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里去还了。“白衣生天,比丘入狱”,这个话是佛说的,末法时期的一个不好的现象,那你自己就要提高警惕,佛说了是叫我们提高警惕,并不是叫我们去照这个做。白衣生天,他供养你,就会培福,生天;你受了供养不修行的话,这个包袱,一颗米是须弥山还要大,那么那么多供养,你天天在受,你怎么受得了?当然要下地狱去的。你地狱去还报去,人家么生天。你想想,你划不划得来?当然了,我们不是嫉妒人家生天,人家供养是好的,赞叹的,但是我们自己不要下地狱去。
你要自己修行的话,对方的福报更大。如果他供养了一个比丘一个出家人是要下地狱的,他的福报也不大了。所以,他真正对他说福报要更大的话,他要求的东西能够满愿的话,必须你要有坚强的修行的力量,回向给他,他才能够如法地得到他的,满他的愿,如果你修持不好的话,他也满不了好大的愿,当然他福报是有了。我们说,阿罗汉他发个愿就会满愿。经里上有一个,有一个阿罗汉乞食,到一家人家去,就听见里边女人痛苦地正在喊,惨叫,阿罗汉起个悲心了,他就问他们:“什么事情啊?”他说“这个女人养孩子难产,养不下来。”阿罗汉想:可怜呐,希望她平安降生。这个念,这么一个发一个愿,里边就生下来了。所以说,有修持的人回向,力量多大!当然说,我们不是阿罗汉,但是比丘是阿罗汉的因。阿罗汉的因素已经是成就了,那么你如果如法地持戒的话,再好好地回向的话,也有很大的。再加上你念的法,法的加持,法力的加持,你自己行持的加持,使对方可以尽大地满他的愿。
如果你没有如法地行持,也没有如法地修法给他回向,那么受债的是自己,受不了了,你就下地狱去还报去。这个哪个也没有办法,救不了你。佛跟你说了,你自己要警惕。你不警惕的话,佛也把你手拉出来,地狱里拉也拉不出来,你自己下去的。那地藏菩萨就是花了很多精力,好容易把你度出来了,一转身,又来了。为什么?习气烦恼太重了,才出去又犯了。这个我们……,这是警惕了,经上给我们讲叫我们提高警惕,千万不要走这样的道路。
“心逐五尘颠倒生”,这个贪着五尘么,当然是颠倒心生起来了。我们说一切法空,一切本来空的,根本贪不起来。但是这个是,我们说还是高层次的人,你说它是空的,你就可以不生贪心了。但是对那个那些贪心很大的人,空的,他知道是假的,他也贪。他那个照片他多看看也好的。他明明照片是这一张纸了,几个线条了,他还要多看也好。我记得某位一本书里边,说“纵然白骨也风流”。白骨,你修白骨观么,叫你除贪的,他说白骨也风流。这个样子,这样的人不可救药了,可以说。
那么,我们说,真正地要一切法空地对治是最大的对治。真正要断烦恼,是空。但是,你对根机太差的人,你说空、空、空,他根本空不了。说个老实话,什么叫空,他都不知道。那么你说以空来对治烦恼的话,对他来说是不起效的。真正能够把一切法空的道理理解了,你起码得把要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毗钵舍那精通,能不能够?你现在看不看得懂?恐怕什么都一窍不通的。那你用空来对治恐怕还早一点。那就是不净观、白骨观、九想观,要这些好好修。你修了没有哦?我说了半天,比丘最要紧的命根子就是这个东西。
“入道有二门”,两个甘露门就是不净、数息观了。你这两个观是我们的命根子,出家人的命根子。你到底出了家那么久了,修了没有?没有修的话,你到底出了家干什么?你这个,这一条路还不斩断的话,怎么出得成家?这个根本心是出不了家的!你身体出家了,没有用的。那么这个东西很严重,如果你出了家之后,这个观到现在还没有修过,那你太惭愧了,赶快修!趁眼睛还开在那里,修,如果眼睛闭掉了,你要修都来不及了,那就是下去了。
“违情追念忿恚随”,那个违情的境,不管现前也好,过去的,你追念一下,产生这个忿恨心,这是瞋恚盖。过去经过一些不如法的事情,心里打不开,把你盖住了,那你……。这个五个盖就是把我们的心盖住了,不要说修定没有希望,开智慧什么都不行了。那你过去的事情,不如意的、不满意的事情,尽追念尽放不下的话,这个瞋恚给盖住的话,也是一个大障碍。
“痴摄内心失明照”,因果不明,三宝的功德不明,这是痴。它的效果?“失明照”,就是昏沉了,心里黑冲冲的那就是昏沉来了。我们说,你假使昏沉来了,眼睛开大一些,不要,不要把这个让它黑出出(沪俚)的。所以说,海公上师说的,我们修定,最好眼睛不要闭住,要开一点点线,不但是不容易昏沉,同时眼睛,对眼睛有好处,保养眼睛,如果你闭住了眼睛,保养的力量就没有了,同时容易昏沉。“痴摄内心”,把心摄得太紧了里边,又没有没有办法把它聚起来,那就是“失明照”,把心里明白的毗钵舍那的这个观照就不能清楚。
