂而住。那麼這個“安樂而住”,只要我們好好地持菩薩戒,都會得到這個安樂住。這個不太高了嘛,比見道還要低得多,大家當下都可以做到的。

  你說你清淨而住,心裏安樂,不要犯戒,犯了之後,馬上忏悔,不要覆藏,那麼這是第一個安樂而住。第二個,你意樂心,自己求菩提,求涅槃,求沙門,那你是高尚的意樂,也就是自己感到安樂而住,不會起煩惱,也不會感到煩惱以後引起的異熟苦果,這是第二個安樂而住。第叁個,過去現在都行菩薩道,這些資身資具,非常豐富,而且還能布施人家,沒有不足之苦,也是安樂而住。這叁個安樂而住,成就叁個,只要菩薩戒好好修持都能達到的。

  那麼我們總結了,菩薩戒講了那麼多,好處,高的我們暫時不說,見道、成佛,暫時不說。這叁個擺在面前的,當下能得的,大家希望從這方面努力。

  

  那麼最後,我們這本書不是我們開頭講過了,那個在《瑜伽師地論》講戒,一共有九個科目:一個是自性戒,一個是一切戒,一個是難行戒,一個是一切門戒,一個是善士戒,一切種戒,遂求戒,二世樂戒,清淨戒10。一共講九個科目。而我們講了哪兩個?自性戒開始講了。從那麼多戒條一直到後來的忏悔的幹淨等等意樂圓滿,這都屬于一切戒,第二個科目。一切戒是最廣的,也是最基本的,內涵最豐富的。那麼,這個一切戒講好之後,後邊還有難行戒、一切門戒、善士戒、一切種戒、遂求戒、二世樂戒、清淨戒,這個好象我們一開頭給你們抄過,一個頌有九個,這九個,後邊六個都是從一切戒裏邊開出來的差別。那麼這個在宗大師的《菩薩戒品釋》裏邊他是都講的。那麼因爲前面的廣的講過了,後的是略略地都講了一下,也就很清楚了。

  我們這本海公上師集的這個《菩提宗道菩薩戒》,他只重在戒相,也提了一點忏悔的方式,忏悔文沒有寫上去。那麼忏悔文以後要根據這個《菩薩戒品釋》,《瑜伽師地論》也有,把他補上去就行了。集後後邊的那些差別,因爲不是海公上師的重點了,他就沒有集,那麼我們要知道,在《瑜伽師地論》講戒,講菩薩戒,一共講了九個項目。我們在這裏講的是前面的兩個項目,也就是海公上師的要求,把菩薩戒的戒相講完。後邊這些,不是很重要了,也就不講了。

  那麼今天,我們講到這裏,基本上是菩薩戒的這個集頌講好了。那麼本來我們的要參考的書——《戒品釋》,到現在還沒有來,只好以後來了之後,在空閑的時候,大家拿來參考。假使在學其他的時候,也不一定馬上去看這個。

  我們的要求就是說,也就是你們學的最好的辦法,講什麼,看什麼,研究什麼,討論什麼。你們最近的討論,就是我發覺一個毛病:講這個,討論前面的。今天講的,馬上討論還能記得住,等到你前面討論完了,再來討論這個,忘掉了。很多內容都沒有了。那你討論,幹巴巴的,沒有味道,念了一遍文,大家聽聽,還是不來好些,那麼這樣子討論效果就差了。最好討論當下的。我們說打鐵,趁熱打鐵,這個話我經常說,把鐵燒得紅紅的,你不打,冷掉了,去打,你怎麼打得出東西來?你燒得紅紅的時候,你一打,要打什麼都出來了,等到冷掉了,你要去打的話,再費好大勁,把鐵打爛得成了粉碎了,你還是打不出一個東西來。

  所以這個善巧方便要有,你學法要有善巧,做人也要善巧,修行更要善巧,方便善巧而生。我們說“無方便則遠,方便善巧近”11,這個是《現觀莊嚴論》裏一個頌。成佛叁大阿僧祗劫,沒有方便的恐怕還不夠,還得要長一點。但是有方便善巧的,即身成佛都可以。那就是有沒有方便善巧了。方便善巧有跟沒有,差別是大得不得了。那麼你們在這個學習也好,修行也好,一定要去追求方便善巧。

