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邊進去;照規矩,驅擯之後,哪個僧團也不能去了。“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這樣子,有犯,是染汙的違犯。假使以懈怠、放逸、懶惰的心,不诃責乃至驅擯的,那麼是犯,不染汙的犯。
不犯的,“若了知彼不可療治”,這個人不可救藥;“不可與語”,這個人不能跟他說話的,說了之後他不聽的;“喜出粗言”,這個人跟他說話,他經常要粗言粗語地惡口罵人的;“多生嫌恨”,這個人的心很狹窄,你跟他說話,要産生嫌恨心的,“故應棄舍”。“若觀待時,若觀因此鬥訟诤競,若觀因此令僧喧雜”,假使這個事情做了,要産生鬥诤的,或者要産生僧團裏邊喧雜——就是不和的,或者是甚至于破僧的,那麼這個不說、不诃責等等也不犯。
再一邊,好的一方面說,那個有情,沒有谄曲心,他有非常猛利的慚愧心,他很快地能夠自己忏悔還淨,就是能夠把這些犯戒的事情能夠還得清淨的,那麼這樣的人不诃責乃至不驅擯都沒有違犯。
這是原文。他這裏的宗大師的注解,他裏邊說,“不可療治,謂不可與語,喜出粗言,多生嫌恨”,這是叁個。這個差不多。
己十一 神通調伏
下邊我們看下邊一條,“第十一神通調伏”。這個我們就看到了,這個菩薩是地位比較高的菩薩,至少登地以上的。
“菩薩具足諸神通”,他具足五眼六通。五眼是不一定有,佛眼不會有了。菩薩嘛,還沒成佛了。但是六通,具神通,或者一個,或者兩個,乃至六個。
那麼,“恐怖調伏善引攝”,他有了神通,能作恐怖調伏、攝引的事情。本來這個人假使很壞,你現一個神通,使他恐怖。那麼假使這個人,打個比喻,這個人是做壞事的,他也不肯發露,那麼你只要現一個神通,就是什麼?現一個金剛神,拿一個金剛杵,要打他的樣子,哦,他害怕了,害怕之後,他自己發露自己的罪,改悔了。這就是以恐怖的方法來調伏。或者善攝引,你善巧地用神通攝引他到正道上去,他本來是沒有很能上路的,因爲神通看一看,使他上路。這些該做的時候要做。
“避信施故不顯示”,他恐怕這個,“信施”,避免信施,他就這個,就不作。這個是違犯。但是,這個不是染汙,他是“避信施”。“避信施”,他就不是染汙心。那麼這裏我們等一下看一看這個宗大師的解釋,他另外有他的解釋。那麼這是犯的,沒有染汙的犯,只有不染汙的犯。
那麼不犯的,“僻執外道誹賢聖”,有些偏執外道,他要誹謗神通的,假使你顯神通,這些外道是偏執,就是邪見的外道,他說你通是用咒弄出來的,或者用藥現出來的,不是你的真的通,他誹謗有神通。那麼,用咒也可以起一些變化了,這個印度有這個咒。
我們記得那一次,有個菲律賓居士,他寄一張報紙給我,他們婆羅門,就是印度的婆羅門,有很多歐洲人都去學,婆羅門現在很厲害,神通很大。他們就是說,坐了盤坐之後,念一個咒,念個咒會騰空。他一個照片寄給我看,兩個歐洲人坐在那裏騰空,已經身體超過一個房,在這個幾樓的樓房的頂部了,已經升到那麼高了,照了個相。那麼他念一個咒,還會産生神通。這是講咒的力量。
還有吃一種藥,某種藥吃了後,也能得通。這個我們就可以回憶到,龍樹菩薩還沒有進入佛道的時候,他是學外道的,他的外道師父有一個藥,吃了是可以隱身的。龍樹菩薩他就是把那個藥拿來聞了一下,裏邊幾味藥,他都知道了,然後他自己就配,配了之後,他吃下去,會隱身,身體就見不到了。他幾個同學一起吃,吃了做壞事。後來龍樹菩薩是悔悟了,入佛道了,他幾個同學卻做了壞事,給人家殺掉了。
這個事情,就是說,用藥用咒也能顯通,這個外道就誹謗。假使你用神通去教化的話,他就誹謗你。這個邪見外道,就說你這個通就是用藥來的,是用咒來的,並不是真的通。那麼這個情況之下,不現通沒有犯。
下邊兩句話我們等一下說,因爲有不同的意思在裏邊。
另外我們看《瑜伽師地論》的。“論曰: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具足成就種種神通變現威力,于諸有情,應恐怖者能恐怖之,應引攝者能引攝之。”(《菩薩戒品釋》卷五 一七)就是他這個神通的力量很大,應當恐怖他,使他攝以善法的,應當攝引的,他有這個能力能攝引的,但是“避信施故,不現神通,恐怖引攝。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既不去恐怖他,也不攝引他,這個叫有犯,有所違越,但不是染汙。
沒有違犯的,“若知此中諸有情類,多著僻執,是惡外道”,就是外道了,惡外道,“誹謗賢聖,成就邪見”的,那麼不用神通恐怖攝引,也沒有違犯。
