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81

  ..續本文上一頁作罪都是一個人面前忏,發露衆罪,忏的方法,發露的說的話一樣,跟前面一樣。假使沒有如法的可以忏悔的人,就是說本來是要有受過菩薩戒的,那麼你假使比丘,要受過菩薩戒的比丘了,假使你是在家人,受過菩薩戒在家人可以了,居士也可以。但是假使沒有的話,那麼要找比丘、比丘尼,受過比丘、比丘尼戒的,也可以跟他(她)這裏發露忏悔,假使都沒有怎麼辦?假使一個也沒有的,可以對悔的那個如法地忏罪的人沒有,那麼就要自己發誓,永遠將來再也不犯。自己發誓,這樣子也可以還出。那麼這樣子的罪,宗大師的意思,最好還是要人面前,就是你雖然沒有如法的、對忏悔的人沒有,你自己發露,自己發誓,那個也可以忏除。但是要對人,要一個人知道,給人知道起慚愧心。如果沒有人知道,你自己發個誓,沒有第叁者知道,你慚愧心生起來不夠的話,那就力量不如這個好。

  那麼在這裏宗大師又來一個提高警惕的事情,他就是說,中下品的纏或者是四十五個惡作罪。爲什麼四十五?不是四十六嗎?因爲饒益有情寫十一個,有的地方是十一個,那成了四十五了。“如是惡作四十六”,我們的頌裏四十六了,或者是就是饒益有情戒裏邊,把看病的跟“不濟七苦盲聾等”,把它合了一個罪了,那麼就是十一個了,十一個就是四十五個了。就是四十五個惡作罪,跟這個中下品的他勝罪,假使有那個可以忏的補特伽羅,你不向人忏,而自己發個誓,自己這樣子發個誓,以自己防心來清淨的話,不行。有如法的人能忏悔的,一定要人前忏,實在沒有的時候,才能采用這個自心忏的辦法。那麼即使自心忏,最好也對一個人,即使不是如法的人,也對一個人。

  那麼這裏他引一些文,就是對人的好處,他說“設有違犯”,那些違犯,假使能對一個補特伽羅發露忏悔的話,容易起生慚愧心,所以最好;即使沒有如法的人,你自己自心發誓的話,也對人面前,那麼容易生慚愧心,所以這個方法最好。假使還沒有人的話,就佛菩薩面前忏悔。這個《瑜伽師地論》有這個話,“于自愆犯”,自己犯的話,“審谛了知,深見過患,既審了知深見過已,其未犯者,專意護持,其已犯者,于佛菩薩,同法者所”(《菩薩戒品釋》卷五 二叁),一起修法的人,或者佛菩薩面前,“發露悔除”,即使沒有如法的人,也是自心忏的話,最好佛菩薩面前,或者跟你一起修法的人面前,有一個人也好,發露悔除,這個容易起慚愧心。

  那麼《菩薩地》第十七品裏邊也有這個話,《瑜伽師地論》裏邊,“又諸菩薩過去現在一切誤失,一切違犯,以淨調柔,愛樂隨順,所學戒心,想對十方佛世尊所,至誠發露,悔往修來,亦勸導他,作如是事”,自己在佛菩薩面前忏悔,也勸人家這樣做,這樣子,“數數發露所犯,少用功力,一切業障,皆得解脫”,這樣子數數地發露,那麼就經常這樣子忏悔,用很少的氣力,一切障都可以解脫。這是發露的好處。

  下邊我們再說,就是輕重了,貪瞋癡裏邊犯的輕重的比較。菩薩戒,犯菩薩戒最重的是瞋心相應的,那就犯他勝罪了,若瞋心相應的他勝罪,你是要忏悔的話,當然是破戒了,但破戒還得忏悔,你再重受了,忏悔之後再重受,前面講過的,要十個人,要對十個人忏;假使以癡心犯的,那麼五個人忏;以貪心犯的,只要一個、兩個人忏就可以了。因爲貪心犯的,沒有舍有情;瞋心犯的絕對是舍棄有情的,所以最重。所以這個菩薩戒裏邊,這個貪瞋癡叁個有輕重的。那麼這個犯戒的罪忏幹淨之後,並不是等于你的異熟果的業報就輕了,犯戒的罪即使忏幹淨了,感異熟果的業報還在,那就還得要修法把它忏除。

