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戒略頌講記▪P15

  ..續本文上一頁你跳舞去……」怎麼怎麼,這個要不得!就是說,用佛教的道理開示他,世界上本來是無常的,本來是苦的。「人命尚在呼吸之間,隨時不免危險;身外財物,終歸散滅;自心清淨,則境清淨」,人也好,物也好,都是無常的,都要散的。

  《阿含經》裏有個頌,特別好,大家最好把它記住。「崇高必墜落」,你地位爬得再高,終歸要下來的。「積聚終歸散」,你把財物積聚得再多,總有一天要散的,王賊水火不肖子都會把你的財産弄完,「積聚終歸散」。「恩愛會別離」,再要好,總有一天要分散的,你說海枯石爛、永不負心,你要死的,你死了之後,他跟你不去的。有的時候,生別,活的時候給你拆散了,也沒有辦法了,你犯了法之後,就關起來,或者殺頭殺掉了,你怎麼不別離呢?你殉葬一起死,但死了之後也合不在一起。「有情決定死」,一切有情要麼不生,生下來總有一天要死的,靈芝藥也好、修仙也好、煉丹也好,沒有用,終歸要死的。這個頌可以解除很多的愁憂,這些是很有價值的,我們佛教徒都要知道的。

  下邊就是說,「自心清淨則境清淨」,你要求環境清淨,這個要求你自己心裏清淨了。如果心不清淨的話,環境照樣不清淨。有些人說我怕聲音,城市裏邊很鬧,跑到郊區;郊區還有汽車聲音,還是鬧;跑到深山,深山裏還有老虎叫,你怎麼辦呢?你只好這個世界不要呆了。所以說,境的清不清淨就看你自心了,你自心清淨的話,境再吵,對你有什麼關系呢?我們說,在城市裏邊修行修得很好的還是有的。他一天到晚在鬧市之中,但是心也不挂在那邊,這個對他也沒有損害。當然說,初學的人環境清淨點好,但是不要執著,太執著清淨的話,沒有心情觀行的。你說這邊不好,那邊有那邊的不好。最最好的地方在哪裏?在西方極樂世界,娑婆世界是找不到絕對清淨的地方的。你心裏清淨之後,哪裏都是淨土,那麼,哪裏都沒有問題了。

  「因果決定,憂惱無益」,這個也是要明因果。你碰到這些事情是過去的業所感的果,你愁他幹什麼呢?你再愁,因果如此,也愁不掉,不會你一愁它就沒有了,沒有用的,是這麼個因果。那你好好做善事,把這個壞的因果沖掉,忏悔、多行善法,這個是改得掉的。我們說,佛教徒不信命,但是能改命。不好的命可以改成好的命,因爲命不是死板板的,我們不是宿命論者,把你算了命之後,就死在這個命之下了,你就動也動不得了,不是那回事,你只要好好地做好事,把你過去的不好命的那些業忏悔掉了,自然會改過來的。

  「應速修行,不可放逸;常憶叁寶,危而獲安。諸佛菩薩,遍周法界,正法現前,便得與之相應,苦難當下解脫。」這個就是佛法裏邊的道理告訴他了。你愁憂有什麼用呢?還是好好修行,趕快修行,不要放逸,經常憶念叁寶,「危而獲安」,再危險,只要歸依叁寶,會解除問題。這個歸依叁寶解除問題的事情,我們上一次講歸依的時候,能夠靠歸依來滅業障的事情也講了一些了。你只要一心地憶念叁寶、歸依叁寶的話,什麼危險的事情都可以沖破,得到安樂。諸佛菩薩的法身遍法界盡虛空,你只要一念相應,當下感應就來,你不相應的話,那當然就沒有辦法了。我們說,四川的土話,石頭泡水,石頭你泡在水裏邊,浸在水裏邊,但是泡不進去。它不吸的,棉花泡在水裏邊,馬上就胖起來了,把水都吸在裏邊來了,石頭泡在水裏邊,你泡它一年、十年、一百年,它還是一塊石頭,裏邊不會因爲有水進去了,漲起來了。還有一句四川話,因爲我們跟四川人接觸的很多,都是四川的土話,說這個人是「不進油鹽的」,就是好話聽不進的。那麼這樣子當然得不到感應的。你如果真正地正法現前,心裏把正法現前之後,跟佛菩薩相應,當下苦難就解脫。

  所以說,我們有些困難的事情,愁憂,不要愁憂,你自己的力量想解決這些問題,你不要想了。你是一個凡夫,你有好大力量解決這些問題?你好好求叁寶嘛。你爲什麼叁寶擺在面前不求,自己去愁苦,動腦筋,想辦法,能不能解決問題呢?恐怕解決不了,你好好求叁寶的話,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聞聲救苦,你有苦,你好好地求,他聽了你的苦,他馬上救你,就怕你不信,就怕你不求。如果真的求的話,我們不要說過去的《感應錄》,就是現在當下很多的居士們、乃至出家僧人裏邊得到叁寶感應的事情多得不可計,就是我親自耳朵裏聽到的也不少,不要從書上看。書上看的,到底寫的對不對?這是他親身經曆,他也不會跟我打妄語了,歸依弟子給師父打個妄語幹什麼呢?他騙我幹啥呢?我又不是不信佛的,他騙我信佛啊?不是那回事,那是他親身體驗,對叁寶感恩,所以說要對大家講一下。這些事情也不是騙人的。我們自己信了叁寶之後,有了什麼困難,有什麼事情之後,趕快求叁寶了。

