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瞋所起的,不是贪起的。贪起的不是重罪。为什么?这是佛的密意,“谓诸菩萨,爱诸有情,怜诸有情,增上力故。凡有所作,一切皆是菩萨所作”,这所谓贪并不是这个下流的贪,是对有情起爱护的心,怜愍的心,以这样的力量出来的话,一切所做都是要该做的。所以说即使是犯,也不算是很大的犯,“非非所作”,是应当作的,不是不应当做的。他这样子做,不算怎么犯。假使菩萨,反过来,“憎诸有情,嫉诸有情”,嫉妒有情瞋恨有情,这样子不能修自利利他的心,那么这样子做的话,犯。
所以说,一般犯重的都是瞋心;贪心是犯的不是太重的。贪心为什么不重,摄受有情,他没有离开摄受一切有情,他对一切有情都希望他能够好了,要利益他的,摄受有情的心。所以说这个从菩萨戒里看,三个贪瞋痴的罪是不一样的。
但是,我们说,由贪心犯戒不犯的话,这不是一般的人,这是成就增上意乐的,有悲心的人,那就是成就增上意乐就是清净意乐了,那是地上的菩萨之上的。这个他以爱护众生的心,做了那些事情,不犯。就是有大悲心的为本的菩提心,也通达一切法空的道理的,智慧的人,这样的人,才可以说不犯。
那开性戒也是这样事情。那么这里还强调一下,出家菩萨不能开非梵行。那么出家菩萨,一般说从菩提心出发,真正犯他胜罪也没有。因为偷盗,你没有拿过来要自己用,不是自己得的心,也是为了众生,拿过来是为众生的,所以犯上品他胜罪的条件不会够的,这不是上品的。那么偷盗如此,杀人也如此,你不是瞋恨心,要断他命的心,是为了救人的心,这样以惭愧的心来做的。所以说,(20B)出家菩萨真正的他胜罪不能犯的。不但是不净行不犯,其他的杀、盗、淫、妄语等也不犯的,也不能犯的。这是关于这个犯的轻重问题。
乙四 安乐住缘
那么下边还有一个,我们说最后这个持戒有什么好处?我们说持戒,我们经常说的,我们一辈子要有所成就,我们学了法,修行,花了很多气力,总要成就嘛,要是什么都没有成就,不是白白花力气吗?怎么成就?即身成佛。你要成就那么高,那当然恐怕你这一辈子做不到,那你说“哎,不成就,我就不修了。”这样子,你自暴自弃。即身成佛,固然是最高的成就,我们说最希望也能够得到。但是你不是这样的人,那你不妨把标准低一点,那么现在我们说三个成就。只要好好地把戒学好,菩萨戒学好,就得到成就。
什么三个成就,我们这里要说一下,那是鼓励大家好好学戒,这是宗大师特意把这个写上去,也是《瑜伽师地论》有的。“如是菩萨,依止一切自毗奈耶,勤学所学,便得成就三种圆满,安乐而住。”(《菩萨戒品释》卷五 二八)三个圆满,三个圆满了就是成就了。假使菩萨能够根据自己的戒,精勤地修学,能够得到三种圆满,“安乐而住”,而且很安乐地就安住在这个里边。哪三个?“一者成就加行圆满;二者成就意乐圆满;三者成就宿因圆满。”三个,一个是加行圆满,一个是意乐圆满,一个是宿因(宿世的宿,因缘的因),宿因圆满。
第一个,加行圆满,“云何名为加行圆满?谓诸菩萨,于净戒中行无缺犯” (《菩萨戒品释》卷五 二九),在清净戒里边,没有犯。“于身语意清净现行,不数毁犯”,身语意都是清净的现行,不犯,不经常犯戒。同时偶尔犯了之后,“发露自恶。如是名为加行圆满”,能够忏悔,这样子的人,加行圆满。持戒的加行圆满,这是一个成就。
第二个,意乐圆满,“云何名为意乐圆满?谓诸菩萨,为法出家,不为活命” (《菩萨戒品释》卷五 二九),为法而出家的,不是因为没有饭吃来出家的。“求大菩提,非为不求”,我们要所求,求什么?求佛的大菩提,不是不求。就是出了家之后,是为这个修行的,“为求沙门,为求涅槃,非为不求”,一方面是求菩提,一方面还要求沙门,求涅槃,不是不求。“如是求者,不住懈怠”,既然要这样求这么高的目标,不能懈怠了,“不住懈怠,下劣精进”,不但是精进,而且不是下劣的精进,要上品的猛利的精进。“不杂众多恶不善法”,不做那些不好的、很多的坏事,恶不善法不杂在里边。“杂染后有,有诸炽然、众苦异熟”,你这样子做了恶不善法嘛,将来就是有很苦的异熟果要出来的,所以没有那些。“当来所有,生老病死”,既有苦异熟果,要感将来的生老病死的苦,这些都没有。因为你恶不善法不杂,后有那些苦的异熟、生老病死等等也会没有。“如是名为意乐圆满”,这是意乐圆满,这是菩萨的意乐圆满。
那么第三个宿因圆满,“云何名为宿因圆满?谓诸菩萨,昔余生中修福修善,故于今世,种种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自无匮乏,复能于他广行惠施,如是名为宿因圆满。”因为菩萨过去生中,修福修善的,所以今生感到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乃至资身的杂物,各式各样的东西,没有缺少,不但自己没有缺少,还能够利他,“广行惠施”,可以布施给人家,这个就叫宿因圆满。
