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P81

  ..续本文上一页作罪都是一个人面前忏,发露众罪,忏的方法,发露的说的话一样,跟前面一样。假使没有如法的可以忏悔的人,就是说本来是要有受过菩萨戒的,那么你假使比丘,要受过菩萨戒的比丘了,假使你是在家人,受过菩萨戒在家人可以了,居士也可以。但是假使没有的话,那么要找比丘、比丘尼,受过比丘、比丘尼戒的,也可以跟他(她)这里发露忏悔,假使都没有怎么办?假使一个也没有的,可以对悔的那个如法地忏罪的人没有,那么就要自己发誓,永远将来再也不犯。自己发誓,这样子也可以还出。那么这样子的罪,宗大师的意思,最好还是要人面前,就是你虽然没有如法的、对忏悔的人没有,你自己发露,自己发誓,那个也可以忏除。但是要对人,要一个人知道,给人知道起惭愧心。如果没有人知道,你自己发个誓,没有第三者知道,你惭愧心生起来不够的话,那就力量不如这个好。

  那么在这里宗大师又来一个提高警惕的事情,他就是说,中下品的缠或者是四十五个恶作罪。为什么四十五?不是四十六吗?因为饶益有情写十一个,有的地方是十一个,那成了四十五了。“如是恶作四十六”,我们的颂里四十六了,或者是就是饶益有情戒里边,把看病的跟“不济七苦盲聋等”,把它合了一个罪了,那么就是十一个了,十一个就是四十五个了。就是四十五个恶作罪,跟这个中下品的他胜罪,假使有那个可以忏的补特伽罗,你不向人忏,而自己发个誓,自己这样子发个誓,以自己防心来清净的话,不行。有如法的人能忏悔的,一定要人前忏,实在没有的时候,才能采用这个自心忏的办法。那么即使自心忏,最好也对一个人,即使不是如法的人,也对一个人。

  那么这里他引一些文,就是对人的好处,他说“设有违犯”,那些违犯,假使能对一个补特伽罗发露忏悔的话,容易起生惭愧心,所以最好;即使没有如法的人,你自己自心发誓的话,也对人面前,那么容易生惭愧心,所以这个方法最好。假使还没有人的话,就佛菩萨面前忏悔。这个《瑜伽师地论》有这个话,“于自愆犯”,自己犯的话,“审谛了知,深见过患,既审了知深见过已,其未犯者,专意护持,其已犯者,于佛菩萨,同法者所”(《菩萨戒品释》卷五 二三),一起修法的人,或者佛菩萨面前,“发露悔除”,即使没有如法的人,也是自心忏的话,最好佛菩萨面前,或者跟你一起修法的人面前,有一个人也好,发露悔除,这个容易起惭愧心。

  那么《菩萨地》第十七品里边也有这个话,《瑜伽师地论》里边,“又诸菩萨过去现在一切误失,一切违犯,以净调柔,爱乐随顺,所学戒心,想对十方佛世尊所,至诚发露,悔往修来,亦劝导他,作如是事”,自己在佛菩萨面前忏悔,也劝人家这样做,这样子,“数数发露所犯,少用功力,一切业障,皆得解脱”,这样子数数地发露,那么就经常这样子忏悔,用很少的气力,一切障都可以解脱。这是发露的好处。

  下边我们再说,就是轻重了,贪瞋痴里边犯的轻重的比较。菩萨戒,犯菩萨戒最重的是瞋心相应的,那就犯他胜罪了,若瞋心相应的他胜罪,你是要忏悔的话,当然是破戒了,但破戒还得忏悔,你再重受了,忏悔之后再重受,前面讲过的,要十个人,要对十个人忏;假使以痴心犯的,那么五个人忏;以贪心犯的,只要一个、两个人忏就可以了。因为贪心犯的,没有舍有情;瞋心犯的绝对是舍弃有情的,所以最重。所以这个菩萨戒里边,这个贪瞋痴三个有轻重的。那么这个犯戒的罪忏干净之后,并不是等于你的异熟果的业报就轻了,犯戒的罪即使忏干净了,感异熟果的业报还在,那就还得要修法把它忏除。

  修什么法?一般宗大师提倡的是三十五佛的法。“又说无间重罪当以三十五佛忏,昼夜悔除者,意谓唯对补特伽罗,三说还出仪轨,仍不能净苦异熟果。”(《菩萨戒品释》卷五 二四)就是你犯了那些无间罪,或者犯了重的他胜罪,你虽然对了补特伽罗做了三次这个悔罪的法,把犯戒的罪破掉了,但是异熟果的罪并没有去掉,那么你还得要以修昼夜的用三十五佛的忏,把它……“昼夜各三次,读诵三蕴经,依佛菩提心,息灭余违犯。”犯戒的去了之后,其他的异熟果的违犯,还要昼夜各三次,昼三次,夜三次,要念什么经?三蕴经,这三蕴经,什么三个?三个蕴就是悔罪、随喜、回向。忏悔罪、随喜、回向这三个叫三蕴经。

  那么宗大师的看法就是说,三十五佛里边,忏悔罪,悔罪、随喜、回向都有了。这个三十五佛,我们早上每天念,就是有悔罪、随喜、回向的作用都有,就是符合这个三蕴经。那么再依靠佛的依止力,依靠自己发菩提心的依止力,这样子,就能够把那些罪清除。那么这里,我们要看一看,我们以三蕴经,我们也在念,是不是昼夜六次地念?没有。昼夜各三次,没有做到。那么你固然念了经了,还要依靠什么?依靠佛的加持力,我们也希望佛加持力,还有一个菩提心,自己的菩提心力。菩提心有没有?你不要说你忏罪忏了那么久,为什么还没有忏干净?你问问自己,你忏的方式如法了没有?第一你忏的是不是忏那么多?昼三次,夜三次,依佛的加持,对佛的信心够不够?自己菩提心有没有?