  我記得《影塵回憶錄》,這本書我很早看了,它裏邊一個,倓虛法師辦了一個佛學院了,有一個學生害肺病,害得是很重,因爲肺病是要傳染的,大家不敢跟他同寮,把他一個人擡到天井裏,他一個人睡在天井裏邊,他難過的不得了,等于叫他等死了,人家都不要他一個房間了。他苦得很啊,一天到晚大叫大吵的。後來有一個人,是他們寺院裏的一個當執事的,他起了悲心,「哎呀,你一個人在外面太苦了。」那麼就把他擺在他寮房去住。他因爲有病,天天大叫大吵的,把那個人吵得睡不著。後來,倓虛法師去看他,跟他說:「你很苦,有病,你信佛,怎麼一個事忘了?」他說:「什麼事情啊?」「你求觀音菩薩啊!你有苦麼,求觀音菩薩!」 他聽了之後,「對!對!對!」當天就拼命地念觀音菩薩,聲音響得不得了,把大家吵得睡也睡不著。結果他念得半夜裏,沒有聲音了,人家以爲他死掉了。

  第二天,一早起來,天還沒有亮,他醒過來了,就跟他同寮的人說:「趕快!我肚子餓得不得了,要吃東西了。」「現在飯還沒有燒好。」他說:「哎呀不行啦!你救救我,我苦啊,肚子餓啊,趕快庫房拿一點東西給我吃。」還逼得他去拿東西給他吃。結果好了。

  所以說,觀音菩薩不可思議,所以碰到困難的時候好好求菩薩麼。

  

  丙七、求財食等不給施

  《講錄》:七、他來希求現有財食,嫌恚不給。

  下邊,第七「求財食等不給施」。人家要給你求財,求吃的東西,不給。

  一般我們普通的人,我們自己的東西,我不給你是可以的,我歡喜給你麼就給你,不給你麼就不給你了。但是我們佛教徒受了菩薩戒的,人家跟你要什麼,你不給他的話,就是犯菩薩戒。你有一個很好的東西,才買來,很歡喜,人家說你這個東西給我,要不要給呢?如果這個東西跟修法有用的,或者家裏有什麼重要關系的,那可以說這個有什麼情況不能給,如果沒有這個情況的話,他要你就給,不給的話你是犯菩薩戒的。所以說,不要小氣。

  你想一想麼,一切法都是無常的,今天是你的,明天是他的,文化大革命來給你抄家了,你的金銀寶珠都給你拿走了,你有什麼辦法呢?人家要你給了他,還培福了,爲什麼不好呢?我記得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們上海裏弄裏邊,有一家有錢的,抄了家之後,那些人拿去,一路上的人參、洋參啦什麼東西,邊走邊掉了,掉了一地,好東西都拿走了,金銀財寶都拿完了,你怎麼辦?拿完了就拿完了,也沒有辦法的。所以說,王賊水火不肖子共的財産,不是你的,是這五家共的,這五家那一家都可以把你拿走的。那麼,你不必小氣,還是趁自己還有的時候培了福還好一些。

  「他來希求現有財食」,假使你現在有的財也好,吃的東西也好,人家要,「嫌恚不給」,心裏譏嫌,或者心裏不高興,不給,那就犯戒,非給不可!這個人家就氣不過了,你怎麼我要非給不可呢?我又不欠你的!——你要行菩薩道的話,你就是要給的。

  

  丙八、不以財法攝徒衆

  《講錄》:八、師于徒衆,不以財法攝之。

  第八條,「不以財法攝徒衆」。下面就是說,攝受徒弟或者是寺院裏邊收一些人,你收了之後要以財以法來攝持他。「財」呢,就是吃的、用的、穿的,要照顧他,這個是生活方面的,生活用品。那麼「法」呢,你再給他吃,夠不夠?養個豬差不多了,吃得胖胖的,睡在那裏,那有什麼用處呢?他是一個人,他是要修行的人,那你還要以法來攝持,單是財還不夠。

  那麼法如何攝持呢?這裏我們還要補充一點資料,在宗大師的注解裏邊,以法攝持有兩種,一種是教授的攝持(八種教授),一種是教誡的攝持(五種教誡)。

  

  八種教授

  以法攝受分二:一、施與教授有八:心未住者爲令心住所緣境故,有五教授,謂于上品貪瞋癡慢及尋思者,如其次第不淨、慈悲、緣起、界別及以隨念阿那波那。心已住者,爲令獲得自義利故,爲說能治常斷二見,遠離二邊處中之行,爲一教授。爲令舍除于道未作而謂已作,于果未得而謂已得,諸增上慢,爲二教授。此爲安住,正方便道,舍棄留難,叁中所攝。(菩薩戒品釋卷一)

  「教授」,假使這個人是貪心重的、瞋恨心重的、愚癡的、我慢重的、還是尋思重的(就是妄想多的),那麼這五種人就要告訴他,貪心重的要修不淨觀,瞋恨心大的修慈悲觀,癡心大的修緣起觀,慢心大的修界差別觀,妄想多的修數息觀,這是五種教授,對于五種不同根器的人的五種的教授。就是心不定的人叫他心定下來,修行嘛,反正我們教授教誡都是爲了修行了,心還沒有能夠止下來的,爲什麼止不下?貪心大、瞋心大,那麼把貪心、瞋心除掉,心就能止了,用五停心觀把心停下來、止下來。那麼,假使心已經能夠住下來了,那就要給他說道理了,要遠離斷常二邊,中道,中道的道理要告訴他。那麼,告訴他中道的道理之後,還要防止偏差。修道的時候,沒有修說自己修了,果沒有得說自己已經得了,這兩種增上慢要告訴他,不要起這個慢。

  這個「教…

《菩薩戒略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