“恶先所作心忧悔”,恶作,这是他把这个沉、掉,本来掉举恶作是一个盖,那么这里说了个恶作,掉举就没有说,那也包在里边了。掉举说,我们说散乱跟掉举不同,一样的心东想西想,掉举是贪所摄的不寂静相,其他的瞋啊、痴啊那些心的不寂静是散乱。贪所摄的,就是心里欢喜想这个,欢喜想那个的,这个是属于贪范围里边的,叫掉举。那么那个心因为贪心的关系,有些事情不断地东想西想的,想这个想那个,那么在我们书上有,等一下再念一下,这是不定相是掉举。恶作,以前做的事情,悔恨,就是感到懊悔,生忧悔,那就是要也是障定的。我们说有犯了罪,马上就要忏悔,忏悔之后,如法忏悔之后,忏清净了,再不要去想它了,如果再去想它的话,障定的。心里尽挂这个事情:哎呀!做错了。难过得很,做错了这个。恶作心尽(川俚)放不下的话,永远得不到定。所以说你犯了戒之后,犯了什么罪之后,一定要忏,忏了清楚之后,如法忏了之后就好了,不要再去管它了。你如果再去这个尽挂在心上的话,障定的,忧悔。
“去来东西求边际”,这就是愚痴了,疑。这个疑,就是说,三世,过去未来,这是这个时间;东西,空间,求个边:到底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东方哪里为止?这些话,我们世间上认为什么东西有个边,有个头,偏偏这个宇宙是没有头没有边的,怎么办?那么到底有不有头有不有边?我们说这是,要解答这个问题,就是要学一点空性的事情。一切法本来是没有的,你怎么找边,怎么找个头?如果一切法有自性的,一个东西生出来,它当然有开头,有最后的末了的终结。既然一切法本身就没有,这个经上有这个比喻,你一定要问这个宇宙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完了,那么就是一个,当时,一个国王就问这个问题,那个比丘好象那先比丘,他说,“国王”,他说,“有个人眼睛有花的,眼睛有毛病的,他看到空中是很多花,你说这个花哪里来的?”这么问的。这个花是哪里飞过来的?天上掉下来的吗?地上采过来的吗?它本来是个虚幻的,眼睛有毛病就看出这个花来了,花本身不是实在的,没有那个花的,你说它哪里来的?是这个花是,什么东西成份怎么样子的,颜色怎么的怎么的,你去追求它来去,最后这个问不出个名堂来。所以,这些东西不知道空性,这些话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那么这一类就是不知因果了,缘起的因果不知道,空性更不知道,那么产生疑盖。
少
兔
这是五个都是盖,对禅定就是极大的障碍。有这个五个盖的话,就不能得定。“三宝谛理心犹豫”,疑心就是对三宝的功德到底有没有还怀疑,二谛、四谛的道理是不是那回事。我们记得《遗教经》里边,佛临涅槃的时候,就问大家对四谛还有不有怀疑了,有怀疑的话,还再给你仔细说。最后,阿 楼驮就说,太阳可以冷,月亮可以热,什么东西可以,这个不可能的事情了,而四谛却是永远不会改的。那就是说他们这些比丘对四谛的道理已经坚信不疑,再也不能扭转了。这个佛才放心。这个道理,但是一般的愚痴的,有的人就是凡夫,初学的,那些善根不厚的,就要怀疑到底是不是那回事。这是疑盖。
“深生惭愧时觉舍”,有这些盖的话,要好好地生惭愧心,要随时警觉,舍掉它。“非必定时乃用心,知而不舍染违犯”,这个五个盖,不一定在修定的时候才要去看它,把它舍掉,就是平时,也要观察,一看到有这个五条盖的话,马上去掉。这是就是修行。你离开这个,叫什么修行?一定要求个大圆满什么东西你才叫修行了?这些都不要。你如果学过《菩提道次第》的话,你这个基本的东西没有,大圆满……
(17A开始)给你也没办法,圆成次第给你你也修不起来。所以一定要把,平时多来用功。“知而不舍染违犯”,假使你知道,你不舍掉它,那是违犯。“发起乐欲勤遮止,烦恼猛利蔽抑心”,假使你发起这个心要把它去掉它,但是烦恼太盛,暂时一时压不掉,又冒出来了,那么,“时起时治无违犯”,起来就对治,起来就对治,这样子情况之下,无犯。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吧。
第十四讲
昨天我们讲到禅定的第二个违品,“不弃盖障”,五盖四障。那么五盖,昨天我们大约讲一下。今天我们根据这个《瑜伽师地论》的再说一些,补充一点,关于禅定的第二个。“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贪欲盖,忍受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发勤精进,烦恼猛利蔽抑心故,时时现行,如贪欲盖,如是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及与疑盖,当知亦尔。”(《菩萨戒品释》卷四 三八)五个盖,就是贪欲盖假使你起了之后,“忍受不舍”,就是随它去,起来。这是有犯的,而且是染污的犯。那么同样贪欲如此,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跟疑这五个盖同样都是染的违犯。
那么这里下边,“能障静虑之五盖”,就是把静虑障住的是最重要的是五个盖,这是最厉害的障定的,“随一生起”,随…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