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84

  ..續本文上一頁恩報恩?

  46、于怖畏者應如何作?

  47、于有愁懮者應如何作?

  48、于缺資具者應如何作?

  49、應如何攝徒衆?

  50、何謂教授八法、教誡五法?

  51、如何隨有情心而作饒益?

  

  第七講

  52、于有信等正行者應如何作?

  53、于有過失違犯者應如何作?

  54、雲何作神通調伏?

  55、雲何修叁聚戒之要義?

  56、何謂依六心修攝善法戒?

  57、何謂饒益(有情)行六法?

  58、叁聚戒之關鍵雲何?

  59、受戒通法是指哪些?

  60、學修菩薩戒之根本如何?

  61、受菩薩戒之補特伽羅應具備哪些條件?

  62、合法之戒師應具何相?

  63、不合法之戒師指哪些?

  

  第八講

  64、如難找合法戒師,有何標准者亦可?

  65、有師授受法如何作?

  66、無師法如何作?

  67、得戒已應如何想?

  68、應如何防護戒?

  69、學菩薩戒有何開緣?

  70、菩薩戒分幾聚?

  71、何謂他勝?他勝罪有幾?

  72、何謂同他勝法?

  73、試述第一他勝諸義。

  74、試述第二他勝諸義。

  75、試述第叁他勝諸義。

  

  第九講

  76、試述第四他勝諸義。

  77、什麼叫像似正法?有什麼危害性?

  78、爲什麼在瑜伽四他勝法後要加《虛空藏經》所出罪?

  79、試述《虛空藏經》十四他勝罪諸要義,並比較此與瑜伽四他勝法中,相互有同而不同之處。(此題頂十五、六個題,宜細心詳述)

  

  

  

  第十講

  80、試述他勝法四種纏犯之相。

  81、試述舍戒因緣四種。

  82、論中又總略說舍菩薩戒由二緣,雲何二緣?試與前四緣比較之。

  83、舍菩薩戒之過失如何?

  84、若已受菩薩戒應如何作?

  

  第十一講

  85、布施度違障品七戒,一一細述之。

  86、障戒度九戒,一一細述之。

  87、遮罪大約分幾種?菩薩戒對別解脫戒的遮罪的關系如何?

  

  第十二講

  88、開性罪的菩薩戒要在怎樣的條件下纔可開?

  89、開性罪中,在家與出家菩薩有無不同?

  90、邪命取利一條中『虛談贊毀令他施』與他勝中『贊己毀他』爲什麼定罪不一?

  91、(原題無)

  

  第十叁講

  92、障忍有幾條?一一戒相如何?

  93、違犯精進有幾條?一一戒相如何?

  94、違犯禅度有幾條?一一戒相如何?

  

  第十四講

  95、何爲五蓋?試述其危害及對治法。

  96、定生起後,能障其相續久住及勝進者是何?

  97、『輕聲聞乘』惡作罪與『謗聲聞乘』他勝罪,其不同處在哪裏?

  98、異道外論能否學?有什麼條件纔能學?

  99、『謗菩薩藏』惡作罪,與『謗大乘』第四他勝,及虛空藏第二他勝罪差別何在?

  100、聞謗深、廣二種大乘宗,應如何自護其心?

  101、『自贊毀他』惡作與『贊己毀他』他勝,差別何在?

  102、障般若中,『依文不解義』是何義?

  

  第十五講

  103、饒益有情戒十一條與112頁饒益有情十一相,一一對照研究其同異。

  

  第十六講

  104、瑜伽菩薩戒是否無著菩薩造?

  105、菩薩戒如何忏淨?忏法、忏詞、忏境、忏心各如何?

  106、菩薩戒作法忏後,能否淨苦異熟果?應如何作?

  107、菩薩當以何等意樂,從他正受戒律儀?

  108、菩薩依戒勤學,能成就幾種圓滿,安樂而住?

  1《俱舍論頌疏》第二十九卷:“正法有二。一教。二證。教謂契經。調伏對法。證謂叁乘菩提分法。有能受持及正說者。教法住世。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證正法。便住世間。道藉人弘。法依人住。人在法在。人亡法亡。故世親雲。故隨叁人住世時量。應知世法。住爾所時。”

  2小乘見道以前之修行位也。總稱見道以前爲賢位,見道以後爲聖位。賢位中有七位:一、五停心觀,二、別相念住,叁、總相念住,謂之叁賢位,四、暖法,五、頂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謂之四善根。

  3慧解脫:謂以智慧斷除無明惑業之縛,而得解脫,故名慧解脫。

  4簡別:簡擇差別之意。又曰簡異,別異,分異,略曰簡。謂簡擇諸法之同異,而明其差別也。

  5《大學》: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6《攝大乘論世親釋》:“以他心智了知彼心,無余方便能轉彼業。如實了知彼由此業定退善趣定往惡趣。如是知已生如是心。我作此業當墮惡趣,我甯自往必當脫彼。”

  7《俱舍論頌疏》:“爲開智者慧毒門,如身少破,著少毒藥,須臾毒氣,遍滿身中。此論亦然,開少慧門,諸有智人,能深悟入,如似毒門,名慧毒門。聰明論名,因茲起也。”

  8九住心:《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一二六一頁):“雲何名爲九種心住,謂有比丘,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少等持。如是名爲九種心住。”

  9《瑜伽師地論》叁十七卷十九頁雲:諸佛菩薩,略有叁種神變威力。一者、神境神變所攝。二者、記說神變所攝。叁者、教誡神變所攝。當知此叁,如其所應,攝入叁種神通威力。謂神境智通威力,心差別智通威力,漏盡智通威力。

  10《瑜伽師地論》四十卷:“謂九種相戒,名爲菩薩戒波羅蜜多。一、自性戒。二、一切戒。叁、難行戒。四、一切門戒。五、善士戒。六、一切種戒。七、遂求戒。八、此世他世樂戒。九、清淨戒。”如彼卷至四十二卷五頁廣釋。

  11能海上師譯本:“無方距果遙,果近善方便”。法尊法師譯本:“非方便則遠,方便即非遙”。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