  方便善巧哪裏追求?叁藏十二部經裏邊都是修行的方便善巧,都在裏邊。就是自己要好好地去琢磨了。不要是粗心大意,聽了之後,大開口亂吞,一口吞,吞下去了之後,我們說吃東西一樣的,一口吞下去了,當然屙出來的還是原來東西,你假使一個板栗,你皮不剝,那麼厚的殼子,你把一口吞下去了,你去看看,你檢查一下,你大糞裏邊就是這麼一個東西,一點都沒有消化,還是原封出來。

  那你學法也是這樣子,你要學了之後,要消化了,要如理思惟,慢慢地把它消化。不消化的話,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對自己一點也沒有受益。沒有受益的話,那就改變不了自己身心,身口意不能淨化,那要修行很困難了。那就是耳邊風了。

  我們看到,很多人從小出家,什麼大法師的講經都去參加,哪裏講經哪裏去,很精進。但到老了,一無所得,爲什麼?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他名詞聽了很多,在老婆婆面前可以說一大套,真正有學問的、研究佛教的人面前不敢說了。因爲說出來,他自己也知道不成套的,東一句,西一句,抓起來的。我們說中醫,他開藥方子有湯頭的,這個藥那個藥配起來一套,能治病的。你亂七八糟抓一付,抓的藥,這裏抓一把,那裏抓一把,吃了不害死人還是好的,你不要說治病了。所以說,不能亂套的。方便善巧,這個很重要。

  好!今天我們講到這裏。

  附一 思考題

  第一講

  1、禮釋尊頌試分析其贊禮內容。

  2、總釋禮彌勒及無著菩薩贊頌之內涵。

  3、對菩薩學處堪能與不堪能學修之士夫兩類各述其要。

  4、述無著菩薩撰《菩薩地》因緣。

  5、述宗大師造論因緣。

  6、述菩薩願與菩薩行之辯證關系,並述其中菩薩持戒之關系。

  7、何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8、述菩薩戒與別解脫戒之關系。

  《瑜伽·菩薩地》: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是名略說戒

  

  第二講

  9、論雲:『若于此中不學不信,縱謂大乘,亦唯隨逐自許而轉。』《聖叁律儀經》:『聞如是法若不無間殷重修行,此定不能現證無上正等菩提。』試用自己言論經驗,論證其義。

  10、何謂菩薩叁聚淨戒?其間相互關系雲何?

  11、何故淨戒定分爲叁?

  12、密乘行者需不需受菩薩戒?

  13、修密乘者,應具幾法而得圓滿?

  14、雲何菩薩自性戒具四功德?

  15、受菩薩戒需不需戒師?雲何?

  16、試述受戒擇師之標准。

  17、試述菩薩自性戒之四種勝利。

  18、受持菩薩學處,先所受聲聞律儀應否舍棄?

  19、善護律儀戒,該怎麼做?

  

  第叁講

  20、菩薩要遠離過去、未來、現在叁時諸欲境,有什麼方便?

  21、爲什麼講律儀戒,偏就出家律儀而言?

  22、用輪王寶位、天魔王宮、國王利養來比喻,其義何在?

  23、第四身心遠離,其中『喜足』兩字,含幾層意義?

  24、雜染言論與諸惡尋思之危害性如何?試舉例說明之。又如何對治?

  25、自尊與我慢有無相同之處?

  26、柔和一條『常觀己過,不伺他非』,是否等于袖手不管是非曲直?

  27、自扪其心,能堪忍他方侵害否?試挖其根,並如何對治。

  28、諸行不放逸,具說有五支所攝不放逸行,雲何五支?一一詳釋之。

  

  第四講

  29、依軌則行包含哪些內涵?

  30、增上戒學與定學有什麼關系?

  31、何謂淨命?何謂邪命?

  32、所謂五邪命指什麼五種?

  33、攝善法戒之具足因緣是何?

  34、慧度與前五度之不同點雲何?

  

  第五講

  35、試述前五度之違逆品,及如何對治。

  36、慧波羅蜜漸次有哪些?

  37、依宗大師解『漸次』是何義?

  38、什麼叫慧心刻意?

  39、饒益有情戒有幾許因相?與略頌『余攝饒益戒十二』有何不同?爲何?

  40、于有情應作助伴有哪八種?

  41、除七苦指哪七苦?

  42、于眛理者如何開示正法?

  43、答一切問應具哪些德?

  44、眛理者具體指哪些有情?如何善巧對治?

  

  第六講

  45、如何于諸有情知…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