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78

  ..續本文上一頁心,沒有做,那麼就是犯,但是不是染汙的。

  “無違犯者好非宜”,“好非宜”,這個人他歡喜不適合的東西,假使這個人他是熱性的人,但是他歡喜吃那個熱性的巧克力之類東西,你也隨他的心,經常巧克力給他吃,那他越吃要身體吃壞了,那也不好;反正他心裏不相宜的東西,而他歡喜的,那不要給他;或者是有些出家人,他歡喜那個什麼電視機,什麼錄象機、照相機,什麼都要,這個對出家人不相宜的,那你不隨順他心,不給也可以,這個不犯。“疾病無力護僧製”,假使自己有病,沒有力量,或者維護僧製,不隨他心轉也可以。“于衆不宜衆所厭”他喜歡這樣子做,但是大衆卻不合適,大衆不合適的,那麼就不行,大家要討厭的,也不要隨他。“折伏外道”,對外道施調伏,那也不要隨他的心了,“不隨心轉無違犯”,在這些情況之下,不隨他的心轉是不犯的。

  

  己九 不能贊德

  “第九不能贊德”。這下邊就是說,他有功德,你以嫌恨的心,“嫌恨有德不贊揚”,因爲自己有嫌恨心,人家有功德,不贊歎。“有譽不稱贊善言”,“有譽”,他有名譽你也不去贊揚他;他說得好,“妙說嘉言”,你也不說他說得好。這樣子,就是不隨喜人家。“如是一切染違犯”,這樣子,都是染汙的違犯,這是嫌恨心發動的。假使以懈怠的心,放逸的心,那麼“犯非染”,是犯了,不是染汙。我們說這裏不贊歎人家的功德。毀謗是不行的,毀謗是犯他勝罪,這是不贊歎。

  下邊不犯的。“性好少欲護彼心,有病無力調伏彼,由贊雜染生憍舉,功德不實惡外道,待他言論等究竟,不顯揚等皆無犯。”假使知道這個人性少欲,這個人很少欲知足的,你贊歎之後,他反而感到不舒服,那麼你不贊歎也可以;“護彼心”,或者是贊歎之後,他感到反而不自在,那麼你就可以暫時不贊也不犯;自己有病,沒有氣力,可以不贊歎;爲了“調伏彼”,那個人有一些其他的過失,那麼他其他好的地方不贊歎,你贊的話,他認爲他很好,不要改,不改過了,那麼,“調伏彼”,就不贊歎也可以。

  “由贊染雜生憍舉”,你贊歎他之後,他就飄飄然了,他自己生起煩惱來了,自己驕傲起來了,甚至于……,那麼這樣子情況之下,你知道他會産生這些煩惱的,那麼你不贊歎也不要緊,不犯。

  “功德不實”,如果他大家都贊歎他怎麼怎麼怎麼,一個虛名,實在他沒有這些功德,不實在的,那麼你不贊歎也可以。我們經常聽到社會上贊歎某某人了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一百個了不得,那麼實際上,他並不是那麼了不得,你知道他實在沒有這個功德,那麼你人家在贊歎,你不贊歎也不犯的。如果真的有功德你不贊歎,那就不好了。那你不是嫌恨心麼,就是妒忌心了,那就是煩惱發動的。

  “惡外道”,“惡外道”就是說要降伏那些惡劣的外道,那麼你是不贊歎他也可以。

  假使他話沒有說完,你來不及贊歎起來了,這個也不必。人家話說了一半,你“哇”插進去,“你了不得”怎麼怎麼,等人家說完了再說麼,“待他言論等究竟”。那麼他沒有說完的時候,不贊歎;“不顯揚等皆無犯”,在這個情況之下,都沒有犯。

  那麼這個我們看看,參考一下《瑜伽師地論》。“論曰: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嫌恨心”(《菩薩戒品釋》卷五 一五),第一,自己本身有嫌恨心,對他有嫌恨的心,那麼,“他實有德,不欲顯揚”,第二不願贊揚,他實在是有德的,這個德是實在有的,你不想去贊歎他,那麼這樣子,就是要犯的。“他實有譽,不欲稱美;他實妙說,不贊善哉”,他有德,不宣揚,不給他贊歎他;他那個名聲很高,你不去稱贊他;他說得好,你不說“你講得好”。這是叁個意思,所以說我們這裏,頌裏邊是隱一點,那麼看了原文就知道了。“嫌恨有德”,實在有德的人,他有功德,實在有功德,不贊歎,這是一個;他有名譽,不稱,不贊美,不稱他這個名;那麼他說得好,講得是實在好,你不說“善哉”。那個叁條。這個裏邊,就是你們要把它分叁個了:有德,不贊揚是一個;有譽不稱贊是一個;他講有妙說,你不說,不說他說的好,這是第叁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顯揚等,非染違犯。”那麼這樣子的,有犯,染汙的違犯。假使懶惰、懈怠、放逸叁個心不贊揚的,非染的違犯。

  不犯的,知道這個人“性好少欲”,人很好,也少欲知足的,爲了要護持他的心,你講了之後,贊歎之後,他反而感到很不好意思,感到很拘束,那麼這個情況下,不贊歎也可以。假使自己有病,假使沒有氣力,或者要調伏他,“廣說如前”。“護僧製”,一樣的。假使你去了贊歎之後,你知道,假使不知道,你不贊歎不行的,你明明知道,你去贊歎之後,他一定會生起煩惱心,“驕舉”,産生驕傲的,那麼這樣去做一些,産生一些不好的煩惱,那麼你要遮止他,不産生這些,你不贊歎,這個也不算犯。

