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另外,“求涅槃”,这个涅槃指的是无住涅槃,就是佛的大涅槃,我们出家是为了求这个。再强调一下,为的求大菩提,为的求沙门,就是无漏道——十地的戒定慧道,再要的就是求无住的涅槃,为这样子的意乐心出家的,叫意乐清净。那么这个就是说了,我们真正出了家之后,即使你开始的时候,出家的意乐心还够不上这个要求,但是经过学习之后,就要慢慢趋向这个要求。不要学了半天,还是为了个生活舒服。
我们这里以前就有一位,大学生,大学毕业的,出家了,这个很可贵,看破红尘了。结果,他是为了生活安逸,不要辛苦,要吃好、穿好,懒惰,不要动,不要劳动。这里住了,感到管得太紧了不舒服,他要到上边山后边一个小庙去住,那里没人管了,好舒服。哪知道他去了没有好久,那里一个老婆婆来告状了,“哎呀,你们那个人不行啊,他专门吃好的,住在楼上,把人家供养的好东西拿上去一个人在煮,什么事情也不干,脏得不得了,不打扫卫生”。把他赶出去了。去的时候,我们早就说了,你们去了,这是属于你们的人了,跟我们无关,否则的话,她要来跟我们说话。这个你跟我说没有用,你们自己的人了,你要他去的嘛,不是我们给你派过来的。有这样的人的,他目的是如此。这个太低微了。我们说真正地出了家之后,不管你开始出家动机如何,经过学习之后,一定要趋向这个方面:为求大菩提,为求沙门,为求涅槃。
第三个宿因圆满。“谓诸菩萨昔余生中,修福行施修善”(《菩萨戒品释》卷五 三十),他修福报,行布施,修善法。“断除大财位障”,就是贫穷的障除掉了,他就得大财富。“故令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等等资身杂具,“自无匮乏,复能施他”,一点也不缺乏,不但不缺乏,还能布施他。“由此永离匮乏苦故,安乐而住”,没有这个匮乏的不足的苦,就可以安乐而住。那么这个“安乐而住”,只要我们好好地持菩萨戒,都会得到这个安乐住。这个不太高了嘛,比见道还要低得多,大家当下都可以做到的。
你说你清净而住,心里安乐,不要犯戒,犯了之后,马上忏悔,不要覆藏,那么这是第一个安乐而住。第二个,你意乐心,自己求菩提,求涅槃,求沙门,那你是高尚的意乐,也就是自己感到安乐而住,不会起烦恼,也不会感到烦恼以后引起的异熟苦果,这是第二个安乐而住。第三个,过去现在都行菩萨道,这些资身资具,非常丰富,而且还能布施人家,没有不足之苦,也是安乐而住。这三个安乐而住,成就三个,只要菩萨戒好好修持都能达到的。
那么我们总结了,菩萨戒讲了那么多,好处,高的我们暂时不说,见道、成佛,暂时不说。这三个摆在面前的,当下能得的,大家希望从这方面努力。
那么最后,我们这本书不是我们开头讲过了,那个在《瑜伽师地论》讲戒,一共有九个科目:一个是自性戒,一个是一切戒,一个是难行戒,一个是一切门戒,一个是善士戒,一切种戒,遂求戒,二世乐戒,清净戒10。一共讲九个科目。而我们讲了哪两个?自性戒开始讲了。从那么多戒条一直到后来的忏悔的干净等等意乐圆满,这都属于一切戒,第二个科目。一切戒是最广的,也是最基本的,内涵最丰富的。那么,这个一切戒讲好之后,后边还有难行戒、一切门戒、善士戒、一切种戒、遂求戒、二世乐戒、清净戒,这个好象我们一开头给你们抄过,一个颂有九个,这九个,后边六个都是从一切戒里边开出来的差别。那么这个在宗大师的《菩萨戒品释》里边他是都讲的。那么因为前面的广的讲过了,后的是略略地都讲了一下,也就很清楚了。
我们这本海公上师集的这个《菩提宗道菩萨戒》,他只重在戒相,也提了一点忏悔的方式,忏悔文没有写上去。那么忏悔文以后要根据这个《菩萨戒品释》,《瑜伽师地论》也有,把他补上去就行了。集后后边的那些差别,因为不是海公上师的重点了,他就没有集,那么我们要知道,在《瑜伽师地论》讲戒,讲菩萨戒,一共讲了九个项目。我们在这里讲的是前面的两个项目,也就是海公上师的要求,把菩萨戒的戒相讲完。后边这些,不是很重要了,也就不讲了。
那么今天,我们讲到这里,基本上是菩萨戒的这个集颂讲好了。那么本来我们的要参考的书——《戒品释》,到现在还没有来,只好以后来了之后,在空闲的时候,大家拿来参考。假使在学其他的时候,也不一定马上去看这个。
我们的要求就是说,也就是你们学的最好的办法,讲什么,看什么,研究什么,讨论什么。你们最近的讨论,就是我发觉一个毛病:讲这个,讨论前面的。今天讲的,马上讨论还能记得住,等到你前面讨论完了,再来讨论这个,忘掉了。很多内容都没有了。那你讨论,干巴巴的,没有味道,念了一遍文,大家听听,还是不来好些,那么这样子讨论效果就差了。最好讨论当下的。我们说打铁,趁热打铁,这个话我经常说,把铁烧得红红的,你不打,冷掉了,去打,你怎么打得出东西来?你烧得红红的时候,你一打,要打什么都出来了,等到冷掉了,你要去打的话,再费好大劲,把铁打烂得成了粉碎了,你还是打不出一个东西来。