  修什麼法?一般宗大師提倡的是叁十五佛的法。“又說無間重罪當以叁十五佛忏,晝夜悔除者,意謂唯對補特伽羅,叁說還出儀軌,仍不能淨苦異熟果。”(《菩薩戒品釋》卷五 二四)就是你犯了那些無間罪,或者犯了重的他勝罪,你雖然對了補特伽羅做了叁次這個悔罪的法,把犯戒的罪破掉了,但是異熟果的罪並沒有去掉,那麼你還得要以修晝夜的用叁十五佛的忏,把它……“晝夜各叁次,讀誦叁蘊經,依佛菩提心,息滅余違犯。”犯戒的去了之後,其他的異熟果的違犯,還要晝夜各叁次,晝叁次,夜叁次,要念什麼經?叁蘊經,這叁蘊經,什麼叁個?叁個蘊就是悔罪、隨喜、回向。忏悔罪、隨喜、回向這叁個叫叁蘊經。

  那麼宗大師的看法就是說,叁十五佛裏邊,忏悔罪,悔罪、隨喜、回向都有了。這個叁十五佛,我們早上每天念,就是有悔罪、隨喜、回向的作用都有,就是符合這個叁蘊經。那麼再依靠佛的依止力,依靠自己發菩提心的依止力,這樣子,就能夠把那些罪清除。那麼這裏,我們要看一看,我們以叁蘊經,我們也在念,是不是晝夜六次地念?沒有。晝夜各叁次,沒有做到。那麼你固然念了經了,還要依靠什麼?依靠佛的加持力,我們也希望佛加持力,還有一個菩提心,自己的菩提心力。菩提心有沒有?你不要說你忏罪忏了那麼久,爲什麼還沒有忏幹淨?你問問自己,你忏的方式如法了沒有?第一你忏的是不是忏那麼多?晝叁次,夜叁次,依佛的加持,對佛的信心夠不夠?自己菩提心有沒有?

  海公上師在康薩仁波切裏邊,傳了他的法之後,有些藏族的同學感到不大滿意,好象是他怎麼可以傳到法了。康薩仁波切當了大衆面說,他是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我講的經,他都能夠領會。因爲海公上師年紀叁十多歲了才到西藏去,藏語並不是說得那麼流利,人家就懷疑他是不是康薩仁波切講的話能都懂。康薩仁波切就針對這個說,我說的話他都能領會,就是他意思都懂,都能夠領下去。你們只聽到是皮面,一些話,就這個藏話,雖然你們是藏人了,你話都聽懂了,但是意思並不一定領會。而他,我的什麼心裏的內涵、深的意思他全部領會,同時,他是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就是說他該受這個傳法的。

  那麼就是說,真正發菩提心的人那麼稀有,我們忏悔是不是有菩提心?菩提心的味道有沒有?那你自己可以想一想,爲什麼你忏了半天,罪障還沒消?這個很客觀的,你自己檢查好了,條件夠不夠?所以這些我們就不要懷疑了。有的人就是,像學《菩提道次第》一樣的。那時我們學習《廣論》的時候,有的人好象盡感到自己委屈了,“我這麼一個大材,哎呀!沒有碰到名師,最好是佛來親自教我。”《菩提道次第廣論》早就說了嘛,你有那個福報就能感到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來教你。你現在沒有那個福報,即使佛見了你之後,你看到的還是個凡夫,甚至于看到是一個很普通的人。那麼你自己不向自己去求,而盡向外邊求,跑遍天下也找不到。你要自己心裏去追求的話,那就是把自己爲什麼不能夠感到佛的那些因素全部去掉之後,那你就會見佛了,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跟佛在世的衆生一樣可以看到。但你沒有向內求,向外求。廣化寺的山門裏那個牌坊上就講的,“莫向外求”。佛教徒不要往外求,外道就是外求。這個外道就是外求就叫外道了。我們看氣功師,吸氣,天氣、地氣、乃至樹木的氣,甚至把人的氣都要吸,這是什麼意思?外求。佛教不是這樣子,內求。