下邊宗大師解釋,“成就種種神變威力,應恐怖者能恐怖之,應引攝者能引攝之,見在聖教不持律儀”,他看到聖教裏邊,就是看到我們佛教內部,有些不持戒律儀的,“難消信施,若不令彼斷信施故,示現神通恐怖攝引,非染違犯。”就是說什麼叫“不避信施”?就是說你假使不去恐怖他,不去這個攝引他,他本身因爲不持戒,就作一些惡行,信施難消,那麼你應當以神通來恐怖他,或者攝引他,使他不要享受那個居士的供養。假使你不使他斷信施故顯神通恐怖攝引的話,那麼是違犯。至于說外道,他誹謗神通是咒是藥的,不顯神通沒有違犯。
那麼下邊的一句話是,“增上狂亂重苦逼,未受淨戒亦無犯”。這兩句話,根據宗大師的注解,不是屬于這一條的,是通指前面的那些戒。中間的,該做的,該不做的,假使你增上狂亂心,就是心裏煩惱、至極煩惱的時候,或者狂亂的時候,或者是極苦的逼迫的時候,或者是沒有受戒的時候,那麼你做了那些事情不算犯。不是單指這一條,指前面的所有的那些戒條。所以說擺在這裏,實際上是不是屬于這一條的,是總結前邊的所有的,就是無犯裏邊還加上這一些條件。
那麼另外一個說法,這個我們等一下要講一下,就是說,這個犯戒,菩薩戒犯戒,以瞋心犯的是最重,以癡心犯的二等重,以這個貪心犯的最輕。爲什麼原因?他貪心犯的沒有舍棄有情,而瞋心犯的,就是絕對排斥有情,所以說裏邊有輕重。在這個別解脫戒裏邊,因爲沒有菩提心,有情舍棄不舍棄,這一條就沒有考慮上,凡是貪瞋癡犯的都是罪,或者都是重罪。而這個最重的罪在菩薩戒裏邊是瞋心起來的,瞋心是痛恨有情的,這跟菩提心最違背;癡心,愚癡,對有情雖然不是痛恨,但是也沒有攝受他,是還有排斥的意味在裏邊;那麼貪心,他是以攝受的心,是不舍有情的心,那麼這個是犯得最輕。
甲叁 結勸示悔
下邊我們說,下邊是“還”,這個受戒之後,該怎麼做,就是最好是不要犯,犯了之後,怎麼忏悔。“結勸示悔”。
乙一 于罪護心之法
“從他正受律儀已,善淨深心求菩提。”如法地“從他”,就是從戒師,從如法的師,如法地依止,受到了這個菩薩戒的律儀、這個戒之後,應該以善的、清淨的、深心,深心就是起很猛利的心,要求菩提,不是泛泛的心。這樣子求菩提,因戒是菩提的本。“饒益有情意樂興”,同時要生起饒益有情的意樂。
這個心“生已尊重作恭敬”,要起尊重的心,恭敬的心,專精地護持,不要違犯。就是一開始受了之後,要心裏邊要發心自己要去求菩提,要饒益有情,這樣的心,生起之後,這個戒生起之後,恭恭敬敬,要尊重地專精地去護持,不要違犯。最好就是不要犯戒,萬一“誤失”,這個不是有意地犯,不是有意要犯心。“誤失”,就是說或者由無知,或者由放逸,或者是煩惱太重,或者是沒有生起恭敬心,這四個都容易犯戒。那麼這個宗大師書裏邊,就是說四條因緣能夠違犯的,不是安心的犯,由這四條因緣違犯的,都叫“誤失”。那麼要“疾疾作淨洗”,趕快地忏悔。怎麼忏悔?
“應向語表能覺受,補特伽羅發露悔”,應該向你跟他說話,他能夠知道,也能夠接受的那些,就是他懂話的,他也懂戒律的方法、意思、意義,都懂的,這樣的補特伽羅,你跟他發露忏悔。那麼這是一種對人忏。假使沒有這樣子如法的,可以對悔的人,那麼這樣,“以淨意樂自誓心,我當決定防護意,當來終不再重悔”,自己發一個狠心,清淨的意樂,起一個發誓的心,決定以後防護,不再犯,將來終不再犯。以這樣的心,自己發誓,那麼也可以還淨。
那麼裏邊還有條件,我們看菩薩戒的解釋裏邊,他講得比較詳細了。他說你假使,“複次,如是所起諸事菩薩學處”(《菩薩戒品釋》卷五 十八),前面講的那些菩薩戒,“佛于彼……”這個我們先說這個,這個菩薩戒的來源是哪裏的?這是《瑜伽師地論》這麼說。“複次,如是所起諸事,菩薩學處,佛于彼彼素恒纜中,隨機散說。謂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今于此菩薩藏,摩怛理迦,綜集而說,菩薩于中應起尊重,住極恭敬,專精修學。”這個就是我們這兒,我們的頌詞上的,“尊重”、“恭敬”、“專精護持”就是這裏來的,原文是這裏。“是諸菩薩,從他正受戒律儀已,由善清淨求學意樂,菩提意樂”,都是這一文的。我們所以看了原文比較可以知道的深透一點。“饒益一切有情意樂,生起最極尊重恭敬,從初專精,不應違犯”。
這第一個說菩薩戒來源是什麼?菩薩戒的來源,不是我們前面有人提那個問題嗎:彌勒菩薩說的《瑜伽師地論》是無著菩薩寫下來的,就我們前面一開始一個頌,我們就是說,大家還記得吧。他說無著菩薩,“無著比丘者,善巧諸論義,了不了義經,分別爲多種,照了諸世人,釋經爲本性”(《菩薩戒品釋》卷一 二),他爲正教久住,“攝經真實義”,他爲了正法久住的關系,他把經裏的很多意思攝攏來,寫了《瑜伽師地論》等,寫了很多。這部《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對無著菩薩說,無著菩薩把他結下來的,那麼是不是無著菩薩的意思,是不是彌勒菩薩的意思?這個我們明確地論裏就回答了,這是佛在各式各樣的經裏邊,…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