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随着根机散说的,那么什么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各式各样地方,对哪些有情该是什么,哪些应该什么,经里都有。然后呢……这个无著菩萨就在菩萨藏、摩怛理迦、经的解释里边把它总括起来讲,所以说瑜伽菩萨戒。
(20A开始,……)不是无著菩萨或者是弥勒菩萨自己制的,是佛在经里说的,随机散说的,把它集中起来,合了一起,完整地把它拿出来。所以说这个来源还是佛说的。我们这说了很多,戒只有佛能制,那么这个菩萨戒也是佛制的,不是弥勒菩萨或者是无著菩萨制的。这个就是来源是佛,这个要搞清楚。
那么下边这个就与我们颂里文有关系了,“菩萨于中应起尊重”,这个戒既然是佛亲自说的,那么我们学菩萨戒的人,应当对这个戒起尊重心。所以说我们这个颂子里边“尊重”、“恭敬”、“专精护持”,就是这个文的意思接下来的。因为它是佛说的,所以说,我们学菩萨戒的人应当对其生尊重心,极恭敬的心,专精地修学。就是这里的“生已尊重作恭敬,专精护持无违犯”,尊重的恭敬心,专心地修学。
“是诸菩萨,从他正受戒律仪”,这个菩萨,“从他”,就是他的戒师里边如法地受了菩萨戒之后,要什么意乐心?由善的、清净求学的意乐,就是善清净了,就是我们的“善净深心求菩提”,以善的、清净的求学的意乐,以菩提的意乐,这是两个了,所以这里你们,这个颂子里就看不出来:善净深心是一个意乐心,一个求菩提的意乐心,饶益有情的意乐心,三个心。“生起最极尊重恭敬。从初专精,不应违犯。”再来一道,要极殷重地那个尊重、恭敬,一开始受了,就要专精地护持,不要犯。这是说受了戒之后,应当以这样的态度,一定不要去犯。
三个意乐,我们要把它分开。你非看原文不可,否则你看不出来的。这三个意乐我们再说一遍:善清净求学的意乐;希求菩提的意乐;饶益有情的意乐。这个三个意乐来学这个戒。就是学菩萨戒,我们的意乐心要这三个。善的清净的求学的心,要希求菩提的心,就说这个戒,将来是要成佛了。那么成了佛之后,饶益有情,一层深一层,现在是学,清净地去学,将来是要成菩提,最后是饶益有情。这是学戒就是以这三个意乐心,初、中、后。那么第一个是自己学戒的自性,三聚戒都是这么学;后两个意乐,求菩提、求利他,就是后边两个,菩提心,饶益心,这是果上的。
我们一开始就要专精,不要犯。那么这里,宗大师又提出一个警惕性的、重要的教授,他说,这是最重要的教授,什么?“故莫思云:此诸学处能行固善,即不能行亦止如是。当观此乃最要教授。”(《菩萨戒品释》卷五 十九)受了菩萨戒之后,不要想,这些戒条能行固然很好,假使做不到,也不过如此。这个心千万不要有。这个心一生的话,你就持不好戒。所以说千万不要生起这个心:这些戒条能做到,固然很好,做不到的话,也不算错了。那么这个心就不行了。我们一开始,就要专精无犯,一条也不要犯,都要持到,不做到是不行的,非做到不可的。所以,这个千万不要有这个心。当观此是最要的教授。千万不要起这个心,这是最重要的教授。
“正受菩萨戒律仪者,须行六度四摄为基。更当勇进,随逐已达一切佛教深广道理,趣大辙道”(《菩萨戒品释》卷五 十九),最后要这个“先觉而行”,就是说要根据那个如法的、佛的那个轨道走,“不应采视,未解一切圣教宗要盲修者学”,不要去采取那些不懂佛教的违背圣意的那些人说出的话去学,就是要根据佛的说话去学,一切要依佛的意乐心。一切不是佛说的,那些戒律要改的,什么什么的,这些话,不能听他的。这个,宗大师在当时已经提出这个问题了。
乙二 犯已还出之方便
那么,下边假使犯了之后,如何忏悔?他有忏悔文。“设有违犯,即应如法疾疾悔除”(《菩萨戒品释》卷五 十九),应如法地赶快地要去除,不要拖。我们有犯了戒的,不要因循等待,好象不好意思,马上忏悔,马上清净。“令得还净”,使它清净。“又此菩萨,一切违犯,当知皆是恶作所摄”,凡是犯戒,在菩萨戒里边,总的来说,都是恶作罪,因为上品犯的,根本戒都破了,戒体没有了,舍戒了。那么其他的犯,都是恶作。这个恶作罪,应该象那个……不像别解脱戒,里边又分了好几种,五篇七聚了。这里是两种,要么是他胜罪,重点的是他胜罪,那是犯了之后,就戒体没有了,没有,不是那个菩萨戒的那个,不是菩萨了。
那么除了这个上品的他胜罪以外的,都属于恶作罪,这些恶作罪怎么忏悔?“应向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大乘小乘补特伽罗,发露悔灭。”要对说话能够懂他意义的,也能够知道他的话也能知道他的意思,就是你跟他发露忏悔,他懂的,他也听得懂你的话,他也对菩萨戒的意义懂的,大乘、小乘的补特伽罗,发露忏悔。为什么大乘、小乘,后边要说。
