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付托法藏補處法王位,地上自在不敗勝依止,護無垢藏成熟衆有情。”這是贊歎、敬禮彌勒菩薩。第一位法王就是釋迦牟尼佛,從法王的法生。我們說菩薩是佛子,佛子他從法化生,從佛的口生。世間上的子,父母胎生的。一般我們全部講四生,各式各樣的。但是佛是從佛的法所生,佛的口說了法之後,從法化生的。這樣子的佛子,最勝的子就是彌勒菩薩。“付托法藏補處法王位”,佛把他的法藏交付給他,而他自己就是補處的菩薩,他就是一生補這個佛的法王的位的,就是補處菩薩。
“地上自在不敗勝依止”,不敗尊就是彌勒菩薩。他的事業是在地上、世間上自在的事業,這樣子的勝依止,是我們依止的這個阿逸多尊。不敗就是彌勒菩薩,是我們的殊勝的依止。
“護無垢藏成熟衆有情”,他護持那個無垢的藏,這個裏邊就是說,一般等覺菩薩叫無垢地,那麼他把無明的煩惱斷掉了,自性的清淨的心安住不動,這個就是補處菩薩的無垢地。那麼他能夠護持這個無垢地的那些,藏就是寶藏,把這些功德保持不失掉,來成熟一切有情的,那個就是補處菩薩,其他的菩薩沒有這個功能。能夠護持無垢藏的只有補處菩薩、等覺菩薩才有這個功德。所以這也是贊歎彌勒菩薩的大功德、利生的功德。
丙叁 禮無著師
下邊傳下的就是無著菩薩。無著菩薩,我們知道,他開始修行的時候,因爲《般若經》不通,感到心裏很焦慮,甚至于想自殺。後來經過人家點化,他修行之後得了一定的好處,得了定之後,然後再用自己修定的神通到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然後彌勒菩薩給他講了很多的經論,他這樣子成了大成就。
“于彼兩足如意蓮花子,諸明廣大能作吉祥尊,恭敬頂戴開示彌勒閣,聖者無著尊前頭頂禮”。頂禮無著菩薩。這個翻譯,我們根據這個《戒品釋》裏的翻譯是,“慈尊雙足悅意蓮,接者吉祥皆增廣”。它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說彌勒菩薩的,他的兩個足,他坐的那個蓮花座了,你只要碰到它之後都能夠開智慧,都能夠得到吉祥。那麼這裏翻的就是文句不同,意思差不多的。“于彼兩足如意蓮花子”,他這個彌勒菩薩的兩個足,它下邊蓮花,你假使碰到之後,“諸明廣大”,能開一切智慧,“能作吉祥”,這樣子的尊,就是他直接親近彌勒菩薩。
“恭敬頂戴開示彌勒閣”,在彌勒樓閣裏邊他講了很多經論,他就是恭敬頂戴,能夠把它受持下來,同時又開示給一切衆生廣泛流傳。這樣的聖者,無著菩薩,在他的“尊前頭頂禮”,向他頂禮。
這是歸敬頌。先是頂禮釋迦牟尼佛,傳承根本的師釋迦牟尼佛,以後廣行派的第一尊祖師是彌勒菩薩,再就是作《瑜伽師地論》的無著菩薩。這是無著菩薩他造這個論的因緣是這麼樣子,這裏稍微解釋一下。下邊我們念下去好了。
丙四 贊法勸信
