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略颂讲记▪P15

  ..续本文上一页你跳舞去……」怎么怎么,这个要不得!就是说,用佛教的道理开示他,世界上本来是无常的,本来是苦的。「人命尚在呼吸之间,随时不免危险;身外财物,终归散灭;自心清净,则境清净」,人也好,物也好,都是无常的,都要散的。

  《阿含经》里有个颂,特别好,大家最好把它记住。「崇高必坠落」,你地位爬得再高,终归要下来的。「积聚终归散」,你把财物积聚得再多,总有一天要散的,王贼水火不肖子都会把你的财产弄完,「积聚终归散」。「恩爱会别离」,再要好,总有一天要分散的,你说海枯石烂、永不负心,你要死的,你死了之后,他跟你不去的。有的时候,生别,活的时候给你拆散了,也没有办法了,你犯了法之后,就关起来,或者杀头杀掉了,你怎么不别离呢?你殉葬一起死,但死了之后也合不在一起。「有情决定死」,一切有情要么不生,生下来总有一天要死的,灵芝药也好、修仙也好、炼丹也好,没有用,终归要死的。这个颂可以解除很多的愁忧,这些是很有价值的,我们佛教徒都要知道的。

  下边就是说,「自心清净则境清净」,你要求环境清净,这个要求你自己心里清净了。如果心不清净的话,环境照样不清净。有些人说我怕声音,城市里边很闹,跑到郊区;郊区还有汽车声音,还是闹;跑到深山,深山里还有老虎叫,你怎么办呢?你只好这个世界不要呆了。所以说,境的清不清净就看你自心了,你自心清净的话,境再吵,对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说,在城市里边修行修得很好的还是有的。他一天到晚在闹市之中,但是心也不挂在那边,这个对他也没有损害。当然说,初学的人环境清净点好,但是不要执着,太执着清净的话,没有心情观行的。你说这边不好,那边有那边的不好。最最好的地方在哪里?在西方极乐世界,娑婆世界是找不到绝对清净的地方的。你心里清净之后,哪里都是净土,那么,哪里都没有问题了。

  「因果决定,忧恼无益」,这个也是要明因果。你碰到这些事情是过去的业所感的果,你愁他干什么呢?你再愁,因果如此,也愁不掉,不会你一愁它就没有了,没有用的,是这么个因果。那你好好做善事,把这个坏的因果冲掉,忏悔、多行善法,这个是改得掉的。我们说,佛教徒不信命,但是能改命。不好的命可以改成好的命,因为命不是死板板的,我们不是宿命论者,把你算了命之后,就死在这个命之下了,你就动也动不得了,不是那回事,你只要好好地做好事,把你过去的不好命的那些业忏悔掉了,自然会改过来的。

  「应速修行,不可放逸;常忆三宝,危而获安。诸佛菩萨,遍周法界,正法现前,便得与之相应,苦难当下解脱。」这个就是佛法里边的道理告诉他了。你愁忧有什么用呢?还是好好修行,赶快修行,不要放逸,经常忆念三宝,「危而获安」,再危险,只要归依三宝,会解除问题。这个归依三宝解除问题的事情,我们上一次讲归依的时候,能够靠归依来灭业障的事情也讲了一些了。你只要一心地忆念三宝、归依三宝的话,什么危险的事情都可以冲破,得到安乐。诸佛菩萨的法身遍法界尽虚空,你只要一念相应,当下感应就来,你不相应的话,那当然就没有办法了。我们说,四川的土话,石头泡水,石头你泡在水里边,浸在水里边,但是泡不进去。它不吸的,棉花泡在水里边,马上就胖起来了,把水都吸在里边来了,石头泡在水里边,你泡它一年、十年、一百年,它还是一块石头,里边不会因为有水进去了,涨起来了。还有一句四川话,因为我们跟四川人接触的很多,都是四川的土话,说这个人是「不进油盐的」,就是好话听不进的。那么这样子当然得不到感应的。你如果真正地正法现前,心里把正法现前之后,跟佛菩萨相应,当下苦难就解脱。

  所以说,我们有些困难的事情,愁忧,不要愁忧,你自己的力量想解决这些问题,你不要想了。你是一个凡夫,你有好大力量解决这些问题?你好好求三宝嘛。你为什么三宝摆在面前不求,自己去愁苦,动脑筋,想办法,能不能解决问题呢?恐怕解决不了,你好好求三宝的话,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闻声救苦,你有苦,你好好地求,他听了你的苦,他马上救你,就怕你不信,就怕你不求。如果真的求的话,我们不要说过去的《感应录》,就是现在当下很多的居士们、乃至出家僧人里边得到三宝感应的事情多得不可计,就是我亲自耳朵里听到的也不少,不要从书上看。书上看的,到底写的对不对?这是他亲身经历,他也不会跟我打妄语了,归依弟子给师父打个妄语干什么呢?他骗我干啥呢?我又不是不信佛的,他骗我信佛啊?不是那回事,那是他亲身体验,对三宝感恩,所以说要对大家讲一下。这些事情也不是骗人的。我们自己信了三宝之后,有了什么困难,有什么事情之后,赶快求三宝了。