  “若無終不更犯防護之心,雖忏先犯,亦難清淨。”(《菩薩戒品釋》卷五 二五)這一個還重要的,忏悔的話,你假使沒有一個以後決定不再犯、要防護這個心,雖然你再忏,前面做的你再怎麼忏,沒有這個,以後決定不犯的心沒有,清淨不了。這個非常重要。你如果犯了罪,“啊!趕緊忏悔忏悔忏悔”,忏悔,你沒有這個以後決定不犯的心的話,忏了沒有用的,忏不幹淨的,因爲你還想犯嘛!你沒有嚴格地說一定不犯,你總還是有漏洞,你是可能有的時候要犯一下。那你這個忏就沒有用了。我們聽這個笑話,我在四川昭覺寺,有人跟我說,他講有個喇嘛,他殺了人之後,磕十萬大頭,啪啪啪,十萬大頭,他們身體很好,十萬大頭,磕,很精進磕完了,磕完了,好了,清淨了,以後又好殺人。這個是要不得。這樣子你這個十萬大頭,一百萬都沒有用的,你沒有生起以後決定不犯的心的話,那就忏不幹淨。所以說,雖然忏了前面的犯,也難幹淨的,也難清淨的。

  他引了《彌勒獅子吼經》說,“彌勒!後五百世,正法臨沒時”(《菩薩戒品釋》卷五 二五),就是後五百世,正法快要滅的時候,這個臨滅的五百世這個時候。“頗有自稱我是菩薩出生于世”,世間上就會出現這些人,他自己稱自己是菩薩,“彼等不護身語意業”,對身語意不護持,“多犯衆罪”,犯了很多罪,“多行惡業”,做了很多的惡業,“意謂悔除便得清淨”,他說造了沒有關系,一忏悔嘛就幹淨了,“而于當來不善防護”,而于當來再也不要做的這一條沒有重視,不防護。那麼這樣子的,末法時期就會出這些人。那麼我們看看有不有這些人,大家觀察一下,可能會有。他只要忏悔好了,他說,做了很多壞事,身語意業不防護,他這樣說“做了嘛沒關系,忏悔就可以了嘛”。忏悔你以後不犯的心沒有,那沒有用的。“爲盡先造諸惡業故,我曾宣說叁蘊法門”,爲了要把以前造的惡業把它忏悔幹淨的話,佛自己曾經說過叁蘊法門,就是前面叁蘊經。“愚人于彼,貪造衆罪,既造罪已,思唯悔除便得清淨,不護當來。”而愚癡的人,他歡喜造罪,因爲他是煩惱重,就要造罪,造了罪以後,以爲只要忏悔忏悔就清淨了,那麼將來犯不犯不管的,那個是沒有用。所以說,我們看到有些人做了些事情,“啊!忏悔忏悔忏悔”,只會說句話。輕輕飄飄地說,這個真忏悔嗎?那談不上。你一定要將來決定不犯的心有了,才談得上忏悔前面的。

  

  乙叁 佛說貪心罪輕之密意

  再下邊一段,就是貪犯的罪要輕一點,爲什麼?“又于菩薩犯戒道中,無無余犯。如世尊說,是諸菩薩,多分應與瞋所起犯,非貪所起。當知此中所說密意。”(《菩薩戒品釋》卷五 二五)一般犯的重罪,都…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