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没有做,那么就是犯,但是不是染污的。
“无违犯者好非宜”,“好非宜”,这个人他欢喜不适合的东西,假使这个人他是热性的人,但是他欢喜吃那个热性的巧克力之类东西,你也随他的心,经常巧克力给他吃,那他越吃要身体吃坏了,那也不好;反正他心里不相宜的东西,而他欢喜的,那不要给他;或者是有些出家人,他欢喜那个什么电视机,什么录象机、照相机,什么都要,这个对出家人不相宜的,那你不随顺他心,不给也可以,这个不犯。“疾病无力护僧制”,假使自己有病,没有力量,或者维护僧制,不随他心转也可以。“于众不宜众所厌”他喜欢这样子做,但是大众却不合适,大众不合适的,那么就不行,大家要讨厌的,也不要随他。“折伏外道”,对外道施调伏,那也不要随他的心了,“不随心转无违犯”,在这些情况之下,不随他的心转是不犯的。
己九 不能赞德
“第九不能赞德”。这下边就是说,他有功德,你以嫌恨的心,“嫌恨有德不赞扬”,因为自己有嫌恨心,人家有功德,不赞叹。“有誉不称赞善言”,“有誉”,他有名誉你也不去赞扬他;他说得好,“妙说嘉言”,你也不说他说得好。这样子,就是不随喜人家。“如是一切染违犯”,这样子,都是染污的违犯,这是嫌恨心发动的。假使以懈怠的心,放逸的心,那么“犯非染”,是犯了,不是染污。我们说这里不赞叹人家的功德。毁谤是不行的,毁谤是犯他胜罪,这是不赞叹。
下边不犯的。“性好少欲护彼心,有病无力调伏彼,由赞杂染生憍举,功德不实恶外道,待他言论等究竟,不显扬等皆无犯。”假使知道这个人性少欲,这个人很少欲知足的,你赞叹之后,他反而感到不舒服,那么你不赞叹也可以;“护彼心”,或者是赞叹之后,他感到反而不自在,那么你就可以暂时不赞也不犯;自己有病,没有气力,可以不赞叹;为了“调伏彼”,那个人有一些其他的过失,那么他其他好的地方不赞叹,你赞的话,他认为他很好,不要改,不改过了,那么,“调伏彼”,就不赞叹也可以。
“由赞染杂生憍举”,你赞叹他之后,他就飘飘然了,他自己生起烦恼来了,自己骄傲起来了,甚至于……,那么这样子情况之下,你知道他会产生这些烦恼的,那么你不赞叹也不要紧,不犯。
“功德不实”,如果他大家都赞叹他怎么怎么怎么,一个虚名,实在他没有这些功德,不实在的,那么你不赞叹也可以。我们经常听到社会上赞叹某某人了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一百个了不得,那么实际上,他并不是那么了不得,你知道他实在没有这个功德,那么你人家在赞叹,你不赞叹也不犯的。如果真的有功德你不赞叹,那就不好了。那你不是嫌恨心么,就是妒忌心了,那就是烦恼发动的。
“恶外道”,“恶外道”就是说要降伏那些恶劣的外道,那么你是不赞叹他也可以。
假使他话没有说完,你来不及赞叹起来了,这个也不必。人家话说了一半,你“哇”插进去,“你了不得”怎么怎么,等人家说完了再说么,“待他言论等究竟”。那么他没有说完的时候,不赞叹;“不显扬等皆无犯”,在这个情况之下,都没有犯。
那么这个我们看看,参考一下《瑜伽师地论》。“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嫌恨心”(《菩萨戒品释》卷五 一五),第一,自己本身有嫌恨心,对他有嫌恨的心,那么,“他实有德,不欲显扬”,第二不愿赞扬,他实在是有德的,这个德是实在有的,你不想去赞叹他,那么这样子,就是要犯的。“他实有誉,不欲称美;他实妙说,不赞善哉”,他有德,不宣扬,不给他赞叹他;他那个名声很高,你不去称赞他;他说得好,你不说“你讲得好”。这是三个意思,所以说我们这里,颂里边是隐一点,那么看了原文就知道了。“嫌恨有德”,实在有德的人,他有功德,实在有功德,不赞叹,这是一个;他有名誉,不称,不赞美,不称他这个名;那么他说得好,讲得是实在好,你不说“善哉”。那个三条。这个里边,就是你们要把它分三个了:有德,不赞扬是一个;有誉不称赞是一个;他讲有妙说,你不说,不说他说的好,这是第三个。“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显扬等,非染违犯。”那么这样子的,有犯,染污的违犯。假使懒惰、懈怠、放逸三个心不赞扬的,非染的违犯。
不犯的,知道这个人“性好少欲”,人很好,也少欲知足的,为了要护持他的心,你讲了之后,赞叹之后,他反而感到很不好意思,感到很拘束,那么这个情况下,不赞叹也可以。假使自己有病,假使没有气力,或者要调伏他,“广说如前”。“护僧制”,一样的。假使你去了赞叹之后,你知道,假使不知道,你不赞叹不行的,你明明知道,你去赞叹之后,他一定会生起烦恼心,“骄举”,产生骄傲的,那么这样去做一些,产生一些不好的烦恼,那么你要遮止他,不产生这些,你不赞叹,这个也不算犯。
