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80

  ..續本文上一頁隨著根機散說的,那麼什麼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各式各樣地方,對哪些有情該是什麼,哪些應該什麼,經裏都有。然後呢……這個無著菩薩就在菩薩藏、摩怛理迦、經的解釋裏邊把它總括起來講,所以說瑜伽菩薩戒。

  (20A開始,……)不是無著菩薩或者是彌勒菩薩自己製的,是佛在經裏說的,隨機散說的,把它集中起來,合了一起,完整地把它拿出來。所以說這個來源還是佛說的。我們這說了很多,戒只有佛能製,那麼這個菩薩戒也是佛製的,不是彌勒菩薩或者是無著菩薩製的。這個就是來源是佛,這個要搞清楚。

  那麼下邊這個就與我們頌裏文有關系了,“菩薩于中應起尊重”,這個戒既然是佛親自說的,那麼我們學菩薩戒的人,應當對這個戒起尊重心。所以說我們這個頌子裏邊“尊重”、“恭敬”、“專精護持”,就是這個文的意思接下來的。因爲它是佛說的,所以說,我們學菩薩戒的人應當對其生尊重心,極恭敬的心,專精地修學。就是這裏的“生已尊重作恭敬,專精護持無違犯”,尊重的恭敬心,專心地修學。

  “是諸菩薩,從他正受戒律儀”,這個菩薩,“從他”,就是他的戒師裏邊如法地受了菩薩戒之後,要什麼意樂心?由善的、清淨求學的意樂,就是善清淨了,就是我們的“善淨深心求菩提”,以善的、清淨的求學的意樂,以菩提的意樂,這是兩個了,所以這裏你們,這個頌子裏就看不出來:善淨深心是一個意樂心,一個求菩提的意樂心,饒益有情的意樂心,叁個心。“生起最極尊重恭敬。從初專精,不應違犯。”再來一道,要極殷重地那個尊重、恭敬,一開始受了,就要專精地護持,不要犯。這是說受了戒之後,應當以這樣的態度,一定不要去犯。

  叁個意樂,我們要把它分開。你非看原文不可,否則你看不出來的。這叁個意樂我們再說一遍:善清淨求學的意樂;希求菩提的意樂;饒益有情的意樂。這個叁個意樂來學這個戒。就是學菩薩戒,我們的意樂心要這叁個。善的清淨的求學的心,要希求菩提的心,就說這個戒,將來是要成佛了。那麼成了佛之後,饒益有情,一層深一層,現在是學,清淨地去學,將來是要成菩提,最後是饒益有情。這是學戒就是以這叁個意樂心,初、中、後。那麼第一個是自己學戒的自性,叁聚戒都是這麼學;後兩個意樂,求菩提、求利他,就是後邊兩個,菩提心,饒益心,這是果上的。

  我們一開始就要專精,不要犯。那麼這裏,宗大師又提出一個警惕性的、重要的教授,他說,這是最重要的教授,什麼?“故莫思雲:此諸學處能行固善,即不能行亦止如是。當觀此乃最要教授。”(《菩薩戒品釋》卷五 十九)受了菩薩戒之後,不要想,這些戒條能行固然很好,假使做不到,也不過如此。這個心千萬不要有。這個心一生的話,你就持不好戒。所以說千萬不要生起這個心:這些戒條能做到,固然很好,做不到的話,也不算錯了。那麼這個心就不行了。我們一開始,就要專精無犯,一條也不要犯,都要持到,不做到是不行的,非做到不可的。所以,這個千萬不要有這個心。當觀此是最要的教授。千萬不要起這個心,這是最重要的教授。