那麼下邊是“親承彌勒口授妙法生,最勝子行學處善忍許”,這個“最勝子”注解了,就是菩薩,最勝的子。因爲佛的子很多,有聲聞有菩薩,最殊勝的就是菩薩。“行學處善忍許,如理宣說次第巧修行,諸樂大乘教者肅恭聽”。這是贊歎菩薩戒這個法。這個菩薩戒就是《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瑜伽師地論菩薩地》這個法是無著菩薩親自承事彌勒菩薩口授的這個殊勝的妙法所傳下來的。“最勝子行學處善忍許”,最勝子是菩薩,菩薩行學處,就是菩薩的學處,就是戒了,菩薩的戒“善忍許”,好好地受持,要學那個戒。“如理宣說次第巧修行”,他在講的時候講得很善巧,如理的就是合于佛的原意的,又是次第善巧的,按照次第來,有善巧的安排。這樣子的法,“諸樂大乘”,那些意樂希求大乘的教的人應當要恭敬地聽。這跟《菩提道次第》一樣,聽法就要具恭敬心。沒有恭敬心,得不到好處。那麼前面講那些傳承師的功德,傳承師的功德這麼大,他說的法就殊勝。這裏講所說法的殊勝。
“若其于此大乘承許已,口說佛子大行作返趣,自具慧目而自作刺蔽”,這些就是說有些人要避免這些毛病。假使有些人自己承許大乘,已經承諾准備要行大乘行的人,自己發了這個心或者自己稱自己是大乘的人,“口說佛子大行”,他自己也說自己是菩薩,但是對菩薩的戒,大行的菩薩該學的那些學處,“作返趣”,該這麼做的,沒有照它做,就是菩薩該取該舍的地方沒有好好地照它做。“返趣”就是反過來了,沒有去按照這個做。“自具慧目而自作刺蔽”,這裏的意思,自己本來的慧目把它損傷了,用刺刺傷了,把它覆蔽起來了,就是沒有慧目了。那麼,在另外的這個《菩薩戒論》裏邊翻得更清楚一些,就是“盲無慧目失分別”,這個智慧的眼睛瞎了一樣,失去了這個如理的分別了。那就是說口說大乘,但是對菩薩戒不能夠按照它去止、作——止持、作持不能按照它去做,那麼你這樣的人就是根本沒有慧目。失去了如理的分別,你再口裏說大乘,你做不到的。沒有好好做,沒有把那個裏邊開、遮、持、犯搞清楚的話,那真正菩薩行你行不來的。
還有一些,另外一種,這是根本就把這個菩薩的取舍都搞不清楚的,沒有去學的。
那麼另外一種,“別有但誦語句聞見多,于此勝行真誠無忍受。佛子大行解脫唯一道,殊勝決定教誡不尋求,畏憚能仁接引方便多,狂象驅馳任情無鈎治,彼彼心行迷倒劣慧故”。這是又一種。他倒念也念了很多,“聞見多”,“別有但誦”,他見聞比較多,也聽聞,也去看書,看經也肯看,但是“但誦語句”,只是從語句上念,沒有好好地去做。就是嘴裏念得很多,聽也聽得很多,見也見得很多,句子也能夠很熟記下來。對我們這裏,假使念《五字真言》的,菩提心啪啪啪念了很多,甚至于整本書也背下來了,背得很熟,但是菩提心氣味都沒有,那也不行的。所以說“但誦語句”,見聞也多,語句能夠把它誦下來,“誦”一般是背下來了。但是“于此勝行”,菩薩的殊勝的大行沒有真正去受持它,就是不想、沒有去實行它,沒有真誠的心接受下來,沒有要遵守它的心。
“佛子大行”,就是菩薩的大行,就是“解脫唯一道”。我們要得到解脫,唯一的那個大道、那個大行就是菩薩戒。“殊勝決定教誡不尋求”,這樣子殊勝的清淨的教授沒有好好地去學,沒有好好地去把它得到定解。不尋求就是單是文句上念過去了,到底什麼回事不深入地追求。甚至于“畏憚能仁接引方便多”,佛說的方法,各式各樣的方便很多,嫌麻煩。“畏憚”,害怕,學那麼多東西?不想學。
