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执着。你一执着的话,享受那个味道了,那进不去了,不但进不去,还会退下来。那么禅定工夫进不去是一回事,你犯菩萨戒却是另一回事。你要贪味禅的话,本身就违背菩萨戒了,犯一条了。
这是障碍禅定的。下边说障碍般若的。障碍般若的有八条。
丙六、障般若八
一轻声闻乘二废自乘 三勤修异道四乐外论 五于大乘中分胜劣 六自赞毁他七不往听
八依文舍义不敬法 如是八者障般若
丁一、轻声闻乘(妄谓菩萨不应修学声闻乘法)
《讲录》:障般若八种:⑴法无大小,大小由心,声闻乘教为出生死之法要,不可轻也。
第一个是「轻声闻乘」。这个我们讲过了,这个「轻声闻乘」跟前面的毁谤声闻乘不一样。毁谤声闻乘呢,就是把声闻乘一概抹杀,说不是佛说的,这个是错的东西。那么,这里轻声闻乘呢,他就是说小乘的人你发二乘心的,声闻乘要学,这是自了汉,出三界;现在修大乘菩萨,那就声闻乘不要学了,你再去学声闻乘的话,你不是菩萨了嘛。这样子的话,他并不是说声闻乘一概不要学的,就是小乘要学的,大乘的人不要学的,这样子谤声闻乘属于恶作罪。
我们前面说过了,菩萨没有别解脱戒的基础你怎么上去呢?你的般若也开不开的。我们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没有戒,你慧那里来?所以说轻声闻乘本身就障碍般若。那么,这个看起来好象是矛盾,般若是智慧了,持戒是呆呆板板的,好象是那些笨蛋才去持戒的。实际上却不是那回事。我们讲《中观》的时候经常引那句话,龙树菩萨的那句话——「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先要把一切法的缘起搞清楚了,智慧得到之后,最后一切法空性的智慧才能得到。那么你现在声闻乘讲的一些道理都是缘起法,你不要它的话,你如何得空性智呢?所以障般若,对般若是有障碍。声闻乘它是基础,并不是究竟。我们究竟上边还加,但是声闻乘基础不要的话,那还是不行的。所以说轻毁声闻乘,说菩萨不要的,那本身就是障碍般若的一条。
丁二、废自乘(废弃大乘,学声闻乘)
《讲录》:⑵废自大乘,一向勤习声闻法。
第二条是反过来了,他就是废大乘,「废自乘」,自己大乘不修了,却是一心去学声闻法了。那就是两了极端,一个是声闻乘一概不要学,你只要学大乘好了;一个是声闻乘要紧,我大乘都放弃了,不学了,那个也是一个执着,又是一个极端。既然是菩萨,大乘法怎么能不学呢?声闻乘要学,不是说把声闻乘学了,大乘就不要学了,那你成什么菩萨呢?所以,这个当然很明显的,「废自乘」,单学声闻而不学自己大乘的话,那就是犯菩萨戒了。大乘都不学了,你还称什么菩萨呢?那么,该怎么做呢?就是大乘要精进地学,也要兼学声闻乘,不能轻视声闻乘一点都不要学,这才是正规的道路。
丁三、勤修异道(未精佛教,勤修异道)
《讲录》:⑶不依八正道及自性三宝是名异道。得四禅后,始得可修异道法,与彼辩论,以破其执。
下边是第三条,「勤修异道乐外论」,「勤修异道」。有的就是说对外道的那些东西,「异道」、「外论」在《瑜伽师地论》两个连在一起的,第三条也是异道外论,第四条也是异道外论,这里是把它分开说,实际上就表示这两条都有异道外论。
「异道」、「外论」到底指什么?这个海公上师有注解,宗喀巴大师也有注解。
我们先看海公上师的:「不依八正道及自性三宝是名异道。」不依八正道来修的,或者是依自性三宝,这是指我们本身的那个心地的功德,不是从这一方面出来的,就是「异道」,也是心外求法了。
现有可精研之佛教,未精研究,而于自教不勤研究,反于不应专究之异论外论,精勤修学,是染违犯。言外论者,《传释》说,为外道因明声明等论。前戒所应勤修之事,谓菩萨藏,此戒总说佛教。就自身者,谓若上聪敏,若能速受,若经久时能不忘失,若于其义能思能达,若于佛教如理观察,成就俱行无动觉者。于日日中常以二分精学佛语,一分学外,则无违犯。上聪敏者,谓少许时便能记念。最胜子云:「能思义者,谓慧通利。能达义者,谓慧明了。如理观察者,谓俱生大慧。能速受者,谓能速学。」(《菩萨戒品释》卷五)
「外论」,宗大师有注解,一般指因明、声明,就是说逻辑和文学,这一类东西要不要学?菩萨自己的内明学好之后,要度众生,要学,如果你自己学好了,你文学也不懂,逻辑也不懂,因明也不懂,你怎么说服人家呢?一点学问也没有,人家看你不起,不会听你的话。那么你要度众生的话,你必须要学一点。但是什么时候学?自己内明学好了,还得要两分学内,一分学外。大部份时间,一倍的时间,两分的时间学内明,虽然学好了,还得学,抽一部份的时间来学这些,为了度众生,并不是为了自己说这个东西怎么了不得,是怎么好,是为度众生用的工具,那必须学一下,这是可以的。如果你勤学异道,对异道拼命地修,而自己的真正要修的本分的修法放下了,那当然错了,犯菩萨戒。