  “正受菩薩戒律儀者,須行六度四攝爲基。更當勇進,隨逐已達一切佛教深廣道理,趣大轍道”(《菩薩戒品釋》卷五 十九),最後要這個“先覺而行”,就是說要根據那個如法的、佛的那個軌道走,“不應采視,未解一切聖教宗要盲修者學”,不要去采取那些不懂佛教的違背聖意的那些人說出的話去學,就是要根據佛的說話去學,一切要依佛的意樂心。一切不是佛說的,那些戒律要改的,什麼什麼的,這些話,不能聽他的。這個,宗大師在當時已經提出這個問題了。

  

  乙二 犯已還出之方便

  那麼,下邊假使犯了之後,如何忏悔?他有忏悔文。“設有違犯,即應如法疾疾悔除”(《菩薩戒品釋》卷五 十九),應如法地趕快地要去除,不要拖。我們有犯了戒的,不要因循等待,好象不好意思,馬上忏悔,馬上清淨。“令得還淨”,使它清淨。“又此菩薩,一切違犯,當知皆是惡作所攝”,凡是犯戒,在菩薩戒裏邊,總的來說,都是惡作罪,因爲上品犯的,根本戒都破了,戒體沒有了,舍戒了。那麼其他的犯,都是惡作。這個惡作罪,應該象那個……不像別解脫戒,裏邊又分了好幾種,五篇七聚了。這裏是兩種,要麼是他勝罪,重點的是他勝罪,那是犯了之後,就戒體沒有了,沒有,不是那個菩薩戒的那個,不是菩薩了。

  那麼除了這個上品的他勝罪以外的,都屬于惡作罪,這些惡作罪怎麼忏悔?“應向有力于語表義、能覺能受,大乘小乘補特伽羅,發露悔滅。”要對說話能夠懂他意義的,也能夠知道他的話也能知道他的意思,就是你跟他發露忏悔,他懂的,他也聽得懂你的話,他也對菩薩戒的意義懂的,大乘、小乘的補特伽羅,發露忏悔。爲什麼大乘、小乘,後邊要說。

  假使菩薩以上品的纏,犯了這個他勝罪的話,那戒體已經沒有了,要重受了;那麼中品纏的話,要對叁個補特伽羅,或者是叁個以上忏悔,發露忏悔他的罪。那麼怎麼發露?應當先自己犯什麼罪要說,怎麼說?“長老專志,”或者說“大德”,“我如是名”,他自己是什麼名字,違越菩薩毗奈耶裏的什麼什麼的罪,犯了什麼惡作罪。那麼其他的,跟比丘發露一樣。下品纏違犯,這個就是他勝罪的下品纏,跟其余的惡作罪的違犯,一個補特伽羅發露忏悔。假使沒有這個如法的補特伽羅可以忏悔的話,以清淨的意樂心,自己發誓,以後決定要防護不能再犯。這個是殷重的發誓的心生了之後,也可以還淨。

  那麼宗大師他裏的注解我們看一看(《菩薩戒品釋》卷五 二十)。第一,我們受了戒以後,要專精,不要違犯。假使說由無知、放逸、煩惱太重——多惑、不恭敬,那麼這個四個緣違犯了,我們說這四個緣都不是故意地去犯,都不是安心去犯。就是“無知”,不懂。或者是“放逸”,放逸就是心裏沒有提起正念。“多惑”,煩惱太重了,習氣太重了,自己止不住。或者是“不敬”,對戒沒有起恭敬心,一開始就講我們要恭敬,不要放逸了,那麼那假使沒有照這個做,不恭敬,那就要犯。這個緣犯了之後,要忏悔,那麼是安心犯的就成問題了。以這樣子情況犯的,如法忏悔。除了這個他勝罪以外,其余的一切的違犯,都屬于惡作,他勝罪最重的就是那個舍戒了,其余的可忏的,都是惡作罪。那麼要“向有力于悔罪法”,對悔罪的方法,說的話,他的意思都能夠知道,能夠接受的那些大乘的、小乘的補特伽羅都可以。

