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略颂讲记▪P13

  ..续本文上一页法是指空性的,不可思议的法是指神通之类的,那么这两种法,任何一种他不相信,诽谤它,不能引生好的事情,不是佛说的,那么这样子就犯一条菩萨戒的恶作罪。

  那么,海公上师把它引申一个它的意义,他说「佛法引人得自性三宝,不立一法」,本来佛法是无法可说的,正是因为众生有病,根据你的病就给你说对治的法,所以说佛法里边都是治病的,不要执着那个法高那个法低。这句话是印光法师经常说的,海公上师也引了:「药无高下,治病为良」,这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我们的毛病习气的,那么这个药哪个贵就是好,哪个药贱就是差,这个不能这样说。能把病治好了就是好的药,假使你再贵的药吃下去把病搞坏了,治不了,甚至把病加重了,那这个药也不好。药并不在它的价值高低来看,只能说能治病的就是好的药,不能治病的药就不是好的药,再贵的药不治病也没有用。假使热病,你吃红参,红参很贵,但是你热病吃这个反而把病弄坏,那就没有意思。

  所以说不能从价值来分高下,这个是不对的。只要能够对治病,就是好药。那么你是什么样子的毛病习气,就是说这个药对你有好处,不能说这个药好,其他的药都差、都不行。这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你是这个病,他是那个病,你叫他跟你吃一样的药,你不是害他吗?所以说不能执着。

  那么根据《瑜伽师地论》的意思,大乘里边分深广两种,一种是甚深的法,一种是广大的神通、不可思议的法,这两种你任何哪一种说他是不对,它谤法的情况他们分了四条,就是深广二派,这两个宗里边,你随便谤哪一种,说这个好,哪个不好,就是「分胜劣」了。那么这个谤有几种:说它「不能引义」,不能产生智慧,是一种;「不能引法」,不能培福报;第三个说它不是佛说的;第四个是因为前面这三个原因呢,「不能利益安乐有情」,对众生没有利益。这四类的话,毁谤大乘任何一派,广的或者深的,哪就是属于这一条的犯罪。那么,海公上师就把它分胜劣了,把它更引申一层,这样子我们看起来更清楚一点。

  

  丁六、自赞毁他(有爱恚心自赞毁他)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人所,有染爱心,有瞋恚心,自赞毁他,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摧伏诸恶外道,若为住持如来圣教,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或欲令其未净信者,发生净信,已净信者,信复增长。(《菩萨戒品释》卷五)

  《讲录》:⑹以爱染瞋恚,自赞毁他(希求名利)。此处较前条根本罪轻。

  再下边一条,「自赞毁他」。我们说,「赞己毁他悭法财」,「赞己毁他」是根本罪,那么「自赞毁他」怎么又成了恶作罪呢?这两边有不一样。

  这里的「自赞毁他」,就是说自己有染污的心,就是憍慢的心,或者是瞋恚的心,自己有憍慢的心赞叹自己,自己有瞋恚的心毁谤人家,那么这样子赞己毁他是从烦恼心出发,这是属于恶作罪。前面的是「赞己毁他」是贪求利养,所以菩萨戒对贪求利养特别重。如果你贪求利养的自赞毁他是根本罪,不可悔的,那么你从烦恼出发的自赞毁他呢,这是可以悔的,是恶作罪,可以忏悔。所以这两个同样是自赞毁他,但是轻重不同,那是因为他不是贪求利养的,不是求利养,如果你贪求利养的话,那就是根本罪了。所以,这里海公上师「爱染瞋恚,自赞毁他」到此为止。希求利养是属于根本的。所以说,这个罪比根本的要轻一点。

  

  丁七、不往听(闻说正法,憍慢嫌恨,而不往听)

  《讲录》:⑺四十里路讲经,应往听法,以骄慢心而不往听,是染违犯。

  「不往听」,人家来讲经说法,四十里以内有人讲经说法的一定要去听,你如果以憍慢的心、或者是看他不起的心、或者对这个法不尊重的心不去听的话,犯一条菩萨戒的恶作罪。那么这里就是说在一般的情况之下,假使人家讲的经,你自己已经懂了,学得相当好,或者正在修禅定,或者你正在生病,等等,这些情况不去,不犯,这是开许,这个我们在讲菩萨戒的时候已经广讲了,这里就不多说。

  

  丁八、依文舍义不敬法(不敬说法,妄加批评)

  《讲录》:⑻看经论而不求义,不依传承,是为今日之通病。依文解义,故所见异,有承传则同正见,恭敬法宝经书,始能增长智慧。

  第八条,「依文舍义不敬法」,它就是说,对讲经的那位法师只看他讲的文字好不好,他讲的内容不去管他的,那就是依文不依义的,那就是犯一条菩萨戒。

  看海公上师的:「看经论而不求义」,这里一般是请法师讲经了,假使某一位法师,他学问很好,他讲经的时候都是讲的典故,很高雅的文字、古文等等的,那你就认为他讲得好,而对他讲的内容不管了。那么,有的法师他文化不高,但是他佛法学了很多,或者是已经开了悟的,那么他讲的时候,语言比较粗鄙,比较通俗,但是他的意思都对的,你认为这个讲得很粗,不要听,那么这个就是违背这一条。

