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P67

  ..續本文上一頁裏去還了。“白衣生天,比丘入獄”,這個話是佛說的,末法時期的一個不好的現象,那你自己就要提高警惕,佛說了是叫我們提高警惕,並不是叫我們去照這個做。白衣生天,他供養你,就會培福,生天;你受了供養不修行的話,這個包袱,一顆米是須彌山還要大,那麼那麼多供養,你天天在受,你怎麼受得了?當然要下地獄去的。你地獄去還報去,人家麼生天。你想想,你劃不劃得來?當然了,我們不是嫉妒人家生天,人家供養是好的,贊歎的,但是我們自己不要下地獄去。

  你要自己修行的話,對方的福報更大。如果他供養了一個比丘一個出家人是要下地獄的,他的福報也不大了。所以,他真正對他說福報要更大的話,他要求的東西能夠滿願的話,必須你要有堅強的修行的力量,回向給他,他才能夠如法地得到他的,滿他的願,如果你修持不好的話,他也滿不了好大的願,當然他福報是有了。我們說,阿羅漢他發個願就會滿願。經裏上有一個,有一個阿羅漢乞食,到一家人家去,就聽見裏邊女人痛苦地正在喊,慘叫,阿羅漢起個悲心了,他就問他們:“什麼事情啊?”他說“這個女人養孩子難産,養不下來。”阿羅漢想:可憐呐,希望她平安降生。這個念,這麼一個發一個願,裏邊就生下來了。所以說,有修持的人回向,力量多大!當然說,我們不是阿羅漢,但是比丘是阿羅漢的因。阿羅漢的因素已經是成就了,那麼你如果如法地持戒的話,再好好地回向的話,也有很大的。再加上你念的法,法的加持,法力的加持,你自己行持的加持,使對方可以盡大地滿他的願。

  如果你沒有如法地行持,也沒有如法地修法給他回向,那麼受債的是自己,受不了了,你就下地獄去還報去。這個哪個也沒有辦法,救不了你。佛跟你說了,你自己要警惕。你不警惕的話,佛也把你手拉出來,地獄裏拉也拉不出來,你自己下去的。那地藏菩薩就是花了很多精力,好容易把你度出來了,一轉身,又來了。爲什麼?習氣煩惱太重了,才出去又犯了。這個我們……,這是警惕了,經上給我們講叫我們提高警惕,千萬不要走這樣的道路。

  “心逐五塵顛倒生”,這個貪著五塵麼,當然是顛倒心生起來了。我們說一切法空,一切本來空的,根本貪不起來。但是這個是,我們說還是高層次的人,你說它是空的,你就可以不生貪心了。但是對那個那些貪心很大的人,空的,他知道是假的,他也貪。他那個照片他多看看也好的。他明明照片是這一張紙了,幾個線條了,他還要多看也好。我記得某位一本書裏邊,說“縱然白骨也風流”。白骨,你修白骨觀麼,叫你除貪的,他說白骨也風流。這個樣子,這樣的人不可救藥了,可以說。

  那麼,我們說,真正地要一切法空地對治是最大的對治。真正要斷煩惱,是空。但是,你對根機太差的人,你說空、空、空,他根本空不了。說個老實話,什麼叫空,他都不知道。那麼你說以空來對治煩惱的話,對他來說是不起效的。真正能夠把一切法空的道理理解了,你起碼得把要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毗缽舍那精通,能不能夠?你現在看不看得懂?恐怕什麼都一竅不通的。那你用空來對治恐怕還早一點。那就是不淨觀、白骨觀、九想觀,要這些好好修。你修了沒有哦?我說了半天,比丘最要緊的命根子就是這個東西。

  “入道有二門”,兩個甘露門就是不淨、數息觀了。你這兩個觀是我們的命根子,出家人的命根子。你到底出了家那麼久了,修了沒有?沒有修的話,你到底出了家幹什麼?你這個,這一條路還不斬斷的話,怎麼出得成家?這個根本心是出不了家的!你身體出家了,沒有用的。那麼這個東西很嚴重,如果你出了家之後,這個觀到現在還沒有修過,那你太慚愧了,趕快修!趁眼睛還開在那裏,修,如果眼睛閉掉了,你要修都來不及了,那就是下去了。

  “違情追念忿恚隨”,那個違情的境,不管現前也好,過去的,你追念一下,産生這個忿恨心,這是瞋恚蓋。過去經過一些不如法的事情,心裏打不開,把你蓋住了,那你……。這個五個蓋就是把我們的心蓋住了,不要說修定沒有希望,開智慧什麼都不行了。那你過去的事情,不如意的、不滿意的事情,盡追念盡放不下的話,這個瞋恚給蓋住的話,也是一個大障礙。

  “癡攝內心失明照”,因果不明,叁寶的功德不明,這是癡。它的效果?“失明照”,就是昏沈了,心裏黑沖沖的那就是昏沈來了。我們說,你假使昏沈來了,眼睛開大一些,不要,不要把這個讓它黑出出(滬俚)的。所以說,海公上師說的,我們修定,最好眼睛不要閉住,要開一點點線,不但是不容易昏沈,同時眼睛,對眼睛有好處,保養眼睛,如果你閉住了眼睛,保養的力量就沒有了,同時容易昏沈。“癡攝內心”,把心攝得太緊了裏邊,又沒有沒有辦法把它聚起來,那就是“失明照”,把心裏明白的毗缽舍那的這個觀照就不能清楚。