假使你知道他的功德虽然看起来是功德,实际上并不好,那么这样子我们也不赞叹也可以。因为有很多事情,我们的看法不一样,假使说,你这个人很爽气,请客请了一大桌,这个鸡了、鸭子杀了很多,人家就赞叹他这个人慷慨怎么,我们不赞叹,也可以。为什么?杀鸡、杀鸭子不好,铺张浪费也不好,这个我们不赞叹。世间上看看是功德,我们看看不是功德,这样事情很多的。那么我们在这个情况之下,不赞叹不犯。
“若知彼德,虽似功德,而非实德;若知彼誉,虽似善誉,而非实誉;若知彼说,虽似妙说,而实非妙。”这是三种。他的功德虽然是表面上是功德,实际上不是真的功德;他的名称虽然是看起来好象很好的名称了,实际上不是真的好;他说的话,表面上看看说得很好,口才也非常好,实际上,非妙说,说的并不是妙说,违背佛的道理的,象这些情况之下,不赞叹不犯。
假使降伏外道,那么不赞叹他也可以。为了要等他话说完再赞叹,那么他说的时候不赞叹也可以。这是不违犯的。
那么今天本来想十二个讲完的,时间也到了,明天再接下去。
第十六讲
昨天我们讲到,十二饶益有情的第九个讲了,还有两个了。那么最后的一个就是……。
己十 诃责调伏
第十个,“诃责调伏”。“见彼有情应诃责,应当治罚作驱摈,以染污心痴爱等,不作诃责罚摈驱,是名有犯怠非染。”这就是说有些有情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不如法的事情,应当诃责的,或者应当进一步地要治罚的,甚至于最重的要驱摈的,你没有去。以染污的心,不诃责,或者不治罚;或者虽然是诃责,该治罚就是轻轻地诃责一下,没有治罚;应当驱摈的,你没有驱摈,只是轻轻地诃责或者稍稍地治罚一下。那么这样子,是有犯。假使以染污的心是犯的。
假使是懒惰、懈怠、放逸的心,这个“怠”就是包括三个了,所以这个颂里边是不可能全部写完的。那么他里边就是有的是两个心,有的是三个心,有的是一个心。这个非要依据原文对照才行,那么这里这个“怠”是代三个心——懒惰、懈怠、放逸,这三个都有,全的。
那么他里边前边的染污心,“痴爱等”,反正是有偏心或者是痴,搞不清楚。我们说三宝里边的、寺院里边的执事僧,一定要明因果,懂戒律,那么该治罚的治罚,该诃责的诃责,该驱摈的驱摈。如果因为“痴”,不懂,自己不懂,该治罚的不治罚,该诃责的不诃责,该驱摈的,就是诃责一下或者轻轻治罚一下,没有驱摈,这些都是“痴”出发的。还有一种是“爱”,就是他有感情,那么该治罚的不治罚,该驱摈的不驱摈。这个我们看到在丛林里很多,有的人犯了很重的规矩,因为关系好,就没有去治罚他,甚至于没有去诃责他。也有一些人,已经治罚了,或者是驱摈了,一些他的好朋友给他讲情。这个你讲情,你法要不要了?我们说丛林是执法的地方,不是讲情的地方。讲情是世间法,我们是以法为主的,依律法来定一切,你要讲情是没有用的。那么这是有犯的。
下边不犯的。“若难救治不可语,喜出恶言多生恨,由此斗讼起忿诤,令僧喧杂僧破坏,知彼有情不谄曲,猛利惭愧自知悔,不作诃责等无犯。”那么这下边是不犯的,假使那个对方是不可救的,是“难救治”,这个人是烦恼太重了,给他说,给他治罚,乃至驱摈,都救不了的。“不可语”,跟他说话说不进的,那么或者你去跟他说了之后,或者治罚之后、诃责之后,他反而跟你恶口相骂,甚至于要产生怨恨的心。这个人他平时一贯粗言粗语的,那么他容易起嫌恨心的,怀恨在心的,甚至于因此起斗诤,僧团里起斗诤,起纷诤。“令僧喧杂”,里边不安静了,或者是破僧,他有一批人的,四个人以上的就是僧,如果他两边都满四个人的,就是破僧了。那么这样子要产生有这些危害性的,不治罚不诃责,不犯,那是防止产生这些不好的后果。
那么假使对方这个人不谄曲,很直爽的,他也如法地能够忏悔,“猛利惭愧”,他有一个猛利的惭愧心,自己知道忏悔的。那么这样子的人,你如果去诃责了或者是作了治罚了,他因为惭愧心很重,他会受不了。受不了的话,他会跑掉,或者是他又产生不好的后果的。那么这样子开许不治罚也可以,不犯。并不是说这个事情处理得好,就是能避免不犯戒就是了,不犯菩萨戒。
我们看这里,《菩萨戒品释》,《瑜伽师地论》的,“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可诃责,应可治罚,应可驱摈,怀染污心”(卷五 一六),这个染污心,在宗大师的注解里边,指的“嫌恨心”,他写的是“嫌恨心”,“而不诃责”,没有去诃责他,“或虽诃责,而不治罚”,单单诃责一下,没有罚他,“如法教诫”,也没有如法地教诫他。或者虽是治罚之后,如法教诫了,“而不驱摈”,本来该驱摈的。驱摈就是迁单了,不准在僧团里住了。那么我们说现在的丛林就是这边驱摈,…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