“菩萨如是依毗奈耶勤学所学,成就如是三种圆满,安乐而住。”这个三个圆满之后,就是安乐地住在戒品里边。这个就是我们修戒的三个成就了。所以说,好好地学戒,也有它的一定的好处。反过来,“与此相违,当知成就三种衰损”,不是圆满了,要成就三个衰损。“危苦而住”,那是很苦的住了,就是反过来了。
那么宗大师解释,能够成就三种圆满。“菩萨于自毗奈耶中,勤学所学。便得成就三种圆满安乐而住,一加行圆满,谓初于净戒行无缺犯”(《菩萨戒品释》卷五 二九),精勤地修学,能够得到三种的圆满安乐。一个是加行圆满,于净戒没有缺犯,“于三业中清净现行”,那么,初,就是净戒没有犯,三业清净。“中于所学,尊重恭敬,安住上品不放逸行,不数毁犯。”“后设悔犯”,假使违犯的话,能够“悔除自恶”,自己能够好好忏悔,“此由自见清净无犯,昼夜欢喜,安乐而住”,因为看到自己对戒行清净没有犯,“昼夜欢喜”,起欢喜心,所以说真正持戒清净的人,他心里都是坦然,很高兴,生欢喜心,不会愁眉苦恼的那个样子,不会,这样子安乐而住。这是第一个好处。
加行圆满,宗大师给它分了三个,就是根据原文,他把它分解三:初,就是戒行没有缺犯,三业清净现行,这是第一个,一点也不犯,就是专精无犯;中,于所学的地方,所学的学处,“尊重恭敬,安住上品不放逸行”,就是极大的不放逸,“不数毁犯”,偶尔违犯一点,马上忏悔,不毁犯,假使违犯了,马上忏悔干净。这样子,看到自己对戒行清净的,没有犯的,昼夜生欢喜心,这个天然的。生欢喜心,才能得定,如果你戒行有亏,你心里自己感到有歉,歉然,心里愁闷,恶作,那就得不了定的。所以说,因戒得定,这就也是一个原因。心里欢喜而住,那就是容易得定。
第二个意乐圆满。“谓以如法修行意乐而求出家,非求活命意乐。”(《菩萨戒品释》卷五 三十)我们修行意乐是如法的,这样子有如法的修行意乐出家的,不是为了没有饭吃,或者是逃避。有的人犯了罪,过去就是这样的,你出了家之后,你犯了罪,就算了,不抓你了。因为那个时候,尊重出家人了,现在可不行,你犯了罪,逃到僧团里边,人家发觉了,还是要抓去的。不是为了活命,或者是逃避,或者其他的。这社会上很多啊,受到打击或者是男女的事情失败了,或者是生意上、经营上失败了,或者是人家逼债,没地方逃了。这样子出家那就不行了,不是如法的。
真正的如法的意乐出家是为了“求大菩提,非为不求”,为了是求佛的大菩提,不是不求。这是强调一下真正地为求大菩提。“为求沙门,为求涅槃,非为不求。如是求者,于诸善法,发勤精进”,这样子求,这么高尚的目的,当然对一切善法,要发起精进了。大菩提不是一句口话了,要修一切善法了,“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金刚经》),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那你一切善法没有修好,得不到的,那就大大的精进要修了。“不住懈怠,下劣精进”,精进不能下劣,要上品的猛利的精进。“不杂众多恶不善法”,什么叫不善?现世多生杂染,生起烦恼心,后有的苦。这是杂染,不善法,不杂进去。
那么什么叫“沙门”,“求沙门”,“求涅槃”?“求沙门”你说我们不是沙门吗?还要求啥,不是已经求到了嘛?你这个沙门是表面上的沙门。真正的沙门,我们《俱舍》里有,“净道沙门性”,沙门的性是净道,无漏道,你得到了没有,无漏道才是真正的沙门。现在你是形式的沙门,还没有证到,内涵的沙门要证到无漏道才称得上是沙门。那么这里就是说,宗大师的说法,“谓十地中,修行三学之道”,叫沙门。十地中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十地,修行的,修学三学,修行戒定慧。这个道,就是无漏道了,登地以上嘛,就是见道以后了,就是无漏道了。跟《俱舍》是一样的,他不过是说十地来具体地说这个无漏道是登了地之后,初地以上,十地当中,修行的三学之道,就是沙门。我们是为求这个。
那么海公上师也经常鼓励我们,你说你们即身成佛,大家问问自己,有没有这个善根。万一没有的话,一个最低的要求,见道。这一辈子总希望见道。能够见了道之后,无漏的道得到了,法眼开了,那么这样子,你以后修行才有办法。否则的话会退,不保险。所以说,我们即身成佛的心,有这个是很好,但是不要狂。自己是一个凡夫,烦恼很重,你说即身要成佛,这个你自不量力,这是一个很幼稚的想法。那么就是说要即身见道,希望大家这个心,根据海公上师的要求,大家建立起来,这一辈子要见个道,希望能够见道。当然这个要求不是很低,也相当高啊!但是比即身成佛毕竟要近得多了,也就是可能实现的可能性也大得多了。那么就向这个目标进军,要现世见道…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