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边进去;照规矩,驱摈之后,哪个僧团也不能去了。“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这样子,有犯,是染污的违犯。假使以懈怠、放逸、懒惰的心,不诃责乃至驱摈的,那么是犯,不染污的犯。
不犯的,“若了知彼不可疗治”,这个人不可救药;“不可与语”,这个人不能跟他说话的,说了之后他不听的;“喜出粗言”,这个人跟他说话,他经常要粗言粗语地恶口骂人的;“多生嫌恨”,这个人的心很狭窄,你跟他说话,要产生嫌恨心的,“故应弃舍”。“若观待时,若观因此斗讼诤竞,若观因此令僧喧杂”,假使这个事情做了,要产生斗诤的,或者要产生僧团里边喧杂——就是不和的,或者是甚至于破僧的,那么这个不说、不诃责等等也不犯。
再一边,好的一方面说,那个有情,没有谄曲心,他有非常猛利的惭愧心,他很快地能够自己忏悔还净,就是能够把这些犯戒的事情能够还得清净的,那么这样的人不诃责乃至不驱摈都没有违犯。
这是原文。他这里的宗大师的注解,他里边说,“不可疗治,谓不可与语,喜出粗言,多生嫌恨”,这是三个。这个差不多。
己十一 神通调伏
下边我们看下边一条,“第十一神通调伏”。这个我们就看到了,这个菩萨是地位比较高的菩萨,至少登地以上的。
“菩萨具足诸神通”,他具足五眼六通。五眼是不一定有,佛眼不会有了。菩萨嘛,还没成佛了。但是六通,具神通,或者一个,或者两个,乃至六个。
那么,“恐怖调伏善引摄”,他有了神通,能作恐怖调伏、摄引的事情。本来这个人假使很坏,你现一个神通,使他恐怖。那么假使这个人,打个比喻,这个人是做坏事的,他也不肯发露,那么你只要现一个神通,就是什么?现一个金刚神,拿一个金刚杵,要打他的样子,哦,他害怕了,害怕之后,他自己发露自己的罪,改悔了。这就是以恐怖的方法来调伏。或者善摄引,你善巧地用神通摄引他到正道上去,他本来是没有很能上路的,因为神通看一看,使他上路。这些该做的时候要做。
“避信施故不显示”,他恐怕这个,“信施”,避免信施,他就这个,就不作。这个是违犯。但是,这个不是染污,他是“避信施”。“避信施”,他就不是染污心。那么这里我们等一下看一看这个宗大师的解释,他另外有他的解释。那么这是犯的,没有染污的犯,只有不染污的犯。
那么不犯的,“僻执外道诽贤圣”,有些偏执外道,他要诽谤神通的,假使你显神通,这些外道是偏执,就是邪见的外道,他说你通是用咒弄出来的,或者用药现出来的,不是你的真的通,他诽谤有神通。那么,用咒也可以起一些变化了,这个印度有这个咒。
我们记得那一次,有个菲律宾居士,他寄一张报纸给我,他们婆罗门,就是印度的婆罗门,有很多欧洲人都去学,婆罗门现在很厉害,神通很大。他们就是说,坐了盘坐之后,念一个咒,念个咒会腾空。他一个照片寄给我看,两个欧洲人坐在那里腾空,已经身体超过一个房,在这个几楼的楼房的顶部了,已经升到那么高了,照了个相。那么他念一个咒,还会产生神通。这是讲咒的力量。
还有吃一种药,某种药吃了后,也能得通。这个我们就可以回忆到,龙树菩萨还没有进入佛道的时候,他是学外道的,他的外道师父有一个药,吃了是可以隐身的。龙树菩萨他就是把那个药拿来闻了一下,里边几味药,他都知道了,然后他自己就配,配了之后,他吃下去,会隐身,身体就见不到了。他几个同学一起吃,吃了做坏事。后来龙树菩萨是悔悟了,入佛道了,他几个同学却做了坏事,给人家杀掉了。
这个事情,就是说,用药用咒也能显通,这个外道就诽谤。假使你用神通去教化的话,他就诽谤你。这个邪见外道,就说你这个通就是用药来的,是用咒来的,并不是真的通。那么这个情况之下,不现通没有犯。
下边两句话我们等一下说,因为有不同的意思在里边。
另外我们看《瑜伽师地论》的。“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具足成就种种神通变现威力,于诸有情,应恐怖者能恐怖之,应引摄者能引摄之。”(《菩萨戒品释》卷五 一七)就是他这个神通的力量很大,应当恐怖他,使他摄以善法的,应当摄引的,他有这个能力能摄引的,但是“避信施故,不现神通,恐怖引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既不去恐怖他,也不摄引他,这个叫有犯,有所违越,但不是染污。
没有违犯的,“若知此中诸有情类,多着僻执,是恶外道”,就是外道了,恶外道,“诽谤贤圣,成就邪见”的,那么不用神通恐怖摄引,也没有违犯。
下边宗大师解释,“成就种种神变威力,应恐怖者能恐怖之,应引摄者能引摄之,见在圣教不持律仪”,他看到圣教里边,就是看到我们佛教内部,有些不持戒律仪的,“难消信施,若不令彼断信施故,示现神通恐怖摄引,非染违犯。”就是说什么叫“不避信施”?就是说你假使不去恐怖他,不去这个摄引他,他本身因为不持戒,就作一些恶行,信施难消,那么你应当以神通来恐怖他,或者摄引他,使他不要享受那个居士的供养。假使你不使他断信施故显神通恐怖摄引的话,那么是违犯。至于说外道,他诽谤神通是咒是药的,不显神通没有违犯。