  海公上师他说的,听法如此,看书也一样,「看经论而不求义,不依传承」,这是强调传承了,「是为今日之通病」,现在的人呢,看经论只看它的文字,不求他的意义对不对,也不依传承,这里特别强调传承。「依文解义,故所见异」,因为一本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看的话,同样一本书你看的内容各人各人的就会不一样。因为你没有把自己的烦恼、见撇开,带着自己的主观见去看的,那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所以说,尽管有人听《广论》,也有人看《广论》,或者看了很多佛书,他的知见是错的,为什么原因?他就是本身以自己的主观意见来吸取,经里跟我合的,我就说它对,跟我不对的,就把它撇开了,甚至于背后还说一些跟经论反的话,那就是完全是在学自己,不是学经论了。这个日常法师经常说的,我们学的是佛的经论,不是学自己,你自己来主观取舍经的内容,符合我的,以佛的经论来充实自己,引经据典,不符合的,就撇开不说,甚至于是诽谤,这样子不能得到经的真义。这是「依文舍义不敬法」的一个地方的解。

  「有传承则同正见」,有传承的见会一样,这个我们昨天就讲了。我们在海公上师座下的人基本上是一个见的,一个事情的看法相同的,不会说你这样子看、他那样子看,不会的,这是传承的见的关系。那么你自己看书就会了,自己看书十个人看了之后,对一个事情有十个看法,没有传承啊,所以传承是重要的。

  「恭敬法宝经书,始能增长智慧」,那么我们说,传承是要紧,恭敬心也非常重要,法宝经书如果不恭敬的话,你想增长智慧,不可能!只能增长邪知邪见,增长我慢,自己看了很多书,自以为懂了,实际上是错解了,我慢心却是增长了。我们看到有些,这是亲眼看到的,我们也给他提出来了,他看经书躺在床上,跟看小说一样,把书撒在那里看,这个绝对不恭敬的!放在腿上看,翘起腿上看,都不行的,最好是端端正正坐着看,要桌子抹干净,手洗干净,这样子看书得益,恭敬。

  印光法师经常这样说,一分恭敬,一分利益,你要得益的话就从恭敬中求,没有恭敬就得不到利益了。我们说,以前有人拜《大般若经》,拜《华严经》,拜了开悟的,这是什么?恭敬!他没有看书,也没有念经,就是拜,一心的恭敬礼拜,会开悟,这是感应了。你不恭敬的话,即使你把书背下来了,你还是知见是错的,没有把经的精神实质掌握好。那你讲了半天,说么是引了很多经典,实际上都是引错了,那个就是知见不正么,那就不好了。所以「依文舍义不敬法」,这些都要避免。

  「如是八者障般若」,这个是八条违背般若的波罗蜜多。

  那么这样子呢,三十四条,摄善法戒违背的都讲完了。

  

  乙二、违犯饶益有情戒

  

  一八事不助二不看病 三不济七苦盲聋等 四见作非理不正说 五恩者不报六不解愁

  七求财食等不给施 八不以财法摄徒众 九不随他心十不赞扬 十一不作摈责十二神通等

  此之十二益有情 总摄三聚应修学

  

  还有十二条,饶益有情戒有所违背的,就是下边的十二条。饶益有情戒里边有十二种。

  

  丙一、八事不助

  《讲录》:障饶益有情戒十二种(即四摄):

  一、菩萨于有情应作助伴八种:⒈代思彼彼行业合律法否。2.现前助彼作业。3.往来行旅为作导引。4.方便开示耕农等类。5.守护资财,示其作用。6.合作乖离解忿诤。7.助理合法之集合。8.兴建三宝之福会,为之择时助修。

  「八事不助」,这是第一条。有八个事情,你要帮助他,你不帮助他的话,就犯菩萨戒。哪八个事情?海公上师的书上写得很清楚。

  第一种,「代思彼彼行业合律法否」,他做事情你要给他考虑考虑,他这个事情该不该做,是不是合法,是不是合戒律,如果不合法不合戒律的就劝他不要去做。

  我们也碰到过一些青年,他的工作是做什么的,有个上海的青年,他是作摊贩的卖黄鳝的,卖给哪个?卖给酒家馆子,赚钱很多,一天要卖好多好多,发财的,但是这个职业不好,所以说劝他不要做,但是他没有放下,没有放下,将来的果报就不好。

  黄鳝我们大家都知道,很惨的了,我们也看到他们一些邻居割黄鳝,一个脸盆里边摆了一盆,拿一个刀或者什么片片,在肚子上一挑、一拉,拉开了,成了两半,就趴在里边,还在动,黄鳝还在挣扎,活的死的就放在一起,还没有死透,都摆在一起,又拿一条,又这么一剖,又甩进去,在活活地受苦,然后把它吃掉。这是很残酷的事情,但是一般就认为无所谓,那么这样子就不好了,我们希望他们不要做那些事情。那么,打渔之类的同样,现在看看是很好啊,发财了,但是果报来了你就来不及了。所以说菩萨戒里边一般职业他做什么事,就需要给他考虑考虑,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合法。

  第二种,「现前助彼作业」,那么他如法的事…

《菩萨戒略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