  “惡先所作心憂悔”,惡作,這是他把這個沈、掉,本來掉舉惡作是一個蓋,那麼這裏說了個惡作,掉舉就沒有說,那也包在裏邊了。掉舉說,我們說散亂跟掉舉不同,一樣的心東想西想,掉舉是貪所攝的不寂靜相,其他的瞋啊、癡啊那些心的不寂靜是散亂。貪所攝的,就是心裏歡喜想這個,歡喜想那個的,這個是屬于貪範圍裏邊的,叫掉舉。那麼那個心因爲貪心的關系,有些事情不斷地東想西想的,想這個想那個,那麼在我們書上有,等一下再念一下,這是不定相是掉舉。惡作,以前做的事情,悔恨,就是感到懊悔,生憂悔,那就是要也是障定的。我們說有犯了罪,馬上就要忏悔,忏悔之後,如法忏悔之後,忏清淨了,再不要去想它了,如果再去想它的話,障定的。心裏盡挂這個事情:哎呀!做錯了。難過得很,做錯了這個。惡作心盡(川俚)放不下的話,永遠得不到定。所以說你犯了戒之後,犯了什麼罪之後,一定要忏,忏了清楚之後,如法忏了之後就好了,不要再去管它了。你如果再去這個盡挂在心上的話,障定的,憂悔。

  “去來東西求邊際”,這就是愚癡了,疑。這個疑,就是說,叁世,過去未來,這是這個時間;東西,空間,求個邊:到底什麼時候開始的?這個東方哪裏爲止?這些話,我們世間上認爲什麼東西有個邊,有個頭,偏偏這個宇宙是沒有頭沒有邊的,怎麼辦?那麼到底有不有頭有不有邊?我們說這是,要解答這個問題,就是要學一點空性的事情。一切法本來是沒有的,你怎麼找邊,怎麼找個頭?如果一切法有自性的,一個東西生出來,它當然有開頭,有最後的末了的終結。既然一切法本身就沒有,這個經上有這個比喻,你一定要問這個宇宙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完了,那麼就是一個,當時,一個國王就問這個問題,那個比丘好象那先比丘,他說,“國王”,他說,“有個人眼睛有花的,眼睛有毛病的,他看到空中是很多花,你說這個花哪裏來的?”這麼問的。這個花是哪裏飛過來的?天上掉下來的嗎?地上采過來的嗎?它本來是個虛幻的,眼睛有毛病就看出這個花來了,花本身不是實在的,沒有那個花的,你說它哪裏來的?是這個花是,什麼東西成份怎麼樣子的,顔色怎麼的怎麼的,你去追求它來去,最後這個問不出個名堂來。所以,這些東西不知道空性,這些話是沒有辦法解決的。那麼這一類就是不知因果了,緣起的因果不知道,空性更不知道,那麼産生疑蓋。

  少

  兔

  這是五個都是蓋,對禅定就是極大的障礙。有這個五個蓋的話,就不能得定。“叁寶谛理心猶豫”,疑心就是對叁寶的功德到底有沒有還懷疑,二谛、四谛的道理是不是那回事。我們記得《遺教經》裏邊,佛臨涅槃的時候,就問大家對四谛還有不有懷疑了,有懷疑的話,還再給你仔細說。最後,阿 樓馱就說,太陽可以冷,月亮可以熱,什麼東西可以,這個不可能的事情了,而四谛卻是永遠不會改的。那就是說他們這些比丘對四谛的道理已經堅信不疑,再也不能扭轉了。這個佛才放心。這個道理,但是一般的愚癡的,有的人就是凡夫,初學的,那些善根不厚的,就要懷疑到底是不是那回事。這是疑蓋。

  “深生慚愧時覺舍”,有這些蓋的話,要好好地生慚愧心,要隨時警覺,舍掉它。“非必定時乃用心,知而不舍染違犯”,這個五個蓋,不一定在修定的時候才要去看它,把它舍掉,就是平時,也要觀察,一看到有這個五條蓋的話,馬上去掉。這是就是修行。你離開這個,叫什麼修行?一定要求個大圓滿什麼東西你才叫修行了?這些都不要。你如果學過《菩提道次第》的話,你這個基本的東西沒有,大圓滿……

  (17A開始)給你也沒辦法,圓成次第給你你也修不起來。所以一定要把,平時多來用功。“知而不舍染違犯”,假使你知道,你不舍掉它,那是違犯。“發起樂欲勤遮止,煩惱猛利蔽抑心”,假使你發起這個心要把它去掉它,但是煩惱太盛,暫時一時壓不掉,又冒出來了,那麼,“時起時治無違犯”,起來就對治,起來就對治,這樣子情況之下,無犯。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吧。

  

  第十四講

  

  昨天我們講到禅定的第二個違品,“不棄蓋障”,五蓋四障。那麼五蓋,昨天我們大約講一下。今天我們根據這個《瑜伽師地論》的再說一些,補充一點,關于禅定的第二個。“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貪欲蓋,忍受不舍,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爲斷彼生起樂欲,發勤精進,煩惱猛利蔽抑心故,時時現行,如貪欲蓋,如是瞋恚,昏沈睡眠,掉舉惡作及與疑蓋,當知亦爾。”(《菩薩戒品釋》卷四 叁八)五個蓋,就是貪欲蓋假使你起了之後,“忍受不舍”,就是隨它去,起來。這是有犯的,而且是染汙的犯。那麼同樣貪欲如此,瞋恚、昏沈睡眠、掉舉惡作跟疑這五個蓋同樣都是染的違犯。

  那麼這裏下邊,“能障靜慮之五蓋”,就是把靜慮障住的是最重要的是五個蓋,這是最厲害的障定的,“隨一生起”,隨…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道資糧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