那么下边的一句话是,“增上狂乱重苦逼,未受净戒亦无犯”。这两句话,根据宗大师的注解,不是属于这一条的,是通指前面的那些戒。中间的,该做的,该不做的,假使你增上狂乱心,就是心里烦恼、至极烦恼的时候,或者狂乱的时候,或者是极苦的逼迫的时候,或者是没有受戒的时候,那么你做了那些事情不算犯。不是单指这一条,指前面的所有的那些戒条。所以说摆在这里,实际上是不是属于这一条的,是总结前边的所有的,就是无犯里边还加上这一些条件。
那么另外一个说法,这个我们等一下要讲一下,就是说,这个犯戒,菩萨戒犯戒,以瞋心犯的是最重,以痴心犯的二等重,以这个贪心犯的最轻。为什么原因?他贪心犯的没有舍弃有情,而瞋心犯的,就是绝对排斥有情,所以说里边有轻重。在这个别解脱戒里边,因为没有菩提心,有情舍弃不舍弃,这一条就没有考虑上,凡是贪瞋痴犯的都是罪,或者都是重罪。而这个最重的罪在菩萨戒里边是瞋心起来的,瞋心是痛恨有情的,这跟菩提心最违背;痴心,愚痴,对有情虽然不是痛恨,但是也没有摄受他,是还有排斥的意味在里边;那么贪心,他是以摄受的心,是不舍有情的心,那么这个是犯得最轻。
甲三 结劝示悔
下边我们说,下边是“还”,这个受戒之后,该怎么做,就是最好是不要犯,犯了之后,怎么忏悔。“结劝示悔”。
乙一 于罪护心之法
“从他正受律仪已,善净深心求菩提。”如法地“从他”,就是从戒师,从如法的师,如法地依止,受到了这个菩萨戒的律仪、这个戒之后,应该以善的、清净的、深心,深心就是起很猛利的心,要求菩提,不是泛泛的心。这样子求菩提,因戒是菩提的本。“饶益有情意乐兴”,同时要生起饶益有情的意乐。
这个心“生已尊重作恭敬”,要起尊重的心,恭敬的心,专精地护持,不要违犯。就是一开始受了之后,要心里边要发心自己要去求菩提,要饶益有情,这样的心,生起之后,这个戒生起之后,恭恭敬敬,要尊重地专精地去护持,不要违犯。最好就是不要犯戒,万一“误失”,这个不是有意地犯,不是有意要犯心。“误失”,就是说或者由无知,或者由放逸,或者是烦恼太重,或者是没有生起恭敬心,这四个都容易犯戒。那么这个宗大师书里边,就是说四条因缘能够违犯的,不是安心的犯,由这四条因缘违犯的,都叫“误失”。那么要“疾疾作净洗”,赶快地忏悔。怎么忏悔?
“应向语表能觉受,补特伽罗发露悔”,应该向你跟他说话,他能够知道,也能够接受的那些,就是他懂话的,他也懂戒律的方法、意思、意义,都懂的,这样的补特伽罗,你跟他发露忏悔。那么这是一种对人忏。假使没有这样子如法的,可以对悔的人,那么这样,“以净意乐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意,当来终不再重悔”,自己发一个狠心,清净的意乐,起一个发誓的心,决定以后防护,不再犯,将来终不再犯。以这样的心,自己发誓,那么也可以还净。
那么里边还有条件,我们看菩萨戒的解释里边,他讲得比较详细了。他说你假使,“复次,如是所起诸事菩萨学处”(《菩萨戒品释》卷五 十八),前面讲的那些菩萨戒,“佛于彼……”这个我们先说这个,这个菩萨戒的来源是哪里的?这是《瑜伽师地论》这么说。“复次,如是所起诸事,菩萨学处,佛于彼彼素恒缆中,随机散说。谓依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今于此菩萨藏,摩怛理迦,综集而说,菩萨于中应起尊重,住极恭敬,专精修学。”这个就是我们这儿,我们的颂词上的,“尊重”、“恭敬”、“专精护持”就是这里来的,原文是这里。“是诸菩萨,从他正受戒律仪已,由善清净求学意乐,菩提意乐”,都是这一文的。我们所以看了原文比较可以知道的深透一点。“饶益一切有情意乐,生起最极尊重恭敬,从初专精,不应违犯”。
这第一个说菩萨戒来源是什么?菩萨戒的来源,不是我们前面有人提那个问题吗:弥勒菩萨说的《瑜伽师地论》是无著菩萨写下来的,就我们前面一开始一个颂,我们就是说,大家还记得吧。他说无著菩萨,“无着比丘者,善巧诸论义,了不了义经,分别为多种,照了诸世人,释经为本性”(《菩萨戒品释》卷一 二),他为正教久住,“摄经真实义”,他为了正法久住的关系,他把经里的很多意思摄拢来,写了《瑜伽师地论》等,写了很多。这部《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对无著菩萨说,无著菩萨把他结下来的,那么是不是无著菩萨的意思,是不是弥勒菩萨的意思?这个我们明确地论里就回答了,这是佛在各式各样的经里边,…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