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情呢,他做的时候你要帮他忙,他要是能力不够,帮助他。
第三,「往来行旅为作导引」。出门去一般是人生路不熟,很困难,那么假使你看到有旅行的人给他带路或者指点他哪里有吃饭等等,这是好事情,也是菩萨戒里边的一个,你不作的话那是犯菩萨戒,所以说这些都要做的,不要说那不管我的事,就不去管他了,那你行什么菩萨道呢?
第四,「方便开示耕农等类」。人家假使做耕地的,或者做生意的,他不内行,那么你要告诉他,怎么做能够把地耕好、把生意做好,能够赚钱,当然不是暴利、不是做投机倒把,合法的利润是可以赚的。
第五种,「守护资财,示其作用。」那么,你赚了钱之后,告诉他怎样子守护资产,不要去浪费乱用,如何去把它保持好。
第六种,「和合乖离解忿诤」(“和合”,《讲录》原文为“合作”)那些有矛盾的把他们两个和合起来,有什么斗诤的把它解除,和合了,帮他们解决矛盾的事情。
第七是「助理合法之集会」(“会”,《讲录》原文为“合”),第八是「兴建三宝之福会,为之择时助修。」那些定期的福祉(吉会),培福的事情(福业),或者是兴建三宝,造作大殿,……(6A)我们四月间造大殿了,那不可能的。这个时候我们大殿还没有,那么要造大殿,这是临时产生这个事情。那么这是培福事情了,那么就帮助他去做这些事情。
那这个八条呢,它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最初的两条是帮助他怎样得到资财的,中间几条是告诉他做什么事情,保护他的资财,增长,不要失掉。最后两条,你资财、钱有了,也给你保护好了,你该怎么用,就告诉应该哪里去用。这八条是菩萨要做的事情。不是乱做,你说有资财,你钱多了,我和你打麻将去,我和你那里去玩去,跳舞去,这个是害人了。所以说,先是教他怎样积集资财,积集资财之后怎么守护,守护里边斗诤怎么解除,然后你最后钱多了怎么用,都告诉他!这是饶益有情戒里边的第一种,八事要帮助他。如果不帮助的话,就犯菩萨戒。
丙二、不看病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遭重疾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往供事,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菩萨戒品释》卷五)
《讲录》:二、不慈悲看护病人。
第二条是「不看病」。看病是第一福田。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生的病很脏很厉害,大家都嫌脏不愿意去看护他,那么佛看到那个病人那么苦,就亲自给他照顾,同时规定僧人必须要看病。佛就问那个病人:「你为什么没有人照顾呢?」 他就说他以前也不照顾人的,那么果报了,佛就给他说法,他也感到自己的不对。同时佛也制定僧团里一定要看病,不看病是犯戒的,菩萨戒里边也有这么一条。如果人家有病你不去看护他的话,那犯菩萨戒。那么居士,家庭的人不说了,邻居有害病的,不是叫你天天去给他烧饭,但也得去看看他,或者送点东西,安慰安慰他,这是属于看病一类的。见了不管,随他去,那就违背菩萨戒。当然,你说我没有受菩萨戒,但是菩提心总是还要嘛,你修行没有菩提心,你成就什么东西呢?你菩提心要有的话,这些事情都要做。
丙三、不济七苦盲聋等
《讲录》:三、不济七苦。身苦四:⒈疾病,⒉根残,⒊缺支,⒋远行疲困;心苦三:⒈五盖,⒉四障(烦恼、所知、业、报),⒊八寻思(欲、恚、害、亲属、国土、不死、他轻鄙、资财族姓觉)。
第三条,「不济七苦盲聋等」。有七种苦,你不去救他的话,犯菩萨戒。那就是要做的事情,你说你不关我的事,我家里好好修行,他们的事情我管不了——犯戒!哪七苦呢?七苦里边,分身苦四种,心苦三种。
看《讲录》有的,「身苦」四:「疾病」是一种,「根残」是一种,「缺支」是一种,「远行疲困」是一种。疾病一般是害病,根残就是身体有残缺的,缺支就是眼睛瞎的、耳朵聋之类的东西,根残就是没有手没有腿的那些了。远行疲困,从很远、远途来,几天几夜没有好好休息,或者路上碰到大水大雨或者夏天大太阳的,闹了几天,非常疲困,这样子身上的苦,都要救济他,给他解决问题。有病的要给他吃药看病,给他守护;根残的,走路不方便,扶他一下;缺支的,他眼睛不行,你给他牵着他走一段路。这都是该做的事情。远行疲劳的,你找个地方给他休息,给他吃点点心,喝点营养品,等等的,你自己没有钱的话,你指示他地方,那里有吃东西的,那里可以休息的,这些都是菩萨应做的事情。