  假使你知道他的功德雖然看起來是功德,實際上並不好,那麼這樣子我們也不贊歎也可以。因爲有很多事情,我們的看法不一樣,假使說,你這個人很爽氣,請客請了一大桌,這個雞了、鴨子殺了很多,人家就贊歎他這個人慷慨怎麼,我們不贊歎,也可以。爲什麼?殺雞、殺鴨子不好,鋪張浪費也不好,這個我們不贊歎。世間上看看是功德,我們看看不是功德,這樣事情很多的。那麼我們在這個情況之下,不贊歎不犯。

  “若知彼德,雖似功德,而非實德;若知彼譽,雖似善譽,而非實譽;若知彼說,雖似妙說,而實非妙。”這是叁種。他的功德雖然是表面上是功德,實際上不是真的功德;他的名稱雖然是看起來好象很好的名稱了,實際上不是真的好;他說的話,表面上看看說得很好,口才也非常好,實際上,非妙說,說的並不是妙說,違背佛的道理的,象這些情況之下,不贊歎不犯。

  假使降伏外道,那麼不贊歎他也可以。爲了要等他話說完再贊歎,那麼他說的時候不贊歎也可以。這是不違犯的。

  那麼今天本來想十二個講完的,時間也到了,明天再接下去。

  

  

  

  第十六講

  

  昨天我們講到,十二饒益有情的第九個講了,還有兩個了。那麼最後的一個就是……。

  

  己十 诃責調伏

  第十個,“诃責調伏”。“見彼有情應诃責,應當治罰作驅擯,以染汙心癡愛等,不作诃責罰擯驅,是名有犯怠非染。”這就是說有些有情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不如法的事情,應當诃責的,或者應當進一步地要治罰的,甚至于最重的要驅擯的,你沒有去。以染汙的心,不诃責,或者不治罰;或者雖然是诃責,該治罰就是輕輕地诃責一下,沒有治罰;應當驅擯的,你沒有驅擯,只是輕輕地诃責或者稍稍地治罰一下。那麼這樣子,是有犯。假使以染汙的心是犯的。

  假使是懶惰、懈怠、放逸的心,這個“怠”就是包括叁個了,所以這個頌裏邊是不可能全部寫完的。那麼他裏邊就是有的是兩個心,有的是叁個心,有的是一個心。這個非要依據原文對照才行,那麼這裏這個“怠”是代叁個心——懶惰、懈怠、放逸,這叁個都有,全的。

  那麼他裏邊前邊的染汙心,“癡愛等”,反正是有偏心或者是癡,搞不清楚。我們說叁寶裏邊的、寺院裏邊的執事僧,一定要明因果,懂戒律,那麼該治罰的治罰,該诃責的诃責,該驅擯的驅擯。如果因爲“癡”,不懂,自己不懂,該治罰的不治罰,該诃責的不诃責,該驅擯的,就是诃責一下或者輕輕治罰一下,沒有驅擯,這些都是“癡”出發的。還有一種是“愛”,就是他有感情,那麼該治罰的不治罰,該驅擯的不驅擯。這個我們看到在叢林裏很多,有的人犯了很重的規矩,因爲關系好,就沒有去治罰他,甚至于沒有去诃責他。也有一些人,已經治罰了,或者是驅擯了,一些他的好朋友給他講情。這個你講情,你法要不要了?我們說叢林是執法的地方,不是講情的地方。講情是世間法,我們是以法爲主的,依律法來定一切,你要講情是沒有用的。那麼這是有犯的。

  下邊不犯的。“若難救治不可語,喜出惡言多生恨,由此鬥訟起忿诤,令僧喧雜僧破壞,知彼有情不谄曲,猛利慚愧自知悔,不作诃責等無犯。”那麼這下邊是不犯的,假使那個對方是不可救的,是“難救治”,這個人是煩惱太重了,給他說,給他治罰,乃至驅擯,都救不了的。“不可語”,跟他說話說不進的,那麼或者你去跟他說了之後,或者治罰之後、诃責之後,他反而跟你惡口相罵,甚至于要産生怨恨的心。這個人他平時一貫粗言粗語的,那麼他容易起嫌恨心的,懷恨在心的,甚至于因此起鬥诤,僧團裏起鬥诤,起紛诤。“令僧喧雜”,裏邊不安靜了,或者是破僧,他有一批人的,四個人以上的就是僧,如果他兩邊都滿四個人的,就是破僧了。那麼這樣子要産生有這些危害性的,不治罰不诃責,不犯,那是防止産生這些不好的後果。

  那麼假使對方這個人不谄曲,很直爽的,他也如法地能夠忏悔,“猛利慚愧”,他有一個猛利的慚愧心,自己知道忏悔的。那麼這樣子的人,你如果去诃責了或者是作了治罰了,他因爲慚愧心很重,他會受不了。受不了的話,他會跑掉,或者是他又産生不好的後果的。那麼這樣子開許不治罰也可以,不犯。並不是說這個事情處理得好,就是能避免不犯戒就是了,不犯菩薩戒。

  我們看這裏,《菩薩戒品釋》,《瑜伽師地論》的,“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應可诃責,應可治罰,應可驅擯,懷染汙心”(卷五 一六),這個染汙心,在宗大師的注解裏邊,指的“嫌恨心”,他寫的是“嫌恨心”,“而不诃責”,沒有去诃責他,“或雖诃責,而不治罰”,單單诃責一下,沒有罰他,“如法教誡”,也沒有如法地教誡他。或者雖是治罰之後,如法教誡了,“而不驅擯”,本來該驅擯的。驅擯就是遷單了,不准在僧團裏住了。那麼我們說現在的叢林就是這邊驅擯,…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