  就是說爲什麼大乘、小乘?第一,假使有菩薩戒律儀的,就是那個對方是受了菩薩戒的,那麼最好了,向受了菩薩戒的人忏悔。萬一受菩薩戒的人沒有,你犯了菩薩戒了,怎麼辦?就向比丘忏悔,雖然這個比丘沒有受菩薩戒,但是跟他忏悔,也能忏除,比丘、比丘尼。沙彌不行,這個我們要注意,沙彌不是對象。萬一沒有受菩薩戒的人,那麼你向比丘、比丘尼忏悔也可以忏除,而對沙彌忏沒有用。

  假使犯戒的是出家人,那麼你現在有出家的菩薩,可以向他忏悔的,一定要向出家菩薩面前忏悔,不要向在家菩薩面前忏悔,在家菩薩他也是受了菩薩戒,但是你本身出家身份的話,不要向他忏悔,最好是向出家(菩薩)忏悔。實在沒有出家(菩薩)的,那麼向他忏悔也可以。總之,宗大師非常重視出家的,你是出家的人,不要向在家人去求忏悔。現在我們雖然末法時期了,出家人還不少,那麼凡是出家人犯罪,就要在出家人面前忏。

  那麼這個至于說菩薩戒犯了之後,上品的菩薩戒犯了之後,還是要忏悔了,忏悔之後,要重受。要向僧忏,那就是五個以上的人了。前面的惡作罪,叁個就夠了,叁個或者多一個也可以了。那麼,你犯了上品的這個他勝罪,僧忏,五個,十個,那就是這樣子了。然後,忏好之後,再發起利益衆生的意樂心,再發菩提心,還是生起菩提心,由清淨意樂重受,受幾次?這個有的人說只有兩次,因爲經上有說有兩次的話;有的人說可以叁次,第一次受了之後,重受兩次;那麼宗大師的看法,並不是兩次,只要你能重受,都可以,不限。

  那麼這裏忏悔文我們說一說。那麼上品的當然是向僧忏了,要重受了。

  那麼我們說中品的,可以忏淨的。假使中品的違犯,叁個,起碼叁個人,或者是“過是數”,多也可以。他犯罪,先要說自己犯什麼罪,就是前面說的,“長老專志”,或者是“大德”,我什麼什麼人,什麼名字,犯了什麼什麼的菩薩戒的罪,或者舉個例,犯了自贊毀他的菩薩戒的毗奈耶罪。

  那麼下邊。“如是衆罪,我于長老發露悔除,更不覆藏。發露悔除,我安樂住。不露不悔則不安樂。”(《菩薩戒品釋》卷五 二一)這跟我們比丘戒忏悔差不多的。這個你們有書,最好是抄下來,沒有書麼,你聽一下我念的。就是前面說,“長老專志”,我什麼什麼名字,他犯了什麼哪一條的菩薩戒的罪。然後,“如是衆罪,我于長老發露悔除”,這樣的罪,哪一條哪一條,我在長老面前發露悔除。“更不覆藏”,不覆藏,這個很重要,不要覆藏,你有罪了,蓋了不給人家知道,那完了,永遠弄不幹淨。“更不覆藏,發露悔除”,先發露,然後悔除。“更不覆藏,發露悔除,我安樂住”,這麼心就安樂,假使“不露”,不發露,“不悔”的話,“則不安樂”。那麼他自己這麼說了,下邊,那麼下邊受他忏悔的人要問:“汝于此等見罪否?”你這個罪你自己認不認識?他回答:“見!”再問:“後防護否?”你能不能以後防護它不犯?“應答言:如法如律、善爲奉持。”我要如法如理地好好地奉持這個戒,就是要防護。那麼要說叁遍。第一、第二、第叁是同樣說。說了之後,先要是合掌禮拜,或者是到他下邊,對忏悔的人的下邊合掌,蹲跪,就是胡跪,這些方式。這是爲中品的纏的。

  假使下品纏他勝罪怎麼忏?跟其他的惡…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