假使菩萨以上品的缠,犯了这个他胜罪的话,那戒体已经没有了,要重受了;那么中品缠的话,要对三个补特伽罗,或者是三个以上忏悔,发露忏悔他的罪。那么怎么发露?应当先自己犯什么罪要说,怎么说?“长老专志,”或者说“大德”,“我如是名”,他自己是什么名字,违越菩萨毗奈耶里的什么什么的罪,犯了什么恶作罪。那么其他的,跟比丘发露一样。下品缠违犯,这个就是他胜罪的下品缠,跟其余的恶作罪的违犯,一个补特伽罗发露忏悔。假使没有这个如法的补特伽罗可以忏悔的话,以清净的意乐心,自己发誓,以后决定要防护不能再犯。这个是殷重的发誓的心生了之后,也可以还净。
那么宗大师他里的注解我们看一看(《菩萨戒品释》卷五 二十)。第一,我们受了戒以后,要专精,不要违犯。假使说由无知、放逸、烦恼太重——多惑、不恭敬,那么这个四个缘违犯了,我们说这四个缘都不是故意地去犯,都不是安心去犯。就是“无知”,不懂。或者是“放逸”,放逸就是心里没有提起正念。“多惑”,烦恼太重了,习气太重了,自己止不住。或者是“不敬”,对戒没有起恭敬心,一开始就讲我们要恭敬,不要放逸了,那么那假使没有照这个做,不恭敬,那就要犯。这个缘犯了之后,要忏悔,那么是安心犯的就成问题了。以这样子情况犯的,如法忏悔。除了这个他胜罪以外,其余的一切的违犯,都属于恶作,他胜罪最重的就是那个舍戒了,其余的可忏的,都是恶作罪。那么要“向有力于悔罪法”,对悔罪的方法,说的话,他的意思都能够知道,能够接受的那些大乘的、小乘的补特伽罗都可以。
就是说为什么大乘、小乘?第一,假使有菩萨戒律仪的,就是那个对方是受了菩萨戒的,那么最好了,向受了菩萨戒的人忏悔。万一受菩萨戒的人没有,你犯了菩萨戒了,怎么办?就向比丘忏悔,虽然这个比丘没有受菩萨戒,但是跟他忏悔,也能忏除,比丘、比丘尼。沙弥不行,这个我们要注意,沙弥不是对象。万一没有受菩萨戒的人,那么你向比丘、比丘尼忏悔也可以忏除,而对沙弥忏没有用。
假使犯戒的是出家人,那么你现在有出家的菩萨,可以向他忏悔的,一定要向出家菩萨面前忏悔,不要向在家菩萨面前忏悔,在家菩萨他也是受了菩萨戒,但是你本身出家身份的话,不要向他忏悔,最好是向出家(菩萨)忏悔。实在没有出家(菩萨)的,那么向他忏悔也可以。总之,宗大师非常重视出家的,你是出家的人,不要向在家人去求忏悔。现在我们虽然末法时期了,出家人还不少,那么凡是出家人犯罪,就要在出家人面前忏。
那么这个至于说菩萨戒犯了之后,上品的菩萨戒犯了之后,还是要忏悔了,忏悔之后,要重受。要向僧忏,那就是五个以上的人了。前面的恶作罪,三个就够了,三个或者多一个也可以了。那么,你犯了上品的这个他胜罪,僧忏,五个,十个,那就是这样子了。然后,忏好之后,再发起利益众生的意乐心,再发菩提心,还是生起菩提心,由清净意乐重受,受几次?这个有的人说只有两次,因为经上有说有两次的话;有的人说可以三次,第一次受了之后,重受两次;那么宗大师的看法,并不是两次,只要你能重受,都可以,不限。
那么这里忏悔文我们说一说。那么上品的当然是向僧忏了,要重受了。
那么我们说中品的,可以忏净的。假使中品的违犯,三个,起码三个人,或者是“过是数”,多也可以。他犯罪,先要说自己犯什么罪,就是前面说的,“长老专志”,或者是“大德”,我什么什么人,什么名字,犯了什么什么的菩萨戒的罪,或者举个例,犯了自赞毁他的菩萨戒的毗奈耶罪。
那么下边。“如是众罪,我于长老发露悔除,更不覆藏。发露悔除,我安乐住。不露不悔则不安乐。”(《菩萨戒品释》卷五 二一)这跟我们比丘戒忏悔差不多的。这个你们有书,最好是抄下来,没有书么,你听一下我念的。就是前面说,“长老专志”,我什么什么名字,他犯了什么哪一条的菩萨戒的罪。然后,“如是众罪,我于长老发露悔除”,这样的罪,哪一条哪一条,我在长老面前发露悔除。“更不覆藏”,不覆藏,这个很重要,不要覆藏,你有罪了,盖了不给人家知道,那完了,永远弄不干净。“更不覆藏,发露悔除”,先发露,然后悔除。“更不覆藏,发露悔除,我安乐住”,这么心就安乐,假使“不露”,不发露,“不悔”的话,“则不安乐”。那么他自己这么说了,下边,那么下边受他忏悔的人要问:“汝于此等见罪否?”你这个罪你自己认不认识?他回答:“见!”再问:“后防护否?”你能不能以后防护它不犯?“应答言:如法如律、善为奉持。”我要如法如理地好好地奉持这个戒,就是要防护。那么要说三遍。第一、第二、第三是同样说。说了之后,先要是合掌礼拜,或者是到他下边,对忏悔的人的下边合掌,蹲跪,就是胡跪,这些方式。这是为中品的缠的。
假使下品缠他胜罪怎么忏?跟其他的恶…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