海公上师「得四禅后,始得可修异道法」,这个异道法是修法,那么「与彼辩论,以破其执」。海公上师是以教证来分的,「勤修异道」是证方面的,「乐外论」是教方面的。
丁四、乐外论
《讲录》:⑷乐着外论,妨修胜法,于世间科哲学等,须俟佛法通达,二分学内,一分学外。
「乐外论」也是,「乐着外论」,声明、因明之类的,「妨修胜法」,妨碍自己的殊胜的大乘法。它这个外论呢,海公上师就是说,古代的注解是因明、声明,那个时候的学问就是这两门,那么现在来说就是世间的科学、哲学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们看到有的人很执着,拼命地学这个,尤其是气功师拼命地把这个世间的科学、生理学的东西给他自己的气功配套,也配上去,那就是说我们的东西是符合科学的。这个呢,在某些地方对于弘扬佛教也可以用一下,但是也不必专门去搞这个,因为毕竟现在的科学还没有到绝顶,很多佛的道理科学还解释不了,你一定要把它硬配硬拉硬凑的话,会搞出错误。
我记得好象是《内明》杂志,有一位写一篇文章,他说我们宇宙里边有四个力场,这正好配好我们佛教有四个缘。但是四个力场是一个一个发现的,以后万一发现了第五个力场的时候,那佛教里只有四个缘,没有第五个缘的,那你怎么配呢?所以说,不要硬配。我感到有些科学很多地方说明佛教是真理、是对的,但是一定要把佛教和科学拉平拉等号,也没有这个必需,现在我们的科学还是很幼稚,真正离开全部知道宇宙的奥妙的话还很远。再加上一个,我们观察的工具,眼耳鼻舌身,有限的,有一定的局限的。你眼睛能看到的只不过是光波里边极小的一段,紫外的、红内的都看不到,那么你看到这一点点,你能说宇宙真理就看完了吗?耳朵听到的声波也仅仅是中间那个听得到的声波,再短的声波、再长的声波,你也听不到了,你可以说你宇宙的东西你能够观察完了吗?鼻子嗅到的、身体碰到的也一样。
我们从佛教的业报来说,一条河,饿鬼看到的是粪池,天人看到的是琉璃,人看到的是水,鱼看到的是宫殿,你这个本身观察的器官就不一样,你怎么能以人间五官所见的东西来统理一切宇宙的真理呢?一般说是不可能。要真正地要达到佛教的真理,要现量的证才能证到,不是我们五官接触的相对而就得到真理的。这个是要定中的现量证的。有些不要勉强地去拉。
昨天我们菩萨戒讲到障般若有八种,第一种是轻声闻乘,第二种是废自乘。第一个是叫人家不要学声闻的法,第二个就是自己大乘法不学,专门学声闻乘法,这是两个极端,都不行,都犯菩萨戒。第三条,勤修异道,第四条乐外论,那就于大乘中分胜劣是说第三条修外道法,是证,第四条是乐外道的论,是教,这两条,一个是修一个是学,两个意思是一样的,外道不是佛道,不依八正道的,不依自性三宝的,都是异道。外论就是过去的因明、声明之类的,现在来说科学哲学之类,逻辑之类的,都是属于外道。外道法,我们说,菩萨道在自己内明学好的时候,为了要给外边的人辩论,要说服人家,要弘法,那也得要学,但不能耽着、乐外论。在学外论的时候,要感到这个当它是一个很不好吃的药一样,为了要使外道那些人转化到佛教来,不得不学这些东西,并不是对它生什么意乐心。它这个第四条,乐外论的话,对这个外道的论就是非常之欢喜,味着,甚至于放不下。这样子学是不对的。真正内明学好了,佛法学好了,还得两分学内,一分学外,只能是一般的时间去照顾那些说服外论的书,不能全部时间去学。那么你乐外论呢,就是全部把外论当作一个很有味道的,执着、贪着那个东西,那就犯菩萨戒。
丁五、于大乘中分胜劣
论曰: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闻菩萨藏,于甚深处,最胜甚深真实法义、诸佛菩萨难思神力,不生信解,憎背毁谤:不能引义、不能引法、非如来说、不能利益安乐有情。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如是毁谤,或由自内非理作意,或随顺他而作是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若闻甚深最甚深处,心不信解,菩萨尔时应强信受,应无谄曲,应如是学:我为非善,盲无慧目,于如来眼随所宣说,于诸如来密意语言,而生诽谤。菩萨如是自处无知,仰推如来于诸佛法无不现知等随观见。如是正行,无所违犯。虽无信解,然不诽谤。(《菩萨戒品释》卷五)
,
《讲录》:⑸佛法引人得自性三宝,不立一法,于大乘中,不应分判何宗为劣。药无高下,治病为良。
下面一条,「于大乘中分胜劣」,大乘里边不要分这个好、那个不好。
这里边它原来的意思,《瑜伽师地论》里菩萨戒是这么说的,菩萨对于甚深的法或者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法,他不生信解,甚深的…
《菩萨戒略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