那麼這樣子就成了個什麼情況?好象個狂象,狂的象、吃醉了的象,“驅馳任情無鈎治”,它就是任自己的性到處亂跑,沒有一個鈎來製它。印度製象是一個鐵鈎,我們海公上師講的是這麼一個情況,他說大象要是不聽話的話,怎麼辦?大概它是這樣子的,大象不聽話了,把它捆起來之後,然後拿一個鐵的鈎子燒得紅紅的,鈎子燒紅了,給它看看,然後在它的屁股上一下子紮下去——哇!痛得不得了,它要犟也犟不來了,它就是四個腿都給捆起來了,“啊”叫一聲。那麼這樣子搞上幾次,以後看了這個鈎子就害怕,什麼也不敢動了,就聽話了。據說調象是這樣子的,那麼調馬我倒是看到過的,馬不是口裏銜一塊鐵嗎?有刺的。因爲五臺山馬很多了,我們經常出去,這個馬,尤其是一個雄的馬,它碰到事情,野性起來時候,亂跑。亂跑,只要把那個口上的一個繩子一拉緊好了,哇!痛得它張了只嘴紮得動也動不來了,馬上就停下來了。這個是製馬的方法,當然我們製狗不能用這些方法,但是這個原理原則可以參考。那麼這個狂象,要是調伏它沒有這個鈎那就不行了,它不聽話了,亂跑了。
那你要是修菩薩行的人,這個殊勝的菩薩戒的教授不好好地尋求它,這麼樣子做對,那麼樣子不對,沒有自己下功夫,去努力分別,那麼就是放逸行了,對自己方便,佛說的方便很多,細致的東西——開遮持犯很多,他嫌麻煩,不想學,那麼隨自己心亂幹,那就是一個狂象,沒有鈎子一樣,那要出亂子的。
“彼彼心行迷倒劣慧故”,這是什麼原因?他是內心著了迷了,智慧下劣,沒有好的智慧,心迷住了,那麼産生這樣子的後果。這是要避免的事情,佛傳下來的一直到無著菩薩,從彌勒菩薩親自傳到的最殊勝的那個菩薩戒,我們要好好地,把它好好的學。不要像這兩種人,有的就是說自稱大乘,而對菩薩戒根本就不去學它;有的雖然學了,只“但誦語句”,裏邊真正的內容、開遮持犯沒好好地去分別它。這樣子都不能如理地行持,也不能達到菩提的道路。這是因爲他們的心迷亂,智慧的下劣,那麼我們不要這樣子,叫我們避免這樣子。
那麼下邊真正堪能修行的人就是那些,“能具種姓大雄非下劣,歡喜堪能決定大覺成”,那麼哪些人可以修這個菩薩戒?要具菩薩種性,就是有大乘種性的人。第一是大雄,大雄就是說以悲心出發毫無畏懼。大雄寶殿,佛就是大雄。大雄不是說打仗,哇,這個以瞋心的出發,而起這個勇敢,那個不是大雄。大雄是從悲心出發,而不怕一切。從悲心出發爲度一切衆生,什麼一切犧牲自己都不害怕的,大雄,這是真正的大雄。這是一種,有大悲之悲心,能爲了一切度衆生的事業,不退縮、不畏懼、不害怕自己犧牲。
第二是“非下劣”,下劣就是指私心雜念,私心雜念多是下劣的,爲私嘛。我們在世間上也是,私心雜念多的人都不高尚的。不下劣高尚的,就是大公無私了,就是爲了一切衆生把自己抛開的,“非下劣”。
“歡喜”,對這個大乘利他的事情生歡喜心。不是說哎呀,勉強做,這個事情好倒是好嘛,就是我實在不想做,沒有辦法就勉勉強強做,這個不行。對大乘利他的事情,非常起歡喜心,有堪能。堪能心,我們以前也講過,有精進心能夠堪忍,一切困難來了能忍受,一切違逆的環境,困難環境能忍得下去。能忍還要精進心,這個堪忍是一個鍛煉。
不要說我們這裏,我們這裏條件也不錯了,在我們說以前清涼…
《菩提宗道 菩薩戒集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