我们以前,城市里边公共汽车上,现在不知有没有,看到老人、病人或者是残缺的人,都让座,这个是好事情,符合菩萨道的。据说文革以后,我是不大乘车的,他们说再年轻、再身体好的人看到那些老人、病人、残缺的人来,他眼睛往窗户外一看,只当没看到,坐我的位子,我不动。这样子就没有悲心,这个就不好。有的时候马路上,有瞎子、老人横穿马路,他穿不来,你陪他走过去。大城市马路车很多,年纪大的、有病的、或者腿有不行的,他走路不方便的,那就帮助他,这都是菩萨道的事情。
下边「心苦」,有三种。一种是「五盖」,一种是「四障」,一种是八个「寻思」。
五盖我们昨天讲过了,欲贪、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还有一个疑,这些都是心里的烦恼。有这些烦恼的话,心里很苦,愁苦,那么你告诉他如何想办法帮助他去掉这些烦恼。那么四个障,烦恼障、所知障、业障、报障,这四个障是心里面也是痛苦的,那么你也可好好地帮他排除,劝说,使他把心放下。
还有八个寻思,八个寻思就是打妄想,八种妄想。
一种是「欲」,就是贪欲,贪男女色之类的。
「恚」是心里不高兴的事情,对那些人那些事情心里怀恨,心里记仇。
「害」,对于冤家想害他,想整他一下,这些都是不好的妄想。你看他呆呆地坐在那里,他在打这个妄想,有的在想淫欲的事情,或者在想报仇的事情,或者是想过去有什么气愤的事情,尽量回忆,那都是不好的寻思,心里也会生苦恼。
「亲属」,那就是亲里觉,对自己的亲属,想到他,甚至于他有什么苦,想救他。这个你说想救他不是好事吗?你出家了还打这些妄想干什么?那些事情,尤其是在修定的事情都要放下,不能尽想自己的眷属。
「国土」,就是想家乡,想家乡味,这里吃了水土不服,什么都不方便,最好到自己家乡去,吃一点家乡味,过一下瘾,这都是不正的寻思。
还有「不死」,就是想不要死掉,求长生,修长寿法。佛教里边为了自己成就或者弘法利生,修长寿法是对的,他这个是跟气功师一样的,修了长寿法是为了享受,自己身体不好,想修一点气功,把身体搞好了,好享受什么男女的事情,什么东西,那个目的就不对头。不要说方法对不对,目的就不对。那么这个不死觉也是一种不好的寻思。
「他轻鄙」,就是说心里怎么感到人家看他不起,人家不认识他,好象我这么有才有德的人,你怎么看我不起、不重用我等等,就是不识英雄,那这样子的心尽量在他脑筋里盘算、这么想,这些人会不会有?有的。我们这里以前就来了一位,大学生,才来了没几天,正在考验,就跑掉了。据说他为什么跑掉?没有重用他。他是大学生,很有本事,你没有用他,把他丢在一边,这些都是自己找烦恼了。你怎么知道人家不重用你呢?你才来,总得要有熟悉的过程了。
那么,还有一个,第八个,「资财族姓觉」,他总是想发财,想族姓呢,就是想高贵的家族,就是要求自己名利、地位那些东西。这些都是妨碍我们修行的寻思,这些都要放下。假使这些人有这些恶寻思的话,那就要劝他放下。
这是七种苦,我们看到之后,身苦也好,心苦也好,都要帮助他,救济他,解除他的苦。
丙四、见作非理不正说
《讲录》:四、见彼有情所行非人义,不以戒律正说其过,令之改悔。
第四条,「见作非理不正说」。「见彼有情所行非人义,不以戒律正说其过,令之改悔。」(这个「非人义」可能有一点错了)看见有情作的事情不合理,做错了,那你要以戒律来劝他,说他的过失不对,要改,「令之改悔」。你看到他作的事情不对头,你不说他,随他去,你说少事少恼好嘛,这个不行,菩萨不能少事少恼,看见人家作错了、犯戒了,将来要受苦的,赶快劝他,不要这么做,做下去,害人害己,将来的果报不好。要劝,不劝的话,就犯戒。
丙五、恩者不报
《讲录》:五、于有恩者现如未报,应常表己图报之心。
第五条,「恩者不报不解愁」。对你有恩的一定要报,现在报不了,将来有机会一定要报。「于有恩者现如未报,应常表己图报之心。」假如现在还没有报的话,现在没有力量报的话,常常要使他知道自己有报恩的心,现在虽然自己力量不够,但是我有心将来有机会会报的。但是也不要经常挂在嘴上,使他知道就行了。那么,现在有能力报的呢,马上就报。「恩者不报」,假使对你有恩的人你不去报答他的话,犯菩萨戒。所以,忘恩负义的人就是犯戒律的人。
丙六、不解愁
《讲录》:六、有情丧失财位,应善为之开解愁结,示以世间无常,本来是苦;人命尚在呼吸之间,随时不免危险;身外财物,终归散灭;自心清净,则境清净;因果决定,忧恼无益;应速修行,不可放逸;常忆三宝,危而获安。诸佛菩萨,遍周法界,正法现前,便得与之相应,苦难当下解脱。
下边一条,「不解愁」。有情心里有愁闷的时候,他心里有打不开的时候,你要劝解他,帮他放下这些愁恼。
「有情丧失财位,应善为之开解愁结」,丧失财位也好,家庭里边有什么人死亡也好,或者碰到什么不幸的事情也好,使他心里愁忧的话,就要想办法劝说,使他解除那些愁忧。「示以世间无常,本来是苦」,那当然用佛教的道理去开示他,不是用世间的道理:「你今天苦,我和…
《菩萨戒略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