  我记得《影尘回忆录》,这本书我很早看了,它里边一个,倓虚法师办了一个佛学院了,有一个学生害肺病,害得是很重,因为肺病是要传染的,大家不敢跟他同寮,把他一个人抬到天井里,他一个人睡在天井里边,他难过的不得了,等于叫他等死了,人家都不要他一个房间了。他苦得很啊,一天到晚大叫大吵的。后来有一个人,是他们寺院里的一个当执事的,他起了悲心,「哎呀,你一个人在外面太苦了。」那么就把他摆在他寮房去住。他因为有病,天天大叫大吵的,把那个人吵得睡不着。后来,倓虚法师去看他,跟他说:「你很苦,有病,你信佛,怎么一个事忘了?」他说:「什么事情啊?」「你求观音菩萨啊!你有苦么,求观音菩萨!」 他听了之后,「对!对!对!」当天就拼命地念观音菩萨,声音响得不得了,把大家吵得睡也睡不着。结果他念得半夜里,没有声音了,人家以为他死掉了。

  第二天,一早起来,天还没有亮,他醒过来了,就跟他同寮的人说:「赶快!我肚子饿得不得了,要吃东西了。」「现在饭还没有烧好。」他说:「哎呀不行啦!你救救我,我苦啊,肚子饿啊,赶快库房拿一点东西给我吃。」还逼得他去拿东西给他吃。结果好了。

  所以说,观音菩萨不可思议,所以碰到困难的时候好好求菩萨么。

  

  丙七、求财食等不给施

  《讲录》:七、他来希求现有财食,嫌恚不给。

  下边,第七「求财食等不给施」。人家要给你求财,求吃的东西,不给。

  一般我们普通的人,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不给你是可以的,我欢喜给你么就给你,不给你么就不给你了。但是我们佛教徒受了菩萨戒的,人家跟你要什么,你不给他的话,就是犯菩萨戒。你有一个很好的东西,才买来,很欢喜,人家说你这个东西给我,要不要给呢?如果这个东西跟修法有用的,或者家里有什么重要关系的,那可以说这个有什么情况不能给,如果没有这个情况的话,他要你就给,不给的话你是犯菩萨戒的。所以说,不要小气。

  你想一想么,一切法都是无常的,今天是你的,明天是他的,文化大革命来给你抄家了,你的金银宝珠都给你拿走了,你有什么办法呢?人家要你给了他,还培福了,为什么不好呢?我记得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们上海里弄里边,有一家有钱的,抄了家之后,那些人拿去,一路上的人参、洋参啦什么东西,边走边掉了,掉了一地,好东西都拿走了,金银财宝都拿完了,你怎么办?拿完了就拿完了,也没有办法的。所以说,王贼水火不肖子共的财产,不是你的,是这五家共的,这五家那一家都可以把你拿走的。那么,你不必小气,还是趁自己还有的时候培了福还好一些。

  「他来希求现有财食」,假使你现在有的财也好,吃的东西也好,人家要,「嫌恚不给」,心里讥嫌,或者心里不高兴,不给,那就犯戒,非给不可!这个人家就气不过了,你怎么我要非给不可呢?我又不欠你的!——你要行菩萨道的话,你就是要给的。

  

  丙八、不以财法摄徒众

  《讲录》:八、师于徒众,不以财法摄之。

  第八条,「不以财法摄徒众」。下面就是说,摄受徒弟或者是寺院里边收一些人,你收了之后要以财以法来摄持他。「财」呢,就是吃的、用的、穿的,要照顾他,这个是生活方面的,生活用品。那么「法」呢,你再给他吃,够不够?养个猪差不多了,吃得胖胖的,睡在那里,那有什么用处呢?他是一个人,他是要修行的人,那你还要以法来摄持,单是财还不够。

  那么法如何摄持呢?这里我们还要补充一点资料,在宗大师的注解里边,以法摄持有两种,一种是教授的摄持(八种教授),一种是教诫的摄持(五种教诫)。

  

  八种教授

  以法摄受分二:一、施与教授有八:心未住者为令心住所缘境故,有五教授,谓于上品贪瞋痴慢及寻思者,如其次第不净、慈悲、缘起、界别及以随念阿那波那。心已住者,为令获得自义利故,为说能治常断二见,远离二边处中之行,为一教授。为令舍除于道未作而谓已作,于果未得而谓已得,诸增上慢,为二教授。此为安住,正方便道,舍弃留难,三中所摄。(菩萨戒品释卷一)

  「教授」,假使这个人是贪心重的、瞋恨心重的、愚痴的、我慢重的、还是寻思重的(就是妄想多的),那么这五种人就要告诉他,贪心重的要修不净观,瞋恨心大的修慈悲观,痴心大的修缘起观,慢心大的修界差别观,妄想多的修数息观,这是五种教授,对于五种不同根器的人的五种的教授。就是心不定的人叫他心定下来,修行嘛,反正我们教授教诫都是为了修行了,心还没有能够止下来的,为什么止不下?贪心大、瞋心大,那么把贪心、瞋心除掉,心就能止了,用五停心观把心停下来、止下来。那么,假使心已经能够住下来了,那就要给他说道理了,要远离断常二边,中道,中道的道理要告诉他。那么,告诉他中道的道理之后,还要防止偏差。修道的时候,没有修说自己修了,果没有得说自己已经得了,这两种增上慢要告诉他,不要起这个慢。

  这个「教…

《菩萨戒略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