所以这个善巧方便要有,你学法要有善巧,做人也要善巧,修行更要善巧,方便善巧而生。我们说“无方便则远,方便善巧近”11,这个是《现观庄严论》里一个颂。成佛三大阿僧祗劫,没有方便的恐怕还不够,还得要长一点。但是有方便善巧的,即身成佛都可以。那就是有没有方便善巧了。方便善巧有跟没有,差别是大得不得了。那么你们在这个学习也好,修行也好,一定要去追求方便善巧。
方便善巧哪里追求?三藏十二部经里边都是修行的方便善巧,都在里边。就是自己要好好地去琢磨了。不要是粗心大意,听了之后,大开口乱吞,一口吞,吞下去了之后,我们说吃东西一样的,一口吞下去了,当然屙出来的还是原来东西,你假使一个板栗,你皮不剥,那么厚的壳子,你把一口吞下去了,你去看看,你检查一下,你大粪里边就是这么一个东西,一点都没有消化,还是原封出来。
那你学法也是这样子,你要学了之后,要消化了,要如理思惟,慢慢地把它消化。不消化的话,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对自己一点也没有受益。没有受益的话,那就改变不了自己身心,身口意不能净化,那要修行很困难了。那就是耳边风了。
我们看到,很多人从小出家,什么大法师的讲经都去参加,哪里讲经哪里去,很精进。但到老了,一无所得,为什么?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他名词听了很多,在老婆婆面前可以说一大套,真正有学问的、研究佛教的人面前不敢说了。因为说出来,他自己也知道不成套的,东一句,西一句,抓起来的。我们说中医,他开药方子有汤头的,这个药那个药配起来一套,能治病的。你乱七八糟抓一付,抓的药,这里抓一把,那里抓一把,吃了不害死人还是好的,你不要说治病了。所以说,不能乱套的。方便善巧,这个很重要。
好!今天我们讲到这里。
附一 思考题
第一讲
1、礼释尊颂试分析其赞礼内容。
2、总释礼弥勒及无著菩萨赞颂之内涵。
3、对菩萨学处堪能与不堪能学修之士夫两类各述其要。
4、述无著菩萨撰《菩萨地》因缘。
5、述宗大师造论因缘。
6、述菩萨愿与菩萨行之辩证关系,并述其中菩萨持戒之关系。
7、何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8、述菩萨戒与别解脱戒之关系。
《瑜伽·菩萨地》:自性、一切、难 一切门、善士
一切种、遂求 二世乐、清净
如是九种相 是名略说戒
第二讲
9、论云:『若于此中不学不信,纵谓大乘,亦唯随逐自许而转。』《圣三律仪经》:『闻如是法若不无间殷重修行,此定不能现证无上正等菩提。』试用自己言论经验,论证其义。
10、何谓菩萨三聚净戒?其间相互关系云何?
11、何故净戒定分为三?
12、密乘行者需不需受菩萨戒?
13、修密乘者,应具几法而得圆满?
14、云何菩萨自性戒具四功德?
15、受菩萨戒需不需戒师?云何?
16、试述受戒择师之标准。
17、试述菩萨自性戒之四种胜利。
18、受持菩萨学处,先所受声闻律仪应否舍弃?
19、善护律仪戒,该怎么做?
第三讲
20、菩萨要远离过去、未来、现在三时诸欲境,有什么方便?
21、为什么讲律仪戒,偏就出家律仪而言?
22、用轮王宝位、天魔王宫、国王利养来比喻,其义何在?
23、第四身心远离,其中『喜足』两字,含几层意义?
24、杂染言论与诸恶寻思之危害性如何?试举例说明之。又如何对治?
25、自尊与我慢有无相同之处?
26、柔和一条『常观己过,不伺他非』,是否等于袖手不管是非曲直?
27、自扪其心,能堪忍他方侵害否?试挖其根,并如何对治。
28、诸行不放逸,具说有五支所摄不放逸行,云何五支?一一详释之。
第四讲
29、依轨则行包含哪些内涵?
30、增上戒学与定学有什么关系?
31、何谓净命?何谓邪命?
32、所谓五邪命指什么五种?
33、摄善法戒之具足因缘是何?
34、慧度与前五度之不同点云何?
第五讲
35、试述前五度之违逆品,及如何对治。
36、慧波罗蜜渐次有哪些?
37、依宗大师解『渐次』是何义?
38、什么叫慧心刻意?
39、饶益有情戒有几许因相?与略颂『余摄饶益戒十二』有何不同?为何?
40、于有情应作助伴有哪八种?
41、除七苦指哪七苦?
42、于眛理者如何开示正法?
43、答一切问应具哪些德?
44、眛理者具体指哪些有情?如何善巧对治?
第六讲
45、如何于诸有情知…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