  海公上师在康萨仁波切里边,传了他的法之后,有些藏族的同学感到不大满意,好象是他怎么可以传到法了。康萨仁波切当了大众面说,他是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我讲的经,他都能够领会。因为海公上师年纪三十多岁了才到西藏去,藏语并不是说得那么流利,人家就怀疑他是不是康萨仁波切讲的话能都懂。康萨仁波切就针对这个说,我说的话他都能领会,就是他意思都懂,都能够领下去。你们只听到是皮面,一些话,就这个藏话,虽然你们是藏人了,你话都听懂了,但是意思并不一定领会。而他,我的什么心里的内涵、深的意思他全部领会,同时,他是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就是说他该受这个传法的。

  那么就是说,真正发菩提心的人那么稀有,我们忏悔是不是有菩提心?菩提心的味道有没有?那你自己可以想一想,为什么你忏了半天,罪障还没消?这个很客观的,你自己检查好了,条件够不够?所以这些我们就不要怀疑了。有的人就是,像学《菩提道次第》一样的。那时我们学习《广论》的时候,有的人好象尽感到自己委屈了,“我这么一个大材,哎呀!没有碰到名师,最好是佛来亲自教我。”《菩提道次第广论》早就说了嘛,你有那个福报就能感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来教你。你现在没有那个福报,即使佛见了你之后,你看到的还是个凡夫,甚至于看到是一个很普通的人。那么你自己不向自己去求,而尽向外边求,跑遍天下也找不到。你要自己心里去追求的话,那就是把自己为什么不能够感到佛的那些因素全部去掉之后,那你就会见佛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跟佛在世的众生一样可以看到。但你没有向内求,向外求。广化寺的山门里那个牌坊上就讲的,“莫向外求”。佛教徒不要往外求,外道就是外求。这个外道就是外求就叫外道了。我们看气功师,吸气,天气、地气、乃至树木的气,甚至把人的气都要吸,这是什么意思?外求。佛教不是这样子,内求。

  “若无终不更犯防护之心,虽忏先犯,亦难清净。”(《菩萨戒品释》卷五 二五)这一个还重要的,忏悔的话,你假使没有一个以后决定不再犯、要防护这个心,虽然你再忏,前面做的你再怎么忏,没有这个,以后决定不犯的心没有,清净不了。这个非常重要。你如果犯了罪,“啊!赶紧忏悔忏悔忏悔”,忏悔,你没有这个以后决定不犯的心的话,忏了没有用的,忏不干净的,因为你还想犯嘛!你没有严格地说一定不犯,你总还是有漏洞,你是可能有的时候要犯一下。那你这个忏就没有用了。我们听这个笑话,我在四川昭觉寺,有人跟我说,他讲有个喇嘛,他杀了人之后,磕十万大头,啪啪啪,十万大头,他们身体很好,十万大头,磕,很精进磕完了,磕完了,好了,清净了,以后又好杀人。这个是要不得。这样子你这个十万大头,一百万都没有用的,你没有生起以后决定不犯的心的话,那就忏不干净。所以说,虽然忏了前面的犯,也难干净的,也难清净的。

  他引了《弥勒狮子吼经》说,“弥勒!后五百世,正法临没时”(《菩萨戒品释》卷五 二五),就是后五百世,正法快要灭的时候,这个临灭的五百世这个时候。“颇有自称我是菩萨出生于世”,世间上就会出现这些人,他自己称自己是菩萨,“彼等不护身语意业”,对身语意不护持,“多犯众罪”,犯了很多罪,“多行恶业”,做了很多的恶业,“意谓悔除便得清净”,他说造了没有关系,一忏悔嘛就干净了,“而于当来不善防护”,而于当来再也不要做的这一条没有重视,不防护。那么这样子的,末法时期就会出这些人。那么我们看看有不有这些人,大家观察一下,可能会有。他只要忏悔好了,他说,做了很多坏事,身语意业不防护,他这样说“做了嘛没关系,忏悔就可以了嘛”。忏悔你以后不犯的心没有,那没有用的。“为尽先造诸恶业故,我曾宣说三蕴法门”,为了要把以前造的恶业把它忏悔干净的话,佛自己曾经说过三蕴法门,就是前面三蕴经。“愚人于彼,贪造众罪,既造罪已,思唯悔除便得清净,不护当来。”而愚痴的人,他欢喜造罪,因为他是烦恼重,就要造罪,造了罪以后,以为只要忏悔忏悔就清净了,那么将来犯不犯不管的,那个是没有用。所以说,我们看到有些人做了些事情,“啊!忏悔忏悔忏悔”,只会说句话。轻轻飘飘地说,这个真忏悔吗?那谈不上。你一定要将来决定不犯的心有了,才谈得上忏悔前面的。

  

  乙三 佛说贪心罪轻之密意

  再下边一段,就是贪犯的罪要轻一点,为什么?“又于菩萨犯戒道中,无无余犯。如世尊说,是诸菩萨,多分应与瞋所起犯,非贪所起。当知此中所说密意。”(《菩萨戒品释》卷五 二五)一般犯的重罪,都…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道资粮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